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医疗机构
建国前,我县的医药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仅有中医中药。1913年江苏丰县人刘汉三,在宿城大东门内开普济医院,这是我县第一家西医诊所,外科能做脓肿切开手术。后有山东人王国宝在小隅口开华兴诊所。1916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关建民爱医院(今地区医院前身),有病床30张,主要医务人员都是美国人。内科能处理疑难病症,外科能做下腹手术。1938年宿县沦陷后,日本人在城内开设3个诊所,即“内川元良”、“内仓”、“田中”诊所。日本投降后,这三个诊所即关闭。1945年国民党县政府在宿城建立了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5人,设备简陋,不分科室。宿城还出现了中医医师工会,理事长为陈粹吾;西医医师工会,理事长为王灿臣,两会会员近200人。
建国后,我县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县有卫生院,各区、乡、村陆续建立起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器械逐年增加。据1982年统计,有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麻风病院、卫生进修学校各一所,县直卫生医疗单位5个,区镇卫生院16个,公社(乡)卫生所88个,大队卫生室722个。另外工业、农林、水利、财贸、交通系统还有门诊部(所)、医院38所,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县的重点医疗单位有以下几个:
(1)宿县人民医院宿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49年,为县直门诊室。1950年随宿县人民政府迁到苻离,命名为宿县卫生院。仅有病床20张,医务工作人员16人。1954年又随县政府搬回宿城。这时,全院工作人员增加到123人,病床增加到100多张,科室也增加了。由于宿县专署迁到蚌埠,南关的专署医院交给了宿县,遂改为宿县人民医院,原县卫生院改为中医研究所。1964年专署由蚌埠迁回宿城,南关的宿县人民医院也由专署收回。1971年在宿城北关新建了一座县医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现在的宿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辅助科室齐全,有内科、神经内科、小儿科、传染病科、普外科、骨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针灸科、检验科、放射科、理疗科及心电图室、超声波室、胃镜室。医疗设备配套,技术力量较强,现有医务人员194人,其中主治医师15人,西医师48人,中医师7人。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院部设有人事、业务、总务等股。目前宿县人民医院已成为我县综合性的医疗中心。
(2)卫生防疫站1956年宿县建立起卫生防疫站,当时全站人员14人,化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工作刚刚起步。1957年防疫站迁到环城南路今站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防疫工作受到严重破坏,机构解散,人员下放,卫生防疫工作无人过问。十年浩劫过后,防疫站重新建立,设有防疫组、卫生组、地方病组、化验室、库房。人员齐全,设备配套,化验室能开展各项防疫检验项目。同时各区都配备了防疫员。现在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卫生防疫网
(3)妇幼保健站我县妇幼保健站于1952年建立。当时仅能开展新法接生和处理一般难产。1957年县举办妇幼保健培训班。从各区卫生院抽调女医务员学习新法接生,治疗妇幼疾病,半年结业仍回原单位工作。1961年推广三调三不调(妇女经期调干不调湿、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孕期调轻不调重)和四期(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保障了妇女的健康。
“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幼工作也遭到破坏。重建后的妇幼保健站有医师6人,医士6人,保健员一人。各区也都有了专职保健员,指导妇幼保健工作。
(4)麻风病院六十年代我县发现了麻风病。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普查,并于1963年在蕲县区白安公社(乡)建立了一所麻风病院,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收容了一批麻风病患者。至1981年共收病人103人,治愈97人。经随访复查,无一例复发,死亡3人,还有3例病人未愈。同年该院与灵璧的麻风病院合并。
(5)县卫生进修学校宿县卫生进修学校建于1980年,座落在宿城北关护城河北岸,与县人民医院为邻。师资以县医院医生为主、固定编制只有6人。这所学校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是培训区、乡医院初、中级卫生人员,学习期限为三个月、六个月、1年不等。建校以来,已办进修班8期,培训各类卫生人员560人。
建国后,我县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县有卫生院,各区、乡、村陆续建立起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器械逐年增加。据1982年统计,有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麻风病院、卫生进修学校各一所,县直卫生医疗单位5个,区镇卫生院16个,公社(乡)卫生所88个,大队卫生室722个。另外工业、农林、水利、财贸、交通系统还有门诊部(所)、医院38所,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县的重点医疗单位有以下几个:
(1)宿县人民医院宿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49年,为县直门诊室。1950年随宿县人民政府迁到苻离,命名为宿县卫生院。仅有病床20张,医务工作人员16人。1954年又随县政府搬回宿城。这时,全院工作人员增加到123人,病床增加到100多张,科室也增加了。由于宿县专署迁到蚌埠,南关的专署医院交给了宿县,遂改为宿县人民医院,原县卫生院改为中医研究所。1964年专署由蚌埠迁回宿城,南关的宿县人民医院也由专署收回。1971年在宿城北关新建了一座县医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现在的宿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辅助科室齐全,有内科、神经内科、小儿科、传染病科、普外科、骨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针灸科、检验科、放射科、理疗科及心电图室、超声波室、胃镜室。医疗设备配套,技术力量较强,现有医务人员194人,其中主治医师15人,西医师48人,中医师7人。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院部设有人事、业务、总务等股。目前宿县人民医院已成为我县综合性的医疗中心。
(2)卫生防疫站1956年宿县建立起卫生防疫站,当时全站人员14人,化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工作刚刚起步。1957年防疫站迁到环城南路今站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防疫工作受到严重破坏,机构解散,人员下放,卫生防疫工作无人过问。十年浩劫过后,防疫站重新建立,设有防疫组、卫生组、地方病组、化验室、库房。人员齐全,设备配套,化验室能开展各项防疫检验项目。同时各区都配备了防疫员。现在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卫生防疫网
(3)妇幼保健站我县妇幼保健站于1952年建立。当时仅能开展新法接生和处理一般难产。1957年县举办妇幼保健培训班。从各区卫生院抽调女医务员学习新法接生,治疗妇幼疾病,半年结业仍回原单位工作。1961年推广三调三不调(妇女经期调干不调湿、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孕期调轻不调重)和四期(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保障了妇女的健康。
“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幼工作也遭到破坏。重建后的妇幼保健站有医师6人,医士6人,保健员一人。各区也都有了专职保健员,指导妇幼保健工作。
(4)麻风病院六十年代我县发现了麻风病。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普查,并于1963年在蕲县区白安公社(乡)建立了一所麻风病院,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收容了一批麻风病患者。至1981年共收病人103人,治愈97人。经随访复查,无一例复发,死亡3人,还有3例病人未愈。同年该院与灵璧的麻风病院合并。
(5)县卫生进修学校宿县卫生进修学校建于1980年,座落在宿城北关护城河北岸,与县人民医院为邻。师资以县医院医生为主、固定编制只有6人。这所学校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是培训区、乡医院初、中级卫生人员,学习期限为三个月、六个月、1年不等。建校以来,已办进修班8期,培训各类卫生人员5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