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在50年代先后建立过宿县京剧团、花鼓剧团、人民豫剧团、劳动剧团(泗州戏)、杂技团、动物表演团和曲艺队等,同时开办了戏曲进修班、艺校,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1964年我县将京剧团交给滁县,人民豫剧团交给固镇县,劳动剧团交给濉溪县,仅留花鼓剧团、杂技团和动物表演团。
(1)花鼓剧团花鼓戏流行于淮北地区,故称淮北花鼓。它是在民间歌舞花鼓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主要以鼓为伴奏乐器而得名。淮北花鼓戏的形成,据老艺人传说,清乾隆时已有职业班社,盛行于嘉庆年间,当时宿州有十余个花鼓戏班。
解放后,经过培训学员,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发展新腔,创作新戏,使演出水平不断提高。1963年花鼓戏剧团自编的《卖鸡》小戏,在省戏曲会演中获得一等奖。1973年后三次进京演出自编的小戏《新人骏马》,《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人民电台播放了录音,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录相,中国唱片厂灌制了唱片。黄梅戏、评剧、川剧、豫剧、楚剧均移植演出。
(2)杂技团清末,我县已有杂技艺术表演。东北乡的尹清云自幼学艺,1928年便组织人到各地表演。后有江苏的顾西田、耿气强携子女来此与尹清云配合表演。当时尹清云(外号大萝卜)、顾传标(外号小耳朵)的刀山、马术、蹬技、气功最著名。但在旧社会艺人是无人重视的,因而杂技艺术很难发展。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整顿成立了宿县杂技团。30多年来,宿县杂技团足迹遍及全国,接待了30多个国家的友人。演员朱继德被省体委抽去搞四人技巧,在1957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夺得四人技巧冠军,受到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的接见。1976年该团的《女子扛杆》、《晃板》参加全国杂技调演,获得了好评。
(3)动物表演团我县动物表演已有50多年的历史,早在30年代,蒿沟乡的尹清贝自筹资金买来一批动物,成棚流动外出谋生。开始只是展出,后来逐渐驯化表演。继之有李同仁的动物棚,名为胜利棚;又有郑继荣的大众棚,外出表演。
解放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把他们组织起来,改名为宿县大众动物团。1965年定名为宿县动物表演团。有狗钻火圈、狗熊走晃板、双猴飞人、警犬追捕、巨蟒缠身等20多个节目。1969年该团被解散。1977年恢复。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哈尔滨、厦门、海南岛等数十个大城市演出,接待过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外宾和港澳同胞。有时也深入农村、工厂、矿山、兵营演出,备受观众的欢迎。
1982年,北京、上海电影、电视制片厂分别为该团摄制了名为《快乐的动物园》的立体电影。1985年,宿县大众动物表演团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立体宽银幕喜剧彩色故事片《驯狮三郎》。
(4)曲艺队旧社会的曲艺艺人是分散无组织的,终年颠沛流离,到处演唱,过着乞讨似的生活。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艺人组织起来,学习政治、业务,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建立了组织,成立了曲艺队、文艺组、曲艺协会。由说旧书改说新书。曲种有评书、坠子、大鼓、快书、大小铙、皮影等。他们经常下乡或到外地演唱。1969年艺人全部下放农村。1971年重新成立了大集体性质的曲艺队。老艺人王宪斌和琴书优秀演员高富英的演唱,很受群众欢迎。《人民日报》曾撰文表扬他们。1973年省广播电台录制了高富英的琴书《鱼水情深》。1976年琴书演员郭敏秀、贺兰英参加在北京举行全国曲艺会演,获得好评。
下一篇:第三节 书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