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医疗队伍
宿县地区在民国前无专门西医,靠少数中医人员治病,集中于城市、集镇,三五村不过一针灸先生,十里八里有一医。1913年刘汉三在宿城东门开普济医院,是本区最早的西医,其后西医日渐增多。但城市仍以中医治病为主体。解放后贯彻团结中西医政策,组织联合诊所等集体机构,全区农村医生仅700余人。卫生队伍逐年壮大,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卫生技术力量。
解放前,个体开业以中医为主,县内少则百人,多则400余人,解放后转为集体人员。1958年大量培训,1965年半农半医1 151人,生产队卫生员28 695人,1973年大队赤脚医生5 976人,生产队卫生员2 648人,待遇相当本地劳力工分,每月补助5—7元,1980年后逐步转为个体,改称乡村医生,1980至1985年间人员变化不大。
赤脚医生统计表1980年12月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全民所有制单位)1985年12月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集体所有制单位)1985年12月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工业及其他部门)1985年12月
解放前,个体开业以中医为主,县内少则百人,多则400余人,解放后转为集体人员。1958年大量培训,1965年半农半医1 151人,生产队卫生员28 695人,1973年大队赤脚医生5 976人,生产队卫生员2 648人,待遇相当本地劳力工分,每月补助5—7元,1980年后逐步转为个体,改称乡村医生,1980至1985年间人员变化不大。
赤脚医生统计表1980年12月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全民所有制单位)1985年12月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集体所有制单位)1985年12月
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工业及其他部门)198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