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漫泗州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淮河上游山洪暴发,洪泽湖水猛涨溃堤,湖水倒灌泗州城中,加之该地连年被水,泗州城街巷已半浸水中经年,内外水交加,致使这一年古城淹没于洪泽湖的万顷碧涛之中。于是,民间便一时广为流传关于“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话传说,民间说唱艺人及戏剧舞台上也对此传说极力加以渲染,至今仍为我区广大农村老人们豆棚瓜下的谈资。
据《泗虹合志》记载,泗州旧城沉没的历史原因是“……自黄河南徙,拦入清口,逼淮不得直下,康熙十九年,上游山水大发,下游淤塞,淮水高出堤外数尺,灵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后与州城悉沉没。”从明朝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91—1593年))泗州连续三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鱼游城关,舟行树梢,百姓死者不计其数。由于黄河决口改道,黄水夺淮,长期淤塞清河口,淮河下游渲泄不畅。康熙十九年,淮河上游山水猛泄,泗州一带连降七十多天暴雨,积水不下,加之洪泽湖水迅增倒灌,造成千古名城沉没的历史悲剧。
(二)黄翰林立旗杆
黄翰林,本名张本化(1780年—1872年),萧县崔口乡黄盆窑村人,其真实姓名鲜为人知。因其居黄盆窑村,人们称之曰“黄翰林”。翰林家贫如洗,学而不厌,曾骑驴赴京会试,十次不第,年近七十,仍矢志不渝;科举会试前后,均在本村执教,且诲人不倦,对薪俸多寡,从不计较,学馆设备,亦极简陋,翰林曾有自嘲七绝一首:“先生上学怎安排?三间牛屋两分开;隔着驴槽打地铺,麦穰底下铺棉柴。”及至73岁,白发苍苍,仍赴京赶考,满场惊异,慈禧太后嘉其有恒,恩赐翰林。会试归,皇报差官到村报喜,向翰林乞赏。翰林因家道贫寒,尴尬至极,向族人求助,方才打发差官离去。中翰林,门前准立旗杆,光耀门庭。因家贫无力,意本从简了事,幸有该县赵安邦中武进士,匾额已悬起,因嫌旗杆细,遣人重购粗大者代之,遂将此小旗杆赠张本化,并代为树立,一时传为佳话。
(三)郭沫若的“一字之师”张逸生
民国2年(1913年)出生于本区萧县龙城镇的张逸生,原名张学礼,又名张祚论。曾被郭沫若称之为“一字之师”。1938年,他从重庆“国立戏剧学校”毕业后,参加“抗战剧团”演出,在与著名演员张瑞芳等同台演出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时,饰演渔翁。郭沫若观后曾以“一字之师”为题,于1942年5月30日写了一篇文章尊他为师,收在《郭沫若论创作》的“瓦石札记”篇(第197至198页)中。郭沫若写到:是《屈原》演到第三场或者第四场的晚上吧,我在后台和饰蝉娟的张瑞芳女士谈到第五幕第一场蝉娟斥责宋玉的一句话:“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我说:“在台下听起来,这话总觉得不够味。似乎可以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饰钓者的张逸生兄正在旁边化妆,他插口说道:“‘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听他说这话,我受到了莫大的启示,觉得这一个字真是改得非常恰当。……我得到这一启示,在后来写《水牛赞》的时候,也应用过,便是那:
你这殉道者的风怀。
你这革命家的态度……
两个“这”字在初稿上都是“有”字。“有”改为“这”同样增强了语势。
上一篇:三、古诗文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