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一节 重点学校简介
(1)宿县第一幼儿园五十年代初期,曾附设于宿城第一小学,分三个大班,有幼儿130多名。
1956年,正式成立宿县幼儿园(即今一幼),迁出一小,开七个班(大班三个,中、小班各两个),有幼儿250多名,教师八名。由于宿县专区迁往蚌埠,原宿专幼儿园并入,全园有12个班,教师28名,当时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幼儿园。
1958年,园内设有中餐班,对三、四岁幼儿实行全托,配有保育员、园医、炊事员、清洁工等。为让幼儿生活得好,饲养了奶羊四头,开设缝纫组、制鞋组、理发室。全托班有小床、被褥、蚊帐、洗澡盆、莲蓬头淋浴等设备,幼儿实行一盆一巾,专碗专筷制。同时加强保健工作,保健员每天对幼儿目测身体,测量体温,对病儿及时隔离。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体格检查,以保障幼儿健康成长。1962年被评为全国幼儿工作先进集体。
“文化大革命”中,全园教师有22人被打成“黑帮”、“反革命分子”、“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游街。教师戴士兰被迫害致死,丁振英被折磨成精神病,丧失了工作能力。幼儿园被污蔑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温床,砍掉了中餐班,撤去了全托班,调走了园医,解雇了炊事员和保健员。正常的幼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69年,幼儿园分散到城关四小、延安小学里附设班,宿县幼儿园本部仅剩六个班,幼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宿县第一幼儿园得到恢复和发展,现有11个班,幼儿450名,教职工38名。添置了收音机、录音机、电唱机、电视机,购买和自制了幻灯片100多套。青年教师秦莉还撰写了《幼儿教师表率作用》的论文。
1982年县教育局举办红五月歌咏比赛,幼儿演唱的《红太阳照山河》、《我的妈妈》的录音,获得省二等奖;地区举办儿童画展,幼儿马金辉获优秀奖,“六一”全城幼儿运动会,宿县幼儿园名列第一。
(2)雪枫小学我县的重点小学,校址在宿城西北隅。抗战前为火神庙小学,后改为平等小学。1936年改为第三中心国民小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赵汇川曾在这里任教。
宿城解放后,改名为新华小学。后为纪念彭雪枫烈士,改为安徽省雪枫烈士子女小学。招收了阜阳、宿县两专区烈士子女30多人,后陆续增加到200多人。烈士子女生活费,由省民政厅拨款,每人每月18元,教师工资由教育厅发给。雪枫小学的教师们认真教学、积极辅导,生活上精心照料,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1958年,烈士子女递届毕业,人数逐渐减少。县政府便将宿城九小并入雪枫,并改名为宿县雪枫小学。吸收普通干群子女入学,开12个班,有教职员工21人。
现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建造了一幢135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添置了教学用品和体育器材,充实了图书和各项设备,满足了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现雪枫小学有19个班,学生1200多人,教职员工61人。1978年全县举办优等生比赛,雪枫小学参加比赛考试的28人全部获奖,前十名优胜者中雪枫小学的就有六名(第一、三名都是雪枫小学的学生)。1982年被省、地、县评为文明礼貌先进集体。
(3)宿县第二中学原址在城内胜利路药店巷内,它的前身是宿县私立崇真男中和女中,这所学校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行政事务,由意大利传教士马悟里执掌。
1952年,人民群众驱逐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特务马悟里,政府接管了学校,任命刘明为校长,原男中校长薛立民、女中校长周红云均为副校长,教职工全部留用,学校易名为宿县第二中学。随即政府拨款12万元,征用了南关农业社土地50亩。新建校舍100多间,教室宽敞,光线充足,校园环境优美恬静。
1953年新校落成,原校搬迁,开初一5个班,初二4个班,初三4个班,当年暑假招收高一两个班,共有学生700余人。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我县重点中学。教师郑玉山、王旭初于1958年被评为蚌埠专区中等学校的先进教师,获得二等奖。省教育厅按重点中学标准发给二中理化教学试验仪器。1956年二中高中班并入一中。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打成反革命分子的有13人,十年浩劫中,二中有16名教师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1969年二中下迁,教学用品、图书仪器几乎损失殆尽。1971年学校改名为东方红中学,开办了高中班,但教学秩序混乱。1973年学校恢复宿县第二中学名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教师陈瑞军研制的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幻灯片和高一物理“抛物体运动”幻灯片,代表我省两次出席中央在北京和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进行了演示,反映很好。教师董君梅撰写的《地理的直观教学法》,发表在《安徽教育》杂志上。1980年省举办的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洪进荣获初中语文二等奖,高燕、谢林、徐宁获得高中数学三等奖,二中田径代表队在县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初、高中团体冠军(24项比赛夺得23项冠军)。1981年二中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单位。在历届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校办的教学仪器厂,生产教学经纬仪、玻璃砖、三棱镜、光学演示箱、手持分光镜等,质量好,参加全国教学仪器及外贸仪器订货会,约旦、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均曾订购二中生产的教学仪器。该厂年产值约6万元,赢利1万元。
宿县二中现有初中12个班,高中14个班,学生1500余人,教职员工150人,是宿县规模最大的中学。
(4)房上小学创办于1930年,校址在曹村区杨庄乡房上村。当地教师潘峰杰发动群众,毁去瓦庙里的神像,办起了有30多名学生的一至四年级单班复式小学。
1938年宿县沦陷,日军盘踞房上村时,学校被迫停办。日军撤走后,群众惟恐日军再来,愤然将校舍全部拆除。1940年刘以俭、张效召动员群众献工献料,在原址新建草房十间,开一至四年级两个复式班。1941年伊桥小学并入,扩建校舍15间,办起了完全小学。为避免日军扫荡,备用了两套课本,平时教抗日课本,日军来了就用日伪课本。在游击环境中,我党经常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会,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斗争觉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房上小学成为江苏省铜山县立小学。1952年随行政区划的变动,房上小学归属宿县。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教育厅27所直接联系的小学之一。校长程秉义(已故)1960年曾到北京出席全国文化、教育、新闻、卫生群英会,周总理亲自颁发奖旗,房上小学被定为省、地、县重点小学。1969年房上小学开办了初中班,后又开办高中班。全校共有9个班,教师18人,学生300多人。几年来小学升学率都在90%以上。1977年房上中学班并入杨庄中学。
1956年,正式成立宿县幼儿园(即今一幼),迁出一小,开七个班(大班三个,中、小班各两个),有幼儿250多名,教师八名。由于宿县专区迁往蚌埠,原宿专幼儿园并入,全园有12个班,教师28名,当时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幼儿园。
1958年,园内设有中餐班,对三、四岁幼儿实行全托,配有保育员、园医、炊事员、清洁工等。为让幼儿生活得好,饲养了奶羊四头,开设缝纫组、制鞋组、理发室。全托班有小床、被褥、蚊帐、洗澡盆、莲蓬头淋浴等设备,幼儿实行一盆一巾,专碗专筷制。同时加强保健工作,保健员每天对幼儿目测身体,测量体温,对病儿及时隔离。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体格检查,以保障幼儿健康成长。1962年被评为全国幼儿工作先进集体。
“文化大革命”中,全园教师有22人被打成“黑帮”、“反革命分子”、“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游街。教师戴士兰被迫害致死,丁振英被折磨成精神病,丧失了工作能力。幼儿园被污蔑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温床,砍掉了中餐班,撤去了全托班,调走了园医,解雇了炊事员和保健员。正常的幼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69年,幼儿园分散到城关四小、延安小学里附设班,宿县幼儿园本部仅剩六个班,幼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宿县第一幼儿园得到恢复和发展,现有11个班,幼儿450名,教职工38名。添置了收音机、录音机、电唱机、电视机,购买和自制了幻灯片100多套。青年教师秦莉还撰写了《幼儿教师表率作用》的论文。
1982年县教育局举办红五月歌咏比赛,幼儿演唱的《红太阳照山河》、《我的妈妈》的录音,获得省二等奖;地区举办儿童画展,幼儿马金辉获优秀奖,“六一”全城幼儿运动会,宿县幼儿园名列第一。
(2)雪枫小学我县的重点小学,校址在宿城西北隅。抗战前为火神庙小学,后改为平等小学。1936年改为第三中心国民小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赵汇川曾在这里任教。
宿城解放后,改名为新华小学。后为纪念彭雪枫烈士,改为安徽省雪枫烈士子女小学。招收了阜阳、宿县两专区烈士子女30多人,后陆续增加到200多人。烈士子女生活费,由省民政厅拨款,每人每月18元,教师工资由教育厅发给。雪枫小学的教师们认真教学、积极辅导,生活上精心照料,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1958年,烈士子女递届毕业,人数逐渐减少。县政府便将宿城九小并入雪枫,并改名为宿县雪枫小学。吸收普通干群子女入学,开12个班,有教职员工21人。
现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建造了一幢135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添置了教学用品和体育器材,充实了图书和各项设备,满足了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现雪枫小学有19个班,学生1200多人,教职员工61人。1978年全县举办优等生比赛,雪枫小学参加比赛考试的28人全部获奖,前十名优胜者中雪枫小学的就有六名(第一、三名都是雪枫小学的学生)。1982年被省、地、县评为文明礼貌先进集体。
(3)宿县第二中学原址在城内胜利路药店巷内,它的前身是宿县私立崇真男中和女中,这所学校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行政事务,由意大利传教士马悟里执掌。
1952年,人民群众驱逐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特务马悟里,政府接管了学校,任命刘明为校长,原男中校长薛立民、女中校长周红云均为副校长,教职工全部留用,学校易名为宿县第二中学。随即政府拨款12万元,征用了南关农业社土地50亩。新建校舍100多间,教室宽敞,光线充足,校园环境优美恬静。
1953年新校落成,原校搬迁,开初一5个班,初二4个班,初三4个班,当年暑假招收高一两个班,共有学生700余人。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我县重点中学。教师郑玉山、王旭初于1958年被评为蚌埠专区中等学校的先进教师,获得二等奖。省教育厅按重点中学标准发给二中理化教学试验仪器。1956年二中高中班并入一中。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打成反革命分子的有13人,十年浩劫中,二中有16名教师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1969年二中下迁,教学用品、图书仪器几乎损失殆尽。1971年学校改名为东方红中学,开办了高中班,但教学秩序混乱。1973年学校恢复宿县第二中学名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教师陈瑞军研制的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幻灯片和高一物理“抛物体运动”幻灯片,代表我省两次出席中央在北京和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进行了演示,反映很好。教师董君梅撰写的《地理的直观教学法》,发表在《安徽教育》杂志上。1980年省举办的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洪进荣获初中语文二等奖,高燕、谢林、徐宁获得高中数学三等奖,二中田径代表队在县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初、高中团体冠军(24项比赛夺得23项冠军)。1981年二中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单位。在历届高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校办的教学仪器厂,生产教学经纬仪、玻璃砖、三棱镜、光学演示箱、手持分光镜等,质量好,参加全国教学仪器及外贸仪器订货会,约旦、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均曾订购二中生产的教学仪器。该厂年产值约6万元,赢利1万元。
宿县二中现有初中12个班,高中14个班,学生1500余人,教职员工150人,是宿县规模最大的中学。
(4)房上小学创办于1930年,校址在曹村区杨庄乡房上村。当地教师潘峰杰发动群众,毁去瓦庙里的神像,办起了有30多名学生的一至四年级单班复式小学。
1938年宿县沦陷,日军盘踞房上村时,学校被迫停办。日军撤走后,群众惟恐日军再来,愤然将校舍全部拆除。1940年刘以俭、张效召动员群众献工献料,在原址新建草房十间,开一至四年级两个复式班。1941年伊桥小学并入,扩建校舍15间,办起了完全小学。为避免日军扫荡,备用了两套课本,平时教抗日课本,日军来了就用日伪课本。在游击环境中,我党经常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会,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斗争觉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房上小学成为江苏省铜山县立小学。1952年随行政区划的变动,房上小学归属宿县。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教育厅27所直接联系的小学之一。校长程秉义(已故)1960年曾到北京出席全国文化、教育、新闻、卫生群英会,周总理亲自颁发奖旗,房上小学被定为省、地、县重点小学。1969年房上小学开办了初中班,后又开办高中班。全校共有9个班,教师18人,学生300多人。几年来小学升学率都在90%以上。1977年房上中学班并入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