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事记
北宋
元祐元年(1086),原虹县的零璧镇析出置县,县名沿用镇名,称"零璧县",隶属淮南东路宿州。同年七月,零璧县复改为零璧镇,隶属虹县。
七年二月,复置零璧县。
政和七年(1117),县名改"零璧"为"灵璧"。
南宋
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将张浚派遣李显忠率军渡过淮河收复灵璧,守城金将富蔡、都木达、周仁等被迫投降。
元
至元三年(宋咸淳二年,1266)五月,大雨成灾,濉河泛滥。
四年,本县改属泗州辖治。
十七年,本县改属河南归德府宿州辖治。
二十四年,县尹李良佐修建县署。
二十五年三月,大雨伴随冰雹,雹大如鸡蛋,受灾地区小麦无收。
二十六年,县尹李良佐修建儒学房舍,此后,历代曾多次重修。
明
洪武二年(1369),知县穆政重建县署。
四年,本县改属中都临濠府宿州辖治。
五年,设立固镇驿站。
六年,本县改属中立府宿州辖治。
七年,本县改属凤阳府宿州辖治。
二十一年,知县周荣扩建县署。
二十四年,知县周荣将固镇桥和新马桥两座木桥改建为石桥。
成化六年(1470)春,县人高鹏、魏易、黄让等在城北高桥湖筑堤修桥,于次年夏竣工。
二十三年三月,地震,县城有震感。
弘治元年(1488)九月,大雪,持续下至次年二月,全县饥荒,民间普遍扒屋毁器作燃料。二年,黄河决堤,黄水沿濉河流入境内,县北庄稼全被淹没,人畜伤亡很大。
三年,县人张广率乡邻在濠城沱河上修建一座5孔石桥。
八年,知县陈玉始筑县城土城墙,重修县署。
正德四年(1509)春、夏,大旱,蝗灾严重,庄稼全被吃光,全县饥荒。
嘉靖三年(1524),知县王仪创办灵璧社学4所。
八年至十二年,连续5年旱灾,五谷不收,黎民逃荒。
十六年四月初五,地震,震中在大庙乡一带,有房屋倒塌。
隆庆五年(1571)夏,大雨成灾,庄稼被淹没。
万历七年(1579)至九年,连续3年夏秋大旱,乡民以树皮、草根充饥,多人病死、饿死。
二十年,县人张君大等在濠城集南修建一座3孔石桥。
二十一年秋,黄河泛滥,本县平地水深数尺,庄稼全被淹没,城墙和民房倒塌大半。
二十四年,知县杜冠时首次纂修《灵璧县志》。
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间,知县钟大章创建正学书院。
四十七年,知县陈泰交纂修《灵璧县志》。
四十七年至天启四年(1624)间,知县别如纶重修县城城墙。
天启元年夏,大雨成灾,黄河泛滥,大水顺濉河故道东流,境内河堤溃决,庄稼淹没。
二年六月,黄河决堤,水患波及本县,民房被毁,人畜伤亡很大。
崇祯九年(1636)正月,高迎祥农民起义军进攻滁州失败,退兵至灵璧等地休整,补充粮草。
清
顺治二年(1645),本县改属江南省凤阳府。
康熙元年(1662),本县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颖六泗道领辖。
七年六月,地震,城墙倒塌两处,民房毁坏很多。
十二年春,知县马啸修筑县城城墙。
十三年,知县吴嵩纂修《灵璧县志》。
十七年,知县姜玉重建儒学大成殿、明伦堂,建县署大堂仪门。
二十三年,知县薛兆麟增建县署二堂、三堂及东书房。
五十八年,知县于元吉修建吴公桥。
乾隆四年(1739),修建渔沟桥,为7孔石桥。
十九年十月二日,知县贡震重修县城城墙,次年四月竣工。
二十三年,知县贡震纂修《灵璧志略》。
咸丰八年(1858)四月三日,捻军将领乔茂柏、崔绕洪率军在渔沟、张大路、冯庙和霸离铺等地与清军激战,取得胜利。
同治五年(1866),清军苗沛霖部属苗添磬部在县南境内抢粮。捻军将领任柱、赖文光率部攻克县城,占领县城一昼夜后退至本县西境,后与清军在任桥作战时兵败,撤出本县境。
光绪三年(1877),新任知县张树建在城乡绅士支持下,重修正学书院。
十六年六月,蝗灾。
二十七年二月,本县受灾田亩的漕粮奉旨缓征。
三十二年五月五日至十月二日,阴雨连绵,小麦霉烂;秋季,洼地积水,作物被淹,不少地方以舟代步。
三十三年九月,县衙门街西旧房设劝学所,廪生杨化南为总董兼视学员。
同年,正学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张采臣。同时借用学宫创办初等小学堂。
宣统元年(1909),珍吾小学创办。
同年,天主教传入本县,教堂"约瑟圣堂"兴建。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1月4日,安徽省临时议会正式成立,本县曹玉德当选为议员。
4月,灵璧女子初级小学筹建。
6月中旬,沿淮连降7天大雨,本县积水3尺,歉收。
11月,灵璧县高等小学堂改称灵璧县高等小学,王奎璧任校长。
年底,安徽省参议会复选议员,本县曹玉德当选议员。
2年,灵璧邮政局和固镇邮政局设立。
3年6月2日,本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
4年6月4日,本县遭受旱、蝗灾害,安徽省国民政府拨发赈抚费1000元。
同年,灵璧县警察所设立。
同年,灵璧钟馗画参加巴拿马艺术赛会,荣获金质奖章。
13年,本县磬石艺人设计并制作一只特大的镂花石磬,其上镌刻《总理遗嘱》全文,作为安徽省的礼品,敬献给南京中山陵。
14年春,王奎璧在南营(现实验小学西部)创办灵璧县师范讲习所,并任所长。同年,在石牌巷增设女子师范讲习所(现县医院门诊部址),王淑贞任所长。
6月5日,安徽省立农业学校学生张扩和谢平两人在县城组织"安庆沪案后援会灵璧分会"。8日,县城各界人士二、三千人集会,声援"五卅运动",并捐银元1000余元汇往"安庆沪案后援会"。
18年2月,灵璧籍早期共产党员戴文生回本县开展革命活动。5月,创建本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
9月,本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小吴家党支部成立。
20年10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县级)成立,委员7人,候补委员1人。
11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在县城西南郊白塘湖召开中国共产党灵璧县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70余人。
12月,中共京渠党支部领导"光蛋会"会员向地主开展"打羊斗争"。
同年,本县建立通俗教育馆,开展业余识字教育活动。
21年6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在张巷、彭家等10多个村庄发动夏收斗争。
8月2日,尤集、渔沟、高楼、大路、浍沟、冯庙、尹集、沙滩等地相继爆发了有1万余农民参加的抗烟捐暴动。21日,暴动停止。
23~27日,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发动了大山"抗五捐"暴动。暴动失败后,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党委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27年5月19日,日军飞机轰炸县城。
24日,灵璧县(民国)政府弃城撤至冯庙张集。
26日,日军攻占县城,31日撤离。
11月8日,驻宿县大店日军沿宿灵公路东进,再次攻占县城。月底,灵璧县维持会成立。之后,日军相继占领县内各重要集镇。
28年1月,许志远任灵璧县(民国)政府县长。
3月,灵璧县维持会改为"灵璧县政府",张子伯任县知事。
5月8日,李浩然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进抵九顶山区,开展抗日斗争。
7月,吴法宪率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第七大队进入县北,开展抗日活动。
9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部派第一大队十一连指导员江祥斋,在县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
10月1日,省政府派王尔宜接任灵璧县(民国)政府县长。
同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第四大队在冯庙与日伪军激战,歼敌400余人,烧毁汽车20余辆。
11月4~10日,张爱萍在县北组织指挥了有6个团兵力参加的讨伐伪军雷杰三的战斗,歼其大部。雷带百余名残兵逃往宿县境内。
同月,中共灵睢县委成立,戴尚义任书记。
29年1月,中共灵北县委成立,李济民任书记。
4月,中共萧灵睢铜县委成立,王觉民任书记。
5月,中共萧灵睢铜县委与灵睢县委合并为中共灵睢县委,王觉民任书记。
同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政治部主任王东保率部进抵县南开辟抗日根据地。
31年3月7日,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七团及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各一部远道奔袭张小圩,俘获县长赵觉民和国民党十七纵队司令许志远及其全部人枪。
11月13日,淮北军民进行反"扫荡",本县地方武装积极参战,配合新四军打击日伪军。12月16日,反"扫荡"胜利结束。
32年4月12日,日伪军分11路"扫荡"宿东地区。宿东游击支队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在杨疃、尹集一带进行反"扫荡",歼敌300余人。
13日,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一部、师骑兵第三大队和宿东游击支队在县北再次发动讨伐雷杰三战役,全歼雷杰三主力。雷本人逃脱。
下旬,灵北县成立,王烽舞兼任县长。
11月,毛更甦调任灵北县委书记。
12月26日,新四军四师组织兵力首攻县北重镇张大路,未克。
33年1月,灵北抗日中学创办。
4月,淮北军区发起春季攻势,于27日和28日先后攻克张大路、冯庙、禅堂3个敌伪据点。
7月,中共淮北四地委在县北菠林村举办干部整风轮训班,宿东、宿灵、灵北3县区以上干部参加了轮训。
9月8~27日,韦国清、彭明治率领新四军一、三、四师各一部,在县北阻击国民党军三十三师段海洲部和十七纵队苗秀霖部,于尤集以西地区歼敌千余人。
11月,尹集区队和民兵在尹集阻击企图前来偷袭灵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时村伪军,击毙伪军副司令胡坦斋。
12月17日,中共灵北中心县委成立,李任之任书记,辖灵北、宿灵和宿东3个县。
34年2月9日,中共淮北三分区主力部队和灵北独立团攻克尤集伪据点,俘获伪军司令刘夫庭及其官兵1500余人。
4月,中共灵北县委在菠林召开万人大会,悼念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
5月9~10日,中共淮北三分区独立一团、二团先后攻克卓圩和卓海据点,毙敌115人,俘敌912人。
9月5日,县城第一次解放,灵北县政府迁驻县城,改称灵璧县(人民)政府,李任之任县委书记,农超谋任县长。
10月15日,淮北津浦路东解放区各县区划调整。此时,本县辖10个区(市)、90个乡、476个行政村,总人口338142人。
同月,灵璧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召开公审大会,汉奸李亚白、王殿喜、陆洪斌等3人被处决。
同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参议会,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吴云培任参议长。
35年春,县(民国)政府在固镇东大营(现固镇一中)开办安徽省立灵璧师范学校,并在固镇(老酱园厂)创办灵璧县立中学;同年秋,该校迁往县城。
5月,中共灵璧县委组织土改工作队到高楼区王楼和张刘两村进行土改试点。
同月,灵璧和铜睢两县在县北王集联合召开有5万人参加的公判大会,汉奸刘夫庭被处决。
7月20日,国民党军第一七一师占领县城,中共灵璧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机关人员撤往县北,开展游击战争。
26~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在朝阳集及渔沟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的九十二旅全部和六十旅一部,计毙俘5000余人。
11月中旬,国民党军冯治安部等动用10个团兵力围歼中共的地方武装,迫使其东撤至洪泽湖。26日,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县长农超谋副书记陈立祥,副县长江祥斋,县总队副张维献等人在洪泽湖畔被包围,后全部牺牲。
36年2月9~24日,王烽舞率领中共淮北挺进支队一部来灵璧活动,拔除县(民国)政府下辖的10多个乡政府。
10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三纵队越过津浦铁路,夜逼本县城,攻克后于14日傍晚撤出。
37年1月,中共灵璧县委、灵璧县人民政府成立,吴云培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6月20日,江淮军区三十四旅和独立旅各一部在饶子健、赵汇川指挥下发起宿东战役,在县北梁集、卓海和大车头一带击溃国民党冯治安部一八○旅五三八团、五三九团的进攻,全歼五三九团第一营和第三营第七连,击毙320人,俘获263人。
7月,灵璧县人民政府颁布"双减条例",在县北部分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
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和江淮军区独立旅在县武装大队配合下,攻占县城,全歼国民党二三八师3个整团和县保安队,县城第二次解放。
38年1月,灵璧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县总工会。
同月,灵城市第一小学成立,张承轸任校长。
2月,灵璧县新华书店建立。
同月,县武装大队和武装民兵在全县范围内剿匪反特,打击残敌破坏活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人民政权。
4月,本县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管辖。
同月,县人民政府发放25万斤粮食救济贫苦农民和烈军工属。
5月,潼山、刘寨等地发生道会门暴动,县武装大队和宿县军分区部队开赴现场平暴,经过两天的战斗,平息了暴乱。
7月4~8日,连降大雨,河水漫涨,全县有78个乡、449个行政村的庄稼被淹没。县委和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投入抢险防汛工作
8月,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9月,灵璧中学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县城群众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
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区干部在固镇和娄庄两区开展反匪反霸斗争。
1950年
9月,县人民武装部成立。
秋,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有100余人。
秋,县人民政府在禅堂召开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宣判大会,处决历史反革命分子雷杰三。
11月,县人民检察署成立。
12月3日,县治淮总队成立。16日,濉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开挖浍沟至泗县八里桥段的新濉河,次年5月5日竣工。
年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灵璧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1951年
1月,县人民文化馆成立。
3月上旬,灵璧乡村师范学校建立。
4月,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优抚模范大会,选举军属朱保君出席全国生产救灾模范会议。朱保君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5月1日,全县城乡28万余人举行反美游行活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武装占领我国领土台湾和单独武装日本,以声援朝鲜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7月17日,县委、县政府在尹集区圩疃乡和冯庙区前刘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试点结束后,正式土改分两批进行。10月14日开始第一批,完成了3个区26个乡的土改任务。12月8日开始第二批,完成了10个区、151个乡的土改任务。至次年2月,全县土地改革工作全部结束。
同月,城乡人民开展抗美援朝捐献运动,共捐款15.5亿元(旧币)。
10月17日起,县政府举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扫除文盲活动。
11月15日,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西起宿县沈桥,东至五河大安集,计长65.5公里;次年1月20日竣工。
12月,县汽车站建成。
1952年
1月1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动员大家积极参加"反贪污、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月,县人民政府在全县城乡开展互助合作宣传活动。年末,全县共成立互助组10629个。
同月,固镇人民豫剧团成立,为本县最早的地方戏剧团。
春,全县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
5月5日,3万多民工参加漴潼河峰山切岭工程施工,至20日完成春季工程计划。同年冬季,该河道冬季切岭工程开工,次年1月底竣工。
1953年
3月8日,全县城乡开展贯彻"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同时对"婚姻法"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9日,全县各界人民举行追悼斯大林逝世大会。
10日,北沱河整治工程开工。
同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灵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4月15日,泗永公路县境内工程竣工,路面为泥石结构,可晴雨通车。
春,县大众泗州戏剧团成立。
7月17日,县人张学栋在福建东山岛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授予黄继光式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张学栋班"。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的家乡堌塘乡命名为"学栋乡"。
11月23日,本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购销由国营粮站统一经营。
1954年
3月1日。县政府组织5060名民工,投资46037.6元,治理阎河,至5月15日竣工。
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推行"三改"(改种高产作物、改广种薄收和旱田改水田)计划。于次年派40多名区乡干部到淮南、滁县、肥东和巢县等地参观学习改种水稻经验,并接收上述地区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55名。1956年接收桐城县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740名。1958年接收来安县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300名。
7月16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317人。
同月,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学习,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
同月,全县开展第一次人口普查,以1日零时为截止时间,本县总人口为613575人,其中男311368人,女302207人。
11月16日,濉河治理工程开工,本县负责邢庄至马公店长117公里的河段工程任务,12月30日完工。
年末,全县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8个,入社农户达85359户;组织常年互助组8535个,入组农户达82769户。
同年,省人民政府将三山蒋庙新石器时期遗址、三山西麓汉墓群和龙山西麓汉墓群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
2月20~25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改灵璧县人民政府为灵璧县人民委员会。
3月20日,本县有23905名民工参加濉河治理工程,疏浚浍塘沟至邢沟段。
同月,本县首次施用化肥试验在高楼区潼郡乡进行。
7月,县城始办电灯厂,利用15马力柴油机发电,仅供应县委、县政府等机关办公照明。
1956年
1月12日,本县改属蚌埠专区。
3月,县卫生防疫站成立。
5月7~14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27日,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
同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
同月,高楼区孟山乡治保主任毛安俊出席全国公安战线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评为治安模范,荣获勋章1枚,奖给半自动步枪1支。
夏,灵璧县气象站筹建。
8月,县人民广播站建成播音。
9月1日,县幼儿园成立。
秋,原初级农业社分批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年末,全县共计成立了2453个高级社,入社农户达139852户,占总农产的97.8%。次年,高级社经过调整,由平均每社57户,变为平均每社520户。至此,全县计有269个高级社。
1957年
2月4~7日,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举行。
7月6日,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举行。
9月,县委组织教育界、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进行"大鸣大放",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后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参加"鸣放"的人中,有674人被错划为"右派",有977人被错定为"四种人"。
1961年9月,县委成立甄别工作领导小组,对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右倾机会主义"的人进行甄别平反;有105名"右派"和570名"四种人"被平反。1978年10月,成立县平反冤假错案办公室,开始受理1957年以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冤假错案。至1986年,全县有535名"右派"、407名"四种人"的案件被复查改正;其他冤假错案也都得到了纠正。
同年,县电影联队成立,辖4个电影队。
1958年
3月16~20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月,县酒厂建成投产。
5月1日,灵璧县委机关报《灵璧日报》创刊发行。至1961年1月21日停刊,共刊出725期。
23~27日,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6月,县通用机械厂由集体工业企业转为国营工业企业。
7月22日,浍沟乡张时庄暗藏的反动"圣贤道"道首时庆安等纠集道众14名,携带凶器,攻打县看守所,企图劫走被捕入狱的反动道首吴万昌等人。经过激烈的战斗,闯入看守所院内的14名道徒,12人被击毙,1人被击伤,1人被俘获。民警战士1人牺牲,3人受伤。这起案件后被公安部通报全国。
同月,浍沟轧花厂开始筹建,次年建成投产。
8月25日,县气象站开始天气预报工作,每日通过广播向全县播送3次。
10月1日,晏路、灵城、娄庄、杨疃、尹徐庙、冯庙、固镇、沱河、韦集、集、朱集、尤集、王集、学栋、渔沟、高楼、大路等17个人民公社宣告成立。
1~5日,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举办。
15日,县档案馆成立。
同月,全县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城乡群众开展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大办民兵师活动。
同年,县图书馆建立。
1959年
3月,国营灵璧县拖拉机站建立。
同月,公安局民警唐德胜出席全国公、检、法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荣获立功证章1枚和功模纪念册1本。
5月,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同年,军属姚大娘出席全国优抚对象积极分子大会,会后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60年
2月28日~3月1日,中共灵璧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讨论制定了1960~1962年3年跃进规划。
4月,县工艺美术厂建成投产。
同月,复员军人毛文章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获奖半自动步枪1支。
春,农村缺粮,致使部分群众体质下降,肢体浮肿并伴有非正常死亡现象。不少人外流他乡谋生。
10月,县初级农校校长马云琛出席全国教育战线群英会。
1961年
4月13日,本县改属宿县专区领辖。
11月27~31日,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1962年
7月,连阴雨,伴随大暴雨,多数河道洪水顶托,排泄不畅,全县粮食减产5516万斤。
同年,教育战线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方针,建立了一批半工半读中、小学校。
1963年
3月下旬,本县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工作。
同月,全县中小学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
10月30日,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同年,县兽医站成立。
1964年
5月1日,县第二届运动会在县城召开。
7月,全县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日零时为截止时间,全县总人口为537600人,其中男273574人,女264026人。
10月,人民剧场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789平方米。
12月,本县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年
7月,固镇区由本县划出,置固镇县,沱河以南地域,即原固镇区的5个公社(乡)、52个大队、196个自然庄、506个生产小队、13518户、55133口人和214937亩耕地都划归固镇县辖制。本县面积由原2288平方公里减为全县2054平方公里。
12月7日,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1966年
春,本县参加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和江西5省消灭疟疾联防战。县卫生局组织医疗队分区包干,对有疟史患者进行8日服药活动,九顶区服药率达100%。
6月12日,本县教育系统"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城乡各中学领导运动。全县小学教师集中于县城搞"文化大革命",历时98天。以后群众起来"造反",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全县社会秩序混乱。
10月11日,县委在县城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中旬、县委委派许则贤带领部分中小学教师和红卫兵代表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并进行"文化大革命"串联。
11月29日起,各中学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到北京、上海等地串联。此时,外地学生也进入本县串联,省"八·二七"造反司令部在县城设立联络站,对本县"文化大革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月,新汴河水利工程全面施工,1972年竣工。
1967年
1月,社会上相继出现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组成的"造反"组织,本县"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学校走向社会。斗争矛头指向县委和县政府负责人,致使县委和县政府工作机构瘫痪。
2月25日,县人民武装部主持召开县直机关代表会议,成立"灵璧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由军队代表、领导干部代表和造反派代表共同行使革命、生产指挥权。
5月,灵璧中学"文化革命委员会"成立,领导该校"文化大革命"。
6月初,灵璧中学部分师生成立"血战到底造反司令部",与原"红卫兵大联合造反司令部"(简称"红联")对立,后发展为社会上两大派,即"好派"(称大联合"好得很")和"屁派"(称大联合"好个屁")。
秋,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进驻县直各单位,开展"支左"工作。
11月16日,县城两大造反组织在县城首次发生武斗事件。
12月11日,两派造反组织于县文化馆再次发生武斗事件。这次武斗动用了枪械和机动车辆,致使1人死亡。12日,县面粉加工厂609袋面粉(计24360斤)被造反组织抢走。13日深夜,造反组织到县人武部抢走大批武器。
同年,本县第一个专门治疗麻风病的焦山医院建立。
1968年
3月,"灵璧造反派革命大联合委员会"(简称"大联委")成立。该会在"支左"部队协调下,共同协商消除分歧、停止武斗、解放干部和筹备成立灵璧县"三结合"革命委员会等事宜。
5月,"大联委"举办"揭盖子"学习班。
6月,灵西闸工程开工,次年12月竣工。其中橡胶坝的工程规模为全国同类工程之首,竣工时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发表了新闻报道。
8月6日,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会")成立,10日在原灵璧初中广场(今县一中操场)举行庆祝大会。
9月,全县中小学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相继进驻学校,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中学学制由原来的"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即初中2年,高中2年。
同月,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
11月,县革委会集中灵璧中学、灵璧师范学校、灵璧初级中学教师举办关于下迁办学学习班。
同月,县"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成立,后改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负责安置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事宜。
同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开始,来自上海、蚌埠和本县的首批下放知识青年计995人,由县知青办公室统一分配到农村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后,下放知青逐年增多。1970年起,插队知青相继被招工、招生、转干和参军。至1980年末,"上山下乡"工作全部结束。
12月26日,本县11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建成并网供电。
同年,国家林业部和商业部在本县召开"发展薪炭林"现场会,推广长集公社利用沟渠河边广栽刺槐的经验。
1969年
3月,县工人代表大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和红卫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了工人、贫下中农和红卫兵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三代会"),下设办公室,统一处理日常事务。
10月,县第三届运动会在县城召开。
同月,灵璧化肥厂勘址筹建,1972年建成投产。
同月,县国营拖拉机站将职工连同拖拉机,一起下放给各公社经营管理,各公社以此为基础先后办起了公社拖拉机站,全县计有公社拖拉机站21个。
同年,县水泥厂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投产,
同年,泗永公路县境段首次铺设渣油路面。
同年,蚌埠三中师生下迁本县韦集、娄庄、杨疃、冯庙和朱集等公社办学;省团校部分干部下放黄湾插队劳动;淮南市部分医护工作者下放本县城乡医院工作;蚌埠商学院部分干部下放本县东风公社插队劳动,本县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插队劳动。
1970年
2月,全县开展打击有破坏活动的反革命分子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一打三反"运动。
12月26~30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年,农村始办合作医疗组织机构,培养和选用"赤脚医生"在合作医疗单位任职。
同年,国家各大、专院校在本县招生。招生时废除考试制度,实行推荐和选拔结合的招生制度。
同年,全县各工业企业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
同年,县民兵独立团成立,团长与政委均由县人武部主要负责人担任。下辖6个连、80个排,有3840名基干民兵参加。
1971年
年初,县自来水厂建成投产,县城居民始用自来水。
2月,县塑料厂筹建,1973年建成投产。
5月,县磷肥厂建成投产。
11月,县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文件,传达林彪反党叛国事件。
同年,全县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学校办工厂和农场,以贯彻"五七"指示精神。
1972年
1月,第一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农村重点社队,开展基本路线教育运动。至1977年止,每年1月均组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共为6期。
7月24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省"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随后,全县农村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赶郭庄"运动,并提出了"超纲要跨长江"的口号。
同年,中学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开卷考试,初中的学制由2年改为3年。
1973年
3月2日,县委和县革委会召开"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7月,县大理石厂建成投产。
1974年
2月,全县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机关干部实行半日制学习制度。
同月,全县组织25个消灭疟疾专业队,对全县109918名有疟疾史的患者采取"8日根治服药"措施,于7~9月3个月内实施。
5月23日,王集、尤集、朱集、尹集、浍沟、禅堂、杨疃、娄庄和黄湾等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达376645亩。灾情严重的地方小麦颗粒无收。
8月,县民兵指挥部成立。
9月25日,县第四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召开。
1975年
1月15日,本县籍解放军战士周新海在苏州市内,为制服惊马保护群众而英勇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周生前所在部队党委予以追记一等功。周的事迹传到家乡后,全县军民开展向周新海学习运动。
春,县地震台勘址筹建。
5月,安徽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南京气象学院的科研人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指战员来本县进行防雹降雨工作。
9月,全县开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教育运动。
同年,新汴河通航。
1976年
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本县干部群众自发佩带黑纱,进行悼念活动。
春,县工艺厂生产的大理石工艺品首次出口,销往日本。
6月中旬,全省沼气工作现场会在本县召开。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逝世,县城和各区(镇)均设立灵堂,供城乡干部和群众举行吊唁活动。18日,在灵璧中学广场举行追悼大会,2万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追悼会。
11月,县城召开欢庆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大会,后全县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
同年,县面粉厂建成投产。
1977年
1月,在第六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农村重点社队,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的同时,一批由农村知识青年参加的县城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县直有关单位进行"倒蹲点",开展"揭、批、查"活动。
5月20日,中共灵璧县委召开慰问教师大会。
11月10日,县招生办公室成立,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废止推荐选拔的招生制度。12月10日,1564名考生在县城参加大学招生考试。15日,3905名考生在县城参加中等专业(技工)学校招生考试。
26日,县科学技术先进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年,县火葬场建成。
1978年
3月,县第一中学建立,原灵璧中学改为县第二中学。
6月26日,县中医院建成。
8月,"文化大革命"中先后改行的中小学教师重新归队任教。
同年,县文工团改为县泗州戏剧团。
1979年
2月6日,县广播电视大学成立。
年底,县丝绸厂建成投产。
同年,安徽省访美代表团选中本县大理石工艺品作为馈赠礼品。
1980年
2月17日,县教育局在县城召开教师春节联欢会。
7月30日,灵璧一中学生徐新宏参加全国航空夏令营,受到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的接见。
同月,县电影院建成营业,建筑面积为1783平方米。
同年,县革委会下发文件,将虞姬墓、城后汉墓、三山玄帝庙旧址和磬石山宋代摩崖造像等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
12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璧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23日,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举行。会后,改灵璧县革命委员会为灵璧县人民政府。
同月,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荣获22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
冬,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在部分农村实行,次年冬全面推行。
同年,娄庄区王赵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玉雪获1981年全国少年书法比赛儿童甲组一等奖,时年11岁。
1982年
年初,县第五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举行。
3月,中共灵璧县委党史办公室成立。5月,县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与党史办公室合署办公,称县编史修志办公室。1984年改称为县史志办公室。
6月19日,县砖瓦厂建成投产。
7月,全县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以1日零时为截止时间,全县总人口为786051人,其中男403624人,女382427人。
8月1日,县电视转播台在县城北建成开播,电视发射机功率为50瓦。
1983年
1月29日,县科技成果奖励会在县城召开。
3月28~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璧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29日,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举行,选举产生了出席安徽省六届人大的8名代表。
春,全县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成立县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
8月1日,尹集贺家小学民办教师刘夫培,学生贺丽、李茂斌参加《中国少年报》"快乐小分队"夏令营活动,在北京受到李先念、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3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第一战役开始,公安干警与5000余名民兵投入战斗,收审了一批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第二战役于次年9月10日在全县城乡展开。
28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
夏,县文物组发现玉石山新石器晚期遗址。
9月,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饶子健参观县大理石厂。
12月7日,县化肥厂合成车间l台压缩机爆炸,致使1名工人死亡,并停产26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0352元。
1984年
6月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璧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27日,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7月26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9月,县大理石厂生产的"璧石牌"大理石板材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同年,本县农村改人民公社建制为区(镇)、乡村建制。
1985年
1月10日,县农机二厂转产大曲酒,改名为县大曲酒厂。
5月1日,尹集贺家小学民办教师刘夫培创办的《农村孩子报》试刊发行。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该报题写报名,康克清、郝建秀为该报题词。后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向全国发行。
同月,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卡尔特博士在本县考察期间,参观县大理石厂。
秋,县委、县政府组织慰问团赴北京,慰问80余名即将开赴云南前线的灵璧籍战士,并赠送家乡名酒"千杯少"以及其他慰问品。
12月8日,县实验小学设立观测点,开展观察哈雷彗星回归的科普活动。
年底,县电视转播台在凤凰山顶建成,直接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节目,原转播台停止使用。
同年,县酒厂工人魏强创作的小说《那明亮的灯哟》获1985年国际青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征文活动二等奖;魏应邀到首都北京参加“亚太地区青年友好会见”招待会。
元祐元年(1086),原虹县的零璧镇析出置县,县名沿用镇名,称"零璧县",隶属淮南东路宿州。同年七月,零璧县复改为零璧镇,隶属虹县。
七年二月,复置零璧县。
政和七年(1117),县名改"零璧"为"灵璧"。
南宋
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将张浚派遣李显忠率军渡过淮河收复灵璧,守城金将富蔡、都木达、周仁等被迫投降。
元
至元三年(宋咸淳二年,1266)五月,大雨成灾,濉河泛滥。
四年,本县改属泗州辖治。
十七年,本县改属河南归德府宿州辖治。
二十四年,县尹李良佐修建县署。
二十五年三月,大雨伴随冰雹,雹大如鸡蛋,受灾地区小麦无收。
二十六年,县尹李良佐修建儒学房舍,此后,历代曾多次重修。
明
洪武二年(1369),知县穆政重建县署。
四年,本县改属中都临濠府宿州辖治。
五年,设立固镇驿站。
六年,本县改属中立府宿州辖治。
七年,本县改属凤阳府宿州辖治。
二十一年,知县周荣扩建县署。
二十四年,知县周荣将固镇桥和新马桥两座木桥改建为石桥。
成化六年(1470)春,县人高鹏、魏易、黄让等在城北高桥湖筑堤修桥,于次年夏竣工。
二十三年三月,地震,县城有震感。
弘治元年(1488)九月,大雪,持续下至次年二月,全县饥荒,民间普遍扒屋毁器作燃料。二年,黄河决堤,黄水沿濉河流入境内,县北庄稼全被淹没,人畜伤亡很大。
三年,县人张广率乡邻在濠城沱河上修建一座5孔石桥。
八年,知县陈玉始筑县城土城墙,重修县署。
正德四年(1509)春、夏,大旱,蝗灾严重,庄稼全被吃光,全县饥荒。
嘉靖三年(1524),知县王仪创办灵璧社学4所。
八年至十二年,连续5年旱灾,五谷不收,黎民逃荒。
十六年四月初五,地震,震中在大庙乡一带,有房屋倒塌。
隆庆五年(1571)夏,大雨成灾,庄稼被淹没。
万历七年(1579)至九年,连续3年夏秋大旱,乡民以树皮、草根充饥,多人病死、饿死。
二十年,县人张君大等在濠城集南修建一座3孔石桥。
二十一年秋,黄河泛滥,本县平地水深数尺,庄稼全被淹没,城墙和民房倒塌大半。
二十四年,知县杜冠时首次纂修《灵璧县志》。
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间,知县钟大章创建正学书院。
四十七年,知县陈泰交纂修《灵璧县志》。
四十七年至天启四年(1624)间,知县别如纶重修县城城墙。
天启元年夏,大雨成灾,黄河泛滥,大水顺濉河故道东流,境内河堤溃决,庄稼淹没。
二年六月,黄河决堤,水患波及本县,民房被毁,人畜伤亡很大。
崇祯九年(1636)正月,高迎祥农民起义军进攻滁州失败,退兵至灵璧等地休整,补充粮草。
清
顺治二年(1645),本县改属江南省凤阳府。
康熙元年(1662),本县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颖六泗道领辖。
七年六月,地震,城墙倒塌两处,民房毁坏很多。
十二年春,知县马啸修筑县城城墙。
十三年,知县吴嵩纂修《灵璧县志》。
十七年,知县姜玉重建儒学大成殿、明伦堂,建县署大堂仪门。
二十三年,知县薛兆麟增建县署二堂、三堂及东书房。
五十八年,知县于元吉修建吴公桥。
乾隆四年(1739),修建渔沟桥,为7孔石桥。
十九年十月二日,知县贡震重修县城城墙,次年四月竣工。
二十三年,知县贡震纂修《灵璧志略》。
咸丰八年(1858)四月三日,捻军将领乔茂柏、崔绕洪率军在渔沟、张大路、冯庙和霸离铺等地与清军激战,取得胜利。
同治五年(1866),清军苗沛霖部属苗添磬部在县南境内抢粮。捻军将领任柱、赖文光率部攻克县城,占领县城一昼夜后退至本县西境,后与清军在任桥作战时兵败,撤出本县境。
光绪三年(1877),新任知县张树建在城乡绅士支持下,重修正学书院。
十六年六月,蝗灾。
二十七年二月,本县受灾田亩的漕粮奉旨缓征。
三十二年五月五日至十月二日,阴雨连绵,小麦霉烂;秋季,洼地积水,作物被淹,不少地方以舟代步。
三十三年九月,县衙门街西旧房设劝学所,廪生杨化南为总董兼视学员。
同年,正学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张采臣。同时借用学宫创办初等小学堂。
宣统元年(1909),珍吾小学创办。
同年,天主教传入本县,教堂"约瑟圣堂"兴建。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1月4日,安徽省临时议会正式成立,本县曹玉德当选为议员。
4月,灵璧女子初级小学筹建。
6月中旬,沿淮连降7天大雨,本县积水3尺,歉收。
11月,灵璧县高等小学堂改称灵璧县高等小学,王奎璧任校长。
年底,安徽省参议会复选议员,本县曹玉德当选议员。
2年,灵璧邮政局和固镇邮政局设立。
3年6月2日,本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
4年6月4日,本县遭受旱、蝗灾害,安徽省国民政府拨发赈抚费1000元。
同年,灵璧县警察所设立。
同年,灵璧钟馗画参加巴拿马艺术赛会,荣获金质奖章。
13年,本县磬石艺人设计并制作一只特大的镂花石磬,其上镌刻《总理遗嘱》全文,作为安徽省的礼品,敬献给南京中山陵。
14年春,王奎璧在南营(现实验小学西部)创办灵璧县师范讲习所,并任所长。同年,在石牌巷增设女子师范讲习所(现县医院门诊部址),王淑贞任所长。
6月5日,安徽省立农业学校学生张扩和谢平两人在县城组织"安庆沪案后援会灵璧分会"。8日,县城各界人士二、三千人集会,声援"五卅运动",并捐银元1000余元汇往"安庆沪案后援会"。
18年2月,灵璧籍早期共产党员戴文生回本县开展革命活动。5月,创建本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
9月,本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小吴家党支部成立。
20年10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县级)成立,委员7人,候补委员1人。
11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在县城西南郊白塘湖召开中国共产党灵璧县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70余人。
12月,中共京渠党支部领导"光蛋会"会员向地主开展"打羊斗争"。
同年,本县建立通俗教育馆,开展业余识字教育活动。
21年6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在张巷、彭家等10多个村庄发动夏收斗争。
8月2日,尤集、渔沟、高楼、大路、浍沟、冯庙、尹集、沙滩等地相继爆发了有1万余农民参加的抗烟捐暴动。21日,暴动停止。
23~27日,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发动了大山"抗五捐"暴动。暴动失败后,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党委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27年5月19日,日军飞机轰炸县城。
24日,灵璧县(民国)政府弃城撤至冯庙张集。
26日,日军攻占县城,31日撤离。
11月8日,驻宿县大店日军沿宿灵公路东进,再次攻占县城。月底,灵璧县维持会成立。之后,日军相继占领县内各重要集镇。
28年1月,许志远任灵璧县(民国)政府县长。
3月,灵璧县维持会改为"灵璧县政府",张子伯任县知事。
5月8日,李浩然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进抵九顶山区,开展抗日斗争。
7月,吴法宪率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第七大队进入县北,开展抗日活动。
9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部派第一大队十一连指导员江祥斋,在县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
10月1日,省政府派王尔宜接任灵璧县(民国)政府县长。
同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第四大队在冯庙与日伪军激战,歼敌400余人,烧毁汽车20余辆。
11月4~10日,张爱萍在县北组织指挥了有6个团兵力参加的讨伐伪军雷杰三的战斗,歼其大部。雷带百余名残兵逃往宿县境内。
同月,中共灵睢县委成立,戴尚义任书记。
29年1月,中共灵北县委成立,李济民任书记。
4月,中共萧灵睢铜县委成立,王觉民任书记。
5月,中共萧灵睢铜县委与灵睢县委合并为中共灵睢县委,王觉民任书记。
同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政治部主任王东保率部进抵县南开辟抗日根据地。
31年3月7日,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七团及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各一部远道奔袭张小圩,俘获县长赵觉民和国民党十七纵队司令许志远及其全部人枪。
11月13日,淮北军民进行反"扫荡",本县地方武装积极参战,配合新四军打击日伪军。12月16日,反"扫荡"胜利结束。
32年4月12日,日伪军分11路"扫荡"宿东地区。宿东游击支队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在杨疃、尹集一带进行反"扫荡",歼敌300余人。
13日,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一部、师骑兵第三大队和宿东游击支队在县北再次发动讨伐雷杰三战役,全歼雷杰三主力。雷本人逃脱。
下旬,灵北县成立,王烽舞兼任县长。
11月,毛更甦调任灵北县委书记。
12月26日,新四军四师组织兵力首攻县北重镇张大路,未克。
33年1月,灵北抗日中学创办。
4月,淮北军区发起春季攻势,于27日和28日先后攻克张大路、冯庙、禅堂3个敌伪据点。
7月,中共淮北四地委在县北菠林村举办干部整风轮训班,宿东、宿灵、灵北3县区以上干部参加了轮训。
9月8~27日,韦国清、彭明治率领新四军一、三、四师各一部,在县北阻击国民党军三十三师段海洲部和十七纵队苗秀霖部,于尤集以西地区歼敌千余人。
11月,尹集区队和民兵在尹集阻击企图前来偷袭灵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时村伪军,击毙伪军副司令胡坦斋。
12月17日,中共灵北中心县委成立,李任之任书记,辖灵北、宿灵和宿东3个县。
34年2月9日,中共淮北三分区主力部队和灵北独立团攻克尤集伪据点,俘获伪军司令刘夫庭及其官兵1500余人。
4月,中共灵北县委在菠林召开万人大会,悼念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
5月9~10日,中共淮北三分区独立一团、二团先后攻克卓圩和卓海据点,毙敌115人,俘敌912人。
9月5日,县城第一次解放,灵北县政府迁驻县城,改称灵璧县(人民)政府,李任之任县委书记,农超谋任县长。
10月15日,淮北津浦路东解放区各县区划调整。此时,本县辖10个区(市)、90个乡、476个行政村,总人口338142人。
同月,灵璧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召开公审大会,汉奸李亚白、王殿喜、陆洪斌等3人被处决。
同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参议会,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吴云培任参议长。
35年春,县(民国)政府在固镇东大营(现固镇一中)开办安徽省立灵璧师范学校,并在固镇(老酱园厂)创办灵璧县立中学;同年秋,该校迁往县城。
5月,中共灵璧县委组织土改工作队到高楼区王楼和张刘两村进行土改试点。
同月,灵璧和铜睢两县在县北王集联合召开有5万人参加的公判大会,汉奸刘夫庭被处决。
7月20日,国民党军第一七一师占领县城,中共灵璧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机关人员撤往县北,开展游击战争。
26~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在朝阳集及渔沟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的九十二旅全部和六十旅一部,计毙俘5000余人。
11月中旬,国民党军冯治安部等动用10个团兵力围歼中共的地方武装,迫使其东撤至洪泽湖。26日,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县长农超谋副书记陈立祥,副县长江祥斋,县总队副张维献等人在洪泽湖畔被包围,后全部牺牲。
36年2月9~24日,王烽舞率领中共淮北挺进支队一部来灵璧活动,拔除县(民国)政府下辖的10多个乡政府。
10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三纵队越过津浦铁路,夜逼本县城,攻克后于14日傍晚撤出。
37年1月,中共灵璧县委、灵璧县人民政府成立,吴云培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6月20日,江淮军区三十四旅和独立旅各一部在饶子健、赵汇川指挥下发起宿东战役,在县北梁集、卓海和大车头一带击溃国民党冯治安部一八○旅五三八团、五三九团的进攻,全歼五三九团第一营和第三营第七连,击毙320人,俘获263人。
7月,灵璧县人民政府颁布"双减条例",在县北部分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
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和江淮军区独立旅在县武装大队配合下,攻占县城,全歼国民党二三八师3个整团和县保安队,县城第二次解放。
38年1月,灵璧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县总工会。
同月,灵城市第一小学成立,张承轸任校长。
2月,灵璧县新华书店建立。
同月,县武装大队和武装民兵在全县范围内剿匪反特,打击残敌破坏活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人民政权。
4月,本县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管辖。
同月,县人民政府发放25万斤粮食救济贫苦农民和烈军工属。
5月,潼山、刘寨等地发生道会门暴动,县武装大队和宿县军分区部队开赴现场平暴,经过两天的战斗,平息了暴乱。
7月4~8日,连降大雨,河水漫涨,全县有78个乡、449个行政村的庄稼被淹没。县委和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投入抢险防汛工作
8月,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9月,灵璧中学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县城群众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
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区干部在固镇和娄庄两区开展反匪反霸斗争。
1950年
9月,县人民武装部成立。
秋,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有100余人。
秋,县人民政府在禅堂召开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宣判大会,处决历史反革命分子雷杰三。
11月,县人民检察署成立。
12月3日,县治淮总队成立。16日,濉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开挖浍沟至泗县八里桥段的新濉河,次年5月5日竣工。
年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灵璧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1951年
1月,县人民文化馆成立。
3月上旬,灵璧乡村师范学校建立。
4月,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优抚模范大会,选举军属朱保君出席全国生产救灾模范会议。朱保君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5月1日,全县城乡28万余人举行反美游行活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武装占领我国领土台湾和单独武装日本,以声援朝鲜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7月17日,县委、县政府在尹集区圩疃乡和冯庙区前刘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试点结束后,正式土改分两批进行。10月14日开始第一批,完成了3个区26个乡的土改任务。12月8日开始第二批,完成了10个区、151个乡的土改任务。至次年2月,全县土地改革工作全部结束。
同月,城乡人民开展抗美援朝捐献运动,共捐款15.5亿元(旧币)。
10月17日起,县政府举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扫除文盲活动。
11月15日,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西起宿县沈桥,东至五河大安集,计长65.5公里;次年1月20日竣工。
12月,县汽车站建成。
1952年
1月1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动员大家积极参加"反贪污、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月,县人民政府在全县城乡开展互助合作宣传活动。年末,全县共成立互助组10629个。
同月,固镇人民豫剧团成立,为本县最早的地方戏剧团。
春,全县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
5月5日,3万多民工参加漴潼河峰山切岭工程施工,至20日完成春季工程计划。同年冬季,该河道冬季切岭工程开工,次年1月底竣工。
1953年
3月8日,全县城乡开展贯彻"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同时对"婚姻法"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9日,全县各界人民举行追悼斯大林逝世大会。
10日,北沱河整治工程开工。
同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灵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4月15日,泗永公路县境内工程竣工,路面为泥石结构,可晴雨通车。
春,县大众泗州戏剧团成立。
7月17日,县人张学栋在福建东山岛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授予黄继光式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张学栋班"。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的家乡堌塘乡命名为"学栋乡"。
11月23日,本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购销由国营粮站统一经营。
1954年
3月1日。县政府组织5060名民工,投资46037.6元,治理阎河,至5月15日竣工。
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推行"三改"(改种高产作物、改广种薄收和旱田改水田)计划。于次年派40多名区乡干部到淮南、滁县、肥东和巢县等地参观学习改种水稻经验,并接收上述地区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55名。1956年接收桐城县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740名。1958年接收来安县前来支援的技术人员300名。
7月16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317人。
同月,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学习,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
同月,全县开展第一次人口普查,以1日零时为截止时间,本县总人口为613575人,其中男311368人,女302207人。
11月16日,濉河治理工程开工,本县负责邢庄至马公店长117公里的河段工程任务,12月30日完工。
年末,全县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8个,入社农户达85359户;组织常年互助组8535个,入组农户达82769户。
同年,省人民政府将三山蒋庙新石器时期遗址、三山西麓汉墓群和龙山西麓汉墓群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
2月20~25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改灵璧县人民政府为灵璧县人民委员会。
3月20日,本县有23905名民工参加濉河治理工程,疏浚浍塘沟至邢沟段。
同月,本县首次施用化肥试验在高楼区潼郡乡进行。
7月,县城始办电灯厂,利用15马力柴油机发电,仅供应县委、县政府等机关办公照明。
1956年
1月12日,本县改属蚌埠专区。
3月,县卫生防疫站成立。
5月7~14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27日,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
同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
同月,高楼区孟山乡治保主任毛安俊出席全国公安战线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评为治安模范,荣获勋章1枚,奖给半自动步枪1支。
夏,灵璧县气象站筹建。
8月,县人民广播站建成播音。
9月1日,县幼儿园成立。
秋,原初级农业社分批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年末,全县共计成立了2453个高级社,入社农户达139852户,占总农产的97.8%。次年,高级社经过调整,由平均每社57户,变为平均每社520户。至此,全县计有269个高级社。
1957年
2月4~7日,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举行。
7月6日,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举行。
9月,县委组织教育界、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进行"大鸣大放",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后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参加"鸣放"的人中,有674人被错划为"右派",有977人被错定为"四种人"。
1961年9月,县委成立甄别工作领导小组,对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右倾机会主义"的人进行甄别平反;有105名"右派"和570名"四种人"被平反。1978年10月,成立县平反冤假错案办公室,开始受理1957年以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冤假错案。至1986年,全县有535名"右派"、407名"四种人"的案件被复查改正;其他冤假错案也都得到了纠正。
同年,县电影联队成立,辖4个电影队。
1958年
3月16~20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月,县酒厂建成投产。
5月1日,灵璧县委机关报《灵璧日报》创刊发行。至1961年1月21日停刊,共刊出725期。
23~27日,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6月,县通用机械厂由集体工业企业转为国营工业企业。
7月22日,浍沟乡张时庄暗藏的反动"圣贤道"道首时庆安等纠集道众14名,携带凶器,攻打县看守所,企图劫走被捕入狱的反动道首吴万昌等人。经过激烈的战斗,闯入看守所院内的14名道徒,12人被击毙,1人被击伤,1人被俘获。民警战士1人牺牲,3人受伤。这起案件后被公安部通报全国。
同月,浍沟轧花厂开始筹建,次年建成投产。
8月25日,县气象站开始天气预报工作,每日通过广播向全县播送3次。
10月1日,晏路、灵城、娄庄、杨疃、尹徐庙、冯庙、固镇、沱河、韦集、集、朱集、尤集、王集、学栋、渔沟、高楼、大路等17个人民公社宣告成立。
1~5日,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举办。
15日,县档案馆成立。
同月,全县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城乡群众开展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大办民兵师活动。
同年,县图书馆建立。
1959年
3月,国营灵璧县拖拉机站建立。
同月,公安局民警唐德胜出席全国公、检、法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荣获立功证章1枚和功模纪念册1本。
5月,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同年,军属姚大娘出席全国优抚对象积极分子大会,会后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60年
2月28日~3月1日,中共灵璧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讨论制定了1960~1962年3年跃进规划。
4月,县工艺美术厂建成投产。
同月,复员军人毛文章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获奖半自动步枪1支。
春,农村缺粮,致使部分群众体质下降,肢体浮肿并伴有非正常死亡现象。不少人外流他乡谋生。
10月,县初级农校校长马云琛出席全国教育战线群英会。
1961年
4月13日,本县改属宿县专区领辖。
11月27~31日,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1962年
7月,连阴雨,伴随大暴雨,多数河道洪水顶托,排泄不畅,全县粮食减产5516万斤。
同年,教育战线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方针,建立了一批半工半读中、小学校。
1963年
3月下旬,本县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工作。
同月,全县中小学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
10月30日,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同年,县兽医站成立。
1964年
5月1日,县第二届运动会在县城召开。
7月,全县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日零时为截止时间,全县总人口为537600人,其中男273574人,女264026人。
10月,人民剧场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789平方米。
12月,本县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年
7月,固镇区由本县划出,置固镇县,沱河以南地域,即原固镇区的5个公社(乡)、52个大队、196个自然庄、506个生产小队、13518户、55133口人和214937亩耕地都划归固镇县辖制。本县面积由原2288平方公里减为全县2054平方公里。
12月7日,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1966年
春,本县参加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和江西5省消灭疟疾联防战。县卫生局组织医疗队分区包干,对有疟史患者进行8日服药活动,九顶区服药率达100%。
6月12日,本县教育系统"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城乡各中学领导运动。全县小学教师集中于县城搞"文化大革命",历时98天。以后群众起来"造反",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全县社会秩序混乱。
10月11日,县委在县城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中旬、县委委派许则贤带领部分中小学教师和红卫兵代表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并进行"文化大革命"串联。
11月29日起,各中学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到北京、上海等地串联。此时,外地学生也进入本县串联,省"八·二七"造反司令部在县城设立联络站,对本县"文化大革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月,新汴河水利工程全面施工,1972年竣工。
1967年
1月,社会上相继出现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组成的"造反"组织,本县"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学校走向社会。斗争矛头指向县委和县政府负责人,致使县委和县政府工作机构瘫痪。
2月25日,县人民武装部主持召开县直机关代表会议,成立"灵璧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由军队代表、领导干部代表和造反派代表共同行使革命、生产指挥权。
5月,灵璧中学"文化革命委员会"成立,领导该校"文化大革命"。
6月初,灵璧中学部分师生成立"血战到底造反司令部",与原"红卫兵大联合造反司令部"(简称"红联")对立,后发展为社会上两大派,即"好派"(称大联合"好得很")和"屁派"(称大联合"好个屁")。
秋,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进驻县直各单位,开展"支左"工作。
11月16日,县城两大造反组织在县城首次发生武斗事件。
12月11日,两派造反组织于县文化馆再次发生武斗事件。这次武斗动用了枪械和机动车辆,致使1人死亡。12日,县面粉加工厂609袋面粉(计24360斤)被造反组织抢走。13日深夜,造反组织到县人武部抢走大批武器。
同年,本县第一个专门治疗麻风病的焦山医院建立。
1968年
3月,"灵璧造反派革命大联合委员会"(简称"大联委")成立。该会在"支左"部队协调下,共同协商消除分歧、停止武斗、解放干部和筹备成立灵璧县"三结合"革命委员会等事宜。
5月,"大联委"举办"揭盖子"学习班。
6月,灵西闸工程开工,次年12月竣工。其中橡胶坝的工程规模为全国同类工程之首,竣工时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发表了新闻报道。
8月6日,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会")成立,10日在原灵璧初中广场(今县一中操场)举行庆祝大会。
9月,全县中小学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相继进驻学校,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中学学制由原来的"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即初中2年,高中2年。
同月,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
11月,县革委会集中灵璧中学、灵璧师范学校、灵璧初级中学教师举办关于下迁办学学习班。
同月,县"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成立,后改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负责安置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事宜。
同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开始,来自上海、蚌埠和本县的首批下放知识青年计995人,由县知青办公室统一分配到农村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后,下放知青逐年增多。1970年起,插队知青相继被招工、招生、转干和参军。至1980年末,"上山下乡"工作全部结束。
12月26日,本县11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建成并网供电。
同年,国家林业部和商业部在本县召开"发展薪炭林"现场会,推广长集公社利用沟渠河边广栽刺槐的经验。
1969年
3月,县工人代表大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和红卫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了工人、贫下中农和红卫兵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三代会"),下设办公室,统一处理日常事务。
10月,县第三届运动会在县城召开。
同月,灵璧化肥厂勘址筹建,1972年建成投产。
同月,县国营拖拉机站将职工连同拖拉机,一起下放给各公社经营管理,各公社以此为基础先后办起了公社拖拉机站,全县计有公社拖拉机站21个。
同年,县水泥厂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投产,
同年,泗永公路县境段首次铺设渣油路面。
同年,蚌埠三中师生下迁本县韦集、娄庄、杨疃、冯庙和朱集等公社办学;省团校部分干部下放黄湾插队劳动;淮南市部分医护工作者下放本县城乡医院工作;蚌埠商学院部分干部下放本县东风公社插队劳动,本县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插队劳动。
1970年
2月,全县开展打击有破坏活动的反革命分子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一打三反"运动。
12月26~30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年,农村始办合作医疗组织机构,培养和选用"赤脚医生"在合作医疗单位任职。
同年,国家各大、专院校在本县招生。招生时废除考试制度,实行推荐和选拔结合的招生制度。
同年,全县各工业企业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
同年,县民兵独立团成立,团长与政委均由县人武部主要负责人担任。下辖6个连、80个排,有3840名基干民兵参加。
1971年
年初,县自来水厂建成投产,县城居民始用自来水。
2月,县塑料厂筹建,1973年建成投产。
5月,县磷肥厂建成投产。
11月,县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文件,传达林彪反党叛国事件。
同年,全县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学校办工厂和农场,以贯彻"五七"指示精神。
1972年
1月,第一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农村重点社队,开展基本路线教育运动。至1977年止,每年1月均组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共为6期。
7月24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省"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随后,全县农村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赶郭庄"运动,并提出了"超纲要跨长江"的口号。
同年,中学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开卷考试,初中的学制由2年改为3年。
1973年
3月2日,县委和县革委会召开"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7月,县大理石厂建成投产。
1974年
2月,全县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机关干部实行半日制学习制度。
同月,全县组织25个消灭疟疾专业队,对全县109918名有疟疾史的患者采取"8日根治服药"措施,于7~9月3个月内实施。
5月23日,王集、尤集、朱集、尹集、浍沟、禅堂、杨疃、娄庄和黄湾等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达376645亩。灾情严重的地方小麦颗粒无收。
8月,县民兵指挥部成立。
9月25日,县第四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召开。
1975年
1月15日,本县籍解放军战士周新海在苏州市内,为制服惊马保护群众而英勇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周生前所在部队党委予以追记一等功。周的事迹传到家乡后,全县军民开展向周新海学习运动。
春,县地震台勘址筹建。
5月,安徽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南京气象学院的科研人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指战员来本县进行防雹降雨工作。
9月,全县开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教育运动。
同年,新汴河通航。
1976年
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本县干部群众自发佩带黑纱,进行悼念活动。
春,县工艺厂生产的大理石工艺品首次出口,销往日本。
6月中旬,全省沼气工作现场会在本县召开。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逝世,县城和各区(镇)均设立灵堂,供城乡干部和群众举行吊唁活动。18日,在灵璧中学广场举行追悼大会,2万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追悼会。
11月,县城召开欢庆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大会,后全县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
同年,县面粉厂建成投产。
1977年
1月,在第六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农村重点社队,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的同时,一批由农村知识青年参加的县城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县直有关单位进行"倒蹲点",开展"揭、批、查"活动。
5月20日,中共灵璧县委召开慰问教师大会。
11月10日,县招生办公室成立,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废止推荐选拔的招生制度。12月10日,1564名考生在县城参加大学招生考试。15日,3905名考生在县城参加中等专业(技工)学校招生考试。
26日,县科学技术先进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年,县火葬场建成。
1978年
3月,县第一中学建立,原灵璧中学改为县第二中学。
6月26日,县中医院建成。
8月,"文化大革命"中先后改行的中小学教师重新归队任教。
同年,县文工团改为县泗州戏剧团。
1979年
2月6日,县广播电视大学成立。
年底,县丝绸厂建成投产。
同年,安徽省访美代表团选中本县大理石工艺品作为馈赠礼品。
1980年
2月17日,县教育局在县城召开教师春节联欢会。
7月30日,灵璧一中学生徐新宏参加全国航空夏令营,受到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的接见。
同月,县电影院建成营业,建筑面积为1783平方米。
同年,县革委会下发文件,将虞姬墓、城后汉墓、三山玄帝庙旧址和磬石山宋代摩崖造像等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
12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璧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23日,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举行。会后,改灵璧县革命委员会为灵璧县人民政府。
同月,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荣获22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
冬,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在部分农村实行,次年冬全面推行。
同年,娄庄区王赵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玉雪获1981年全国少年书法比赛儿童甲组一等奖,时年11岁。
1982年
年初,县第五届体育运动会在县城举行。
3月,中共灵璧县委党史办公室成立。5月,县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与党史办公室合署办公,称县编史修志办公室。1984年改称为县史志办公室。
6月19日,县砖瓦厂建成投产。
7月,全县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以1日零时为截止时间,全县总人口为786051人,其中男403624人,女382427人。
8月1日,县电视转播台在县城北建成开播,电视发射机功率为50瓦。
1983年
1月29日,县科技成果奖励会在县城召开。
3月28~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璧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29日,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举行,选举产生了出席安徽省六届人大的8名代表。
春,全县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成立县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
8月1日,尹集贺家小学民办教师刘夫培,学生贺丽、李茂斌参加《中国少年报》"快乐小分队"夏令营活动,在北京受到李先念、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3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第一战役开始,公安干警与5000余名民兵投入战斗,收审了一批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第二战役于次年9月10日在全县城乡展开。
28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
夏,县文物组发现玉石山新石器晚期遗址。
9月,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饶子健参观县大理石厂。
12月7日,县化肥厂合成车间l台压缩机爆炸,致使1名工人死亡,并停产26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0352元。
1984年
6月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璧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27日,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7月26日,中国共产党灵璧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9月,县大理石厂生产的"璧石牌"大理石板材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同年,本县农村改人民公社建制为区(镇)、乡村建制。
1985年
1月10日,县农机二厂转产大曲酒,改名为县大曲酒厂。
5月1日,尹集贺家小学民办教师刘夫培创办的《农村孩子报》试刊发行。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该报题写报名,康克清、郝建秀为该报题词。后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向全国发行。
同月,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卡尔特博士在本县考察期间,参观县大理石厂。
秋,县委、县政府组织慰问团赴北京,慰问80余名即将开赴云南前线的灵璧籍战士,并赠送家乡名酒"千杯少"以及其他慰问品。
12月8日,县实验小学设立观测点,开展观察哈雷彗星回归的科普活动。
年底,县电视转播台在凤凰山顶建成,直接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节目,原转播台停止使用。
同年,县酒厂工人魏强创作的小说《那明亮的灯哟》获1985年国际青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征文活动二等奖;魏应邀到首都北京参加“亚太地区青年友好会见”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