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其它服务业
一、旅社
私营旅社
建国以前,宿城较大的私营旅社有紫云楼旅社、迎宾客店、鸿宾客店、中新旅社、同乐旅社、交通旅社等,多为巨商富贾、官僚豪绅住宿之所。当时城四关还有些设备简陋的小客栈,接待远途肩担手推的劳力客商。建国初期,宿城较大的私人旅社有东关旅社、中华旅社、中国旅社、惠中旅社、东亚旅社等。城四关及火车站附近还有15家小客栈。
建国以前,私营旅社设备简陋。有的旅社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富商巨贾达官豪绅可以在旅社公开吸毒、赌博、嫖妓。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强对旅社的治安管理,私营旅社走上正轨,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善。
合作旅社
1956年,全城60家私营旅社联合经营,成了合作旅社。时有职工620人,床位2500张,分成11个门市部。1958年,部分合作旅社门市部转为国营。1980年以后,宿城较大的合作旅社有汽车站东门对面的交通旅社、雪枫路的北关旅社、胜利东路的迎宾旅社、道东大街的道东旅社、顺河路西端的长征旅社、汽车站北的东方旅社。其次为各个街道办事处所办的旅社。1985年,增设了淮海北路的凤凰旅社、地藏庙巷的城隍旅社、环城东路的环城旅社、汴河中路的府上阁饭庄和汴京饭庄、汴河西路的江东旅社、联络街的新星旅社。各街道办事处也增设了一些集体性质的旅社。
国营旅社
1956年,开始出现国营旅社。1962年后,一部分国营旅社又改为合作旅社。1985年,市区国营旅社有胜利中路的宿州旅社和广场旅社、中山街的红旗旅社和淮北旅社、汴河中路的淮海旅社。其中以宿州旅社较大,有109个房间,220多个床位,20多个房间置有高档次设备。各机关开办的招待所也属于国营旅社性质。
1962年,在小隅口西北隅建宿县专员公署招待所。1972年,在小隅口东北隅扩建宿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1980年,宿州市人民政府建站下招待所。另外驻宿的淮北煤矿建设公司、省煤田地质勘探队、皖北矿务局、宿县行署水利局、粮食局、宿县经委,交通局等一批较大的企事业单位也都设有招待所,并对外营业。
合作旅社中的职工实行按劳取酬,评分记账,死分活评,统一核算。国营旅社的职工实行固定工资制。1980年以后,推行多层次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把个人的劳动实绩和应得经济效益挂钩,大大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承包者热情主动为旅客服务,并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如代旅客买票、寄信、洗衣、购买商品等,另备有针线包、鞋刷、衣架、拖鞋、胶鞋、雨伞、自行车,以方便旅客。
附宿州旅社简介
宿州旅社位于胜利中路25号,1965年,正式营业。有职工57人,全社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主楼3层,共有客房109间,床位220个。每层楼均有盥洗间、厕所。较好的房间有20个,房间内备有电视机、电风扇、沙发、软垫床,美观舒适。旅社内设有餐厅,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另设雅座和小餐厅,可承办各种筵席。旅社有锅炉房、洗衣房、浴室,可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旅社坚持地板天天拖,桌椅天天抹,床单一周一洗,被子十天一换,特殊情况随脏随换。备有胶鞋、雨伞,自行车和针线包等,以便旅客使用。由于该社职工能做到礼貌待客,文明服务,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二、理发
私营
宿城私营理发业有挑担子、设铺面二种形式。
挑担子理发师肩挑理发工具箱和盆架,走街串巷,招徕顾客;亦有的把担子摆放在街口、要道处,摆上椅子、盆架,候客前来理发。建国初,汽车站、火车站、城隍庙一带,理发挑子较多。1970年以后,挑担理发在城区已不多见。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郊区农村的理发师挑担巡回理发,时称剃庄户头。一般是20多天巡回一次,当时不收费,一年分两期或三期按标准收钱或收粮。建国后,郊区依然有这种理发形式。1980年后,农民基本上进店理发,此种理发形式已为数不多。
设铺面清朝末年,宿城有四五家理发铺子,大都有一间或半间门面。民国24年(1935)以后,理发业日趋兴旺,理发店增至十几家。这些店多系父子店、兄弟店、师徒店。有的店多达三间门面,装有玻璃门窗。店内的陈设逐渐增加了大镜子、转椅,冬天室内有取暖炉,夏天室内吊有布帘厚扇,专有徒工拉扇送凉。晚上用煤油罩子吊灯照明营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城理发店发展到36家,从业人员85人。较大的理发店大多分布在大隅口、小隅口一带,主要有华安、大光明、大华、小玫瑰等。建国初期,这些理发铺仍然继续营业。1956年之后,设铺面的理发店组织起来,成为合作理发店。1980年以后,私营理发店重新出现,发展较快。1985年全市私营理发店56家,从业人员76人。
合作经营
1956年,宿城理发业全部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当时有从业者54人,设有25个门市部。至1958年底,增至108人,归并为18个理发门市部。1985年底,社内有职工126人,共设10个门点:即大隅口的淮北理发厅、东昌路的玫瑰理发店、城隍庙巷的曙光理发店、花墙子的青年理发店、木牌坊的长乐理发店、联络街南头的光明理发店、胜利中路的广场理发店、西关秦巷口的新容理发店、汴河中路的健康美容室、汴河东路的新颖理发室。
旧社会,从事理发业的人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剃头匠、下艺人。他们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不能进入仕途。建国以后,理发人员被称为理发师。在操业方面有突出贡献者还被选为模范或人民代表。1958年以后,破除了旧的观念,始有女性从事理发业。近年来,理发从业人员女多于男。1985年,部分理发人员参加省和地区分别举办的技术职称考核,评定二级理发师3名、三级理发师7名。
民国年间,理发工具除剃刀之外,又增加了机械手推子,俗称轧剪。建国初期开始使用电动推子、电吹风。近年来,女性烫发者陡然增多,遂又出现了卷发器具及烘罩等。烫发分为火烫、电烫、化学烫。女性剪发发型有风凉式、三刀式、学生式、运动式、五四式等多种。烫发发型有荷叶式、童花式、翻翘式、爆炸式、华徽式、华浪式、奔式等十多种。私营理发从业人员的收入除纳税外均归个人所得。理发合作社初实行工分制,后改为工资制。1980年以后,推行经济承包,在门点内部实行多劳多得。劳务报酬随劳绩而浮动,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均有明显提高。
三、浴池
20世纪20年代,宿城有大小浴池9家,设备较好的有温泉池、爱莲池、浴德泉、华清池、青莲池、新民浴池、东雅园。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城又增加第一泉和萍洋女子浴室等。这些浴池多系巨商富豪经营。浴池内从业人员分为掌柜(经理)、帐房(会计)、茶房(服务人员)、烧水、搓背、修脚、理发、看池屋等工种。
在浴池房间内有小贩卖萝卜、瓜子、糖果、烟卷等,浴后品茶吃萝卜,磕瓜子,休息聊天,浴客们以此为乐。有些浴客还常叫茶房到外边打酒买肴,浴后小酌,时间再久也不得催赶。
建国前,浴室设备较差,多为简易草房,木板座位,混凝土浴池,用辘轳绞水或水车拉水,用木柴浇水。建国后,浴室多改为平房或楼房,座位改为木床式,下设衣物柜,浴客可自行上锁保管,安全方便。池四周多用瓷砖镶嵌,池水多改用自来水。用煤炭烧水。1960年后,逐渐改用锅炉。1962年,始有淋浴和盆池。有的浴室还设有雅座。
1985年,全市共有人民、光荣、工人、淮北、新泉、江东、环城、健康等8家浴池,全为集体经营。其中座落在汴河中路的健康浴池于1981年开业。建筑面积较大,设备较好。此外,座落市区的较大单位多附设浴池,有的亦对外营业。
浴池一般设有修脚、搓背、捶背、理发等服务项目。人民浴池服务员张家宽从事修脚40多年,手艺精细,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照相
民国初年,宿城始有照相行业,经营者多系外地人。民国19年以后,宿城照相馆有可大、留芳、真善美、摩登、时代等几家。当时的顾客多是官僚富绅、纨绔子弟、大家闺秀,人民大众很少涉足。照相馆设施较为简陋,摄影多在院内露天拍照。汪伪统治期间,百姓进城需持“良民证”。此时照相馆大照“良民相”。抗战胜利后,宿城照相馆有丽芳、留芳、摩登、天然、新新、美芳、美真、开明、云芳9家,均为玻璃房阳光摄影。建国后,照相业有发展。1955年,各私营照相馆联合经营,组建天然、新新两个照相馆。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并开始用电光照相。1969年照相业改为国营。不久新新照相馆又恢复了集体经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拍生活照、艺术照者大大减少,许多照相者要手捧“红宝书”,胸戴纪念章,正襟危坐或庄严肃立。1980年以来,照相业又蓬勃发展。1985年,全市有新影、华影、新华、天然、新艺、百花等照相馆,皆为集体经营,并都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另有15家个体开业的照相馆。各照相馆门前辟有大型玻璃橱窗,陈列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艺术放大照片。
民国年间,宿城各照相馆多使用三角架照相机,也有少数使用转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建国后,室内摄影使用转机和内座机,室外拍照用三角架机。照片可用水彩上色,后又用油彩上色。1970年后,室外拍照多改用手提式照相机。1980年后,可以直接拍摄彩色照片,并可扩印彩照。服务项目由拍照增加为代客冲洗、代售照相器材、修理照相机、出租服装和道具等。有的照相馆还在公园内或风景点专门设服务室,为人们拍风景照。
1985年,通过摄影技术考核,照相业评定一级摄影师1人(钟士祥)、二级摄影师5人。
五、洗染
建国前,洗染业仅限于白土布的印花染色。从事该业的店称染坊。当时染坊能印染出麒麟送子、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多种图案的靛蓝色花布或多色花布。全城染坊有大小20余家,较大的有双义染坊、长源染坊。这些染坊多集中在中山街中段路南巷内,至今该巷称染坊巷。建国后,土布生产急剧下降,印染业随之减弱。1960年起,印染店有的逐渐转为洗染衣物。最初多洗染布类,后来逐渐增加毛呢类。洗染以手工为主。1979年之后,使用了洗衣机。所洗涤和烫熨的衣物以化纤、丝绸、毛呢类为主。宿城原有一家洗染店设于小隅口,1960年有从业人员12人。1971年后,经过一段歇业,在顺河路万里桥东边恢复营业。1985年,市内又增设两家集体经营的干洗店,使用干洗机洗涤毛呢类衣物。
六、修理
宿城的修理业如补鞋、修伞、扒碗锔锅、镪刀磨剪子等早已有之。有的挑着工具走街串巷,有的在固定地址摆设摊点。20世纪30年代,又增加了修理自行车、钟表和钢笔等项目。建国后,这些修理业继续为人民生活服务。1985年,全城从事个体修理业的已达250户,从业人员322人,年营业额达70万元。在修理业中,钟表和家用电器的修理占主要成份。
汪伪统治时期,全城有恒达利、亨得利、华得利、天宝斋等8家钟表店,除出售钟表之外,兼营修理,全系私人经营。抗战胜利后,增加维多利、大西洋两家,建国初期共有钟表修理店13家。1956年,宿城所有钟表修理和镶牙的商店都组织起来,成为钟表镶牙合作社。1980年以后,钟表修理业有的坚持集体经营,有的转为私人经营。1985年,全市共有钟表修理店13家,有的设店铺,有的附着于百货大楼或其他大型商店内。新增加的私营钟表修理者在街旁摆张桌子,一人从业。
建国初期,宿城始有电器修理业。当时多是个体摊点以修理直流收音机为主,修理量很小。1955年,个体摊点转为集体修配社,主要修理交流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电唱机、扩音机。1980年后,逐渐以修理录音机、电唱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为主。市广播电视服务部,地区广播电视服务部从业人员多,经营范围大,修理业务比较繁忙,仅市广播电视服务部1981年至1985年共维修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2000多台,技术服务收入5万元。另有个体修理点15家左右,分布在市区各处,形成了家用电器修理网点。
七、寄售
宿城寄售业由于受当地习惯(一般不买故物)的影响,一直不够兴旺。营业额不大,利润也少,甚至经常发生亏损。建国后,在城隍庙巷有2家故货、故衣寄售门市部,共5间门面,从业人员共8人。1980年后,购买故货故衣的人越来越少,两个门市部并为一个门市部,在城隍庙巷内营业。寄售商品仅限于手表、自行车、过时的皮毛服装等。
私营旅社
建国以前,宿城较大的私营旅社有紫云楼旅社、迎宾客店、鸿宾客店、中新旅社、同乐旅社、交通旅社等,多为巨商富贾、官僚豪绅住宿之所。当时城四关还有些设备简陋的小客栈,接待远途肩担手推的劳力客商。建国初期,宿城较大的私人旅社有东关旅社、中华旅社、中国旅社、惠中旅社、东亚旅社等。城四关及火车站附近还有15家小客栈。
建国以前,私营旅社设备简陋。有的旅社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富商巨贾达官豪绅可以在旅社公开吸毒、赌博、嫖妓。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强对旅社的治安管理,私营旅社走上正轨,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善。
合作旅社
1956年,全城60家私营旅社联合经营,成了合作旅社。时有职工620人,床位2500张,分成11个门市部。1958年,部分合作旅社门市部转为国营。1980年以后,宿城较大的合作旅社有汽车站东门对面的交通旅社、雪枫路的北关旅社、胜利东路的迎宾旅社、道东大街的道东旅社、顺河路西端的长征旅社、汽车站北的东方旅社。其次为各个街道办事处所办的旅社。1985年,增设了淮海北路的凤凰旅社、地藏庙巷的城隍旅社、环城东路的环城旅社、汴河中路的府上阁饭庄和汴京饭庄、汴河西路的江东旅社、联络街的新星旅社。各街道办事处也增设了一些集体性质的旅社。
国营旅社
1956年,开始出现国营旅社。1962年后,一部分国营旅社又改为合作旅社。1985年,市区国营旅社有胜利中路的宿州旅社和广场旅社、中山街的红旗旅社和淮北旅社、汴河中路的淮海旅社。其中以宿州旅社较大,有109个房间,220多个床位,20多个房间置有高档次设备。各机关开办的招待所也属于国营旅社性质。
1962年,在小隅口西北隅建宿县专员公署招待所。1972年,在小隅口东北隅扩建宿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1980年,宿州市人民政府建站下招待所。另外驻宿的淮北煤矿建设公司、省煤田地质勘探队、皖北矿务局、宿县行署水利局、粮食局、宿县经委,交通局等一批较大的企事业单位也都设有招待所,并对外营业。
合作旅社中的职工实行按劳取酬,评分记账,死分活评,统一核算。国营旅社的职工实行固定工资制。1980年以后,推行多层次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把个人的劳动实绩和应得经济效益挂钩,大大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承包者热情主动为旅客服务,并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如代旅客买票、寄信、洗衣、购买商品等,另备有针线包、鞋刷、衣架、拖鞋、胶鞋、雨伞、自行车,以方便旅客。
附宿州旅社简介
宿州旅社位于胜利中路25号,1965年,正式营业。有职工57人,全社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主楼3层,共有客房109间,床位220个。每层楼均有盥洗间、厕所。较好的房间有20个,房间内备有电视机、电风扇、沙发、软垫床,美观舒适。旅社内设有餐厅,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另设雅座和小餐厅,可承办各种筵席。旅社有锅炉房、洗衣房、浴室,可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旅社坚持地板天天拖,桌椅天天抹,床单一周一洗,被子十天一换,特殊情况随脏随换。备有胶鞋、雨伞,自行车和针线包等,以便旅客使用。由于该社职工能做到礼貌待客,文明服务,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二、理发
私营
宿城私营理发业有挑担子、设铺面二种形式。
挑担子理发师肩挑理发工具箱和盆架,走街串巷,招徕顾客;亦有的把担子摆放在街口、要道处,摆上椅子、盆架,候客前来理发。建国初,汽车站、火车站、城隍庙一带,理发挑子较多。1970年以后,挑担理发在城区已不多见。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郊区农村的理发师挑担巡回理发,时称剃庄户头。一般是20多天巡回一次,当时不收费,一年分两期或三期按标准收钱或收粮。建国后,郊区依然有这种理发形式。1980年后,农民基本上进店理发,此种理发形式已为数不多。
设铺面清朝末年,宿城有四五家理发铺子,大都有一间或半间门面。民国24年(1935)以后,理发业日趋兴旺,理发店增至十几家。这些店多系父子店、兄弟店、师徒店。有的店多达三间门面,装有玻璃门窗。店内的陈设逐渐增加了大镜子、转椅,冬天室内有取暖炉,夏天室内吊有布帘厚扇,专有徒工拉扇送凉。晚上用煤油罩子吊灯照明营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城理发店发展到36家,从业人员85人。较大的理发店大多分布在大隅口、小隅口一带,主要有华安、大光明、大华、小玫瑰等。建国初期,这些理发铺仍然继续营业。1956年之后,设铺面的理发店组织起来,成为合作理发店。1980年以后,私营理发店重新出现,发展较快。1985年全市私营理发店56家,从业人员76人。
合作经营
1956年,宿城理发业全部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当时有从业者54人,设有25个门市部。至1958年底,增至108人,归并为18个理发门市部。1985年底,社内有职工126人,共设10个门点:即大隅口的淮北理发厅、东昌路的玫瑰理发店、城隍庙巷的曙光理发店、花墙子的青年理发店、木牌坊的长乐理发店、联络街南头的光明理发店、胜利中路的广场理发店、西关秦巷口的新容理发店、汴河中路的健康美容室、汴河东路的新颖理发室。
旧社会,从事理发业的人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剃头匠、下艺人。他们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不能进入仕途。建国以后,理发人员被称为理发师。在操业方面有突出贡献者还被选为模范或人民代表。1958年以后,破除了旧的观念,始有女性从事理发业。近年来,理发从业人员女多于男。1985年,部分理发人员参加省和地区分别举办的技术职称考核,评定二级理发师3名、三级理发师7名。
民国年间,理发工具除剃刀之外,又增加了机械手推子,俗称轧剪。建国初期开始使用电动推子、电吹风。近年来,女性烫发者陡然增多,遂又出现了卷发器具及烘罩等。烫发分为火烫、电烫、化学烫。女性剪发发型有风凉式、三刀式、学生式、运动式、五四式等多种。烫发发型有荷叶式、童花式、翻翘式、爆炸式、华徽式、华浪式、奔式等十多种。私营理发从业人员的收入除纳税外均归个人所得。理发合作社初实行工分制,后改为工资制。1980年以后,推行经济承包,在门点内部实行多劳多得。劳务报酬随劳绩而浮动,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均有明显提高。
三、浴池
20世纪20年代,宿城有大小浴池9家,设备较好的有温泉池、爱莲池、浴德泉、华清池、青莲池、新民浴池、东雅园。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城又增加第一泉和萍洋女子浴室等。这些浴池多系巨商富豪经营。浴池内从业人员分为掌柜(经理)、帐房(会计)、茶房(服务人员)、烧水、搓背、修脚、理发、看池屋等工种。
在浴池房间内有小贩卖萝卜、瓜子、糖果、烟卷等,浴后品茶吃萝卜,磕瓜子,休息聊天,浴客们以此为乐。有些浴客还常叫茶房到外边打酒买肴,浴后小酌,时间再久也不得催赶。
建国前,浴室设备较差,多为简易草房,木板座位,混凝土浴池,用辘轳绞水或水车拉水,用木柴浇水。建国后,浴室多改为平房或楼房,座位改为木床式,下设衣物柜,浴客可自行上锁保管,安全方便。池四周多用瓷砖镶嵌,池水多改用自来水。用煤炭烧水。1960年后,逐渐改用锅炉。1962年,始有淋浴和盆池。有的浴室还设有雅座。
1985年,全市共有人民、光荣、工人、淮北、新泉、江东、环城、健康等8家浴池,全为集体经营。其中座落在汴河中路的健康浴池于1981年开业。建筑面积较大,设备较好。此外,座落市区的较大单位多附设浴池,有的亦对外营业。
浴池一般设有修脚、搓背、捶背、理发等服务项目。人民浴池服务员张家宽从事修脚40多年,手艺精细,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照相
民国初年,宿城始有照相行业,经营者多系外地人。民国19年以后,宿城照相馆有可大、留芳、真善美、摩登、时代等几家。当时的顾客多是官僚富绅、纨绔子弟、大家闺秀,人民大众很少涉足。照相馆设施较为简陋,摄影多在院内露天拍照。汪伪统治期间,百姓进城需持“良民证”。此时照相馆大照“良民相”。抗战胜利后,宿城照相馆有丽芳、留芳、摩登、天然、新新、美芳、美真、开明、云芳9家,均为玻璃房阳光摄影。建国后,照相业有发展。1955年,各私营照相馆联合经营,组建天然、新新两个照相馆。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并开始用电光照相。1969年照相业改为国营。不久新新照相馆又恢复了集体经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拍生活照、艺术照者大大减少,许多照相者要手捧“红宝书”,胸戴纪念章,正襟危坐或庄严肃立。1980年以来,照相业又蓬勃发展。1985年,全市有新影、华影、新华、天然、新艺、百花等照相馆,皆为集体经营,并都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另有15家个体开业的照相馆。各照相馆门前辟有大型玻璃橱窗,陈列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艺术放大照片。
民国年间,宿城各照相馆多使用三角架照相机,也有少数使用转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建国后,室内摄影使用转机和内座机,室外拍照用三角架机。照片可用水彩上色,后又用油彩上色。1970年后,室外拍照多改用手提式照相机。1980年后,可以直接拍摄彩色照片,并可扩印彩照。服务项目由拍照增加为代客冲洗、代售照相器材、修理照相机、出租服装和道具等。有的照相馆还在公园内或风景点专门设服务室,为人们拍风景照。
1985年,通过摄影技术考核,照相业评定一级摄影师1人(钟士祥)、二级摄影师5人。
五、洗染
建国前,洗染业仅限于白土布的印花染色。从事该业的店称染坊。当时染坊能印染出麒麟送子、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多种图案的靛蓝色花布或多色花布。全城染坊有大小20余家,较大的有双义染坊、长源染坊。这些染坊多集中在中山街中段路南巷内,至今该巷称染坊巷。建国后,土布生产急剧下降,印染业随之减弱。1960年起,印染店有的逐渐转为洗染衣物。最初多洗染布类,后来逐渐增加毛呢类。洗染以手工为主。1979年之后,使用了洗衣机。所洗涤和烫熨的衣物以化纤、丝绸、毛呢类为主。宿城原有一家洗染店设于小隅口,1960年有从业人员12人。1971年后,经过一段歇业,在顺河路万里桥东边恢复营业。1985年,市内又增设两家集体经营的干洗店,使用干洗机洗涤毛呢类衣物。
六、修理
宿城的修理业如补鞋、修伞、扒碗锔锅、镪刀磨剪子等早已有之。有的挑着工具走街串巷,有的在固定地址摆设摊点。20世纪30年代,又增加了修理自行车、钟表和钢笔等项目。建国后,这些修理业继续为人民生活服务。1985年,全城从事个体修理业的已达250户,从业人员322人,年营业额达70万元。在修理业中,钟表和家用电器的修理占主要成份。
汪伪统治时期,全城有恒达利、亨得利、华得利、天宝斋等8家钟表店,除出售钟表之外,兼营修理,全系私人经营。抗战胜利后,增加维多利、大西洋两家,建国初期共有钟表修理店13家。1956年,宿城所有钟表修理和镶牙的商店都组织起来,成为钟表镶牙合作社。1980年以后,钟表修理业有的坚持集体经营,有的转为私人经营。1985年,全市共有钟表修理店13家,有的设店铺,有的附着于百货大楼或其他大型商店内。新增加的私营钟表修理者在街旁摆张桌子,一人从业。
建国初期,宿城始有电器修理业。当时多是个体摊点以修理直流收音机为主,修理量很小。1955年,个体摊点转为集体修配社,主要修理交流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电唱机、扩音机。1980年后,逐渐以修理录音机、电唱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为主。市广播电视服务部,地区广播电视服务部从业人员多,经营范围大,修理业务比较繁忙,仅市广播电视服务部1981年至1985年共维修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2000多台,技术服务收入5万元。另有个体修理点15家左右,分布在市区各处,形成了家用电器修理网点。
七、寄售
宿城寄售业由于受当地习惯(一般不买故物)的影响,一直不够兴旺。营业额不大,利润也少,甚至经常发生亏损。建国后,在城隍庙巷有2家故货、故衣寄售门市部,共5间门面,从业人员共8人。1980年后,购买故货故衣的人越来越少,两个门市部并为一个门市部,在城隍庙巷内营业。寄售商品仅限于手表、自行车、过时的皮毛服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