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办“大清邮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砀山设邮政所,随之不久宿州、灵璧、泗县等地有私人店铺代办邮政业务。民国元年(1912),各县城及一些乡镇已设邮政局或代办所,后又设立电信机构,邮电业务在本地逐步展开,因局势动荡、战争迭起,邮电业务发展缓慢,业务亦随环境之变而忽大忽小。至1948年,本区仅宿城设二等甲级邮局、电信局,灵璧、泗县、萧县、砀山、黄口、苻离集等地设三等甲级邮局,一些农村集镇设代办所、信柜。1948年11月16日,宿城解放,中共江淮三地委即派江淮邮政管理第三分局接收邮电。12月,恢复邮政业务,翌年恢复电信业务。各县亦在解放之后,迅速恢复了业务。
一、邮政
(一)函件、包件、汇兑
中华邮政时期,全地区平均每年函件约43万余件。到1950年,全地区函件达72万件,包件1.02万件,汇票1.2万张,业务收入9.2万元。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1957年全地区函件达118万件,包件达4.7万件,汇兑6万余张,业务收入达28万元。1978年,全地区函件达518.4万件,包件14.3万件,汇兑17.3万张,业务收入58.1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进一步开放搞活,函件、包件、汇兑业务随之急增。
1987年底止,全地区函件达987万件,包件达17.8万件,汇兑28万张,业务收入129万元。其中:宿县函件330万件,包件4.5万件,汇兑13.8万张,业务收入46万元。萧县函件110万件,包件1.7万件,汇兑3.7万张,业务收入16.5万元;砀山,函件328万件,包件9.5万件,汇兑4万张,业务收入43.5万元;灵璧,函件150万件,包件1.3万件,汇兑4.5万张,业务收入13.9万元;泗县,函件69万件,包件0.8万件,汇兑2.6万张,业务收入8.9万元。
(二)报刊发行
1950年3月,本区邮政开始办理部分报纸的发行业务。当年全地区报纸发行累计59.9万份,收入0.85万元。1951年实行“邮发合一”,收订全部报纸。1952年底,增加杂志收订业务。1953年,全地区报纸发行累计298.7万份,杂志累计165万份,业务收入3.86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1957年全地区报纸发行累计516万份,杂志累计44.2万份,报刊收入6.9万元。1958年至1959年,报刊发行量急速上升,1960年又急剧下降。“文革”开始后,绝大多数报刊被迫停刊,但报刊发行量,却因推至社社队队,普及面增大而上升。粉碎“四人帮”后,各种报刊陆续复刊,并且种类增加。1980年以后,文化市场更加活跃,人民群众需求各种信息,报刊杂志发行成倍增长。
1987年底止,全地区报刊发行:宿县报纸累计2 127万份,杂志累计217万份,报刊收入48.9万元;萧县,报纸累计982万份,杂志累计92万份,业务收入18.2万元;砀山,报纸累计747万份,杂志累计79万份,业务收入14.7万元;灵璧,报纸累计844万份,杂志累计83万份,报刊收入15万元;泗县,报纸累计734万份,杂志累计55万份,业务收入11.4万元。
在收订报刊时,各局都配备专职报刊发行员,全区报刊发行员24人,并建立发行站,以扩大报刊发行。1982年,宿县、灵璧、泗县、砀山、萧县相继成立报刊零售门市部、零售亭,以方便群众,满足社会的文化需要。1987年,全地区共有报刊零售门市部三个,零售亭四个(其中私人经营的二个)。同时,邮政部门对社会上集体或个体的报刊零售点、摊,进行报刊批销业务。
(三)邮运
中华邮政时期,邮运工作均是人力负运,后来用平板车或兽力车运,交通不便的县局,邮件运至交通方便局转出,再将本局邮件接回。如灵璧、泗县邮件运转至固镇,再经火车运走。萧县邮件则经徐州转出。各县县内则为人力负运,即步班邮路。
1949年后,则逐步改为自行车邮路,委办长途汽车邮路。1952年,全地区共有邮路3608公里(其中步班邮路514公里)。随着邮政设备增加,1973年,宿县局又自办宿县至五河途经灵璧、泗县的自办汽车邮路。
1987年,全地区共有邮路50条,长1 216公里,其中:宿县,邮路21条,305公里;萧县,邮路七条,250公里;砀山,邮路九条。287公里;灵璧,邮路五条,183公里;泗县,邮路8条,191公里。全地区邮运人员47人。
(四)投递
中华邮政时期,县城内是每天步班投递一次,如宿县城内,分东南、西北二投递段,投递员二人,徒步送信。农村集镇则由乡村投递员徒步巡回投递。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党政机关工厂企业、农村社队的报刊、信件猛增,各县城区渐渐扩大,投递员的负担日重。为保证投递质量,服务水平,采取了增加段道,视各时期投递量的大小,采用市区内杂志专投,大户集中专送的方法。1983年,砀山又率先实行在农村采取农民承包邮路的办法。本着“离土不离乡”的原则,聘用农民投递报纸信件,弥补了邮政投递力量的不足,提高了邮电的服务水平。
1987年底止,城市、效区平均日投1—2次。全地区农村乡镇863个,行政村3387个,其中每天投递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乡镇350个,行政村3132个。
城市中当天看到《安徽日报》的有宿县、第二天看到《安徽日报》的有萧县、灵璧、泗县,第二天看到《人民日报》的有宿县、萧县、泗县;第三天看到《人民日报》的有灵璧、砀山。
(五)集邮
集邮是艺术性的搜集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受到群众的欢迎,在群众中越来越普及。从中华邮政时期至70年代末,我地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和普通邮票混同出售。1981年4月,宿县始设集邮专柜,1985年元月,设立集邮公司,2月12日成立宿州市集邮协会,并举办宿城首届邮展,各县局则相继设立集邮门市部。萧县(1985年6月5日)、砀山(1982年5月)、灵璧(1986年7月30日),并于1987年12月20日成立集邮协会泗县(1985年9月)。1987年底止,全地区集邮点九处,其中设在农村三处,约有集邮爱好者6500人。
1987年全区集邮业务收入19.57万元,其中地区局14.7万元,萧县0.33万元,砀山2.07万元,灵璧1.25万元,泗县1.22万元。
(六)农村支局
农村支局(所)是邮电网的组成部分,中华邮政时期,农村的邮政发展缓慢。以宿县为例,全县仅有苻离集、时村、曹村、大店四处支局,12个代办所,五处信柜。1952年,全地区在农村的邮电局自办的支局(所)有六处,委托集镇单位或私商办理的代办所218处。根据我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原则,开始整顿、改造私人代办所,增设自办局(所)。并且不断扩大服务项目,由单纯经营邮政业务,扩大到办理电信业务。1987年底统计,全区共有农村邮电支局(所)110处,代办所31处,其中宿县支局(所)32处,代办所19处,信箱(筒)59个;萧县:支局(所)20处,代办所3处,邮票代售处25处信箱(筒)46个;砀山:支局(所)20处。代办所一处,邮票代售处11处,信箱(筒)28个;灵璧:支局(所)18处,邮票代售处21处,信箱(筒)76个;泗县:支局(所)20处,代办所八处,邮票代售处20处)信箱(筒)47个。
二、电信
(一)电报
中华邮政时期,民国4年(1915年),宿县设立四等电报局后又改称“电信营业处”。砀山、泗县于民国9年(1920年),设立电报局。工作方式用音响机或电话传递电报。抗日战争开始后电信业务中断。1941年9月15日,日伪又在宿县设局营业。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电信部门接收,其余局则自抗战开始即中断电报业务。宿县地区解放后,1949年7月,宿县、砀山相继恢复电报业务,萧县、灵璧、泗县则从1952年相继办理电报业务。是年,全区电报业务量3.6万份,其中宿县,15 298份,萧县1 596份;砀山5 400份;灵璧569份;泗县36份。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电报业务量迅速上升,电报设备也逐步更新。1962年,宿县局使用电传机。1974年,砀山局开通电传电路,到1976年,各县都使用电传机工作。1987年4月,全地区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减少了中转环节,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1987年底,全地区电报交换量达到61.9万份。其中宿县27.8万份,萧县8.8万份,砀山12.3万份,灵璧7.5万份,泗县5.5万份,全地区报务员72人,全地区电报主要设备有四路载波电报机八部,16路载波电报机二部,全电子电传机六部,55型电传机34部,自动发报机(双机头)28部,汉字译码机二部,机务员14人,全地区城市电报投递设备有:摩托车四辆(宿县),自行车22辆,投递员22人。
(二)长途电话
我区初设长途电话在民国6年(1917年),宿县在蚌埠至徐州的长途线路上接设,属国有线。1933年,省政府又架设泗县经五河至蚌埠达宿县的长途线路,属地方线路。长途电话经徐州、蚌埠两地转出。
稍后,各县政府为方便公务,利用地方财政资金,架设了通达邻县的长途线路,县内农村电话线路,以及部分市内电话线路,设立“长途电话管理处”负责电话的接转、维修。不属邮电局经营。由于受时局影响,线路时断时续,至解放,线路己七零八落。1951年,县内农村电话始由邮电局代管,形成邮电统一经营电信业务。1950年,全地区长话业务交换量5 425张,其中宿县4 409张,砀山683张,灵璧114张,泗县329张。1957年,全地区长话业务交换量达28 235张,为提高通话质量,开始发展载波电话。
经过30多年的建设,至1987年底,全地区已开通直达南京、济南、淮阴、商邱、徐州等地的省际长途电话线路18路,其中载波12路,实线六路,省内到合肥、蚌埠、淮北、淮南、阜阳滁县以及地区内的四县之间和邻县之间的长途电话电路113路,其中载波100路,实线13路。全地区长途电话交换量68.1万张,其中宿县38.9万张,萧县8.9万张,砀山6.8万张,灵璧6.9万张,泗县6.7万张。全区话务员56人。
1987年底,长途电话主要设备有12路载波终端机16部其中高十二路载波机四部,三路载波机12部,单路载波机二部,长途电话交换机20部,其中共电式12部,50门磁石式六部,30门磁石式二部,机务员25人。全地区长途电话线路409杆程公里,其中一级干线56杆程公里;全区长途架空明线1 822线对公里,其中一级干线504线对公里。长途线务员43人,负责维护全区境内的长途线路。
(三)市内电话
我区市内电话初建在30年代,为各县县政府所建(宿县曾有私人架设电话),但范围很小,供政府机关使用,1947年2月宿州市内电话用户县政府辖30户。解放初期,市内电话仍由各县政府电话班负责维护,免费为机关服务。1951年,市内电话始由邮电局接管,当时宿县市话用户68户,磁石交换机190门,杆路13.80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02.37条公里,电缆1.9皮长公里。萧县市话用户三户,磁石交换机五门的一部;砀山市话用户10户,磁石交换机10门的一部;杆路4.2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8.12条公里;灵璧市话用户17户,磁石交换机30门、50门各一部,杆路3.2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7.59条公里;泗县市话用户19户,磁石交换机50门的一部,杆路2.88杆程公里。1952年至1957年对市话线路进行了重新整修,用户增加较多,全地区已有市话用户521户。随后,市话用户发展变化不定,以宿县为例,1958年至1971年,14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4户,装机量始终在400户以下徘徊,1972年达到450户,1973年后,即以每年增加56户的速度上升。1980年达到890户,1981年9月,宿县市话实行自动拨号。1987年底,宿县市话用户2236户,纵横制自动电话4 000门,杆路57.8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66.1对公里,电缆长度72.4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8.4皮长公里),电缆芯线1 0547.5对公里,用户自办小交换机容量3 950门。机务员31人,线务员26人,萧县市话用户428户,磁石交换机容量1 100门,杆路28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57对公里,用户自办小交换机容量450门,话务员12人,机务员二人,机线员四人;砀山,市话用户430户,磁石交换机容量700门,杆路15.5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24对公里,电缆长度13.6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702对公里,用户自办小交换机容量120门,话务员15人,机务员一人,机线员五人;灵璧市话用户413户,磁石交换机容量700门,杆路20.5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46对公里,电缆长度9.0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500对公里,用户自办小交换机容量180门,话务员24人,机务员2人,机线员7人,泗县市话用户406户,磁石交换机容量600门,杆路24.7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61.0对公里,电缆长度14.5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491对公里,用户自办小交换机容量280门,话务员10人,机务员2人,机线员2人。
(四)农村电话
本区农村电话在30年代即开始架设,当时各县政府为方便和各区、乡联系而建,设备主要是五门或10门磁石小交换机。解放前夕,农村线路已破坏殆尽,建国之初,农话线路仍属各县政府维修、管理。1951年,农村电话交给邮电局代管至今。初,以免费服务。1953年,始进行收费,电话收入、支出均归地方财政。邮电局代管农话后,即对农话线路进行重新整修并对不合理的线路进行调整。从1951年到1957年,全地区农话用户由47户发展到726户(其中萧县、砀山1951年无农话用户),交换机容量由90门发展到1180门,杆路从755杆程公里发展到2114杆程公里,架空明线线条从893对公里发展到4210对公里,1957年,全地区200个较大的乡镇有191个,农业合作社1 490个有353个通电话,农村电话网络基本形成。随着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1958年至1962年,农话曾不切实际的发展,通话户多,而质量不高,甚至有电话而打不通。随之进行整顿。十年浩劫中,农话建设停滞。1976年后,农话线路用户的设备得到大修和更新,并开通载波电话。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经济搞活,市场开放,社队企业倍增,专业、个体户涌现农话用户急增。1987年底止,宿县农话用户511户,其中专业、个体户七户,磁石交换机总容量1 840门,杆路343杆程公里。明线线条879对公里,电缆长度40.4皮长公里,载波机32部,其中十二路载波机二部,余则单路,全县102个乡镇70个乡镇通电话,话务员40人,机线员30人。萧县农话用户252户,其中专业、个体户七户,磁石交换机容量1 475门,杆路502杆程公里,明线线条808对公里,电缆长度66.8皮长公里。载波机24部,其中三路载波机二部,余则单路,全县73个乡镇,已全部通电话,话务员26人,机线员14人。砀山,农话用户302户,其中专业、个体户二户,磁石交换容量990门,杆路196杆程公里,明线线条307对公里,电缆长度114.8皮长公里,载波机38部,其中三路载波机六部,余则单路,全县64个乡镇,有27个乡镇通电话,话务员29人,机线员19人。灵璧农话用户352户,其中专业、个体户2户,磁石交换机容量1 140门,杆路333杆程公里,明线线条1005对公里,电缆长度3.5皮长公里,载波机32部,其中三路载波机六部,余则单路,全县75个乡镇,有71个乡镇通电话,话务员39人,机线员13人。泗县农话用户313户,磁石交换机容量900门,杆路380杆程公里,明线线条739对公里,电缆长度49.1皮长公里,载波机12部,其中三路载波机二部,余则单路,全县49个乡镇,有38个乡镇通电话,话务员35人,机线员12人。
上一篇:第一节 交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