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公路
一、发展状况
公路,古称“驿道”。宿县主要的古驿道有:
(1)宿州至彭城该古道较早,可通北京。宿县境内设有:十里、苻离、褚庄、离山、夹沟、新丰、闵祠等铺而入江苏省铜山县的桃山。
(2)宿州至灵璧该古道东通灵璧县城,中经十里、二铺、三铺、四铺、大店而入灵璧县的葛店。
(3)宿州至睢阳该古道西通睢阳(今河南省商邱市南),中经头铺、二铺、三铺、四铺、五铺、百善、柳子、铁佛而入河南省的永城县太邱。
(4)宿州至涡阳该古道清代始修,西通涡阳,中经十里、西二、西三、西四、西五、鲁店、百善、临涣、而入涡阳县的石弓山。
(5)宿州至蒙城该古道西南通蒙城县,中经南十里、行宫、半铺、南坪、芦沟而入蒙城县的赵集(该路现可通阜阳)。
(6)宿州至凤阳该古道可通凤阳达南京。中经十里、新安、梁店、沈家、大店、下站、八里、任桥、棠棣、溧涧而入灵璧县的霸王城。
(7)宿州至固镇该古道为今宿怀公路的一段。中经州前、桃园、蕲县、湖沟、瓦疃而入固镇。
(8)宿州至南京该路中经州前、水池、花庄、任桥,南通凤阳,为昔日南行的主要官道。今废。
民国成立后,宿州改称宿县,曾将旧驿道拓宽改建。其主要路线有:
(1)宿城至泗县该路为原“宿灵”驿道的延伸。中经三铺、大店、娄庄、灵璧、虞姬墓、长直沟、彭铺等站,为晴通雨阻路面。
(2)宿城至蒙城即原宿蒙驿道,中经南坪、芦沟、赵集、板桥等站而达蒙城,为晴通雨阻路面。
(3)宿城至涡阳即原宿涡驿道,中经尤沟、孙疃、五沟、白沙、入涡阳的曹市集、高炉等站而达涡阳县城,为晴通雨阻路面。
(4)宿城至徐州即原宿彭公路,中经苻离、夹沟、曹村、三铺等站至徐州,为晴通雨阻路面。
(5)宿城至永城即原宿睢驿道,中经三铺、百善、铁佛、呼庄等站而至永城,为晴通雨阻路面。
(6)宿城至怀远中经桃园、蕲县、方店、鲍集至怀远。为晴通雨停路面。
(7)宿城至濉溪为本县境内的短途公路。由宿城北行,经苻离、古饶、烈山至濉溪,为晴通雨阻路面。
(8)宿城至时村为本县境内的短途公路。由宿城北行至苻离车站,折而东行,经顺河、灰古、桃沟至时村,为晴通雨阻路面。
抗日战争时期,宿城沦陷。日军在东关建立兵营,从火车站至兵营修碎石路面一条,晴雨皆可通车。宿县城内,除原中山街及南北门大街为石块铺设路面外,原中正街小隅口至县衙门一段为条石路面,宿城其它各街均为泥土路面。至于城外公路,除通向设有敌人据点的集镇,如苻离、湖沟、临涣、濉溪外,其它公路,包括原有通往外县、外省的公路,大部停运。境内暂通的公路,也多是敌伪军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虽声称恢复通往原邻县的各公路,但由于旧道年久失修,路面高低不平,桥梁多数残破不堪,仅有私人马、牛车通行,汽车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全县公路积极进行整修工作。至195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66公里,较1949年增长56%。1955年县委发动群众,首先将宿泗公路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次年又将宿濉公路改筑成晴雨皆通车的路面,1957年再将苻离至时村的旧公路延伸,修至灵璧县境内的浍塘沟,铺成碎石路面。于此同时,宿城街道也开始修建。1958年将宿蕲公路修成晴雨无阻的公路,同时在县城内整修街道五条,并新建环城马路一条。1959年兴修宿城至紫芦湖砂姜路面、东三铺至蔡桥晴雨路面、三铺至蒿沟、大店至草寺、永安至灰古、四铺至芦岭共六条公路。1960年又修沱河至芦岭矿砂礓路面一条。1963年修灰古至褚兰的公路,为泥结碎石路面,1964年改建宿怀公路,1965年竣工。同时将原东三铺至篙沟的土路面改建为砂礓路面。这条路后因挖新汴河中断改道。1969年将宿县境内的宿永、宿涡、宿蒙三条公路皆改铺成砂姜路面,续修苻离至桃山、曹村至马山头、四铺至芦岭、灰古至苗庵、永镇至大营等五条公路,皆晴雨通车。又修成东二铺至刘闸、灰古,王塘至支河,苻离至尖山,西寺坡至桃园等短途公路,都是晴雨路面。截至1972年底,全县晴雨通车的公路共12条,全长336.5公里。1974年将宿苻公路改线,由原12米宽改建为23米宽,至1975年完成铺设碎石路面任务。1976年开挖浍新澥河、新斜河、新股河(又名双庆河),均在河堤上修筑公路,并铺成砂姜路面。1975年先后完成宿濉、宿固、宿怀三条公路黑色路面的铺敷工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宿县交通部门贯彻“养、改、接”三字方针(即在养好公路的基础上抓旧路改造,提高技术等级,接通断头路),对夹沟至支河,芦岭矿至龙王庙(后改芦岭)车站,李圩至王集等公路进行截弯取直,铺敷姜石路面;将大营区的方店至瓦疃公路铺敷黑色路面,接通至固镇的断头路。又以宿苻公路北段为试点,从古苻离濉河大闸以北至苻离镇敷混凝土路面,为高级公路标准,这在宿县尚属首创。1979年又将宿泗公路朱仙庄矿区的一段旧路改道南移,提高了行车速度。1979年至1981年间,宿永、宿涡公路铺成黑色路面,宿泗公路加宽,又对1969年修建的苻桃公路进行延伸,中经孤山寨至萧县,铺敷黑色路面,改称苻萧公路。至此,宿泗、宿濉、宿怀、宿固等主要公路,皆达二级标准。
1982年以民办公助方式,先后修建了灰古至蒿沟、秦圩至傅湖、褚兰至东岗、宝光寺至东岗、褚兰至后程、苗庵至炮楼、孙瓦房至孙豁子、刘楼至阎庄、永安至夏桥、蕲县至苗家、西寺坡至刘林、西寺坡至水池、芦岭至芦岭矿、大营至陈李、桃园至东坪、大店至八里、大店至张庙、大店至苏庙、夹沟至五柳、夹沟至青山、夹沟至鹤山、苻离至尖山等短途公路,总长300余公里。1985年由夹沟至濉溪县修通一条山区公路,大大改变了我县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
目前,宿县境内公路网初步形成,达到区区通汽车,乡乡有公路,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经济繁荣。
二、客货运输
宿县公路早期运输以牛车(铁边木轮)、独轮车为主,客运以轿与毛驴为主。民国时期,开始出现马车及人力车,虽有汽车,但不多见,运输状况较为落后,尚有挑夫运货者。
宿县汽车运输业始于民国五年(1916),当时蚌埠有一个李姓官僚资本家来宿县办“中国长途汽车公司宿县分公司”,仅有5辆旧汽车。
日伪时期,宿县公路运输全被日军控制,民运瘫痪。日本投降后,宿县官僚资本家张如斋以5部日本产丰田旧车,成立“新华运输公司”。经营容货运输,线路范围约264公里,主要以货运为主(粮食、土特产),运费高昂。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修建公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运输事业也不断发展。宿县人民政府先成立交通科,后改为交通局,领导全县公路运输业务,并于县城东门内建立汽车站,开展客货运输工作。
目前,宿县汽车站客车,每天上、下午各有50余班次分别开往合肥、砀山、阜阳、会沟、五河、蒙城、蚌埠、怀远、淮南、亳县、泗县、淮北、涡阳等地。近年,又开通宿县至江苏的徐州、泗洪、扬州市,河南的永城、商邱,山东的单县,上海市等地的客运,每日往返在20000人次以上。
短途客运有宿城至时村、褚兰、王集、大营、芦岭、朱仙庄、桃园、蕲县等地。宿城至苻离市郊汽车每小时一班对开。
货运,除承担旅客随车托运外,并有专车运货,县境内零担货运每年达1000万吨以上。
目前宿县汽车公司拥有各种型号的客车百余辆,1985年又购进高级长途空调车投入运输。
公路,古称“驿道”。宿县主要的古驿道有:
(1)宿州至彭城该古道较早,可通北京。宿县境内设有:十里、苻离、褚庄、离山、夹沟、新丰、闵祠等铺而入江苏省铜山县的桃山。
(2)宿州至灵璧该古道东通灵璧县城,中经十里、二铺、三铺、四铺、大店而入灵璧县的葛店。
(3)宿州至睢阳该古道西通睢阳(今河南省商邱市南),中经头铺、二铺、三铺、四铺、五铺、百善、柳子、铁佛而入河南省的永城县太邱。
(4)宿州至涡阳该古道清代始修,西通涡阳,中经十里、西二、西三、西四、西五、鲁店、百善、临涣、而入涡阳县的石弓山。
(5)宿州至蒙城该古道西南通蒙城县,中经南十里、行宫、半铺、南坪、芦沟而入蒙城县的赵集(该路现可通阜阳)。
(6)宿州至凤阳该古道可通凤阳达南京。中经十里、新安、梁店、沈家、大店、下站、八里、任桥、棠棣、溧涧而入灵璧县的霸王城。
(7)宿州至固镇该古道为今宿怀公路的一段。中经州前、桃园、蕲县、湖沟、瓦疃而入固镇。
(8)宿州至南京该路中经州前、水池、花庄、任桥,南通凤阳,为昔日南行的主要官道。今废。
民国成立后,宿州改称宿县,曾将旧驿道拓宽改建。其主要路线有:
(1)宿城至泗县该路为原“宿灵”驿道的延伸。中经三铺、大店、娄庄、灵璧、虞姬墓、长直沟、彭铺等站,为晴通雨阻路面。
(2)宿城至蒙城即原宿蒙驿道,中经南坪、芦沟、赵集、板桥等站而达蒙城,为晴通雨阻路面。
(3)宿城至涡阳即原宿涡驿道,中经尤沟、孙疃、五沟、白沙、入涡阳的曹市集、高炉等站而达涡阳县城,为晴通雨阻路面。
(4)宿城至徐州即原宿彭公路,中经苻离、夹沟、曹村、三铺等站至徐州,为晴通雨阻路面。
(5)宿城至永城即原宿睢驿道,中经三铺、百善、铁佛、呼庄等站而至永城,为晴通雨阻路面。
(6)宿城至怀远中经桃园、蕲县、方店、鲍集至怀远。为晴通雨停路面。
(7)宿城至濉溪为本县境内的短途公路。由宿城北行,经苻离、古饶、烈山至濉溪,为晴通雨阻路面。
(8)宿城至时村为本县境内的短途公路。由宿城北行至苻离车站,折而东行,经顺河、灰古、桃沟至时村,为晴通雨阻路面。
抗日战争时期,宿城沦陷。日军在东关建立兵营,从火车站至兵营修碎石路面一条,晴雨皆可通车。宿县城内,除原中山街及南北门大街为石块铺设路面外,原中正街小隅口至县衙门一段为条石路面,宿城其它各街均为泥土路面。至于城外公路,除通向设有敌人据点的集镇,如苻离、湖沟、临涣、濉溪外,其它公路,包括原有通往外县、外省的公路,大部停运。境内暂通的公路,也多是敌伪军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虽声称恢复通往原邻县的各公路,但由于旧道年久失修,路面高低不平,桥梁多数残破不堪,仅有私人马、牛车通行,汽车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全县公路积极进行整修工作。至195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66公里,较1949年增长56%。1955年县委发动群众,首先将宿泗公路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次年又将宿濉公路改筑成晴雨皆通车的路面,1957年再将苻离至时村的旧公路延伸,修至灵璧县境内的浍塘沟,铺成碎石路面。于此同时,宿城街道也开始修建。1958年将宿蕲公路修成晴雨无阻的公路,同时在县城内整修街道五条,并新建环城马路一条。1959年兴修宿城至紫芦湖砂姜路面、东三铺至蔡桥晴雨路面、三铺至蒿沟、大店至草寺、永安至灰古、四铺至芦岭共六条公路。1960年又修沱河至芦岭矿砂礓路面一条。1963年修灰古至褚兰的公路,为泥结碎石路面,1964年改建宿怀公路,1965年竣工。同时将原东三铺至篙沟的土路面改建为砂礓路面。这条路后因挖新汴河中断改道。1969年将宿县境内的宿永、宿涡、宿蒙三条公路皆改铺成砂姜路面,续修苻离至桃山、曹村至马山头、四铺至芦岭、灰古至苗庵、永镇至大营等五条公路,皆晴雨通车。又修成东二铺至刘闸、灰古,王塘至支河,苻离至尖山,西寺坡至桃园等短途公路,都是晴雨路面。截至1972年底,全县晴雨通车的公路共12条,全长336.5公里。1974年将宿苻公路改线,由原12米宽改建为23米宽,至1975年完成铺设碎石路面任务。1976年开挖浍新澥河、新斜河、新股河(又名双庆河),均在河堤上修筑公路,并铺成砂姜路面。1975年先后完成宿濉、宿固、宿怀三条公路黑色路面的铺敷工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宿县交通部门贯彻“养、改、接”三字方针(即在养好公路的基础上抓旧路改造,提高技术等级,接通断头路),对夹沟至支河,芦岭矿至龙王庙(后改芦岭)车站,李圩至王集等公路进行截弯取直,铺敷姜石路面;将大营区的方店至瓦疃公路铺敷黑色路面,接通至固镇的断头路。又以宿苻公路北段为试点,从古苻离濉河大闸以北至苻离镇敷混凝土路面,为高级公路标准,这在宿县尚属首创。1979年又将宿泗公路朱仙庄矿区的一段旧路改道南移,提高了行车速度。1979年至1981年间,宿永、宿涡公路铺成黑色路面,宿泗公路加宽,又对1969年修建的苻桃公路进行延伸,中经孤山寨至萧县,铺敷黑色路面,改称苻萧公路。至此,宿泗、宿濉、宿怀、宿固等主要公路,皆达二级标准。
1982年以民办公助方式,先后修建了灰古至蒿沟、秦圩至傅湖、褚兰至东岗、宝光寺至东岗、褚兰至后程、苗庵至炮楼、孙瓦房至孙豁子、刘楼至阎庄、永安至夏桥、蕲县至苗家、西寺坡至刘林、西寺坡至水池、芦岭至芦岭矿、大营至陈李、桃园至东坪、大店至八里、大店至张庙、大店至苏庙、夹沟至五柳、夹沟至青山、夹沟至鹤山、苻离至尖山等短途公路,总长300余公里。1985年由夹沟至濉溪县修通一条山区公路,大大改变了我县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
目前,宿县境内公路网初步形成,达到区区通汽车,乡乡有公路,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经济繁荣。
二、客货运输
宿县公路早期运输以牛车(铁边木轮)、独轮车为主,客运以轿与毛驴为主。民国时期,开始出现马车及人力车,虽有汽车,但不多见,运输状况较为落后,尚有挑夫运货者。
宿县汽车运输业始于民国五年(1916),当时蚌埠有一个李姓官僚资本家来宿县办“中国长途汽车公司宿县分公司”,仅有5辆旧汽车。
日伪时期,宿县公路运输全被日军控制,民运瘫痪。日本投降后,宿县官僚资本家张如斋以5部日本产丰田旧车,成立“新华运输公司”。经营容货运输,线路范围约264公里,主要以货运为主(粮食、土特产),运费高昂。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修建公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运输事业也不断发展。宿县人民政府先成立交通科,后改为交通局,领导全县公路运输业务,并于县城东门内建立汽车站,开展客货运输工作。
目前,宿县汽车站客车,每天上、下午各有50余班次分别开往合肥、砀山、阜阳、会沟、五河、蒙城、蚌埠、怀远、淮南、亳县、泗县、淮北、涡阳等地。近年,又开通宿县至江苏的徐州、泗洪、扬州市,河南的永城、商邱,山东的单县,上海市等地的客运,每日往返在20000人次以上。
短途客运有宿城至时村、褚兰、王集、大营、芦岭、朱仙庄、桃园、蕲县等地。宿城至苻离市郊汽车每小时一班对开。
货运,除承担旅客随车托运外,并有专车运货,县境内零担货运每年达1000万吨以上。
目前宿县汽车公司拥有各种型号的客车百余辆,1985年又购进高级长途空调车投入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