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后涵闸的兴建,成为我县河道治理的主要工程之一。1952年我县第一座涵闸——小李庄泄水闸竣工,收到较好效益。此后,涵闸投资增多,建设速度加快,到1957年,全县共建成大、中、小涵闸154座。70年代水利事业以空前的速度兴建起来,我县大型涵闸均在这一时期建成。到80年代初,全县合计建成各种涵闸380多座,控制沟河可供灌溉的水量为6613万立方米。我县大型涵闸有以下几座:
宿县闸位于宿县东二铺新汴河上。建于1968年11月,竣工于1969年10月。闸长17.6米,10孔。钢弧形电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6.30米,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泄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控制面积6562平方公里。为我县大型排蓄涵闸之一。投资达270万元。
苻离闸位于老苻离乡濉河上。建于1971年11月,竣工于1972年7月。闸长17米,13孔(每孔宽6米),薄壳波浪电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8米,蓄水量为55万立方米,泄洪流量为1005立方米/秒。控制面积2518平方公里。苻离闸为我县大型排蓄涵闸之一,完成投资为110万元。
蕲县闸位于蕲县区浍河上。建于1966年,竣工于1968年,闸长15米,17孔(其中有10孔孔宽5米、7孔孔宽4米),铝平板电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0米,蓄水量672.25立方米,泄洪流量1258立方米/秒,控制面积3976平方公里。蕲县闸为我县大型排蓄涵闸之一,工程投资为92万元。
王桥闸位于我县东部王桥村北沱河上。建于1958年,竣工于1959年2月。闸长15米,7孔,为铝平板手摇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3.5米,蓄水量60万立方米,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1258立方米/秒,控制面积为413平方公里。为我县中型排蓄涵闸之一,工程投资30万元。
穿汴地下涵位于宿县城郊新北沱河引河上。建于1966年10月,竣工于1968年3月。闸长225米,6孔,铝平板手、电两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5.80米,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275立方米,控制面积206平方公里。为我县中型涵闸之一,工程投资200万元。
方店闸位于大营区方店乡澥河上。建于1958年2月,竣工于1980年10月。闸长10.7米,4孔(每孔宽4米),铝叠梁手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0.5米,设计流量168立方米/秒,泄洪流量328立方米/秒。控制面积285平方公里。为我县早期建设的中型排灌涵闸之一,工程投资30万元。
张树闸位于苻离张树濉河上。始建于1957年10月,竣工于1958年11月。闸长15米,8孔(每孔宽4米),铝叠梁手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6米,泄洪流量920立方米/秒,控制面积2618平方公里。工程投资50万元。为我县中型排灌涵闸之一。
柏山闸位于栏杆区柏山奎河上。建于1952年,竣工于同年6月。闸长10米,4孔(每孔宽5米),钢平板手卷扬式。设计流量344立方米/秒,控制面积660平方公里。是我县为数不多的以排为主的中型涵闸。工程投资60万元。
支河闸位于夹沟支河西的欧河上。建于1976年4月,竣工于同年12月。8孔(每孔宽4米),铝薄壳手卷扬式。蓄水量75万立方米,设计流量175.8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70.8平方公里。为我县以排灌为主的中型涵闸,工程投资58万元。
草坝闸位于时村区时村东濉河上。建于1976年10月,竣工于1979年10月。10孔(每孔宽6米),为双曲薄壳电卷扬式。最高蓄水位23.5米,蓄水量886万立方米,设计流量884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465平方公里,是排灌为主的中型涵闸,工程投资99万元。
大店闸位于大店小黄河上。建于1971年11月,竣工于1972年6月。闸门薄壳螺杆式,6孔(每孔宽4米)。最高蓄水位24米,蓄水量100万立方米,为中型涵闸,工程投资35万元。
马山头闸位于马山头孤山河上。建于1958年,竣工于1972年10月。6孔,设计流量112立方米/秒,控制面积78平方公里,为我县中型闸之一,工程投资63万元。
随着小李庄闸、柏山闸的建成,宿县于1952年成立了水利工程管理所,所长由当时的县长兼任。1958年淮委撤去管理所,改由县水利局工程股管理,后来增设汴河防修所。负责管理汴河的防修及汴河水系、沱河水系的河道堤防及沿汴河、沱河上的涵闸。具体管理仍采取国营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工程股实管14座中型涵闸,其余为社队派专人管理。工程股负责技术上的指导。
国营闸管所现有职工32人,其中干部6人、工人6人、临时工20人。各闸管所都设立一套涵闸管理的规章制度、法规、法令,具体的规章制度14项。如电气设备的操作方法及维修养护制度、启闭机械的检查维修及启闭操作制度、防汛期间人员值班交接制度、生活制度、工作汇报制度等。在工程管理期间,不断对涵闸维修加固。1979年以后,国家每年拨给5~7万元维修专款。为改善管理人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还开展综合经营项目。
宿县小型涵闸统计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上一篇:第四节 沟渠
下一篇:第六节 灌 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