目录
第四节 化学工业
本区的化学工业起步于1958年。至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为一大发展时期,当时全区所属各县均先后兴建了氮肥厂和磷肥厂。由于设备陈旧与经营管理不善,各化肥厂大都属于亏损企业。1980年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及企业整顿工作的开展,大批学有专长的科学技术人才逐渐走上领导岗位,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并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分期分批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产品产量和质量皆有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到1985年全区各化肥生产厂家基本改变了过去长期亏损、产量徘徊、质量平稳的状况,开始扭亏为盈。1987年,全区氮肥生产量达3.98万吨,磷肥1.3万吨。化学农药的生产加工量达1 440多吨。宿州市年产磷肥1 278吨。砀山县年产农用化肥11 400吨,其中氮肥10 100吨、磷肥1 300吨,该县化肥厂生产的果树专用肥,对增加全县的水果产量起到重要作用,萧县年产农用化肥1 104吨,其中氮肥5 504吨,磷肥1 600吨。宿县年产农用化肥15 053吨,其中氮肥12 627吨,磷肥2426吨。灵璧县年产农用化肥10 573吨,其中氮肥7843吨,磷肥2 730吨。泗县年产化肥7 345吨,其中氮肥3 758吨,磷肥3 587吨,主要生产厂家有20多家。
一、宿县化肥一厂
宿县化肥一厂,原为宿县地区化肥厂。座落在宿州市北郊,新汴河南侧,宿苻公路西侧。1969年兴建,1975年正式投产。原生产合成氨和硝酸氢氨,后改产合成氨和碳酸氢铵,全厂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9万平方米。厂内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生产、设备、保卫、人劳、行政、企业管理、财务、供销、教育、安全、质检等12个科室,及水气、造气、合成碳化、原料、电仪机修、综合等八个车间。年产合成氨、碳酸氢镀8 000吨。投产后,由于连年亏损,累计达600多万元。1980年,经协商,地区把该厂下放给宿县,称“宿县化肥一厂”,1981年,厂内开始抓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百分计奖。班组考核的责任制,把劳动成果与个人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该厂一年中便扭亏为盈。1982年为进一步实行经济责任制,车间科室制定经济责任制具体考核分数,浮动工资的计算方法,记分通则及实施细则,以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从而提高了全厂的经济效益,1984年,产值达510多万元,利润达47万多元。1987年生产化肥近9 000吨。
二、萧县化肥厂
萧县化肥厂兴建于1958年,座落在萧县城关龙河东岸。设计为一座150个大气压,年产合成氨800吨的小型氮肥厂。由于当时不具备建化肥厂的一些基本条件,“盲目上马”,工程拖到1961年,厂未建成即停工下马。1969年,萧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厂址的东北方重新筹建化肥厂。1970年5月,省批给萧县150个大气压,年产3000余吨合成氨设备一套。1971年1月破土动工。1972年1月正式投产,1977年增设煤球车间和制氧车间,由于工厂管理混乱,生产事故连续发生,亏损达500多万元。1980年,加强企业管理,当年盈利93万元,受到省石化厅和县人民政府的嘉奖。1981年,经省石化厅同意,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年产万吨,合成氨的新厂。1983年元月投产,当年盈利20多万元,化肥生产能力由建厂时3000吨增加到15 000吨。1984年生产合成氨9 076吨,氮肥6 159吨,产值558.3万元,税金20.9万元,利润30多万元。1985年,由于大量进口外国化肥、碳氨滞销,当年仅生产合成氨4 251吨,氮肥2 907吨。
三、灵璧县化肥厂
灵璧县化肥厂筹建于1969年,1970年4月破土动工,1972年元月建成投产。产值64万多元,亏损36.97万元。1978年,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5000吨。当年生产合成氨4 427吨,碳酸氢氨14 290吨,产值285.13万元,亏损36.39万元。1979年扭亏为盈,始获利润20.25万元,1980年,经省石化厅批准在该厂西部征地扩建,省投资196万元,贷款68万元,该厂自筹资金40万元,营建厂房一套,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 000吨,后因资金不足,只建成部分设备投入生产运行。1982年,进行第二次内涵改造,1983年生产合成氨8 982吨,碳酸氢氨6 154吨,产值368.33万元,利润79万多元。
四、泗县化肥厂
泗县化肥厂座落在泗县国防大街南端新汴河北岸,水陆交通方便,工业用水充足。1970年8月开始筹建,1973年正式投产,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从投产到1986年的四年里,产量一直达不到设计能力,几年中共亏损225万多元。1977年开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变生产型管理为经营开发型管理,产量首次超过设计能力,年产量达3 300吨。1978年产量继续增长,达3 800吨。1980年生产合成氨6 580吨,占年计划的164.7%,首次盈利39.9万元。1981年,为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工程。改建造气楼,直径2260毫米煤气发生炉上马、扩建炭化煤球车间,改300立方米立柜为1 000立方米,变换炉增到直径为2400毫米,铜洗塔由直径300毫米改为直径505毫米,合成系列改为600系列,共投资125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7 000吨合成氨。1983年产量超过7 000吨,产值比1973年增长近二倍。1987年该厂产量达到7 340吨。
五、宿县磷肥厂
宿县磷肥厂位于苻离镇东,原县民政局社会福利院旧址,东靠黄降沟,与宿县砖瓦厂隔沟相应。该厂是1960年在乾山瓷石矿的基础上建立的。1980年为了扩大再生产,投资扩建磷肥厂。1981年投产,经质检部门多次检验,含磷量均超过14%,完全符合省颁标准。1983年,通过企业整顿,精减非生产人员34人,制定各项必需的规章制度,实行责、权、利三结合,改变生产面貌。1984年总产值78万多元。该厂还领导着乾山瓷石矿生产瓷石、瓷粉等产品。主要设备有:雷蒙机生产流程三套、磷肥生产工艺流程一套、车床三台、洗床一台、汽车二部,拖拉机二台等。
六、灵璧县磷肥厂
灵璧县磷肥厂于1972年建成投产,生产磷矿粉和普钙,由于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销路不畅,连年亏损。1973年,生产出磷矿粉9 275吨,硫酸117吨,普钙460吨。1976年,有职工462人,当年生产磷矿粉6578吨,普钙1 055吨,产值57万余元,亏损2万多元。1978年,停业生产磷矿粉,开始用土坑土法生产普通过磷酸钙,产品质量达到部颁四级品标准,年产普通过磷酸钙3530吨。1984年扭亏为盈,产值129.2万元,利润5.5万元。1985年生产普通过磷酸钙1 363吨,硫酸289吨,产品利润6万元,税金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 503元。
七、泗县磷肥厂
泗县磷肥厂与县化肥厂毗邻,1975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磷肥3 000吨。从投产到1978年的四年中,共亏损了13万多元。1978年2月,泗县县委决定磷肥厂下马,广大职工要求复议,县委遂又决定延长两年再定是否下马。1979年改用高品位磷矿石和高浓度硫酸为原料,生产含有效磷12%的国标4级普通过磷酸钙,赢得了市场信誉,产品供不应求,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经济效益,首创利润2.449万元。1980年,进一步改进企业管理方法和工艺改革技术改造,制定了各种定额标准,产量定额为日产磷肥100吨。改干法生产工艺为湿法生产工艺。湿法生产工艺流程简单,省掉磷矿粉的烘干和配酸设备,节省了机械投资和燃料消耗,车间粉尘小,当年生产过磷酸钙7 540吨。1984年,产量增到23 100吨。1985年,又投入10余万元扩大再生产,进行化成设备的改造,增建了一条皮带化成生产线,对以前的磷酸工艺又增加了一段,完善了湿法生产工艺,保证了磷肥质量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
一、宿县化肥一厂
宿县化肥一厂,原为宿县地区化肥厂。座落在宿州市北郊,新汴河南侧,宿苻公路西侧。1969年兴建,1975年正式投产。原生产合成氨和硝酸氢氨,后改产合成氨和碳酸氢铵,全厂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9万平方米。厂内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生产、设备、保卫、人劳、行政、企业管理、财务、供销、教育、安全、质检等12个科室,及水气、造气、合成碳化、原料、电仪机修、综合等八个车间。年产合成氨、碳酸氢镀8 000吨。投产后,由于连年亏损,累计达600多万元。1980年,经协商,地区把该厂下放给宿县,称“宿县化肥一厂”,1981年,厂内开始抓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百分计奖。班组考核的责任制,把劳动成果与个人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该厂一年中便扭亏为盈。1982年为进一步实行经济责任制,车间科室制定经济责任制具体考核分数,浮动工资的计算方法,记分通则及实施细则,以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从而提高了全厂的经济效益,1984年,产值达510多万元,利润达47万多元。1987年生产化肥近9 000吨。
二、萧县化肥厂
萧县化肥厂兴建于1958年,座落在萧县城关龙河东岸。设计为一座150个大气压,年产合成氨800吨的小型氮肥厂。由于当时不具备建化肥厂的一些基本条件,“盲目上马”,工程拖到1961年,厂未建成即停工下马。1969年,萧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厂址的东北方重新筹建化肥厂。1970年5月,省批给萧县150个大气压,年产3000余吨合成氨设备一套。1971年1月破土动工。1972年1月正式投产,1977年增设煤球车间和制氧车间,由于工厂管理混乱,生产事故连续发生,亏损达500多万元。1980年,加强企业管理,当年盈利93万元,受到省石化厅和县人民政府的嘉奖。1981年,经省石化厅同意,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年产万吨,合成氨的新厂。1983年元月投产,当年盈利20多万元,化肥生产能力由建厂时3000吨增加到15 000吨。1984年生产合成氨9 076吨,氮肥6 159吨,产值558.3万元,税金20.9万元,利润30多万元。1985年,由于大量进口外国化肥、碳氨滞销,当年仅生产合成氨4 251吨,氮肥2 907吨。
三、灵璧县化肥厂
灵璧县化肥厂筹建于1969年,1970年4月破土动工,1972年元月建成投产。产值64万多元,亏损36.97万元。1978年,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5000吨。当年生产合成氨4 427吨,碳酸氢氨14 290吨,产值285.13万元,亏损36.39万元。1979年扭亏为盈,始获利润20.25万元,1980年,经省石化厅批准在该厂西部征地扩建,省投资196万元,贷款68万元,该厂自筹资金40万元,营建厂房一套,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 000吨,后因资金不足,只建成部分设备投入生产运行。1982年,进行第二次内涵改造,1983年生产合成氨8 982吨,碳酸氢氨6 154吨,产值368.33万元,利润79万多元。
四、泗县化肥厂
泗县化肥厂座落在泗县国防大街南端新汴河北岸,水陆交通方便,工业用水充足。1970年8月开始筹建,1973年正式投产,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从投产到1986年的四年里,产量一直达不到设计能力,几年中共亏损225万多元。1977年开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变生产型管理为经营开发型管理,产量首次超过设计能力,年产量达3 300吨。1978年产量继续增长,达3 800吨。1980年生产合成氨6 580吨,占年计划的164.7%,首次盈利39.9万元。1981年,为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工程。改建造气楼,直径2260毫米煤气发生炉上马、扩建炭化煤球车间,改300立方米立柜为1 000立方米,变换炉增到直径为2400毫米,铜洗塔由直径300毫米改为直径505毫米,合成系列改为600系列,共投资125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7 000吨合成氨。1983年产量超过7 000吨,产值比1973年增长近二倍。1987年该厂产量达到7 340吨。
五、宿县磷肥厂
宿县磷肥厂位于苻离镇东,原县民政局社会福利院旧址,东靠黄降沟,与宿县砖瓦厂隔沟相应。该厂是1960年在乾山瓷石矿的基础上建立的。1980年为了扩大再生产,投资扩建磷肥厂。1981年投产,经质检部门多次检验,含磷量均超过14%,完全符合省颁标准。1983年,通过企业整顿,精减非生产人员34人,制定各项必需的规章制度,实行责、权、利三结合,改变生产面貌。1984年总产值78万多元。该厂还领导着乾山瓷石矿生产瓷石、瓷粉等产品。主要设备有:雷蒙机生产流程三套、磷肥生产工艺流程一套、车床三台、洗床一台、汽车二部,拖拉机二台等。
六、灵璧县磷肥厂
灵璧县磷肥厂于1972年建成投产,生产磷矿粉和普钙,由于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销路不畅,连年亏损。1973年,生产出磷矿粉9 275吨,硫酸117吨,普钙460吨。1976年,有职工462人,当年生产磷矿粉6578吨,普钙1 055吨,产值57万余元,亏损2万多元。1978年,停业生产磷矿粉,开始用土坑土法生产普通过磷酸钙,产品质量达到部颁四级品标准,年产普通过磷酸钙3530吨。1984年扭亏为盈,产值129.2万元,利润5.5万元。1985年生产普通过磷酸钙1 363吨,硫酸289吨,产品利润6万元,税金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 503元。
七、泗县磷肥厂
泗县磷肥厂与县化肥厂毗邻,1975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磷肥3 000吨。从投产到1978年的四年中,共亏损了13万多元。1978年2月,泗县县委决定磷肥厂下马,广大职工要求复议,县委遂又决定延长两年再定是否下马。1979年改用高品位磷矿石和高浓度硫酸为原料,生产含有效磷12%的国标4级普通过磷酸钙,赢得了市场信誉,产品供不应求,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经济效益,首创利润2.449万元。1980年,进一步改进企业管理方法和工艺改革技术改造,制定了各种定额标准,产量定额为日产磷肥100吨。改干法生产工艺为湿法生产工艺。湿法生产工艺流程简单,省掉磷矿粉的烘干和配酸设备,节省了机械投资和燃料消耗,车间粉尘小,当年生产过磷酸钙7 540吨。1984年,产量增到23 100吨。1985年,又投入10余万元扩大再生产,进行化成设备的改造,增建了一条皮带化成生产线,对以前的磷酸工艺又增加了一段,完善了湿法生产工艺,保证了磷肥质量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