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人民政府
一、机构沿革
(1)县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9年秋就在宿东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宿灵行署。行署主任是赵汇川。下辖堤南、堤北、股北、栏杆、夹沟五个区。1941年2月,成立宿东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赵一鸣,副主任王恒赵。仍辖五区。在三区(鹤山)设方南办事处,在四区(栏杆)设斜东办事处,在五区(夹沟)设夹闵办事处。1941年6月下旬,撤销宿东办事处,成立宿东县抗日人民政府,县长赵一鸣。辖连璧区、鹤山区、宿北区、草寺区、濉河区。当年8月下旬,又成立了宿灵县。县长李时庄、副县长郑良瑞。下辖一区(堤南)、宿南区等,另辖宿灵联庄总会。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主力过路西,开辟和恢复了大片根据地,成立了宿西县和宿怀县人民政府。宿西县县长李时庄,宿怀县县长汪冰石、副县长郑淮舟,宿灵县县长郑良瑞。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宿灵县并入宿东县。县长赵一鸣,副县长郑良瑞。下辖花庄区、沱北区、任桥区、界沟区、大店区、宿北区、时村区、鹤山区、连璧区、草寺区等。1946年7月,蒋介石以徐州为中心,分别从徐州、夹沟、宿城、固镇等地,分数路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9月,我部攻打泗县城关失利。淮北路东中共七地委属各县人民政府随部队东撤山东。津浦路东只剩下一个宿县,反顽斗争极其困难。9月19日,宿县县委书记李玉亭带领县委、县总队,从蕲县集南头搭浮桥过浍河,转移到津浦路西中共八地委。转移前,李交待花庄区书记郑英保转告赵一鸣,叫他安排县政府人员西撤。
1947年秋,上级党组织决定恢复宿东地区,以赵一鸣为首组建宿东县委,临时确定赵一鸣为县委书记兼县长,筹划收复宿县的准备工作。遂派沈士哲先回宿东组织力量,准备迎接部队过津浦路东。1948年1月,赵一鸣率部队从夹沟过津浦路东,收复失地。当年夏,基本上恢复了宿东地区,并组织成了宿东县委、县政府、县大队,赵一鸣任县长。8月,淮海战役爆发,宿东县委、县政府即带领全县人民投入支前工作。宿城解放后,县政府即从蒿沟迁往宿城办公。1949年6月,宿东、宿西两县合并,成立宿县人民政府,县长是郑良瑞。下辖濉溪、濉西、常山、铁佛、临涣、五沟、杨柳、双堆、湖沟、大店、时村、苻离、夹沟、张山、蕲县、宿城16个区、市。1950年6月23日,将原宿西县所属地区划归新建置的濉溪县管。把宿城单划为宿城市。宿县县政府于年底迁往苻离镇办公,县长仍是郑良瑞。下辖苻离、夹沟、湖沟、大营、时村、大店、张山7个区。1953年,撤销宿城市。次年春,县政府即从苻离镇迁回宿城。县长是宋家芳。辖褚兰、城关、桃山、张山、夹沟、湖沟、时村、永安、苻离、二铺、大店、蕲县、任桥、桃园14个区、241个乡、镇。
1956年宿县人民政府改名为宿县人民委员会,县长李振兴。下辖11个区、63个乡、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造反派组织蜂起夺权,县人委日常工作陷于瘫痪状态。1967年3月26日,各造反派组织实行“大联合”,接着成立了宿县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主任为宋秀斋。下辖9个区、63个公社、2个县辖镇。1981年底,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县人民政府,县长为梁学孔。下辖15个区、88个公社(乡)、一个县辖镇。
(2)区、乡(社)政府
我县区级人民政府,最初建立于1939年秋。当时有一区,区长余筱仙;二区,区长王恒赵;三区,区长乔亚民、赵先民;四区,区长赵一鸣;五区,区长张敦己。1941年6月宿东县政府辖:鹤山区,区长江长九;宿北区,区长张赞民,草寺区,区长陈如衡;濉河区,区长张顶超。1945年10月宿灵县并入宿东县,下辖:花庄区,区长王化邦;沱北区,区长贠丙山;任桥区,区长邱长金;大店区,区长宋家芳;宿北区,区长王有钊;时村区,区长张顶生;鹤山区,区长刘超;连璧区,区长蒋修吾;草寺区,区长祝建远等。各区下辖有区队、乡队武装,因处于战争环境,建置变化不定。建国初,全县区政权建设逐步完善,共辖24个区,后合并为16个区,1950年设置濉溪县后,辖7个区,9月又划为11个区。1952年铜山县的桃山、萧县的褚兰两区来属,共辖13个区。1953年秋宿城市撤销,成立城关区。1954年划为18个区。1955年夏划为11个区。1957年合并为7个区、一个镇。1958年8月撤销区和区级镇,设24个乡、2个镇。1960年4月又合并成立为21个人民公社、2个镇,1961年12月复成立14个区,辖105个公社、一个县辖镇。1964年把湖沟、任桥2个区、15个公社划归新建置的固镇县。1966年设9个区、63个公社、2个县辖镇。1969年撤销区,成立21个公社。1979年增设为22个公社。1980年1月重设15个区。1984年4月县级机构改革后,全县设16个区、镇。其中标准镇(县级)3个:苻离、朱仙庄和芦岭;区级镇4个:夹沟、时村、桃园、蕲县、区(镇)并存的2个;褚兰区(镇)、栏杆区(镇),区7个:永安、曹村、灰古、苗安、大店、大营、西寺坡。全县乡级镇6个、乡81个、镇办事处5个。
二、行政设置
(1)县政府机构设置
1944年初宿东县政府设县总队、敌工站、政治部等机构。1945年10月县政府设民政科、司法科、文教科、建设科、公安局、财粮局、武委会、县总队等。
建国后,1949年县政府设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建设科、文教科、司法科、公安局、粮库等机构。1950年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司法科、文教科、粮食局、税务局、公安局等。1951年增设人事科、卫生科、工商科、法院、检察署、财委办公室等。1952年增设农田水利科、统计科等。
1956年县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设县人委秘书室、人事科、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工业科、统计科、卫生科、林业科、交通科、商业科、水利局、农业科、粮食局、公安局、税务局、法院、检察院、监察室等。1957年工业科与交通科合并成立工交科、林业科与农业科合并成立农林局。
1966年县人委下设人委办公室、计委会、粮食局、人事监察科、民政科、劳动科、卫生科、财政收入局、文教局、商业局、工交局、水电科、手工业管理局、农林局、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银行等。
1976年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文化局、教育局、广播局、卫生局、体委、计委办、物资局、民政局、劳动局、基建局、科技局、公安局、法院、财贸办公室、商业局、供销社、银行、粮食局、工商局、财税局、农林水办公室、农林局、水利电力局、水利总队、知识青年办公室、工交办公室、工业局、农机局、手管局、交通局等。
1982年成立县人民政府,下设政府办公室、教育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办公室、体委、广播局、人事局、文化局、档案局、商业局、外贸局、工商局、财政局、粮食局、农业银行、供销社、税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气象局、社队企业局、水电局、统计局、基本建设局、物资局、劳动局、司法局、民政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农机局、交通局、二轻工业局、工业局、县志编纂办公室、多种经济办公室、计量局、地震办公室、防空办公室、治淮总队、沼气办公室等。
1984年县政府下设政府办公室、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人事局、劳动局、民政局、审计局、教育局、卫生局、县志办、科委、体委、计生办、地震办、文化局、广播局、经委、交通局、乡镇企业局、农牧渔业局、林业局、能源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区划办公室、地名办公室、农机管理站、档案局、计委、统计局、计量局、物资局、基本建设局、商业局、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矿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局、外贸局、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供销社、农业银行、信访办公室、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老干部局等。
(2)镇、区、乡行政设置
①1984年,苻离、朱仙庄、芦岭三个标准镇人民政府设正副镇长,下设公安分局、工商分局、税务分局、工业科、农业科、教育科、城镇建设科等。农村区级镇配农业、工业、乡镇建设、民政、武装部、共青团、妇联等干部。
②1949年,区政府设有正副区长、财粮分局局长、公安区员、民政区员、文教区员、农会主任等;1950年区政府设有正副区长、民政区员、文教区员、财粮区员、建设区员、公安区员、人武部长、妇联主任、青年书记、农会主任、干事等职。1984年,区公所设正、副区长、武装部长、生产科技区员、民政区员、秘书、青年书记、妇联主任等职。
③建国初,乡政府设乡长、乡财粮员、乡助理员等职。1957年,乡政府设正、副乡长、乡财委、文书、青年书记、妇联主任等职。1958年,撤区并乡,乡人民委员会设正、副乡长、兵役乡长(兼搞治安)、财粮办事员、会计辅导员、扫盲办事员、水利员等职。1984年,乡政府和乡级镇政府设正、副乡(镇)长、武装部长(兼)、秘书、青年书记、妇联主任等职。
三、干部状况
建国后若干年份干部数
1984年全县干部文化程度状况表
四、领导人更选
(续上表)
(续上表)
附:日伪政权
(1)机构沿革
1938年5月宿城沦陷,国民党政府遂告崩溃。当年8月,以陈巽生、余永宽等人为首先后组织了维持会,充当日寇的鹰犬。
宿县维持会成立不久,伪安徽省府在蚌埠组成。1938年12月底,伪省府令以原有的维持会为基础建立宿县县政府,委陈巽生任县长。1940年春,日本宪兵队向陈巽生要有关共产党方面的情报材料,陈当时拿不出,即被关押。伪安徽省府委周希孟任县长,时周已老朽,1941年春便辞职。伪省府又委张信明任县长,张带秘书、助理秘书各一人来宿上任。1942年秋,宿县划归伪淮海省管辖(省府驻徐州),先属徐州苏淮特别区。张信明即被伪安徽省府调回。伪淮海省府委派山东人周福山任县长。周带随员数人上任,并对县府机构进行改组,除教育科人员未动外,其余各科室人员都作了调整。1943年10月,伪淮海省长易人,周福山被撤换。委彭纯吾任县长。彭乃行伍出身,不谙政务,且多病,上任不到半年,就自动退职。
1944年8月,伪省府委李普卿任县长,李带秘书、科长各一人上任。德、意法西斯先后投降后,李看形势不妙,即于1945年6月要求离职。伪省府随派张琦任县长。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宿县伪政府官员如鸟兽散。
(2)行政设置
伪县政府设一室四科,即秘书室、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民政科;秘书室除设秘书一人外,内设总务、会计、庶务三股,每股设股长一人(由科员代理)、录事2~3人;其余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以上。全县划分为城关、大店、百善、南坪、夹沟、湖沟、临涣、濉溪、路疃、时村十个伪区公所,一个苻离特别区。苻离特别区不受地方节制,直接受命于日本侵略军(伪区长张景端曾到日本东京晋见天皇)。张信明任县长时,增设顾问室,由日本人和翻译组成;另设会计室、庶务室、由县长直接掌握。周福山任县长时,各科室都有所扩大,秘书室除原有三股外,又增设书记室,民政科下设两个股,并附设一个看守所。财政科下设财务、征收两股,另设田赋稽征、县税及公产管理处,教育科设学务、社教两股,又设民众教育馆。建设科附设电灯厂、农场、屠宰场等。又设情宣科,保留情报股,附设在教育科内。其后直到日本投降,县府机构无变动。
(1)县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9年秋就在宿东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宿灵行署。行署主任是赵汇川。下辖堤南、堤北、股北、栏杆、夹沟五个区。1941年2月,成立宿东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赵一鸣,副主任王恒赵。仍辖五区。在三区(鹤山)设方南办事处,在四区(栏杆)设斜东办事处,在五区(夹沟)设夹闵办事处。1941年6月下旬,撤销宿东办事处,成立宿东县抗日人民政府,县长赵一鸣。辖连璧区、鹤山区、宿北区、草寺区、濉河区。当年8月下旬,又成立了宿灵县。县长李时庄、副县长郑良瑞。下辖一区(堤南)、宿南区等,另辖宿灵联庄总会。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主力过路西,开辟和恢复了大片根据地,成立了宿西县和宿怀县人民政府。宿西县县长李时庄,宿怀县县长汪冰石、副县长郑淮舟,宿灵县县长郑良瑞。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宿灵县并入宿东县。县长赵一鸣,副县长郑良瑞。下辖花庄区、沱北区、任桥区、界沟区、大店区、宿北区、时村区、鹤山区、连璧区、草寺区等。1946年7月,蒋介石以徐州为中心,分别从徐州、夹沟、宿城、固镇等地,分数路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9月,我部攻打泗县城关失利。淮北路东中共七地委属各县人民政府随部队东撤山东。津浦路东只剩下一个宿县,反顽斗争极其困难。9月19日,宿县县委书记李玉亭带领县委、县总队,从蕲县集南头搭浮桥过浍河,转移到津浦路西中共八地委。转移前,李交待花庄区书记郑英保转告赵一鸣,叫他安排县政府人员西撤。
1947年秋,上级党组织决定恢复宿东地区,以赵一鸣为首组建宿东县委,临时确定赵一鸣为县委书记兼县长,筹划收复宿县的准备工作。遂派沈士哲先回宿东组织力量,准备迎接部队过津浦路东。1948年1月,赵一鸣率部队从夹沟过津浦路东,收复失地。当年夏,基本上恢复了宿东地区,并组织成了宿东县委、县政府、县大队,赵一鸣任县长。8月,淮海战役爆发,宿东县委、县政府即带领全县人民投入支前工作。宿城解放后,县政府即从蒿沟迁往宿城办公。1949年6月,宿东、宿西两县合并,成立宿县人民政府,县长是郑良瑞。下辖濉溪、濉西、常山、铁佛、临涣、五沟、杨柳、双堆、湖沟、大店、时村、苻离、夹沟、张山、蕲县、宿城16个区、市。1950年6月23日,将原宿西县所属地区划归新建置的濉溪县管。把宿城单划为宿城市。宿县县政府于年底迁往苻离镇办公,县长仍是郑良瑞。下辖苻离、夹沟、湖沟、大营、时村、大店、张山7个区。1953年,撤销宿城市。次年春,县政府即从苻离镇迁回宿城。县长是宋家芳。辖褚兰、城关、桃山、张山、夹沟、湖沟、时村、永安、苻离、二铺、大店、蕲县、任桥、桃园14个区、241个乡、镇。
1956年宿县人民政府改名为宿县人民委员会,县长李振兴。下辖11个区、63个乡、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造反派组织蜂起夺权,县人委日常工作陷于瘫痪状态。1967年3月26日,各造反派组织实行“大联合”,接着成立了宿县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主任为宋秀斋。下辖9个区、63个公社、2个县辖镇。1981年底,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县人民政府,县长为梁学孔。下辖15个区、88个公社(乡)、一个县辖镇。
(2)区、乡(社)政府
我县区级人民政府,最初建立于1939年秋。当时有一区,区长余筱仙;二区,区长王恒赵;三区,区长乔亚民、赵先民;四区,区长赵一鸣;五区,区长张敦己。1941年6月宿东县政府辖:鹤山区,区长江长九;宿北区,区长张赞民,草寺区,区长陈如衡;濉河区,区长张顶超。1945年10月宿灵县并入宿东县,下辖:花庄区,区长王化邦;沱北区,区长贠丙山;任桥区,区长邱长金;大店区,区长宋家芳;宿北区,区长王有钊;时村区,区长张顶生;鹤山区,区长刘超;连璧区,区长蒋修吾;草寺区,区长祝建远等。各区下辖有区队、乡队武装,因处于战争环境,建置变化不定。建国初,全县区政权建设逐步完善,共辖24个区,后合并为16个区,1950年设置濉溪县后,辖7个区,9月又划为11个区。1952年铜山县的桃山、萧县的褚兰两区来属,共辖13个区。1953年秋宿城市撤销,成立城关区。1954年划为18个区。1955年夏划为11个区。1957年合并为7个区、一个镇。1958年8月撤销区和区级镇,设24个乡、2个镇。1960年4月又合并成立为21个人民公社、2个镇,1961年12月复成立14个区,辖105个公社、一个县辖镇。1964年把湖沟、任桥2个区、15个公社划归新建置的固镇县。1966年设9个区、63个公社、2个县辖镇。1969年撤销区,成立21个公社。1979年增设为22个公社。1980年1月重设15个区。1984年4月县级机构改革后,全县设16个区、镇。其中标准镇(县级)3个:苻离、朱仙庄和芦岭;区级镇4个:夹沟、时村、桃园、蕲县、区(镇)并存的2个;褚兰区(镇)、栏杆区(镇),区7个:永安、曹村、灰古、苗安、大店、大营、西寺坡。全县乡级镇6个、乡81个、镇办事处5个。
二、行政设置
(1)县政府机构设置
1944年初宿东县政府设县总队、敌工站、政治部等机构。1945年10月县政府设民政科、司法科、文教科、建设科、公安局、财粮局、武委会、县总队等。
建国后,1949年县政府设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建设科、文教科、司法科、公安局、粮库等机构。1950年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司法科、文教科、粮食局、税务局、公安局等。1951年增设人事科、卫生科、工商科、法院、检察署、财委办公室等。1952年增设农田水利科、统计科等。
1956年县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设县人委秘书室、人事科、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工业科、统计科、卫生科、林业科、交通科、商业科、水利局、农业科、粮食局、公安局、税务局、法院、检察院、监察室等。1957年工业科与交通科合并成立工交科、林业科与农业科合并成立农林局。
1966年县人委下设人委办公室、计委会、粮食局、人事监察科、民政科、劳动科、卫生科、财政收入局、文教局、商业局、工交局、水电科、手工业管理局、农林局、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银行等。
1976年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文化局、教育局、广播局、卫生局、体委、计委办、物资局、民政局、劳动局、基建局、科技局、公安局、法院、财贸办公室、商业局、供销社、银行、粮食局、工商局、财税局、农林水办公室、农林局、水利电力局、水利总队、知识青年办公室、工交办公室、工业局、农机局、手管局、交通局等。
1982年成立县人民政府,下设政府办公室、教育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办公室、体委、广播局、人事局、文化局、档案局、商业局、外贸局、工商局、财政局、粮食局、农业银行、供销社、税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气象局、社队企业局、水电局、统计局、基本建设局、物资局、劳动局、司法局、民政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农机局、交通局、二轻工业局、工业局、县志编纂办公室、多种经济办公室、计量局、地震办公室、防空办公室、治淮总队、沼气办公室等。
1984年县政府下设政府办公室、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人事局、劳动局、民政局、审计局、教育局、卫生局、县志办、科委、体委、计生办、地震办、文化局、广播局、经委、交通局、乡镇企业局、农牧渔业局、林业局、能源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区划办公室、地名办公室、农机管理站、档案局、计委、统计局、计量局、物资局、基本建设局、商业局、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矿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局、外贸局、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供销社、农业银行、信访办公室、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老干部局等。
(2)镇、区、乡行政设置
①1984年,苻离、朱仙庄、芦岭三个标准镇人民政府设正副镇长,下设公安分局、工商分局、税务分局、工业科、农业科、教育科、城镇建设科等。农村区级镇配农业、工业、乡镇建设、民政、武装部、共青团、妇联等干部。
②1949年,区政府设有正副区长、财粮分局局长、公安区员、民政区员、文教区员、农会主任等;1950年区政府设有正副区长、民政区员、文教区员、财粮区员、建设区员、公安区员、人武部长、妇联主任、青年书记、农会主任、干事等职。1984年,区公所设正、副区长、武装部长、生产科技区员、民政区员、秘书、青年书记、妇联主任等职。
③建国初,乡政府设乡长、乡财粮员、乡助理员等职。1957年,乡政府设正、副乡长、乡财委、文书、青年书记、妇联主任等职。1958年,撤区并乡,乡人民委员会设正、副乡长、兵役乡长(兼搞治安)、财粮办事员、会计辅导员、扫盲办事员、水利员等职。1984年,乡政府和乡级镇政府设正、副乡(镇)长、武装部长(兼)、秘书、青年书记、妇联主任等职。
三、干部状况
建国后若干年份干部数
1984年全县干部文化程度状况表
四、领导人更选
(续上表)
(续上表)
附:日伪政权
(1)机构沿革
1938年5月宿城沦陷,国民党政府遂告崩溃。当年8月,以陈巽生、余永宽等人为首先后组织了维持会,充当日寇的鹰犬。
宿县维持会成立不久,伪安徽省府在蚌埠组成。1938年12月底,伪省府令以原有的维持会为基础建立宿县县政府,委陈巽生任县长。1940年春,日本宪兵队向陈巽生要有关共产党方面的情报材料,陈当时拿不出,即被关押。伪安徽省府委周希孟任县长,时周已老朽,1941年春便辞职。伪省府又委张信明任县长,张带秘书、助理秘书各一人来宿上任。1942年秋,宿县划归伪淮海省管辖(省府驻徐州),先属徐州苏淮特别区。张信明即被伪安徽省府调回。伪淮海省府委派山东人周福山任县长。周带随员数人上任,并对县府机构进行改组,除教育科人员未动外,其余各科室人员都作了调整。1943年10月,伪淮海省长易人,周福山被撤换。委彭纯吾任县长。彭乃行伍出身,不谙政务,且多病,上任不到半年,就自动退职。
1944年8月,伪省府委李普卿任县长,李带秘书、科长各一人上任。德、意法西斯先后投降后,李看形势不妙,即于1945年6月要求离职。伪省府随派张琦任县长。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宿县伪政府官员如鸟兽散。
(2)行政设置
伪县政府设一室四科,即秘书室、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民政科;秘书室除设秘书一人外,内设总务、会计、庶务三股,每股设股长一人(由科员代理)、录事2~3人;其余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以上。全县划分为城关、大店、百善、南坪、夹沟、湖沟、临涣、濉溪、路疃、时村十个伪区公所,一个苻离特别区。苻离特别区不受地方节制,直接受命于日本侵略军(伪区长张景端曾到日本东京晋见天皇)。张信明任县长时,增设顾问室,由日本人和翻译组成;另设会计室、庶务室、由县长直接掌握。周福山任县长时,各科室都有所扩大,秘书室除原有三股外,又增设书记室,民政科下设两个股,并附设一个看守所。财政科下设财务、征收两股,另设田赋稽征、县税及公产管理处,教育科设学务、社教两股,又设民众教育馆。建设科附设电灯厂、农场、屠宰场等。又设情宣科,保留情报股,附设在教育科内。其后直到日本投降,县府机构无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