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业门类
一、电力工业
民国6年(1917),宿县商会会长孔灿甫向各方筹集资金,在梓潼庙创办宿城电灯公司,曾先后改名为安平电灯公司、明远电灯公司、耀华电灯公司。9年,上海马幼眉以发电设备作价入股,遂成合股企业,马任经理,侯明身(改名凌竟生)任工程师,并呈报国民政府中央实业部批准开业。开业之初,有40匹马力煤气机1部、25千瓦发电机1部。17年起,又陆续添置45千瓦发电机、煤气发生炉、抽水机等。24年,被批准加入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当时,全年发电近3万度,实售电近5万度。
民国27年,日军占领宿城。汪伪宿县政府令原宿城电灯公司经理薛汇川经手在城池东北隅重新建电厂。设备由日军从济南、天津等处运来。经费由日军每月酌定数目发给。数月后发电,发电量很少,仅供日军及汪伪政府各机关照明用。31年,该厂由汪伪宿县政府和宿县商会合资扩建,定名为宿县电灯厂。计有175匹马力锅炉3座(一卧式、两立式)、96千瓦发电机1部。当时民用电灯2600盏,军政机关电灯600盏。抗战胜利后,宿县电灯厂停业。
1950年,人民政府从南京调来两台美国产发电机,1台为18千瓦,1台为35千瓦,安装在东关油厂,发电供生产用。后搬到胜利中路西段路北,成立宿县发电所。当时只有职工6人,以木炭作燃料发电,供专署、军分区和一部分商民照明用。1951年上半年,调来1台60千瓦美国产柴油发电机,并将发电所搬到原发电厂旧址(现市自来水公司),易名为宿县发电厂。1953年,从界首迁回抗战初期疏散去的原96千瓦的发电机组。1956年,增装了美国产406千瓦发电机。1958年,增添了苏联产80千瓦的锅陀发电机、200千瓦坦克车柴油发电机、200千瓦飞机头式发电机各1部。1959年底,增加1台160发电机,至此,该厂实际装机总容量为1190千瓦。全厂有职工70余人。1960年,该厂因规模小、发电量不敷应用而并入宿东电厂。
宿东电厂简介
1960年,宿东煤矿建井工程要求供电量加大,宿县发电厂机组容量多变,不能满足供应,经安徽省电力厅批准,兴建新的发电厂。厂址在北关外1里许,东有津浦铁路,南有沱河,西是苻怀新河,北为界洪新河,地势高阔,靠沱河循环取水方便。整个电厂占地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6万平方米。该厂于1960年4月破土动工,1961年5月建成发电。共投资1048万元。初名北关电厂,宿县发电厂并入后,更名为宿东电厂。1973年与安徽电网并网接通。1985年,改为宿东发电所。
宿东电厂初建成时,设备较为先进,计有:12000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1台、12000千瓦冷凝式汽轮机1台、65T/中压锅炉1台、35000千伏安和1500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1985年,进线有110千伏2路、35千伏10路、6千伏10路。
1985年,该厂(所)共有职工20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全所设有电气、运行、锅炉3个专业组。
该厂自筹备至建成,属宿东煤矿筹备处领导。1961年至1962年,党、政属宿东煤矿筹备处领导,业务属淮北电业局领导,以后划归徐州电业局领导。1983年8月划归宿县地区供电局领导。该厂25年来累计发电155984万度,平均每年发电6239.4万度。
宿东电厂发电情况
(1961~1985)

二、机械工业
宿州市的机械工业是由私营小红炉和个体铁匠铺发展起来的。建国前,宿城有来自河南怀庆的小红炉两家,本地铁匠铺10多家。除少数能生产铁锅、犁铧和其他铁制小农具外,多数从事铁器修理。建国后,这些个体小红炉和铁匠铺,逐步变成了合作经营。1958年以后,有些合作社发展成小型工厂,能够生产小型齿轮、山芋切片机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期,能够生产水泵、柴油机。以后,逐步发展到生产空气锤、车床、钻床、翻斗车、小四轮拖拉机等。到1985年,全市已拥有工业、农业、建筑、仪器、仪表、生活日用等多种门类机械制造业,共30个厂家,2760个职工,其中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57人(工程师45人,助理工程师65人)。
1949年,宿城仅有1台老式皮带车床(属当时的新宿铁工厂),以后逐年增添了普通车床、万能车床等生产设备。至1978年,机械行业已有各类车床、锅炉等设备500多台。1980年至1985年,机械工业设备增加更多,全市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各种主要机械设备93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31台,锻压设备45台,锻造设备35台,电热处理设备27台,起重行车24台,锅炉7台。近几年,通过整顿,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走上正规化,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同时注重市场预测和技术服务,调整服务方向,增加了市场短线适销对路产品,推出了60—ED清粮机、黄山S—12型小四轮拖拉机等新产品。宿州柴油机厂生产的GST—300型和GST—500型饲料加工机组,被安徽省列为一等产品。宿州机械厂生产的黄山S—12型小四轮拖拉机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5年,市属机械工业总产值达4626.2万元。
机械工业简况
(1980~1985)

机械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柴油机厂
该厂前身原为华东军区江淮三分区修械所,于民国37年(1948)11月迁来宿城,改为地方国营新宿铁工厂,当时有职工108人。1952年,由城内大寺巷南端迁至火车站附近原“元丰蛋厂”旧址,扩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1958年与蚌埠工业学校合并,更名为蚌埠专区宿县通用机械厂,职工增加到1005人。1961年,宿县专区恢复建制,该厂隶属宿县专区工业科管理。1965年与宿县地区水利局电机厂合并,更名为宿县专区机械厂。1971年更名为宿县专区柴油机厂。1979年,移交给宿州市,更名为宿州柴油机厂,系安徽省机械工业厅重点企业之一。厂区占地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房17539平方米。职工844人,其中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师14人,技术员22人。拥有生产车床208台。
该厂从1971年起,开始批量生产S195柴油机,在此基础上又研制生产了清粮机。1985年,该厂有固定资产617.71万元,年产值为860.6万元,实现利税34.63万元。
宿州机械厂
该厂原为宿县行署农业机械厂,创建于1967年,时有职工38人。1968年由西关迁至铁道东韩池孜。1969年,再迁至汴河中路路北。以后,工厂扩建,设备增加,以生产农用拖车,S—1型翻斗车为主,1980年,移交给宿州市。1982年,从山东省临沂引进图纸,按皖ANT14—82标准试制黄山S—12型小四轮拖拉机成功,并且成为主导产品。198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年产量3560台,创产值1380.7万元,完成利税56.17万元。该厂拥有各种生产设备254台。厂区占地8.8万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7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15人)。
宿州市矿山机器厂
该厂原是1958年由蚌埠容器加工组扩建的容器厂。1966年,从蚌埠迁来宿城东关大街,仍以生产酒篓、油桶为主,继而又生产裸铝线。1973年,厂迁城南三里湾,时有职工300人。1980年,改名为宿县地区淮海机械厂。同年,移交给宿州市。1984年,改名为宿州市矿山机器厂。该厂主要产品有P—15B、P—30B、P—60B平斜耙斗装岩机和JD—11.4、JD—25、JD—40调度绞车。这些产品远销东北、华北、华东等19个省、54个矿务局。此外,尚有传统产品铝桶、铝罐,畅销全国各地。厂区占地5.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有职工350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8人。1985年产值508万元。
宿州市服装机械厂
该厂位于道东大街46号。其前身系1958年组建的宿县三八机械厂。1962年更名为宿县机械厂,1982年移交宿州市改用现名。厂区占地4.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设备齐全。主要产品FZ—100平板粘合机、烫领机、切上领下口机、弧形压领机、翻领机等多种,是轻工部定点厂。1985年职工总数25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年产值250.3万元,上交利税21.17万元。
宿州市煤矿电器厂
该厂前身是宿州市第八中学的校办工厂,始建于1969年。建厂初期,生产高汞灯镇流器、小型变压器等。1974年,试制成功KSG—2.5(4)/0.5干湿防爆变压器,填补了省内防爆电器生产的空白。以后厂的规模逐步扩大,增添设备,加强技术力量,产品已向电子元件开拓。1985年,有职工170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厂区占地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38平方米,年产值210.38万元,上交利税21.56万元。
宿州市纺织配件厂
1963年,王广义等18人,每人以50元入股,在大东门建立宿县刀具社。主要产品为菜刀、勺子。1964年与罗底社、西关第二刀具社一起并入观音堂街宿县五金。1974年,改为宿县化工机械厂,迁往南关新建厂址。1981年移交给宿州市二轻局。1982年5月,化工机械厂解体,从中析出纺织配件厂,设五金、锻工、电焊、油漆4个车间,属集体企业。主要产品为纺织机械配件。现该厂座落在淮海南路,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145人,固定资产27.9万元,产值72万元,利润3.7万元,上交利税4.6万元。
宿州市轻工机械一厂
该厂始建于1971年,系安徽省二轻厅定点厂,位于南关三里湾怀远路东侧,占地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84人,产值89万元,上交利税9.48万元。主要设备有轧钢机1套、机床30台。主要产品有减速器、卷扬机、小型砌块成型机、拉丝机和多种轧钢型材料。
宿州市轻工机械二厂
该厂前身是宿县第一机械厂,建于50年代中期,1965年,改为宿县农具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改为现名。位于幸福巷10号,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218人,产值111.8万元,上交利税6.6万元。主要设备有40公斤空气锤4台,车床6台,刨床2台,铣床1台,热风炉1座。主要产品有造纸机、制钉机、洗钉机、轧头机等。
宿州市五金一厂
该厂始建于1954年,原为白铁生产合作社,以后次第改名为宿县五金厂、综合厂、化工机械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五金一厂。位于顺河路47号,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7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48人,产值10.15万元,上交利税0.47万元。主要设备有卷管机、剪板机各1台,钻床、车床各1台,电焊机3台。主要产品为白铁制品和蒸笼餐具。
宿州市衡器厂
建国以前,河南秤工柳长法、朱德云等先后来宿城开设秤店,制造木杆秤和修理磅秤。1955年,宿城9名秤工组建宿县城关衡器社,以制造刀口秤为主,同年试制成功第一台300公斤磅秤。1970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宿县衡器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更为宿州市衡器厂。主要产品有台秤、地中衡。是宿县地区唯一生产衡器的厂家。
该厂位于西关宿蒙公路起点,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81人,产值36.8万元,上交利税2.2万元。
宿州市光学仪器厂
该厂始建于1970年,1981年移交宿州市,位于连汴桥西北隅,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54人,产值13.7万元,上交利税0.5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5台、刨床1台、铣床2台。主要产品有矫视镜、袖珍镜、视察杆等。
宿州市钟表厂
该厂系1979年从光学仪器厂析出。位于东昌路,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82人,产值22.5万元,上交利税2.05万元。
宿州市元钉厂
该厂始建于1969年,位于胜利东路18号,占地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73人,产值87.4万元,上交利税7.47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拉丝机、制钉机等。主要产品有1~4寸各类元钉。该厂是安徽省定点厂,是目前淮北地区生产元钉的唯一厂家。
宿州市油桶厂
该厂始建于1969年,位于顺河路85号,占地1140平方米,建筑面积596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45人,产值19.2万元,上交利税0.59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3台、刨床2台、钻床1台、电焊机4台、卷板机1台、卷桶机1台。主要产品是容量为150公升油桶。
宿州市汽车修配厂
该厂始建于1977年,位于汴河西路,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99人,产值67.9万元,上交利税0.6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镗床、钻床、空气锤各1台。主要产品有黄山牌微型客车、铝合金台、山架等。
三、纺织工业
清末,宿城纺织业只有民间手摇纺线车纺纱,木制脚踏织布机织土布。民国初年,德纶布厂从山东潍县迁来,织布机全系铁木结构(简称铁木机),各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至建国前,德纶布厂仅有15件纱,产品有白布、条子布。本地资本家王少卿于北门办起生生工厂,主要产品是毛巾、袜子。解放初期,原华东军区供给处毛巾厂从苏北淮宝县迁来,后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更名为地方国营新宿毛巾厂。1952年,该厂已拥有铁木机70台,工人99名,以后规模逐渐扩大。50年代末,厂名改为新华棉织厂(现属宿县)。1953年,于南门口外路东,建成宿县针织厂(现仍属宿县)。1969年,宿县城关镇清管所筹建针织厂,次年投产(即现在的宿州布针织厂)。80年代,宿州市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年至1982年,有市属纺织工业企业2家,年总产值依次为:55万元、114万元、120万元。1983年,有市属纺织工业企业3家,年总产值149万元。1984年有纺织工业企业5家,年总产值600万元。1985年有市属纺织工业企业6家,总产值1691万元,其中棉纱产量比重最大,产值为1633万元。
纺织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纺织厂
该厂厂址在市南三里湾,系1977年6月由宿县地区行署批准筹建,1980年完成投资105万元,因资金短缺而停工。1981年底,该厂移交给宿州市。市成立筹备处,采取入股集资招工的办法,共集资481.4万元,省贷款520万元。1983年续建工程全面铺开,1984年4月建成。全厂占地面积1.671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辅助厂房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该厂设计为3万纱锭576台布机。主要产品有10S至32S各种型号纯棉纱,45S以下的化纤纱及白平坯布。产品销售豫、皖、苏等省。1985年有职工1559人,其中男581人,女978人,工程技术人员35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7人),年产值1453.29万元,完成利税290万元。
宿州市布厂
该厂始建于1977年,厂址在南关三里湾,1981年划为市纺织厂的附属厂,独立核算。全厂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布机40台(其中宽幅布机21台)、自动打包机1台。主要产品有各色棉布和多种化纤布。1985年,有职工175人,其中技术人员2人。年产值98.39万元,上交利税2.47万元。
淮海布
该厂座落在淮海南路路西,占地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系南关办事处1982年集资筹建,1983年正式投产。当时仅有1511型56布机8台,产品只有包装布、纱布和白坯布。以后,逐年增加设备,到1985年,已拥有1511型56时机48台、1515型75吋机8台、轮车2台、络经机1台、络纬机1台、2吨锅炉1台、打包机1台、脱水机1台。产品有宽幅彩色方格斜纹布、平纹被单布、格子床单布、劳动布、蚊帐布、粗布等10多个品种。1985年,有职工226人,固定资产80万元、完成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8万元。
宿州市针织厂
1969年,宿县城关镇清管所筹建针织厂,次年建成投产。1980年5月改名为宿州市针织厂。厂址位于环城南路河滩,占地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908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花绳机14台、手套机10台、织带机4台、拉绒童帽机4台。主要产品有手套、松紧绳、绒线针织睛纶衫、围巾、压舌帽等。1985年,有职工84人。创产值27.80万元,上交利税1.84万元。
四、食品工业
糕点糖果业
建国以前,宿城较大的糕点商号有恒隆、豫泰生等。这些商号都采取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方式,一般为前商店后作坊,常年制作糕点,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制作的月饼、酥糖、麻片、寸金、大京蜜等,畅销淮北各地。“秦邮酥糖”为宿州特产。也有逢年过节集中制作糕点投放市场的,例如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做酥糖等。
建国以后,在大隅口、东关、西关分别办有糕点厂。1958年,创建了宿县东风食品厂。1971年,宿县地区食品厂开始兴建,1973年,饼干车间建成投产。以后,相继兴建了佳美食品厂、宿东食品厂。1982年至1985年,乡村和街道先后办了一些集体或个体经营的小糕点厂。1985年,有市属糕点糖果企业14家,年产值545万元。
肉类蛋品加工业
民国5年创办的元丰蛋厂,实行半机械化生产。厂内设有机器房、发电房、飞黄楼(处理蛋黄)、炸青房(处理蛋青),还有刷洗、打蛋、过筛、库房等车间。日加工鸡蛋近100万只。该厂至抗战初期停业。
建国前,宿城从事肉类加工业的个体户有50余家。这些个体户购买家畜家禽后,自己宰杀,自己加工成熟食,有的定点出售,有的则走街串巷、肩挑叫卖。1956年,这些个体肉类加工户组成了屠宰社。1958年,宿县创建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1985年,市属肉类加工厂共5家,年产值4662万元。
酿造业
宿州市地处淮北平原,盛产五谷杂粮,地下水质优良,水味纯正,为酿造工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宣统三年(1911),本地资本家周歧丰在西关开办歧丰酒坊,日产大曲酒300斤。汪伪时期,日本人将歧丰酒坊转产酒精,为其侵华战争服务。抗战胜利后,周歧丰将酒坊交给吕务勋、李廷元经营。宿城解放时,酒坊停产关闭,后由宿城市人民政府接收,纳入地方国营企业,即今宿县酒厂前身。
1982年,宿州市酒厂建成投产。1983年,原长期亏损的橡胶一厂关闭后,改建成宿州市啤酒厂,并把原市运输公司饮料厂并入。1985年,有市属酿造企业4家。从1980年至1985年,共生产各种饮料酒19385吨。1985年生产各种饮料酒8302吨,产值817万元,产值较1981年的53万元增长22.7倍。
食品工业简况

粮油食品加工业
建国前,宿城粮油加工主要靠人畜力推拉石磨加工。1954年,建成公,私合营宿县油厂,开始用机器榨油。1956年,宿县城关粮站建成1座小型面粉厂,并附设机米车间,日产面粉30吨、大米1吨。1961年,宿县面粉厂大楼在东关建成,日产面粉125吨。1968年,面粉厂和油厂合并为粮油加工厂。1982年重建5层面粉大楼,日产面粉200吨。上述粮油加工厂的生产,基本上满足了宿州市区人民的需要。1980年,市粮油食品局办起了粮油副食品加工厂,设挂面、麻油、糕点、饼干4个车间。1985年,有市属粮油食品加工厂2家,年产值69万元。
食品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肉类联合加工厂
该厂座落于固镇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其前身是1958年宿县创办的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1962年,宿县行署商业局接管,更名为宿县地区肉类加工厂。1980年交给宿州市,后改现名。全厂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7个车间和3个分厂(牛羊肉分厂、熟食分厂、综合厂)。1984年在淮河路东端路北新建了5000吨冷库和专用铁路。主要设备有锅炉、机床、起重机、运输机、水泵、通风机、冷冻机、电力机械、磨碎、电焊、仪表、汽车以及食品工业专用设备,是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肉类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出口分割肉、出口精副产品、内销白条肉、精加工小包装、粗制熟食品、副产并袋合菜、香肠、牛羊肉、肝素纳等。1985年,有职工1025人,其中干部95人,工程师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95.97万元,流动资金167万元,年产值4510万元,完成利税180.7万元。
宿州市冠生园食品厂
该厂座落在汴河中路724号。其前身为宿县地区食品厂,于1971年兴建,1973年饼干车间建成投产,至1978年全部建成,总投资123.2万元。全厂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280平方米。厂内设有硬糖、软糖、饼干、葡萄糖、机电修配5个车间。1980年移交宿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改为自产自销,加强了横向经济联系,与上海签订联营合同,进行技术协作,同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等地。水蜜桃糖果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选为定点产品。1985年,共有职工238人,其中工程师2人,技术员6人。年产值309.91万元,实现利税13.81万元。
郊区脱水蔬菜厂
该厂经安徽省外贸局批准,于1978年6月动工兴建,1979年10月建成投产。开始仅加工颗粒槐叶(染料),1984年起,生产出口姜片、蒜片。1985年,全厂有固定资产92万元,从业人员130人,年产值85万元,上交利税8万元。
宿州市啤酒厂
原宿州市橡胶一厂,因长期亏损,于1983年倒闭,在该厂原址(汴河西路)改建为宿州市啤酒厂。全厂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90平方米,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261.5万元,各种生产设备121台。共有职工262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设酿造、包装、糖化、化验等车间,年产黄山牌啤酒6694吨,产值559.1万元,上交利税67万元,是个初具规模的大集体性质企业。
宿州市酒厂
该厂位于怀远路东侧,1981年筹建,1982年投产。全厂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酒罐5个、粉碎机1台、1吨锅炉1台。主要产品有宿州特曲、醉八仙等大曲酒,其中宿州特曲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5年,共有职工118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4人。年产值106.7万元,上交利税2.88万元。
宿州市佳美食品厂
该厂位于西关宿蒙公路起端,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3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盒式奶油蛋糕、蛋糕、酥糖、麻片等。1985年,有职工40人,年产值11.83万元,上交利税0.65万元。
宿州市酱品厂
该厂位于淮海南路,1981年建成投产。全厂占地6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锅炉1台、化验设备1套、蛋白肉生产机1部。主要产品有酱油、醋、酱豆、植物蛋白肉等。1985年,有职工67人,产值43万元,上交利税0.70万元。
五、化学工业
建国前,宿城有少数几家私人经营的小型化学工业,生产肥皂及雪花膏之类。50年代后期,宿县化工厂建成投产,以生产化妆品为主。60年代中期,建成了两家橡胶厂。70年代初,宿县制药厂、宿县地区制氧厂先后建成投产。1985年,宿州市拥有化工企业18个,其中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1个,化肥业7个,有机化学制造业1个,涂料颜料制造业1个,医药工业1个,橡胶制造业1个,塑料制品业6个。属于国营的2家,其余均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街道办起的集体企业。1980年至1985年,市属化工企业共生产磷肥78426吨,中成药377吨,各种塑料制品1555吨,农药20538吨,氧气1167立方米。
化学工业简况
(1980~1985)

化学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制氧厂
该厂座落在新汴河南大堤下,新汴河桥西侧。其前身系宿县地区钢铁厂的制氧车间,1973年建成投产。初期仅有一套制氧设备,生产能力为每小时50立方米氧气。1978年,宿县地区钢铁厂撤销,制氧车间改为宿县地区制氧厂,1980年移交宿州市。全厂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87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50人,管理人员9人。生产设备17台,固定资产41万元,年产值16.54万元,实现利税1.2万元。宿州市橡胶二厂
该厂前身为宿县城关镇修配组,后转为修配社,1957年与白铁社、制镜社合并为国营五金厂,1960年,转为集体企业,1964年改名为宿县橡胶修配厂。1966年11月迁城南二里庄原合成氨厂厂址。1981年移交宿州市,改为宿州市橡胶二厂。该厂占地1.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65平方米。设炼胶、锅炉、轮胎翻新、橡胶杂件、三角带、机修6个车间。1985年有职工171人,其中技术员2人,年产值141万元,实现利税0.44万元。
宿州市塑料厂
该厂位于大泽乡路,原是宿县被服厂的塑料车间。全厂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时,厂内只有两台挤出机。1971年添置立式注塑机两台,自制手动直筒注塑机两台,焊合机1台。生产塑料日用品、工业配料,加工化肥袋。以后继续添置挤出机、车床、刨床、自制直热式焊合机,开始生产绝缘带。并为四川省等地大量加工化肥袋。1974年,开始生产塑料电线以及各种规格的柴油机塑料配件。1977年,先后自制薄膜压延机、农膜吹塑机,产品品种增多。1979年与被服厂分开。1981年交宿州市,改名为宿州市塑料厂。近年来,从日本引进吹塑机两套,农膜吹塑机1套,撕裂薄膜机两组,500吨压力机1台,产品品种进一步增多。1985年有职工96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年产值139万元。
宿州市农药厂
1970年,市北街道办事处5名闲散劳力借用北门口古庙的旧房,创办农药厂。当时仅有铁锅一口,用手工操作。1976年5月,迁至市西南宿蒙公路旁。全厂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80年,改为宿州市农药厂,并添置了自动灌袋机、粉碎机,当年产值达156万元。主要产品有乙敌粉、叶蝉散、多菌灵等10多种,畅销周围10多个县。1985年,有职工77人,其中技术员6人,年产值180万元,实现利税8万元。
宿州市制药厂
该厂位于顺河路13号,始建于1970年1月,原属宿县,1980年移交宿州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厂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建筑面积2284平方米。生产系统有阿胶、前处理、成药、饮料4个车间。设备有锅炉、搪瓷反应罐、糖衣机、蜜丸机、配套烘干设备、质量检查全套仪器等。另有设备、药材、包装、成药4个仓库。产品有阿胶、参苓白术丸、香砂养胃丸等26个品种,皆经省卫生厅药政处批准生产。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有职工106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年产值121万元。
六、服装制鞋业
民国以前,宿城居民的衣着均为家庭手工制作。进入20世纪20年代,宿城出现成衣店铺。30年代,传入西式衣履,制作服装开始使用缝纫机。建国前夕,全城已有30多家私营成衣店,分布在小隅口和城隍庙巷等处。1956年,个体私营服装业组成服装生产合作社,1958年并为宿县服装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1985年,全市服装企业共3家,1981年至1985年,服装业总产值共1328.81万元,平均每年为265.76万元。
宿城的制鞋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机制鞋很少,多为个体手工操作。1953年,私人制鞋店组成宿城制鞋合作社,1964年转为宿县鞋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鞋厂。1985年,全市制鞋厂共4家,自1981年至1985年制鞋业总产值是907.88万元,平均每年181.58万元。
服装制鞋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服装厂
1953年,宿城13名个体手工服装工人组成服装生产组。1956年,组成宿城服装生产合作社。次年,分为惠罗、新华、前进、城关4个社。1958年,4个社合并为宿县服装厂。1981年,改为宿州市服装厂。该厂原址在中山街中段,1983年,在大泽乡路建新厂房,占地87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有缝纫机150台、粘领机4台、翻领机2台、电机30台、高速缝纫机10台及锁眼机、钉扣机各2台。主要产品有四季男女各式服装。1985年,实有职工274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助理设计师2人,设计员6人。年产值278.8万元,上交利税15万元。
宿州市鞋厂
该厂座落在大河南街57号。其前身是宿城制鞋合作社,1958年,转为宿县制鞋厂。全厂占地2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583平方米。设备有扎底机、砸帮机共20台。1985年,有职工161人,其中技师1人,年产值188.7万元,上交利税10.9万元。七、竹木加工业
建国前,宿城计有个体木工10多家,有的自买木材,加工成家具出售;有的给顾客加工木器,收加工费。
建国后,宿城竹木加工业,由个体逐步走向集体,由合作社(组)发展成工厂,生产工具也由手工操作改变为半机械化生产。1956年,从事竹木加工业的职工近300人,年产值30万元。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下,木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新建了宿州市第二家具厂、南关大队江东木材加工厂。市属竹木加工业产值,1981年为185万元,1982年为380万元,1983年为405万元,1984年为262万元,1985年为323万元。
竹木加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木器厂
1956年4月,3个木业合作社和东二铺木业组合并为宿县木器社,共有职工200多人,年产值近20万元,1958年7月,转为国营宿县木器厂,自制了圆盘锯、电锯、圆孔打眼机,购置了带锯。1962年转为集体企业。1964年,添置了行车带锯。1965年,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1981年,移交给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木器厂。该厂位于幸福巷22号,占地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13平方米。设带锯、配料、动力、成框、面板、木工、油漆、修配8个车间及4个门市部。主要产品有木制家具和钢制家具等。1985年,有职工164人,产值134.50万元,上交利税4.89万元。
宿州市家具厂
1977年,宿县地区轻工机械厂筹建家具车间,到1979年3月建成投产,有职工47人,设有木工、带锯两个车间和白铁、铆焊两个班组,年产值11万元,1980年与轻工机械厂分开,定名为宿县地区家具厂,1981年交宿州市二轻局,改名为宿州市家具厂。该厂位于南三里湾,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内设6个车间、3个门市部。主要设备有国产和进口的13台木工机械,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产品有成套的高中档凸式、板式、柜式家具。1985年,共有职工110人,其中技术员4人,年产值73.20万元,上交利税3.05万元。
宿州市家具二厂
1980年,市财政局和南关第三生产队合资创建标准件厂,后因产品不对路,改为家具厂。1981年底,有带锯、动力、成装、油漆4个车间,年产各种家具5000件,产值21万元。1983年11月,宿州市人民政府收为市属国营企业,定名为宿州市家具二厂。该厂位于浍水路中段,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123人,其中正式职工29人,临时工94人,产值69.30万元,上交利税3.80万元。
宿州市竹器厂
1953年,由原操竹器业的20名手工业者组成竹器生产合作社。1954年,另有竹器业的14名手工业者组成东关竹器生产组,1956年并入竹器社。当时全社共有职工50人。1958年春,该社改为国营宿县竹器厂,1962年春,转为集体企业,名为宿县竹器社。厂址在东关大街121号。1981年5月移交宿州市。全厂占地31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1平方米。设竹器、雨伞等6个车间。主要设备有车床2台、刨床10台、冲床3台、搓丝机1台、拉丝机1台。主要产品为竹制品、布伞、钢丝床等。1985年,有职工94人,产值380万元,上交利税2.5万元。
八、印刷工业
清末,宿城印刷业用木刻版手工水印小学生描红木、旧式帐木、信笺等。民国初年,铅石机印逐渐代替了木刻手工印刷。民国20年,孔庆昌在中山街中段(今宿县地区五交化商店)开办印刷所,雇工32人,有两部小型圆盘机、4台石印机,以石印为主,铅印为辅。以后,先后又有几家私人印刷所出现。其中吴忠良父子在中山街西段路南开办恒丰印刷所,河南同乡会于中山街染坊巷北头开中华印刷所,孟繁青、刘健民于花墙子合资开办正中印刷所,张鸿奎开办家庭印刷所等。民国25年,国民党宿县党部于今宿县地区新华书店处开办文化服务社,对外经营印刷业务,这是宿城第一个官办印刷厂。26年,宿城共有宫办和私营印刷厂(所)10家,能够承印各种帐簿、楹联礼帖、机关学校所需的印刷品。文化服务社还承印《宿县导报》。27年,日本飞机轰炸宿城,各印刷厂(所)被迫停业。日军侵占宿城期间,印刷业有所恢复,但业务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城经营印刷业的有6家。建国初期,全城有印刷厂(店)9家,有铅印机5台、石印机12台,从业人员42人。1954年,几家个体印刷户组成印刷社。1956年,拂晓报社印刷所从蚌埠迁来与宿城印刷社合并,组建印刷厂。翌年,该厂转为地方国营(即今拂晓报社印刷厂)。1963年,原三八胶木厂的印刷组单独成立了宿县印刷社。1981年移交宿州市,改名为宿州市印刷厂。1958年以来,宿城部分中小学在勤工俭学中开办了印刷厂。1980年后,市北、西关分别办起了街道印刷厂。1985年,市属集体印刷厂3家,产值75万元;校办印刷厂5家,产值15万元。
印刷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印刷厂
该厂座落在中山街117号,占地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其前身是1954年由12名刻字人员组成的宿县刻字组。1957年,刻字组与木梳加工组合并为宿县木梳厂,同时开展印刷业务。1963年,印刷业从木梳厂中析出成立宿县印刷社,添置了切纸机1台、圆盘机3台,年产值11万元。1981年5月,移交给宿州市,改名为宿州市印刷厂。主要设备有铸字机、凸版印刷机、平板印刷机、缝切机等,能承印各种表册、帐簿、布告、文件等资料,是市属印刷工业的骨干厂。1985年,有职工145人,其中七级技工9人,产值61.15万元。上交利税4万元。
九、建材工业
宿州建材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北宋皇祐元年(1049)建的开封铁塔,饰以栩栩如生的飞天、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的砖及褐色的琉璃瓦,多为宿州制造。明洪武十年(1377)修建宿州城墙所用的灰色大砖,长40厘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也系宿城窑厂烧制。建国以前,宿城四关皆有烧制砖瓦的窑厂,规模较大者为城东、城西的砖窖。本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宿城建成水泥构件厂5个,共占地7万平方米。
1979年以后,市内建材工业以水泥构件为主,其具体情况是:1980年水泥构件厂4个,产值41万元;砖瓦、石灰及其他建材工业2个,产值38万元。1981年水泥构件厂6个,产值67.66万元;砖瓦窑厂5个,产值44.15万元。1982年水泥构件厂11个,产值140.53万元;砖瓦窑厂5个,产值67.06万元。1983年水泥构件厂11个,产值149.86万元;砖瓦窑厂4个,产值43.33万元。1984年水泥构件厂11个,产值144万元;砖瓦窑厂4个,产值75万元。1985年水泥构件厂10个,产值193万元;砖瓦窑厂4个,产值116万元。
近年来,建材工业生产已逐步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水泥构件使用搅拌机、拉丝机和震荡器;生产砖瓦使用制砖机、制瓦机;运输已全部使用汽车或拖拉机。1985年,全市建材工业动力机械总能量已达1500千瓦。
建材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第二建筑公司预制厂
该厂位于城南三里湾,占地5000平方米,1972年建成投产。1985年有职工250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1人。年产量1400立方米,产值40万元。
宿州市建安公司预制构件厂
该厂位于汴河西路。1985年有职工79人,其中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年产量3000立方米,产值80万元。
高殷窑厂
该厂位于郊区三八乡白果树村,宿涡公路南侧。厂区占地2万平方米,有季节工50人,年产砖300万块。
石圩孜窑厂
该厂位于郊区西二铺乡石圩孜村宿涡公路北侧,于1975年建成投产。厂区占地10万平方米,为20门轮窑。年产砖600万块。
唐庙窑厂
该厂位于郊区西二铺乡唐庙村,于1985年建成投产。厂区占地13.2万平方米,为20门轮窑。年产砖700万块。
城东乡窑厂
该厂位于东十里铺,1980年建成投产。厂区占地5.4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砖、瓦。1985年,有职工120人,产砖60万块、瓦30万片。
十、工艺美术工业
宿城的手工刺绣,历史悠久。清末至民国时期,城乡不少人家,用各色丝绒绣成枕套、鞋面、手帕、荷包,用麦秸、玉米包皮编织成小花篮、坐垫、童帽、提包等工艺品,自用或走街串巷出售,深受人们的喜爱。1958年,宿县服装厂设有刺绣车间。工人用手工绣成各种花卉、小动物等成品,用作妇女、儿童服装的配缀,颇受欢迎。60年代,宿县服装厂刺绣车间引进刺绣机器,提高了工作效率,产品也更加精致美观。1975年,城南办事处办的塑料厂,在徐州塑料厂的帮助下生产儿童塑料玩具,并在西安、成都、烟台、北京等地参加展出,取得好评,当年产值达15.5万元。市玻璃工艺厂和市工艺美术厂工艺产品,美观大方,为甚受欢迎的装饰品。
工艺美术工厂简介
宿州市玻璃工艺厂
该厂于1969年4月组建,初为塑料厂。位于环城南路,占地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职工52人。1985年,产值达19.1万元,上交利税0.25万元。主要产品为一般玻璃工艺品。
宿州市工艺美术厂
该厂1980年从市印刷厂析出,位于中山街77号,有职工27人。1985年,产值0.23万元,上交利税1.3万元。主要产品有各种塑料工艺品。
宿州市制镜厂
该厂1980年从市木器厂析出,位于东关幸福巷,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4平方米,职工47人。1985年,产值60.2万元,上交利税1.1万元。主要产品有规格不同的装饰彩镜、民用镜等。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80~1985)
民国6年(1917),宿县商会会长孔灿甫向各方筹集资金,在梓潼庙创办宿城电灯公司,曾先后改名为安平电灯公司、明远电灯公司、耀华电灯公司。9年,上海马幼眉以发电设备作价入股,遂成合股企业,马任经理,侯明身(改名凌竟生)任工程师,并呈报国民政府中央实业部批准开业。开业之初,有40匹马力煤气机1部、25千瓦发电机1部。17年起,又陆续添置45千瓦发电机、煤气发生炉、抽水机等。24年,被批准加入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当时,全年发电近3万度,实售电近5万度。
民国27年,日军占领宿城。汪伪宿县政府令原宿城电灯公司经理薛汇川经手在城池东北隅重新建电厂。设备由日军从济南、天津等处运来。经费由日军每月酌定数目发给。数月后发电,发电量很少,仅供日军及汪伪政府各机关照明用。31年,该厂由汪伪宿县政府和宿县商会合资扩建,定名为宿县电灯厂。计有175匹马力锅炉3座(一卧式、两立式)、96千瓦发电机1部。当时民用电灯2600盏,军政机关电灯600盏。抗战胜利后,宿县电灯厂停业。
1950年,人民政府从南京调来两台美国产发电机,1台为18千瓦,1台为35千瓦,安装在东关油厂,发电供生产用。后搬到胜利中路西段路北,成立宿县发电所。当时只有职工6人,以木炭作燃料发电,供专署、军分区和一部分商民照明用。1951年上半年,调来1台60千瓦美国产柴油发电机,并将发电所搬到原发电厂旧址(现市自来水公司),易名为宿县发电厂。1953年,从界首迁回抗战初期疏散去的原96千瓦的发电机组。1956年,增装了美国产406千瓦发电机。1958年,增添了苏联产80千瓦的锅陀发电机、200千瓦坦克车柴油发电机、200千瓦飞机头式发电机各1部。1959年底,增加1台160发电机,至此,该厂实际装机总容量为1190千瓦。全厂有职工70余人。1960年,该厂因规模小、发电量不敷应用而并入宿东电厂。
宿东电厂简介
1960年,宿东煤矿建井工程要求供电量加大,宿县发电厂机组容量多变,不能满足供应,经安徽省电力厅批准,兴建新的发电厂。厂址在北关外1里许,东有津浦铁路,南有沱河,西是苻怀新河,北为界洪新河,地势高阔,靠沱河循环取水方便。整个电厂占地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6万平方米。该厂于1960年4月破土动工,1961年5月建成发电。共投资1048万元。初名北关电厂,宿县发电厂并入后,更名为宿东电厂。1973年与安徽电网并网接通。1985年,改为宿东发电所。
宿东电厂初建成时,设备较为先进,计有:12000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1台、12000千瓦冷凝式汽轮机1台、65T/中压锅炉1台、35000千伏安和1500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1985年,进线有110千伏2路、35千伏10路、6千伏10路。
1985年,该厂(所)共有职工20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全所设有电气、运行、锅炉3个专业组。
该厂自筹备至建成,属宿东煤矿筹备处领导。1961年至1962年,党、政属宿东煤矿筹备处领导,业务属淮北电业局领导,以后划归徐州电业局领导。1983年8月划归宿县地区供电局领导。该厂25年来累计发电155984万度,平均每年发电6239.4万度。
宿东电厂发电情况
(1961~1985)

二、机械工业
宿州市的机械工业是由私营小红炉和个体铁匠铺发展起来的。建国前,宿城有来自河南怀庆的小红炉两家,本地铁匠铺10多家。除少数能生产铁锅、犁铧和其他铁制小农具外,多数从事铁器修理。建国后,这些个体小红炉和铁匠铺,逐步变成了合作经营。1958年以后,有些合作社发展成小型工厂,能够生产小型齿轮、山芋切片机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期,能够生产水泵、柴油机。以后,逐步发展到生产空气锤、车床、钻床、翻斗车、小四轮拖拉机等。到1985年,全市已拥有工业、农业、建筑、仪器、仪表、生活日用等多种门类机械制造业,共30个厂家,2760个职工,其中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57人(工程师45人,助理工程师65人)。
1949年,宿城仅有1台老式皮带车床(属当时的新宿铁工厂),以后逐年增添了普通车床、万能车床等生产设备。至1978年,机械行业已有各类车床、锅炉等设备500多台。1980年至1985年,机械工业设备增加更多,全市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各种主要机械设备93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31台,锻压设备45台,锻造设备35台,电热处理设备27台,起重行车24台,锅炉7台。近几年,通过整顿,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走上正规化,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同时注重市场预测和技术服务,调整服务方向,增加了市场短线适销对路产品,推出了60—ED清粮机、黄山S—12型小四轮拖拉机等新产品。宿州柴油机厂生产的GST—300型和GST—500型饲料加工机组,被安徽省列为一等产品。宿州机械厂生产的黄山S—12型小四轮拖拉机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5年,市属机械工业总产值达4626.2万元。
机械工业简况
(1980~1985)

机械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柴油机厂
该厂前身原为华东军区江淮三分区修械所,于民国37年(1948)11月迁来宿城,改为地方国营新宿铁工厂,当时有职工108人。1952年,由城内大寺巷南端迁至火车站附近原“元丰蛋厂”旧址,扩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1958年与蚌埠工业学校合并,更名为蚌埠专区宿县通用机械厂,职工增加到1005人。1961年,宿县专区恢复建制,该厂隶属宿县专区工业科管理。1965年与宿县地区水利局电机厂合并,更名为宿县专区机械厂。1971年更名为宿县专区柴油机厂。1979年,移交给宿州市,更名为宿州柴油机厂,系安徽省机械工业厅重点企业之一。厂区占地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房17539平方米。职工844人,其中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师14人,技术员22人。拥有生产车床208台。
该厂从1971年起,开始批量生产S195柴油机,在此基础上又研制生产了清粮机。1985年,该厂有固定资产617.71万元,年产值为860.6万元,实现利税34.63万元。
宿州机械厂
该厂原为宿县行署农业机械厂,创建于1967年,时有职工38人。1968年由西关迁至铁道东韩池孜。1969年,再迁至汴河中路路北。以后,工厂扩建,设备增加,以生产农用拖车,S—1型翻斗车为主,1980年,移交给宿州市。1982年,从山东省临沂引进图纸,按皖ANT14—82标准试制黄山S—12型小四轮拖拉机成功,并且成为主导产品。198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年产量3560台,创产值1380.7万元,完成利税56.17万元。该厂拥有各种生产设备254台。厂区占地8.8万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7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15人)。
宿州市矿山机器厂
该厂原是1958年由蚌埠容器加工组扩建的容器厂。1966年,从蚌埠迁来宿城东关大街,仍以生产酒篓、油桶为主,继而又生产裸铝线。1973年,厂迁城南三里湾,时有职工300人。1980年,改名为宿县地区淮海机械厂。同年,移交给宿州市。1984年,改名为宿州市矿山机器厂。该厂主要产品有P—15B、P—30B、P—60B平斜耙斗装岩机和JD—11.4、JD—25、JD—40调度绞车。这些产品远销东北、华北、华东等19个省、54个矿务局。此外,尚有传统产品铝桶、铝罐,畅销全国各地。厂区占地5.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有职工350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8人。1985年产值508万元。
宿州市服装机械厂
该厂位于道东大街46号。其前身系1958年组建的宿县三八机械厂。1962年更名为宿县机械厂,1982年移交宿州市改用现名。厂区占地4.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设备齐全。主要产品FZ—100平板粘合机、烫领机、切上领下口机、弧形压领机、翻领机等多种,是轻工部定点厂。1985年职工总数25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年产值250.3万元,上交利税21.17万元。
宿州市煤矿电器厂
该厂前身是宿州市第八中学的校办工厂,始建于1969年。建厂初期,生产高汞灯镇流器、小型变压器等。1974年,试制成功KSG—2.5(4)/0.5干湿防爆变压器,填补了省内防爆电器生产的空白。以后厂的规模逐步扩大,增添设备,加强技术力量,产品已向电子元件开拓。1985年,有职工170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厂区占地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38平方米,年产值210.38万元,上交利税21.56万元。
宿州市纺织配件厂
1963年,王广义等18人,每人以50元入股,在大东门建立宿县刀具社。主要产品为菜刀、勺子。1964年与罗底社、西关第二刀具社一起并入观音堂街宿县五金。1974年,改为宿县化工机械厂,迁往南关新建厂址。1981年移交给宿州市二轻局。1982年5月,化工机械厂解体,从中析出纺织配件厂,设五金、锻工、电焊、油漆4个车间,属集体企业。主要产品为纺织机械配件。现该厂座落在淮海南路,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145人,固定资产27.9万元,产值72万元,利润3.7万元,上交利税4.6万元。
宿州市轻工机械一厂
该厂始建于1971年,系安徽省二轻厅定点厂,位于南关三里湾怀远路东侧,占地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84人,产值89万元,上交利税9.48万元。主要设备有轧钢机1套、机床30台。主要产品有减速器、卷扬机、小型砌块成型机、拉丝机和多种轧钢型材料。
宿州市轻工机械二厂
该厂前身是宿县第一机械厂,建于50年代中期,1965年,改为宿县农具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改为现名。位于幸福巷10号,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218人,产值111.8万元,上交利税6.6万元。主要设备有40公斤空气锤4台,车床6台,刨床2台,铣床1台,热风炉1座。主要产品有造纸机、制钉机、洗钉机、轧头机等。
宿州市五金一厂
该厂始建于1954年,原为白铁生产合作社,以后次第改名为宿县五金厂、综合厂、化工机械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五金一厂。位于顺河路47号,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7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48人,产值10.15万元,上交利税0.47万元。主要设备有卷管机、剪板机各1台,钻床、车床各1台,电焊机3台。主要产品为白铁制品和蒸笼餐具。
宿州市衡器厂
建国以前,河南秤工柳长法、朱德云等先后来宿城开设秤店,制造木杆秤和修理磅秤。1955年,宿城9名秤工组建宿县城关衡器社,以制造刀口秤为主,同年试制成功第一台300公斤磅秤。1970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宿县衡器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更为宿州市衡器厂。主要产品有台秤、地中衡。是宿县地区唯一生产衡器的厂家。
该厂位于西关宿蒙公路起点,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81人,产值36.8万元,上交利税2.2万元。
宿州市光学仪器厂
该厂始建于1970年,1981年移交宿州市,位于连汴桥西北隅,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54人,产值13.7万元,上交利税0.5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5台、刨床1台、铣床2台。主要产品有矫视镜、袖珍镜、视察杆等。
宿州市钟表厂
该厂系1979年从光学仪器厂析出。位于东昌路,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82人,产值22.5万元,上交利税2.05万元。
宿州市元钉厂
该厂始建于1969年,位于胜利东路18号,占地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73人,产值87.4万元,上交利税7.47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拉丝机、制钉机等。主要产品有1~4寸各类元钉。该厂是安徽省定点厂,是目前淮北地区生产元钉的唯一厂家。
宿州市油桶厂
该厂始建于1969年,位于顺河路85号,占地1140平方米,建筑面积596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45人,产值19.2万元,上交利税0.59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3台、刨床2台、钻床1台、电焊机4台、卷板机1台、卷桶机1台。主要产品是容量为150公升油桶。
宿州市汽车修配厂
该厂始建于1977年,位于汴河西路,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99人,产值67.9万元,上交利税0.6万元。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镗床、钻床、空气锤各1台。主要产品有黄山牌微型客车、铝合金台、山架等。
三、纺织工业
清末,宿城纺织业只有民间手摇纺线车纺纱,木制脚踏织布机织土布。民国初年,德纶布厂从山东潍县迁来,织布机全系铁木结构(简称铁木机),各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至建国前,德纶布厂仅有15件纱,产品有白布、条子布。本地资本家王少卿于北门办起生生工厂,主要产品是毛巾、袜子。解放初期,原华东军区供给处毛巾厂从苏北淮宝县迁来,后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更名为地方国营新宿毛巾厂。1952年,该厂已拥有铁木机70台,工人99名,以后规模逐渐扩大。50年代末,厂名改为新华棉织厂(现属宿县)。1953年,于南门口外路东,建成宿县针织厂(现仍属宿县)。1969年,宿县城关镇清管所筹建针织厂,次年投产(即现在的宿州布针织厂)。80年代,宿州市纺织厂建成投产。1980年至1982年,有市属纺织工业企业2家,年总产值依次为:55万元、114万元、120万元。1983年,有市属纺织工业企业3家,年总产值149万元。1984年有纺织工业企业5家,年总产值600万元。1985年有市属纺织工业企业6家,总产值1691万元,其中棉纱产量比重最大,产值为1633万元。
纺织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纺织厂
该厂厂址在市南三里湾,系1977年6月由宿县地区行署批准筹建,1980年完成投资105万元,因资金短缺而停工。1981年底,该厂移交给宿州市。市成立筹备处,采取入股集资招工的办法,共集资481.4万元,省贷款520万元。1983年续建工程全面铺开,1984年4月建成。全厂占地面积1.671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辅助厂房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该厂设计为3万纱锭576台布机。主要产品有10S至32S各种型号纯棉纱,45S以下的化纤纱及白平坯布。产品销售豫、皖、苏等省。1985年有职工1559人,其中男581人,女978人,工程技术人员35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7人),年产值1453.29万元,完成利税290万元。
宿州市布厂
该厂始建于1977年,厂址在南关三里湾,1981年划为市纺织厂的附属厂,独立核算。全厂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布机40台(其中宽幅布机21台)、自动打包机1台。主要产品有各色棉布和多种化纤布。1985年,有职工175人,其中技术人员2人。年产值98.39万元,上交利税2.47万元。
淮海布
该厂座落在淮海南路路西,占地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系南关办事处1982年集资筹建,1983年正式投产。当时仅有1511型56布机8台,产品只有包装布、纱布和白坯布。以后,逐年增加设备,到1985年,已拥有1511型56时机48台、1515型75吋机8台、轮车2台、络经机1台、络纬机1台、2吨锅炉1台、打包机1台、脱水机1台。产品有宽幅彩色方格斜纹布、平纹被单布、格子床单布、劳动布、蚊帐布、粗布等10多个品种。1985年,有职工226人,固定资产80万元、完成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8万元。
宿州市针织厂
1969年,宿县城关镇清管所筹建针织厂,次年建成投产。1980年5月改名为宿州市针织厂。厂址位于环城南路河滩,占地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908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花绳机14台、手套机10台、织带机4台、拉绒童帽机4台。主要产品有手套、松紧绳、绒线针织睛纶衫、围巾、压舌帽等。1985年,有职工84人。创产值27.80万元,上交利税1.84万元。
四、食品工业
糕点糖果业
建国以前,宿城较大的糕点商号有恒隆、豫泰生等。这些商号都采取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方式,一般为前商店后作坊,常年制作糕点,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制作的月饼、酥糖、麻片、寸金、大京蜜等,畅销淮北各地。“秦邮酥糖”为宿州特产。也有逢年过节集中制作糕点投放市场的,例如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做酥糖等。
建国以后,在大隅口、东关、西关分别办有糕点厂。1958年,创建了宿县东风食品厂。1971年,宿县地区食品厂开始兴建,1973年,饼干车间建成投产。以后,相继兴建了佳美食品厂、宿东食品厂。1982年至1985年,乡村和街道先后办了一些集体或个体经营的小糕点厂。1985年,有市属糕点糖果企业14家,年产值545万元。
肉类蛋品加工业
民国5年创办的元丰蛋厂,实行半机械化生产。厂内设有机器房、发电房、飞黄楼(处理蛋黄)、炸青房(处理蛋青),还有刷洗、打蛋、过筛、库房等车间。日加工鸡蛋近100万只。该厂至抗战初期停业。
建国前,宿城从事肉类加工业的个体户有50余家。这些个体户购买家畜家禽后,自己宰杀,自己加工成熟食,有的定点出售,有的则走街串巷、肩挑叫卖。1956年,这些个体肉类加工户组成了屠宰社。1958年,宿县创建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1985年,市属肉类加工厂共5家,年产值4662万元。
酿造业
宿州市地处淮北平原,盛产五谷杂粮,地下水质优良,水味纯正,为酿造工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宣统三年(1911),本地资本家周歧丰在西关开办歧丰酒坊,日产大曲酒300斤。汪伪时期,日本人将歧丰酒坊转产酒精,为其侵华战争服务。抗战胜利后,周歧丰将酒坊交给吕务勋、李廷元经营。宿城解放时,酒坊停产关闭,后由宿城市人民政府接收,纳入地方国营企业,即今宿县酒厂前身。
1982年,宿州市酒厂建成投产。1983年,原长期亏损的橡胶一厂关闭后,改建成宿州市啤酒厂,并把原市运输公司饮料厂并入。1985年,有市属酿造企业4家。从1980年至1985年,共生产各种饮料酒19385吨。1985年生产各种饮料酒8302吨,产值817万元,产值较1981年的53万元增长22.7倍。
食品工业简况

粮油食品加工业
建国前,宿城粮油加工主要靠人畜力推拉石磨加工。1954年,建成公,私合营宿县油厂,开始用机器榨油。1956年,宿县城关粮站建成1座小型面粉厂,并附设机米车间,日产面粉30吨、大米1吨。1961年,宿县面粉厂大楼在东关建成,日产面粉125吨。1968年,面粉厂和油厂合并为粮油加工厂。1982年重建5层面粉大楼,日产面粉200吨。上述粮油加工厂的生产,基本上满足了宿州市区人民的需要。1980年,市粮油食品局办起了粮油副食品加工厂,设挂面、麻油、糕点、饼干4个车间。1985年,有市属粮油食品加工厂2家,年产值69万元。
食品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肉类联合加工厂
该厂座落于固镇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其前身是1958年宿县创办的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1962年,宿县行署商业局接管,更名为宿县地区肉类加工厂。1980年交给宿州市,后改现名。全厂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7个车间和3个分厂(牛羊肉分厂、熟食分厂、综合厂)。1984年在淮河路东端路北新建了5000吨冷库和专用铁路。主要设备有锅炉、机床、起重机、运输机、水泵、通风机、冷冻机、电力机械、磨碎、电焊、仪表、汽车以及食品工业专用设备,是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肉类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出口分割肉、出口精副产品、内销白条肉、精加工小包装、粗制熟食品、副产并袋合菜、香肠、牛羊肉、肝素纳等。1985年,有职工1025人,其中干部95人,工程师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95.97万元,流动资金167万元,年产值4510万元,完成利税180.7万元。
宿州市冠生园食品厂
该厂座落在汴河中路724号。其前身为宿县地区食品厂,于1971年兴建,1973年饼干车间建成投产,至1978年全部建成,总投资123.2万元。全厂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280平方米。厂内设有硬糖、软糖、饼干、葡萄糖、机电修配5个车间。1980年移交宿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改为自产自销,加强了横向经济联系,与上海签订联营合同,进行技术协作,同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等地。水蜜桃糖果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选为定点产品。1985年,共有职工238人,其中工程师2人,技术员6人。年产值309.91万元,实现利税13.81万元。
郊区脱水蔬菜厂
该厂经安徽省外贸局批准,于1978年6月动工兴建,1979年10月建成投产。开始仅加工颗粒槐叶(染料),1984年起,生产出口姜片、蒜片。1985年,全厂有固定资产92万元,从业人员130人,年产值85万元,上交利税8万元。
宿州市啤酒厂
原宿州市橡胶一厂,因长期亏损,于1983年倒闭,在该厂原址(汴河西路)改建为宿州市啤酒厂。全厂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90平方米,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261.5万元,各种生产设备121台。共有职工262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设酿造、包装、糖化、化验等车间,年产黄山牌啤酒6694吨,产值559.1万元,上交利税67万元,是个初具规模的大集体性质企业。
宿州市酒厂
该厂位于怀远路东侧,1981年筹建,1982年投产。全厂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酒罐5个、粉碎机1台、1吨锅炉1台。主要产品有宿州特曲、醉八仙等大曲酒,其中宿州特曲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5年,共有职工118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4人。年产值106.7万元,上交利税2.88万元。
宿州市佳美食品厂
该厂位于西关宿蒙公路起端,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3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盒式奶油蛋糕、蛋糕、酥糖、麻片等。1985年,有职工40人,年产值11.83万元,上交利税0.65万元。
宿州市酱品厂
该厂位于淮海南路,1981年建成投产。全厂占地6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锅炉1台、化验设备1套、蛋白肉生产机1部。主要产品有酱油、醋、酱豆、植物蛋白肉等。1985年,有职工67人,产值43万元,上交利税0.70万元。
五、化学工业
建国前,宿城有少数几家私人经营的小型化学工业,生产肥皂及雪花膏之类。50年代后期,宿县化工厂建成投产,以生产化妆品为主。60年代中期,建成了两家橡胶厂。70年代初,宿县制药厂、宿县地区制氧厂先后建成投产。1985年,宿州市拥有化工企业18个,其中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1个,化肥业7个,有机化学制造业1个,涂料颜料制造业1个,医药工业1个,橡胶制造业1个,塑料制品业6个。属于国营的2家,其余均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街道办起的集体企业。1980年至1985年,市属化工企业共生产磷肥78426吨,中成药377吨,各种塑料制品1555吨,农药20538吨,氧气1167立方米。
化学工业简况
(1980~1985)

化学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制氧厂
该厂座落在新汴河南大堤下,新汴河桥西侧。其前身系宿县地区钢铁厂的制氧车间,1973年建成投产。初期仅有一套制氧设备,生产能力为每小时50立方米氧气。1978年,宿县地区钢铁厂撤销,制氧车间改为宿县地区制氧厂,1980年移交宿州市。全厂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87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50人,管理人员9人。生产设备17台,固定资产41万元,年产值16.54万元,实现利税1.2万元。宿州市橡胶二厂
该厂前身为宿县城关镇修配组,后转为修配社,1957年与白铁社、制镜社合并为国营五金厂,1960年,转为集体企业,1964年改名为宿县橡胶修配厂。1966年11月迁城南二里庄原合成氨厂厂址。1981年移交宿州市,改为宿州市橡胶二厂。该厂占地1.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65平方米。设炼胶、锅炉、轮胎翻新、橡胶杂件、三角带、机修6个车间。1985年有职工171人,其中技术员2人,年产值141万元,实现利税0.44万元。
宿州市塑料厂
该厂位于大泽乡路,原是宿县被服厂的塑料车间。全厂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时,厂内只有两台挤出机。1971年添置立式注塑机两台,自制手动直筒注塑机两台,焊合机1台。生产塑料日用品、工业配料,加工化肥袋。以后继续添置挤出机、车床、刨床、自制直热式焊合机,开始生产绝缘带。并为四川省等地大量加工化肥袋。1974年,开始生产塑料电线以及各种规格的柴油机塑料配件。1977年,先后自制薄膜压延机、农膜吹塑机,产品品种增多。1979年与被服厂分开。1981年交宿州市,改名为宿州市塑料厂。近年来,从日本引进吹塑机两套,农膜吹塑机1套,撕裂薄膜机两组,500吨压力机1台,产品品种进一步增多。1985年有职工96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年产值139万元。
宿州市农药厂
1970年,市北街道办事处5名闲散劳力借用北门口古庙的旧房,创办农药厂。当时仅有铁锅一口,用手工操作。1976年5月,迁至市西南宿蒙公路旁。全厂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80年,改为宿州市农药厂,并添置了自动灌袋机、粉碎机,当年产值达156万元。主要产品有乙敌粉、叶蝉散、多菌灵等10多种,畅销周围10多个县。1985年,有职工77人,其中技术员6人,年产值180万元,实现利税8万元。
宿州市制药厂
该厂位于顺河路13号,始建于1970年1月,原属宿县,1980年移交宿州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厂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建筑面积2284平方米。生产系统有阿胶、前处理、成药、饮料4个车间。设备有锅炉、搪瓷反应罐、糖衣机、蜜丸机、配套烘干设备、质量检查全套仪器等。另有设备、药材、包装、成药4个仓库。产品有阿胶、参苓白术丸、香砂养胃丸等26个品种,皆经省卫生厅药政处批准生产。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有职工106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年产值121万元。
六、服装制鞋业
民国以前,宿城居民的衣着均为家庭手工制作。进入20世纪20年代,宿城出现成衣店铺。30年代,传入西式衣履,制作服装开始使用缝纫机。建国前夕,全城已有30多家私营成衣店,分布在小隅口和城隍庙巷等处。1956年,个体私营服装业组成服装生产合作社,1958年并为宿县服装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1985年,全市服装企业共3家,1981年至1985年,服装业总产值共1328.81万元,平均每年为265.76万元。
宿城的制鞋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机制鞋很少,多为个体手工操作。1953年,私人制鞋店组成宿城制鞋合作社,1964年转为宿县鞋厂,1981年移交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鞋厂。1985年,全市制鞋厂共4家,自1981年至1985年制鞋业总产值是907.88万元,平均每年181.58万元。
服装制鞋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服装厂
1953年,宿城13名个体手工服装工人组成服装生产组。1956年,组成宿城服装生产合作社。次年,分为惠罗、新华、前进、城关4个社。1958年,4个社合并为宿县服装厂。1981年,改为宿州市服装厂。该厂原址在中山街中段,1983年,在大泽乡路建新厂房,占地87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有缝纫机150台、粘领机4台、翻领机2台、电机30台、高速缝纫机10台及锁眼机、钉扣机各2台。主要产品有四季男女各式服装。1985年,实有职工274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助理设计师2人,设计员6人。年产值278.8万元,上交利税15万元。
宿州市鞋厂
该厂座落在大河南街57号。其前身是宿城制鞋合作社,1958年,转为宿县制鞋厂。全厂占地2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583平方米。设备有扎底机、砸帮机共20台。1985年,有职工161人,其中技师1人,年产值188.7万元,上交利税10.9万元。七、竹木加工业
建国前,宿城计有个体木工10多家,有的自买木材,加工成家具出售;有的给顾客加工木器,收加工费。
建国后,宿城竹木加工业,由个体逐步走向集体,由合作社(组)发展成工厂,生产工具也由手工操作改变为半机械化生产。1956年,从事竹木加工业的职工近300人,年产值30万元。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下,木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新建了宿州市第二家具厂、南关大队江东木材加工厂。市属竹木加工业产值,1981年为185万元,1982年为380万元,1983年为405万元,1984年为262万元,1985年为323万元。
竹木加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木器厂
1956年4月,3个木业合作社和东二铺木业组合并为宿县木器社,共有职工200多人,年产值近20万元,1958年7月,转为国营宿县木器厂,自制了圆盘锯、电锯、圆孔打眼机,购置了带锯。1962年转为集体企业。1964年,添置了行车带锯。1965年,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1981年,移交给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木器厂。该厂位于幸福巷22号,占地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13平方米。设带锯、配料、动力、成框、面板、木工、油漆、修配8个车间及4个门市部。主要产品有木制家具和钢制家具等。1985年,有职工164人,产值134.50万元,上交利税4.89万元。
宿州市家具厂
1977年,宿县地区轻工机械厂筹建家具车间,到1979年3月建成投产,有职工47人,设有木工、带锯两个车间和白铁、铆焊两个班组,年产值11万元,1980年与轻工机械厂分开,定名为宿县地区家具厂,1981年交宿州市二轻局,改名为宿州市家具厂。该厂位于南三里湾,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内设6个车间、3个门市部。主要设备有国产和进口的13台木工机械,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产品有成套的高中档凸式、板式、柜式家具。1985年,共有职工110人,其中技术员4人,年产值73.20万元,上交利税3.05万元。
宿州市家具二厂
1980年,市财政局和南关第三生产队合资创建标准件厂,后因产品不对路,改为家具厂。1981年底,有带锯、动力、成装、油漆4个车间,年产各种家具5000件,产值21万元。1983年11月,宿州市人民政府收为市属国营企业,定名为宿州市家具二厂。该厂位于浍水路中段,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123人,其中正式职工29人,临时工94人,产值69.30万元,上交利税3.80万元。
宿州市竹器厂
1953年,由原操竹器业的20名手工业者组成竹器生产合作社。1954年,另有竹器业的14名手工业者组成东关竹器生产组,1956年并入竹器社。当时全社共有职工50人。1958年春,该社改为国营宿县竹器厂,1962年春,转为集体企业,名为宿县竹器社。厂址在东关大街121号。1981年5月移交宿州市。全厂占地31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1平方米。设竹器、雨伞等6个车间。主要设备有车床2台、刨床10台、冲床3台、搓丝机1台、拉丝机1台。主要产品为竹制品、布伞、钢丝床等。1985年,有职工94人,产值380万元,上交利税2.5万元。
八、印刷工业
清末,宿城印刷业用木刻版手工水印小学生描红木、旧式帐木、信笺等。民国初年,铅石机印逐渐代替了木刻手工印刷。民国20年,孔庆昌在中山街中段(今宿县地区五交化商店)开办印刷所,雇工32人,有两部小型圆盘机、4台石印机,以石印为主,铅印为辅。以后,先后又有几家私人印刷所出现。其中吴忠良父子在中山街西段路南开办恒丰印刷所,河南同乡会于中山街染坊巷北头开中华印刷所,孟繁青、刘健民于花墙子合资开办正中印刷所,张鸿奎开办家庭印刷所等。民国25年,国民党宿县党部于今宿县地区新华书店处开办文化服务社,对外经营印刷业务,这是宿城第一个官办印刷厂。26年,宿城共有宫办和私营印刷厂(所)10家,能够承印各种帐簿、楹联礼帖、机关学校所需的印刷品。文化服务社还承印《宿县导报》。27年,日本飞机轰炸宿城,各印刷厂(所)被迫停业。日军侵占宿城期间,印刷业有所恢复,但业务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城经营印刷业的有6家。建国初期,全城有印刷厂(店)9家,有铅印机5台、石印机12台,从业人员42人。1954年,几家个体印刷户组成印刷社。1956年,拂晓报社印刷所从蚌埠迁来与宿城印刷社合并,组建印刷厂。翌年,该厂转为地方国营(即今拂晓报社印刷厂)。1963年,原三八胶木厂的印刷组单独成立了宿县印刷社。1981年移交宿州市,改名为宿州市印刷厂。1958年以来,宿城部分中小学在勤工俭学中开办了印刷厂。1980年后,市北、西关分别办起了街道印刷厂。1985年,市属集体印刷厂3家,产值75万元;校办印刷厂5家,产值15万元。
印刷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印刷厂
该厂座落在中山街117号,占地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其前身是1954年由12名刻字人员组成的宿县刻字组。1957年,刻字组与木梳加工组合并为宿县木梳厂,同时开展印刷业务。1963年,印刷业从木梳厂中析出成立宿县印刷社,添置了切纸机1台、圆盘机3台,年产值11万元。1981年5月,移交给宿州市,改名为宿州市印刷厂。主要设备有铸字机、凸版印刷机、平板印刷机、缝切机等,能承印各种表册、帐簿、布告、文件等资料,是市属印刷工业的骨干厂。1985年,有职工145人,其中七级技工9人,产值61.15万元。上交利税4万元。
九、建材工业
宿州建材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北宋皇祐元年(1049)建的开封铁塔,饰以栩栩如生的飞天、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的砖及褐色的琉璃瓦,多为宿州制造。明洪武十年(1377)修建宿州城墙所用的灰色大砖,长40厘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也系宿城窑厂烧制。建国以前,宿城四关皆有烧制砖瓦的窑厂,规模较大者为城东、城西的砖窖。本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宿城建成水泥构件厂5个,共占地7万平方米。
1979年以后,市内建材工业以水泥构件为主,其具体情况是:1980年水泥构件厂4个,产值41万元;砖瓦、石灰及其他建材工业2个,产值38万元。1981年水泥构件厂6个,产值67.66万元;砖瓦窑厂5个,产值44.15万元。1982年水泥构件厂11个,产值140.53万元;砖瓦窑厂5个,产值67.06万元。1983年水泥构件厂11个,产值149.86万元;砖瓦窑厂4个,产值43.33万元。1984年水泥构件厂11个,产值144万元;砖瓦窑厂4个,产值75万元。1985年水泥构件厂10个,产值193万元;砖瓦窑厂4个,产值116万元。
近年来,建材工业生产已逐步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水泥构件使用搅拌机、拉丝机和震荡器;生产砖瓦使用制砖机、制瓦机;运输已全部使用汽车或拖拉机。1985年,全市建材工业动力机械总能量已达1500千瓦。
建材工业工厂简介
宿州市第二建筑公司预制厂
该厂位于城南三里湾,占地5000平方米,1972年建成投产。1985年有职工250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1人。年产量1400立方米,产值40万元。
宿州市建安公司预制构件厂
该厂位于汴河西路。1985年有职工79人,其中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年产量3000立方米,产值80万元。
高殷窑厂
该厂位于郊区三八乡白果树村,宿涡公路南侧。厂区占地2万平方米,有季节工50人,年产砖300万块。
石圩孜窑厂
该厂位于郊区西二铺乡石圩孜村宿涡公路北侧,于1975年建成投产。厂区占地10万平方米,为20门轮窑。年产砖600万块。
唐庙窑厂
该厂位于郊区西二铺乡唐庙村,于1985年建成投产。厂区占地13.2万平方米,为20门轮窑。年产砖700万块。
城东乡窑厂
该厂位于东十里铺,1980年建成投产。厂区占地5.4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砖、瓦。1985年,有职工120人,产砖60万块、瓦30万片。
十、工艺美术工业
宿城的手工刺绣,历史悠久。清末至民国时期,城乡不少人家,用各色丝绒绣成枕套、鞋面、手帕、荷包,用麦秸、玉米包皮编织成小花篮、坐垫、童帽、提包等工艺品,自用或走街串巷出售,深受人们的喜爱。1958年,宿县服装厂设有刺绣车间。工人用手工绣成各种花卉、小动物等成品,用作妇女、儿童服装的配缀,颇受欢迎。60年代,宿县服装厂刺绣车间引进刺绣机器,提高了工作效率,产品也更加精致美观。1975年,城南办事处办的塑料厂,在徐州塑料厂的帮助下生产儿童塑料玩具,并在西安、成都、烟台、北京等地参加展出,取得好评,当年产值达15.5万元。市玻璃工艺厂和市工艺美术厂工艺产品,美观大方,为甚受欢迎的装饰品。
工艺美术工厂简介
宿州市玻璃工艺厂
该厂于1969年4月组建,初为塑料厂。位于环城南路,占地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职工52人。1985年,产值达19.1万元,上交利税0.25万元。主要产品为一般玻璃工艺品。
宿州市工艺美术厂
该厂1980年从市印刷厂析出,位于中山街77号,有职工27人。1985年,产值0.23万元,上交利税1.3万元。主要产品有各种塑料工艺品。
宿州市制镜厂
该厂1980年从市木器厂析出,位于东关幸福巷,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4平方米,职工47人。1985年,产值60.2万元,上交利税1.1万元。主要产品有规格不同的装饰彩镜、民用镜等。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80~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