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林木
建国以前,宿城郊区无大面积的林木,仅在房前屋后,沟边河旁零星种植。其种类多系泡桐、桑、槐、柳、杨、椿、榆等。建国以后,有计划地在公路两旁植树。随着沱河的改造、新汴河和三八河的开挖,河堤内外都栽植了杨、柳和泡桐等,形成了沿河新林带。市内街道两侧、环城河内坡、公园内,栽植了大量的风景树,如法桐、雪松、龙柏等(详见《城市建设》章)。
1983年,农业资源调查资料表明:全市林木共有29个科,59个种,面积为6353亩(含城区林田面积),其中用材林3000亩,薪炭林1500亩,风景林1000亩,经济林500亩,其他353亩。以树种分,泡桐4500亩(含农桐间作1000亩),椿树800亩,槐树100亩,楝树300亩,其他653亩。上述各种树木所蓄积的木材约1.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0.7万立方米,经济林0.03万立方米,薪炭林0.3万立方米,风景林0.3万立方米,其他0.17万立方米。若以树种估计,泡桐为0.88万立方米,椿树为0.12万立方米,槐树为0.25万立方米,楝树为0.06万立方米,其他树为0.19万立方米。
1983年农业资源调查资料把市森林资源主要指标与省平均水平作了比较。其情况是:森林覆被率,省为14%,市为9%;绿化程度,省为54%,市为70%;森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省为48.9%,市为39%;林业用地亩均蓄积量,省为0.87立方米,市为1.65立方米;有林地亩均蓄积量,省为1.90立方米,市为2.36立方米;人均占有森林,省为0.55亩,市为0.013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省为0.97立方米,市为0.07立方米。
建国后,国家和集体虽栽植一些树木,但由于管理混乱,措施不力,对林木的病虫害缺乏防治,成活成材率较低。建市后,加强了管理措施,私人林木谁栽谁管;集体和国家林木指定专人看管,划片包干,有奖有惩。发动市民和农民订立护林公约,人工和药械相结合、群众和专业队伍相结合防治林木病虫害,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
二、苗圃
南郊五里园子苗圃场有地70亩,房屋23间,工人25名,以培育常绿树、行道树幼苗为主。所培育的树苗主要供城区绿化用。西二铺分场有地300亩,房屋30间,工人38人,牲畜8头。以培育农村、公路、河堤植树所用的苗木为主。
三、果园
建国以前,宿城郊区没有专业果园,果树多系农家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建国以后,郊区农家和城区居民的零星栽植迅速发展。果树多为乡土树种,有枣、核桃、柿、杏、李、石榴、桃、樱桃、山楂、葡萄、梨等。1958年前后,宿城东郊沱河西岸、宿灵公路北侧曾兴建260亩的国营果园场,1975年以后因城市发展而废弃。建市以后,在新汴河北堤的任井孜、南堤的吕家庄一带兴建桃园,在西二铺兴建苹果园,共有200亩。1985年底,郊区农家有各种果树约6万株,折合1400亩。居民有葡萄1万株。近年来,引进了早花露、雨花露、麦香、合肥早甜等早熟桃,先锋、巨锋、黑奥林、乍娜、红瑞宝、伊豆锦等大粒葡萄,红灯、樱桃、红富土苹果等优良品种。
所产水果除栽培者自家食用外,一般均就地出售。因数量有限,每年都由外地运来大量水果供应市场。
建市后,市农林部门曾多次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技术干部深入到果园场,农户和居民家庭作现场技术指导,帮助栽培者掌握管理技术。同时聘请国营砀山果园场的技术人员来市进行技术承包,签订承包合同。因此,水果产量逐年有所提高。
各种水果产量情况
(1980~1985)单位:万斤

四、花卉
宿州市养花最多的单位是烈士陵园。园内建有花圃和花房,有专职育花工人7名,每年可育花7000盆以上。一些较大的机关、工厂、学校也都建有花园、花房,有的还有温室。他们所培育的花卉,除供本单位赏用外,还供应市场。
建市以后,群众性的家庭养花蓬勃兴起。市内书院巷辟有花卉交易市场,市区和郊区出现了养花专业户。有的退休干部或工人家庭养的花多达三四十盆。
全市花卉品种有60多个,主要有:贴梗海棠、紫铃香、小叶女贞球、寿星桃、木锦、紫锦、西府海棠、白玉兰、龙柏球、黄杨球、红绿梅、桂花、女贞球、金菊、文珠、米兰、墨兰、仙克来、君子兰、洋绣球、一叶梅、扁竹、佛手、红枫、腊梅、茶花、六风雪、杜鹃、春兰、夜来香、月桂、炮珠红、紫珠海棠、看石榴、迎春、月季、仙人掌、狗牙梅、素心梅、八月桂、二乔玉兰、广玉兰、大理菊等。
宿城居民特别喜爱月季花,几乎家家栽值。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定月季花为市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