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民间传统文化较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有舞狮子、玩龙灯、骑竹马、划旱船、踩高跷、放焰火、木偶出巡、花脸会(又称戏脸会)以及秧歌、腰鼓舞。戏曲有棚戏、皮影戏。棚戏俗称帐子戏:用黑布围成一间大屋形,前面是三面大镜,一面十二块,每块镜子磨成十八棱,由一人或二人在幕内扮演各种角色,或唱京戏,或唱梆子,或唱各种小调,以苏锣、边鼓、唢呐、弦乐伴奏。观众从镜头向内看去,18人动作一致,饶有风趣。皮影戏是用白布做帘,钉在前面,周围裹黑布,内设油灯。一人在内用三根竹签操作皮影人,边演边唱;一人敲着锣鼓,打着梆子。唱腔有短腔长音,与别的戏曲调不同。主要节目是传统戏《西游记》,新节目有《夺印》等。曲艺有评书、大鼓、琴书、坠子、渔鼓、大饶。评书,又叫评调。相传是明末说书人柳敬亭所传(见《旧都文物略》、《江湖丛谈》)评书的形式,一人只说不唱,表演时,以醒木为道具。评书大致分四类:一是袍带;二是神魔;三是武侠;四是言情。新的书目有《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等。大鼓约于清中叶,由山东传至宿州后形成。一人表演,说唱并重。唱腔有南口、北口两个流派和立嗓、卧嗓两种唱法。各派均吸收当地民歌及戏曲音乐。音乐有上板、慢板、摇板、闪板、紧板、落板等板式。解放前,以说唱侠义公案故事为主。解放后,演唱的新书目有《敌后武工队》、《红嫂》、《夺红旗》等。琴书,也叫淮北琴书,群众多称“丝弦”。流行于淮河、涡河两岸。与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表演形式是:一人或数人演唱,伴奏洋琴、坠胡、三弦、檀板。曲调有慢板、悲调、流水、垛子、凤阳歌、流水连句等。传统节目有《孟丽君》、《说唐》等,新书目有《雷锋》、《红嫂》、《平原枪声》等。坠子流行于豫、皖、鲁三省。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而得名。传说由“莺歌柳书”、“道情书”结合而成。清道光时,我县已有演唱。早期全是男演员,清末才有了女演员。创造了不少新腔,扩大了这一曲种的影响。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对拉对唱三种。渔鼓,也叫竹琴、道筒。竹筒长60~100厘米,筒底蒙以猪“护心皮”(即横隔膜)。演唱者左臂竖抱、右手击筒底。常与筒板合用。此曲种今已不多见,大饶(大镲),以大镲伴奏而得名。流行于永城、宿县、濉溪、涡阳一带。演员左手拇指顶大镲,四指夹一细竹捧,敲出多种花点儿伴奏,右手打大板击节演唱。据说由山东的“莲花落子”演变而来。另外,还有许多民间歌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建国以后,县有关部门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民间音乐舞蹈。《套鼓》、《大鼓》、《十番锣鼓》、《猫捕蝶》、《摔跤》等节目在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得了奖,《套鼓》还参加了全国调演。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