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宿县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淮北解放区时期的高等教育,“文化大革命”前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大革命”后的高等教育。
一、淮北解放区时期的高等教育
淮北解放区前后共办有抗大四分校、江淮大学及豫皖苏建国学院三所高等学校。其中在宿县行署区划内办过学的有抗大四分校和江淮大学两所。抗大四分校是为解决地方、军队干部不足,吸收游击区和敌占区大批知识青年参加民族解放战争而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即以后的四师)随营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一所党政军综合高等学校。1940年3月18日,第一期约500名学员开学典礼在涡阳、永城交界处芝麻冢集举行。1945年3月24日,在半城附近的张塘举行抗大四分校成立五周年大会,宣布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的决定,将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同年11月,抗大四分校停办。抗大四分校是抗日战争时期,淮北解放区办得最久(五年半)、规模最大、培养输送干部最多(先后七期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近5 000人的干部)、影响最大的一所党政军综合高等学校,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先后在抗大四分校担任过领导和教学工作的有:彭雪枫、刘作孚、方中锋、曹荻秋、张百川、陈镜霆、张爱萍、张震、冯文华、邱一涵、孙叔平,抗大四分校教职人员和学员全部实行供给制。江淮大学于1942年在仁和集成立,这是一所由中共中央华东局创办的综合大学。韦悫任校长,梅益负责党务工作;学生88名,男女各半,学校师生主要来自上海的之江、大同、复旦、大厦、沪江及清华、苏州工专等校,都是为了抗日救国追求革命真理投奔解放区的人。当时在江淮大学任教的有经济学家何封、哲学家李仲融、原复旦大学土木系教授孙绳曾、之江大学土木系教授陈瑞丙、交通大学教授姜长英、清华大学教授周国英、大厦大学教授冯邦彦和淮北区党委负责人邓子恢、冯定、刘瑞龙及抗大四分校教师孙叔平等。中共中央华中局委托抗大四分校政治部领导江淮大学学生党支部,另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主席为侯忠封。学生除学习专业课外,还参加劳动、办冬学、为农民看病、做农村调查,参加减租减息等。1944年6月,由于工作需要,江大学生全部分配到部队和地方工作,江淮大学至此停办。
二、“文化大革命”前的高等教育
1949年,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响应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于12月29日迁到怀远办学。这是解放后我区第一所高等院校,也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0年,学校建立了党、团、工会和学生会等组织,建立了19个学科和附属医院、图书馆、护士学校、医士学校各一所,增添了图书和仪器设备,教职员工共达352人。1952年,学校迁入合肥,10月,更名为安徽医学院。1956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我区怀远县内的安徽水利电力学校扩建为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同年9月15日,安徽水利电力学院成立。学校除设中技部外,增设水土改良、河川结构、水力发电、电力工程四个系。当年招收系科生267人,中技生115人。1961年9月,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委决定将该院大学部迁往合肥,与安徽农业机械化学校、安徽农学院的农机系合并为安徽农机学院。蚌埠专区农业专科学校是在安徽省宿县农业学校增设的专科班基础上形成的大专学校。1958年,宿县农校增设了两个农学专科班,农校门口挂出了“安徽省蚌埠专区农业专科学校”与“安徽宿县农业学校”两个校牌。同年曾在新马桥办农垦大专班及劳动大学皖北分校。1959年至1960年,专科学校又增设了果树蔬菜专业,附设了教学师资进修班,1962年专科停办。蚌埠专区农业专科学校三年内为国家培养了农业技术人员206人。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后的高等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农学院曾下迁宿县紫芦湖农村办学达10年之久。1978年10月迁回合肥原址。1977年在原宿县地区师范学校基础上创办宿州师范专科学校,是宿县地区第一所主要由行署领导、在全省范围内招生、系科比较齐全的高等院校。学校设立党委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行政设校长,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图书馆。群团组织有基层教育工会、团委会和学生会。1984年学校共有教职工284人,其中行政干部69人,工人59人,教师156人,内有讲师43人,教员35人,助教78人。在校专科生955人,22个教学班,各系科共开设必修课108门,专题课7门。学校设9个系9个专业,除外语、化学、音乐、美术和体育五个系为二年制外,中文、数学、史地、物理几个系改为三年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