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禽畜水产
一、禽畜饲养
建国初的五六年间,大牲畜增加很快。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成立后,大牲畜逐年减少。1962年至1965年,大牲畜数量有所增长。“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再次下降。建市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畜牧业又很快地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不少禽畜饲养专业户。据1983年统计,有养猪专业户116户,养鸡专业户403户,养鸭、养鹅专业户18户,养羊专业户11户。郊区三八乡前赵村张长民,家庭6口人,承包9亩土地。1985年,他从上海、合肥等地引进良种鸡580只,一年饲养纯收入4000元。1985年末,全市禽畜存栏量为:牛3159头,马398匹,驴550头,骡379头,猪11619头,羊10720只,家禽20万只。
建国以后,禽畜品种改良工作在宿城有所开展。1980年,建立了宿州市家畜改良站和禽畜良种场。
建国前,郊区良种牛是宿县大黄牛。1954年~1957年,主要引进了南阳牛、秦川牛等役用牛,同时也引进了黑白花奶牛。1974年以后,引进了抗旱王、海福特、西门塔尔等牛。1980年后,推广了黄牛冷冻颗粒精液配种新技术。至1985年,黄牛冷配已达500头。经冷精配种所繁殖的牛,体形高大,役用性强,产肉产乳量高。
建国前,宿城均养当地黑色大耳猪。1953年以后,引进了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内江猪,近年来引进了上海白、杜洛克、汉普夏瘦肉型良种猪。
建国前,以当地白山羊和改良绵羊为主。建国后引进了内蒙古考利代品系的绵羊。1976年后,山羊逐渐减少,绵羊中半细毛绵羊加多,并向肉毛兼用方向发展。
建国前,主要饲养当地麻鸡。60年代引进了淮南三黄鸡,70年代引进了白来杭、白洛克鸡,80年代引进了S220、西塞斯、罗斯、新杂579等蛋鸡以及新浦东、星布罗肉鸡。
建国前后,对大家畜的饲养农闲多用粗饲料为主,农忙粗精兼用。对猪羊的饲养主要为粗饲料。近年来,增加了精饲料和复合饲料。粗饲料以青草和作物秸杆、叶、梗为主。精饲料以饲料粮和稻壳、酒糟、粉渣、麸皮、红芋为主。复合饲料是根据各种畜禽生长的不同需要,经过科学配方而制成的饲料。
二、水产养殖
1981年,全市水域有2776亩(不含市辖区新汴河水域),其中河流1326亩,沟渠980亩,汪塘470亩。在全市水域中,环城河、运粮河污染严重,不能养殖水产;新汴河是过境河流,无养殖水产设备;沱河有一部分可用来养殖水产,但水位很不稳定。可供水产养殖的仅574亩,以沟渠汪塘较多,占水域总面积的2.1%弱。
建国以前,郊区养鱼很少,鱼类多属自然繁殖。1973年,建立了三八渔场。1980年成立了水产站,加强了对渔业的管理,使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已养水面达129亩。1984年,池搪养鱼400亩,年产1.6万斤;沟河养鱼100亩,年产0.2万斤;庭院养鱼1.3亩,年产520斤。所养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鲲鱼、鲤鱼、团头鲂、黄鳝等。对鱼类的饲养方法有白水养、粗养、精养3种。
由于可养水面少,鱼类年产量很低,无法对市区人民形成有计划的供应。1980年至1985年,市水产公司共供应居民鱼类32.32万斤,其中市内自产9.9万斤,外地调入22.42万斤。
全市宜植水生植物的水面有248亩。1981年已用水面105亩,计栽植芦苇90亩,池藕15亩。以后利用水面不断扩大,池藕栽植也随之增多。1985年,城南乡陈营、朱庄等村共栽池藕60亩,每亩产量4000斤。全市池藕的产量,1980年为20万斤,1981年为40万斤,1983年增至153.2万斤,1984年为160万斤,1985年为152万斤。
建国初的五六年间,大牲畜增加很快。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成立后,大牲畜逐年减少。1962年至1965年,大牲畜数量有所增长。“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再次下降。建市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畜牧业又很快地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不少禽畜饲养专业户。据1983年统计,有养猪专业户116户,养鸡专业户403户,养鸭、养鹅专业户18户,养羊专业户11户。郊区三八乡前赵村张长民,家庭6口人,承包9亩土地。1985年,他从上海、合肥等地引进良种鸡580只,一年饲养纯收入4000元。1985年末,全市禽畜存栏量为:牛3159头,马398匹,驴550头,骡379头,猪11619头,羊10720只,家禽20万只。
建国以后,禽畜品种改良工作在宿城有所开展。1980年,建立了宿州市家畜改良站和禽畜良种场。
建国前,郊区良种牛是宿县大黄牛。1954年~1957年,主要引进了南阳牛、秦川牛等役用牛,同时也引进了黑白花奶牛。1974年以后,引进了抗旱王、海福特、西门塔尔等牛。1980年后,推广了黄牛冷冻颗粒精液配种新技术。至1985年,黄牛冷配已达500头。经冷精配种所繁殖的牛,体形高大,役用性强,产肉产乳量高。
建国前,宿城均养当地黑色大耳猪。1953年以后,引进了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内江猪,近年来引进了上海白、杜洛克、汉普夏瘦肉型良种猪。
建国前,以当地白山羊和改良绵羊为主。建国后引进了内蒙古考利代品系的绵羊。1976年后,山羊逐渐减少,绵羊中半细毛绵羊加多,并向肉毛兼用方向发展。
建国前,主要饲养当地麻鸡。60年代引进了淮南三黄鸡,70年代引进了白来杭、白洛克鸡,80年代引进了S220、西塞斯、罗斯、新杂579等蛋鸡以及新浦东、星布罗肉鸡。
建国前后,对大家畜的饲养农闲多用粗饲料为主,农忙粗精兼用。对猪羊的饲养主要为粗饲料。近年来,增加了精饲料和复合饲料。粗饲料以青草和作物秸杆、叶、梗为主。精饲料以饲料粮和稻壳、酒糟、粉渣、麸皮、红芋为主。复合饲料是根据各种畜禽生长的不同需要,经过科学配方而制成的饲料。
二、水产养殖
1981年,全市水域有2776亩(不含市辖区新汴河水域),其中河流1326亩,沟渠980亩,汪塘470亩。在全市水域中,环城河、运粮河污染严重,不能养殖水产;新汴河是过境河流,无养殖水产设备;沱河有一部分可用来养殖水产,但水位很不稳定。可供水产养殖的仅574亩,以沟渠汪塘较多,占水域总面积的2.1%弱。
建国以前,郊区养鱼很少,鱼类多属自然繁殖。1973年,建立了三八渔场。1980年成立了水产站,加强了对渔业的管理,使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已养水面达129亩。1984年,池搪养鱼400亩,年产1.6万斤;沟河养鱼100亩,年产0.2万斤;庭院养鱼1.3亩,年产520斤。所养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鲲鱼、鲤鱼、团头鲂、黄鳝等。对鱼类的饲养方法有白水养、粗养、精养3种。
由于可养水面少,鱼类年产量很低,无法对市区人民形成有计划的供应。1980年至1985年,市水产公司共供应居民鱼类32.32万斤,其中市内自产9.9万斤,外地调入22.42万斤。
全市宜植水生植物的水面有248亩。1981年已用水面105亩,计栽植芦苇90亩,池藕15亩。以后利用水面不断扩大,池藕栽植也随之增多。1985年,城南乡陈营、朱庄等村共栽池藕60亩,每亩产量4000斤。全市池藕的产量,1980年为20万斤,1981年为40万斤,1983年增至153.2万斤,1984年为160万斤,1985年为152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