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利兴修沿革
建国以前,今宿州市辖区内水利失修,水旱灾害频仍。
1949年~1957年,主要治理沱河。沱河故道弯曲、狭窄、河床高。每当上游洪水流来,宿城及近郊就会形成水灾。1951年冬,废弃一段旧河道,从城西北5里处起开挖新河道。新河道经城北关外至东关外3里处延向东南,至三孔桥归入沱河故道,全段长约25华里。在新河道的上游和下游的故道也相应拓宽。沱河修整后,流量加大,水流畅通,基本上改变了以前在宿城附近的卡脖子局面。同时开挖了任井沟、一号沟、小洪河。
1958年~1961年,兴办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沿津浦铁路东侧开挖新河,直达固镇,以沟通沱河和浍河。沿宿蒙公路开挖一条新河,以沟通沱河、浍河、北淝河和涡河。通过郊区开挖一条新河,北至苻离,南达怀远,以沟通濉河、淮河及二者之间的各河。从李瓦房到凌家桥开挖一条新河。开挖了从运粮河通往紫芦湖的一段三八河。其次,在城北杨圩孜村前挖东西大沟,周窑村前挖莲花沟,沿铁路挖铁路大沟,中间挖看花沟。又分别连以中沟、小沟,村前村后,沟沟相通,是当时“淮北、变江南”的“典型”。
兴办以上这些水利工程,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些无法完成。现在除三八河尚有排污排涝作用外,其他工程基本上没有什么效益。
1962年~1965年,开挖和治理了大陈沟、东中沟、西中沟、唐湖沟、新沟、邱沟、雷沟、薛堂沟等。这些大、中沟现在还继续发挥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前4年主要是开挖新汴河和新北沱河引河。新汴河是一条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多功能大型人工河,起自市西北戚岭孜,流经市北部3个乡。
1977年~1980年,全市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打机井,共打1006眼(含现已报废的)。
1980年以后,主要抓水利配套工程,注重管理,使水利工作走上正确轨道。
二、防洪、排涝和灌溉
防洪宿州市的防洪主要靠河道泄洪和堤岸防洪。河道以新汴河为主。它主要排除上游永城、萧、濉溪等县的客水。在新汴河和沱河两岸,都筑有堤防。在市区内,堤防总长为45.93公里。其中新汴河右堤15.85公里,左堤6.88公里,堤顶高程31米左右。沱河右堤10公里,左堤13.2公里,堤顶高程30米左右。可以防10年一遇的洪水,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使全市20万人、9.7万亩耕地及其他财产免受洪水的袭击。
排涝宿州市用于排涝的河流和大沟主要有:
沱河它承担排除全市城乡所有内水的任务,还承担着排除宿县、濉溪两县境内的一部分客水的任务。有时也用来行洪。1982年夏,新汴河水位陡涨,就打开了沱河进水闸,让一部分洪水从沱河流入洪泽湖。新北沱河引河于1968年开挖。它在津浦铁路以东不远处向南穿越新汴河的地下涵流入沱河,承担着216平方公里的排水任务,主要是用来排除濉溪、宿县境内的一部分客水。
三八河西段和南段承担着排除市境西部、南部25平方公里内水的任务。
任井沟在新汴河北,与新汴河平行,流入新北沱河,它承担60平方公里的排水任务,主要是排除濉溪县境内的一部分客水。
戚家沟居于新汴河南侧,流入沱河,它承担127平方公里的排水任务,主要也是用来排除濉溪县境内的一部分客水。
除了以上河流、大沟外,建国以来还开挖了44条中沟和438条小沟,基本上形成了配套的排涝网。全市原有低洼易涝田5.28万亩,占耕地的54%。1985年,可以免除涝灾的耕地已有5.12万亩,占原低洼易涝田的97%。
灌溉灌溉工程主要有:
新汴河从南岸计起,连同被截取的沱河在内,在市区内共长16.5公里,其中属于平地开挖的本干长8公里。在城西北7里戚岭孜建有1座5孔进水闸,净宽18米。这个进水闸可以把新汴河的水引入环城河、运粮河、三八河。受益的灌溉面积约占全市可灌溉面积的70%。在城东北20里处建有宿县闸,其灌溉区为23万亩,宿州市占有其中的1.8万亩。沱河、小洪河也从新汴河引水。
排灌站1956年,宿县地区在宿城西关建成了第一座排灌站(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展,排灌站及渠系受到严重破坏,今已不复存在)。
1956年至1965年,宿城所建的排灌站皆由国家投资,1965年以后多由社队自办。1985年,全市区共有大小排灌站95处,其中较大的有大周、赵家、八里刘、梅圩孜、戚岭孜等电灌站。此外,还有流动机电灌溉力量。1985年各种灌溉机器共682台,10354匹马力。固定站灌溉面积为3.74万亩,流动机器灌溉面积为0.24万亩。
灌溉渠主要有赵家、八里刘、大周、东风、杨庙、青庙王、梅圩孜、五里徐等处的干渠。其中以大周灌溉渠最大,全长19.5公里,沟宽13米,中段为9米,末段为7米,渠道起始处上口宽8.2米。
喷灌1980年,在崔园始建喷灌1处,以后在前赵和沱河、新庄各建移动式喷灌1处。1985年共有喷灌机7台,95匹马力。
机井市内机井始建于1968年,至1976年全面展开。1980年,市区内有机井1006眼。近年来,由于泥沙淤塞和城建面积扩大,有些已报废。1985年底,实有机井827眼,配套使用的367眼,其中机械配套的126眼,1412匹马力;电机配套的241眼,1278千瓦。这些机井的有效灌溉面积达2.04万亩。
1985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共4.10万亩。
附新汴河工程
新汴河是一条人工平地开挖的贯通安徽、江苏两省北部的大型综合利用河道。因其河线和隋汤帝所开的汴河河线相近,故名新汴河。
新汴河的主干自宿州市西北戚岭孜截引沱河开始,穿津浦铁路,在宿县的东二铺汇入濉河,经灵璧、泗县和江苏省的泗洪县,入洪泽湖西部的溧河洼,全长127.1公里。
新汴河上承河南省的来水,总流域面积为6562平方公里,包括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15个县(市)。
新汴河全部工程包括干流、濉河引河的开挖,沱河、濉河的疏浚。另外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翻水站、公路桥组成)3座,地下涵3座,进水闸1座,公路桥3座,铁路复线桥1座。
新汴河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主要是为沱河、濉河上游来水另开出路,减轻下游行洪负担,做到洪涝和高低水分排。由于濉河引河口以下无区间面积汇入,河道采用筑堤漫滩排水,河底宽90~115米,河深4~5米,堤距350~560米,堤高4~5米,堤顶宽10~50米。下游徐岗切岭段长6公里,最大切深19.8米。
新汴河全部工程自1966年11月开工,1970年春完成干流、沱河、濉河引河的上方工程,1971年6月完成建筑物工程。总计完成土方1.13亿立方米,石方10.03万立方米,混凝土9.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1057亿元。
新汴河的主要功用在于将濉河、沱河上游6000多平方公里的来水另辟出路,使洪水直接注入洪泽湖,不再侵入沿线洼地,也不使涝水侵入,做到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高水猛下、洪涝顶托的局面。
新汴河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它对沟通淮北煤矿、津浦铁路、洪泽湖、濉河及大运河至长江的水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汴河河道顺直、规则,堤顶宽,堤身坡度大。滩地上适宜种庄稼,堤坡上栽有大量的刺槐、桐树和果树。
在完成了新汴河干流工程之后,又疏浚了萧濉新河、王引河等,兴建了沿岸的电力排灌站、涵闸等配套工程。至1980年,新汴河已初步形成一项排洪、排涝、灌溉、洪水、通航、植树造林、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流域内直接受益的农田达1500万亩。其中宿州市可受益的农田面积约占全市可灌溉面积的70%。
在津浦铁路东一里远处,有穿越新汴河地下涵1座。新北沱河的水从这座地下涵向南流入沱河,做到低水低排。新汴河两岸均有码头,经常停靠大型拖驳船,成了宿州市的主要水运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