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曲艺与音乐舞蹈
一、曲艺
泗县曲艺有“道情”、“莲花落”、渔鼓、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数来宝、评词、拉洋片等10多种形式。其中历史最早的是道情、莲花落、鼓词等,明末时期民间就有演唱。但传习者少,近年己濒临失传。最受群众喜爱、生命力最强的是大鼓、琴书,近百年来,一直盛行城乡。
(一)大鼓
清末由山东传至淮河两岸,泗县流行的是说唱大鼓。说唱者右手击鼓,左手持两枚月牙形铜板,也有少数用拍板的,自说自唱,说唱并重,演唱以长篇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为主,俗称“刀马词”。传统书目《封神榜》、《云台中汉》、《说唐》、《东周列国》、《杨家将》等影响较大。现代题材的书目较少,多为短篇。
(二)琴书
又名“扬琴”或“坠子”。泗县琴书为山东琴书南路,约有200余年历史。
琴书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和多口三种。清末和民国初年多为一人演唱,俗称“单脚戏”,以唱为主,偶有对白。对口最为流行,多口仅见于舞台演出。
琴书唱腔柔和、优美、长于抒情。传统书目多为爱情传奇和公案故事。旧称“文买卖”中长篇目《水漫金山》、《打蛮船》、《银河走国》、《大红袍》、《包公案》等影响较大。近数十年,琴书艺人又移植和吸收了部分大鼓书目,演唱内容更为丰富。
泗县琴书艺人有柴门和儒门(又称“陆门”)之分,柴门历史较久,系山东艺人李永杰、李成所传。儒门为泗县艺人陆成修所创。两门传人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相互切磋影响,融合渗透,同时都受当地民间音乐和地方戏的滋养,区别甚微。
二、音乐
泗县流行的民族乐器较多,有弓弦乐器(二胡、坠子、板胡、京胡等)、弹拨乐器(三弦、柳琴、月琴等)、吹奏乐器(笛、萧、笙、唢呐)以及打击乐器。流行的乐器曲以唢呐曲最多,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八板》、《叫句子》、《小炮台》、《满江红》、《炮子台》等,多达数十种。
建国前,城乡均有以演奏器乐曲为主的职业或半职业唢呐班子(亦称“响器班”)。节日、庙会、红白喜事以及封建迷信活动中,都有唢呐班子演奏。建国后,唢呐班子主要为群众喜丧事服务。据1981年县曲艺工作者协会统计,全县有唢呐班子50多个。唢呐班子的乐队组成,都以大小唢呐为主,配以笙、笛、管和打击乐小堂鼓、吊钹、云锣、大小锣、木鱼、梆子等。也有配弓弦和弹拨乐的。喜庆场合演奏的曲子多为《百鸟朝凤》、《八板》和热烈欢快的民歌小调以及地方戏唱腔等。丧事演奏多为《大开门》、《小开门》。
三、民间舞蹈
泗县流行的民间舞蹈,主要是汉族舞蹈,如龙灯、狮灯、车灯、旱船、花挑、秧歌、高跷、花鼓灯、蚌舞、跑驴、独杆轿、马叉、莲花落、面具舞等。其主要特点是热情、刚健、明快。一般在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表演,当地人称之为“玩会”。
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可分为大、小场,大场如龙灯、狮舞、腰鼓、高跷等,为集体性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演气氛奔放而红火。小场如跑驴、蚌舞、莲花落、面具舞等,表演人数较少,有的为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的舞蹈或歌舞小戏,且一般均有简单的情节;有的只舞不唱,仅以乐器伴奏渲染气氛。
舞蹈的音乐源自民歌。根据舞蹈艺术的规律,产生新的结构特点。常见的是加引子和过门,以作为舞蹈的准备和表演动作的伴奏。伴奏乐器或以丝竹为主,或以吹奏为主,或以打击乐为主。龙灯、狮舞一类大型集体性舞蹈,则纯用打击乐器。
泗县曲艺有“道情”、“莲花落”、渔鼓、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数来宝、评词、拉洋片等10多种形式。其中历史最早的是道情、莲花落、鼓词等,明末时期民间就有演唱。但传习者少,近年己濒临失传。最受群众喜爱、生命力最强的是大鼓、琴书,近百年来,一直盛行城乡。
(一)大鼓
清末由山东传至淮河两岸,泗县流行的是说唱大鼓。说唱者右手击鼓,左手持两枚月牙形铜板,也有少数用拍板的,自说自唱,说唱并重,演唱以长篇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为主,俗称“刀马词”。传统书目《封神榜》、《云台中汉》、《说唐》、《东周列国》、《杨家将》等影响较大。现代题材的书目较少,多为短篇。
(二)琴书
又名“扬琴”或“坠子”。泗县琴书为山东琴书南路,约有200余年历史。
琴书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和多口三种。清末和民国初年多为一人演唱,俗称“单脚戏”,以唱为主,偶有对白。对口最为流行,多口仅见于舞台演出。
琴书唱腔柔和、优美、长于抒情。传统书目多为爱情传奇和公案故事。旧称“文买卖”中长篇目《水漫金山》、《打蛮船》、《银河走国》、《大红袍》、《包公案》等影响较大。近数十年,琴书艺人又移植和吸收了部分大鼓书目,演唱内容更为丰富。
泗县琴书艺人有柴门和儒门(又称“陆门”)之分,柴门历史较久,系山东艺人李永杰、李成所传。儒门为泗县艺人陆成修所创。两门传人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相互切磋影响,融合渗透,同时都受当地民间音乐和地方戏的滋养,区别甚微。
二、音乐
泗县流行的民族乐器较多,有弓弦乐器(二胡、坠子、板胡、京胡等)、弹拨乐器(三弦、柳琴、月琴等)、吹奏乐器(笛、萧、笙、唢呐)以及打击乐器。流行的乐器曲以唢呐曲最多,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八板》、《叫句子》、《小炮台》、《满江红》、《炮子台》等,多达数十种。
建国前,城乡均有以演奏器乐曲为主的职业或半职业唢呐班子(亦称“响器班”)。节日、庙会、红白喜事以及封建迷信活动中,都有唢呐班子演奏。建国后,唢呐班子主要为群众喜丧事服务。据1981年县曲艺工作者协会统计,全县有唢呐班子50多个。唢呐班子的乐队组成,都以大小唢呐为主,配以笙、笛、管和打击乐小堂鼓、吊钹、云锣、大小锣、木鱼、梆子等。也有配弓弦和弹拨乐的。喜庆场合演奏的曲子多为《百鸟朝凤》、《八板》和热烈欢快的民歌小调以及地方戏唱腔等。丧事演奏多为《大开门》、《小开门》。
三、民间舞蹈
泗县流行的民间舞蹈,主要是汉族舞蹈,如龙灯、狮灯、车灯、旱船、花挑、秧歌、高跷、花鼓灯、蚌舞、跑驴、独杆轿、马叉、莲花落、面具舞等。其主要特点是热情、刚健、明快。一般在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表演,当地人称之为“玩会”。
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可分为大、小场,大场如龙灯、狮舞、腰鼓、高跷等,为集体性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演气氛奔放而红火。小场如跑驴、蚌舞、莲花落、面具舞等,表演人数较少,有的为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的舞蹈或歌舞小戏,且一般均有简单的情节;有的只舞不唱,仅以乐器伴奏渲染气氛。
舞蹈的音乐源自民歌。根据舞蹈艺术的规律,产生新的结构特点。常见的是加引子和过门,以作为舞蹈的准备和表演动作的伴奏。伴奏乐器或以丝竹为主,或以吹奏为主,或以打击乐为主。龙灯、狮舞一类大型集体性舞蹈,则纯用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