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书院学宫
明、清以来,宿县地区所属各县均设有书院,为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服务。如宿县的正谊书院、古濉书院,文山书院、灵璧县的正学书院、泗县的夏邱书院、萧县的龙城书院、砀山县的安阳书院等。清末民初,这些书院先后改办成小学堂或中学堂,其学田、学产均充作地方教育经费。
辛亥革命前,今宿县地区所属各县各有学宫一所,又称文庙(即黉学)和儒学,包括“学正署”、“教育署”、“训导署”等机构,“又称为“学舍”,俗称“文衙门”。儒学虽名为学校,实际是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教学内容完全服从于科举考试的需要,儒学中设“学正”、“教谕”、“训导”等学官,亦称教官。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由知州或知县和学正等率领全县生员及学童祭孔,祭后分食三牲祭品。这种祭祀,在宿县地区所属各县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前后。各学宫虽为官办教育机构,但其所需费用,大部分依赖官宦富户捐纳,所捐土地、现钱一时用不完的,则出租放债,收取地租、现钱利息。各县学宫的建筑格局大致相同,但规模及装饰堂皇程度则悬殊较大,其中以宿县、泗县的学宫规模较大,设施也较好。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各县学宫仍保留了一段时间,专门用作祭孔,1919年以后方移作他用,或由于年久失修而逐渐荒圮。宿县学宫现为宿州市第一小学,泗县学宫现为县政府所在地,灵璧学宫现为县直属粮站和油厂处,萧县学宫现为县博物馆,唯砀山学宫于1938年5月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之下(原址在今县水利局大院处)。
辛亥革命前,今宿县地区所属各县各有学宫一所,又称文庙(即黉学)和儒学,包括“学正署”、“教育署”、“训导署”等机构,“又称为“学舍”,俗称“文衙门”。儒学虽名为学校,实际是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教学内容完全服从于科举考试的需要,儒学中设“学正”、“教谕”、“训导”等学官,亦称教官。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由知州或知县和学正等率领全县生员及学童祭孔,祭后分食三牲祭品。这种祭祀,在宿县地区所属各县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前后。各学宫虽为官办教育机构,但其所需费用,大部分依赖官宦富户捐纳,所捐土地、现钱一时用不完的,则出租放债,收取地租、现钱利息。各县学宫的建筑格局大致相同,但规模及装饰堂皇程度则悬殊较大,其中以宿县、泗县的学宫规模较大,设施也较好。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各县学宫仍保留了一段时间,专门用作祭孔,1919年以后方移作他用,或由于年久失修而逐渐荒圮。宿县学宫现为宿州市第一小学,泗县学宫现为县政府所在地,灵璧学宫现为县直属粮站和油厂处,萧县学宫现为县博物馆,唯砀山学宫于1938年5月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之下(原址在今县水利局大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