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前,宿县的文化艺术事业比较落后,既没有专业机构,也没有专业队伍,仅有民间传统的文艺活动。
民国期间,宿县文化事业机构也很不健全,仅有民众教育馆,主要活动是:图书报刊阅览、文物搜集、识字教育和各种展览等。1932年京剧爱好者张啸庵等自发组织半职业性的苻离国剧社。安徽省第四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新苻离剧团,利用节假日大演新戏,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活动。还有一些进步青年,成立了群星书社,出版《宿县周报》,这对当时反帝反封建运动,起到极积作用。
1938年5月宿县被日军侵占,在敌伪统治的八年中,宿城仅有一个电影院,一个剧场。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为配合政治、军事斗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小型文艺队伍,在宿东、宿灵、宿怀、肖宿铜(宿北)等几个边区县,开展敌后群众性文艺宣传活动,其中以宿东青年文艺宣传队和宿北的挺进剧团编演的《军民合作》、《反正》、《李明参军》、《姑娘的亲人》等小歌舞剧较为出色。这些文艺宣传,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
建国后,县成立了文化行政机构,建立县、区、社、队四级文化网。同时新办和扩建了文化馆(站)、图书馆、剧团、电影院(队)、曲艺队、杂技表演团等。文艺形式也由单纯的唱歌、演戏,发展到戏曲、电影、美术、音乐、舞蹈和文学等多种门类。
一、文化馆(站)
宿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建立了宿县图书馆。1951年扩建为宿县文化馆。1954年随县人民政府从苻离迁回宿城,与原行署文化馆合并,仍名宿县文化馆。继之各区(镇)都建立了文化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娱活动场所。
文化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贯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节约的原则,面向群众,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1)馆办活动出黑板报,开展街头宣传,举办图片展览,进行群众识字教育。利用节假日,举办群众文艺会演,组织文艺下乡(厂)。开办时事、医药、卫生、音乐、书法、美术、法律、文学等讲座,以及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而开展的各种宣传服务活动。
(2)辅导工作分期分批培训群众文化骨干,举办文艺创作、书画、摄影、戏剧、曲艺、音乐、乐器、编导、表演、化装等基础知识训练班,并派人下乡对业余剧团进行辅导。
二、图书馆
1950年建立了宿县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同时常年订有40余份报纸、300多种杂志,为群众阅览图书提供了方便。每年暑假,备有图书、画报给少年儿童免费阅读,接待小读者万余人次。馆内还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开辟读者园地,进行交流。
三、文物组
我县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于1980年成立宿县文物工作组。编制二人。在文化局直接领导下,开展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工作。颁发了《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通知》,1984、1985年举办了两期文物保护工作集训班。对全县16个区(镇)进行了文物普查,新发现了芦城子、吴城子、禅堂三处古文化遗址。
四、电影事业单位
(1)电影院
1943年,日伪开办了一所中日合办的新宿电影院。由日本人管理经营。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管。
建国后,宿城先后建立了东方红、人民、曙光等电影院,又将人民剧场、工人政治课堂、宿州剧院改为影剧院,电影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到1982年,城内有11家放映单位,农村16个区(镇)也相继建成了新型的影剧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
(2)电影队
我县电影放映队于1956年建立,当时只有3个队、职工14人。1976年发展到20个队。1982年有57个队,每个区都有固定的放映队。有的乡、厂矿、学校等单位也建立了电影放映队。全县有放映机73部、工作人员220人。1982年以来,有的富裕农民自购放映机,廉价给群众放映。据统计,到1985年底,全县农村共有电影放映机120多部,其中农民自购的有50多部。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采。
(3)电影管理站
早在1925年在城里多次放映过无声电影,这是我县有电影的开始。建国后,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1971年建立了宿县电影管理站,配备了干部和工作人员,同时又成立了电影科研小组和影剧评论组。1982年电影管理站改为宿县电影发行公司。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