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建置
宿州市,古名埇桥镇,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置宿州,即治于此。埇桥镇自此易名为宿州,为历代州、县治所。民国元年(1912),废宿州设宿县,宿城为宿县第一区,民国25年改为宿县城关区。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权把宿城及其近郊划为宿县第一区,淮海省宿县专员公署驻于城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城及其近郊为宿县城关区,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于城内。35年,城关区所属的城中、东关、西关3镇改为由宿县政府直接管辖。
民国37年11月16日,宿城解放。11月下旬,中共江淮三地委和三专署决定设宿城市,隶属宿东县。12月25日,正式设立县级宿城市,隶属皖北行署第三专员公署。38年6月,宿东县、宿西县合并为宿县,宿城市隶属宿县。11月6日,宿城市划归宿县专员公署直接管辖。1951年5月31日,经政务院批准,再次建立县级宿城市,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3年6月25日撤销宿城市。9月,原宿城市改设宿县城关区,1956年改为宿县城关镇。
1979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宿县城关镇为基础析置宿州市,属宿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
附宿州建置沿革
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载,为保卫汴河航运,防止淮西藩镇叛乱,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拨徐州的苻离县、蕲县、亳州的临涣县和泗州的虹县来辖,属河南道,治埇桥。州依春秋时期宋闵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①。后来,“寰宇无虞,封圻罢警”(《太平寰宇记》),文宗太和三年(829)废宿州,七年复置。州治仍定于埇桥。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把宿州、徐州统辖于武宁军,宿州仍辖原4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基本上沿袭未变。
宋改唐的道为路,下辖府(州、军、监)。宿州初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太祖建隆元年(960),宿州升为上州,设防御使。开宝五年(972)。设保靖军节度使,总揽宿、泗等州军事。神宗熙宁五年(1072),又改为州,辖苻离、蕲、临涣3县,仍属淮南东路。哲宗元祐七年(1092),以虹县的灵璧镇置灵璧县,归宿州辖。高宗建炎二年(1128),宿州为金兵所占。绍兴九年(1139),金人按议和条约归还黄河以南宋地。次年五月,金人毁约,复占宿州。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金人在宿州置保靖军节度使。
元初,宿州属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辖临涣、苻离、灵璧、蕲4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临涣、苻离、蕲撤县制并入州,灵璧改属泗州。至元十七年,灵璧复归宿州所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宿州改属江南临壕府,下辖灵璧县。次年,临濠府改成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宿州仍属之。
清朝承明制不变。初,宿州上下隶属关系同于明末。康熙六年(1667)。设安徽省,宿州仍属凤阳府,其所辖灵璧县改为凤阳府直辖,此后宿州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废府、州,宿州改为宿县,属安徽省。3年置道,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16年废道,宿县直属安徽省,21年属第六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四专员公署。原驻泗县之专员公署迁驻宿城。汪伪时期,宿县属安徽省维新政府(省府驻蚌埠),后属苏淮特别行政区。民国30年属淮海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属安徽省。
①春秋时期,周王室曾封风姓后裔为男爵,居于宿(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部),建宿国,属于宋国营辖。宿国和鲁国相邻,彼此交往颇多,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宋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其迁居之地,约在今淮北地区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国而命名。另有宿国迁至今江苏省宿迁县境一说,录以备考。
民国37年11月16日,宿城解放。11月下旬,中共江淮三地委和三专署决定设宿城市,隶属宿东县。12月25日,正式设立县级宿城市,隶属皖北行署第三专员公署。38年6月,宿东县、宿西县合并为宿县,宿城市隶属宿县。11月6日,宿城市划归宿县专员公署直接管辖。1951年5月31日,经政务院批准,再次建立县级宿城市,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3年6月25日撤销宿城市。9月,原宿城市改设宿县城关区,1956年改为宿县城关镇。
1979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宿县城关镇为基础析置宿州市,属宿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
附宿州建置沿革
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载,为保卫汴河航运,防止淮西藩镇叛乱,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拨徐州的苻离县、蕲县、亳州的临涣县和泗州的虹县来辖,属河南道,治埇桥。州依春秋时期宋闵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①。后来,“寰宇无虞,封圻罢警”(《太平寰宇记》),文宗太和三年(829)废宿州,七年复置。州治仍定于埇桥。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把宿州、徐州统辖于武宁军,宿州仍辖原4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基本上沿袭未变。
宋改唐的道为路,下辖府(州、军、监)。宿州初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太祖建隆元年(960),宿州升为上州,设防御使。开宝五年(972)。设保靖军节度使,总揽宿、泗等州军事。神宗熙宁五年(1072),又改为州,辖苻离、蕲、临涣3县,仍属淮南东路。哲宗元祐七年(1092),以虹县的灵璧镇置灵璧县,归宿州辖。高宗建炎二年(1128),宿州为金兵所占。绍兴九年(1139),金人按议和条约归还黄河以南宋地。次年五月,金人毁约,复占宿州。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金人在宿州置保靖军节度使。
元初,宿州属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辖临涣、苻离、灵璧、蕲4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临涣、苻离、蕲撤县制并入州,灵璧改属泗州。至元十七年,灵璧复归宿州所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宿州改属江南临壕府,下辖灵璧县。次年,临濠府改成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宿州仍属之。
清朝承明制不变。初,宿州上下隶属关系同于明末。康熙六年(1667)。设安徽省,宿州仍属凤阳府,其所辖灵璧县改为凤阳府直辖,此后宿州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废府、州,宿州改为宿县,属安徽省。3年置道,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16年废道,宿县直属安徽省,21年属第六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四专员公署。原驻泗县之专员公署迁驻宿城。汪伪时期,宿县属安徽省维新政府(省府驻蚌埠),后属苏淮特别行政区。民国30年属淮海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属安徽省。
①春秋时期,周王室曾封风姓后裔为男爵,居于宿(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部),建宿国,属于宋国营辖。宿国和鲁国相邻,彼此交往颇多,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宋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其迁居之地,约在今淮北地区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国而命名。另有宿国迁至今江苏省宿迁县境一说,录以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