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生产救灾
宿县历来各种自然灾害频仍。仅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算起,至建国初的半个世纪里,大的自然灾害就达19次之多,几乎每两年一次。当时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进行赈济。如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宿县暴雨成灾,朝廷赈银9000两。民国二十年(1931)大水,宿县受灾农田共121.5万亩,灾民达38万多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补助冬衣折款22000元,补助收容所及粥厂款41477元,补助麦种9744石,补助菜种700石,拨保护耕牛费22000元(以上均为银元)。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生产救灾工作十分重视,1950年9月7日,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了生产救灾水利指挥部,下设救济、运粮、医疗三个科。是年7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北部奎、斜濉、唐诸河水势陡涨,南部浍水漫溢,全县被淹农田140万亩,受灾人口达50万左右。时村、永安、夹沟、张山等区有15万灾民断炊。县生产救灾指挥部拨救济粮900多万斤,生产粮60多斤,食盐84.3万斤,煤炭700万斤,豆饼420万斤,寒衣折款33亿元(旧币)。1953年4月11日夜晚骤降冰霜,小麦及早熟作物普遍遭受冻灾。太阳一晒,遍地枯黄,很多农民看到这种情形,悲观失望。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及时组织干部,全力以赴深入灾区进行抢救,发动样众浇麦补种。耖小麦改种秫秫、谷子等早秋作物427504亩,同时又下拨急救款35亿(旧币)。加上被浇的麦苗又普遍萌芽,使灾民的悲观失望情绪和混乱思想得到解决。年底和次年春,又先后6次拨急救款18亿元(旧币),棉衣15642件。全县又组织99097人搞副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全县40多万缺粮人口,安然度过了灾荒。1982年连降暴雨,加上上游水倾泄,河水陡涨,夹沟区赵台乡境内殴河上游右岸溃堤,当年全县有50多万亩农田被淹。康湖农场400多万斤小麦浸没水中。大水经过处,早秋作物荡然无存。不少农民只得暂避高阜处。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人力投入抢险救灾,驻宿部队也派出大批干部战士进行抢救。县政府及时拨发救灾款16.9万元,救灾粮20万斤,煤51000吨,木材120立方米,毛竹1500根,布5万尺,大衣150件,棉裤600条,化肥1500吨。使受灾群众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生产救灾工作十分重视,1950年9月7日,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了生产救灾水利指挥部,下设救济、运粮、医疗三个科。是年7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北部奎、斜濉、唐诸河水势陡涨,南部浍水漫溢,全县被淹农田140万亩,受灾人口达50万左右。时村、永安、夹沟、张山等区有15万灾民断炊。县生产救灾指挥部拨救济粮900多万斤,生产粮60多斤,食盐84.3万斤,煤炭700万斤,豆饼420万斤,寒衣折款33亿元(旧币)。1953年4月11日夜晚骤降冰霜,小麦及早熟作物普遍遭受冻灾。太阳一晒,遍地枯黄,很多农民看到这种情形,悲观失望。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及时组织干部,全力以赴深入灾区进行抢救,发动样众浇麦补种。耖小麦改种秫秫、谷子等早秋作物427504亩,同时又下拨急救款35亿(旧币)。加上被浇的麦苗又普遍萌芽,使灾民的悲观失望情绪和混乱思想得到解决。年底和次年春,又先后6次拨急救款18亿元(旧币),棉衣15642件。全县又组织99097人搞副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全县40多万缺粮人口,安然度过了灾荒。1982年连降暴雨,加上上游水倾泄,河水陡涨,夹沟区赵台乡境内殴河上游右岸溃堤,当年全县有50多万亩农田被淹。康湖农场400多万斤小麦浸没水中。大水经过处,早秋作物荡然无存。不少农民只得暂避高阜处。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人力投入抢险救灾,驻宿部队也派出大批干部战士进行抢救。县政府及时拨发救灾款16.9万元,救灾粮20万斤,煤51000吨,木材120立方米,毛竹1500根,布5万尺,大衣150件,棉裤600条,化肥1500吨。使受灾群众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