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人组织
民国37年(1948)11月县城解放后,工人群众自发组织搬运、印刷、店员等行业工会,会员85人。38年1月,县工会成立,同时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议决定由固镇、灵城两地的搬运与建筑工会抽200名工人成立支前大队,为解放军渡江、修桥、筑路运送物资。1951年3月,县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1953年6月,县第三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是年,基层建有29个工会。1955年5月,县工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7月,县第四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次年,县属各企业、事业单位先后组建基层工会64个。1957年5月,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议号召工人站稳立场,积极投入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是年,工会会员发展至2850人。1962年,县工会联合会改称县总工会,下设组宣部、教育工会、财贸工会、俱乐部、职工学校、工人医院等。
"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各级工会组织一度停止活动,总工会地址被造反派组织占据。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县群工小组、三代会先后成立。1969年3月25日,县第六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成立县工代会。
1973年,县总工会恢复。5月4日,县第七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常委9人。当时,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82个,会员4404人。1979年1月5日,县第八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选举产生正、副主席2人,常委10人。是年,全县建立基层工会236个,有会员7544人。全县在26个国营工业、企业单位组建职工代表大会。1982年,县工人俱乐部建立,占地1380平方米,造价22万元。
1983年1月18日,县第九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32人。大会选举产生正、副主席2人,常委13人,委员26人;讨论通过《贯彻十二大精神,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的工作报告。是年,全县建有基层工会248个,会员9362人。至1985年,全县会员发展到12236人。
建国以来,县总工会在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组织职工民主管理企事业,改善职工劳保福利,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业余教育和文娱体育活动等活动中,做出了贡献。
二、农民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灵北县委就设有农民救国会(简称"农救会"),各区相应设立农救会,宣传抗日救国,参加抗日斗争,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惩奸反霸。解放战争时期,县民主政府下设农民协会。1950年10月,县政府设农委会,组织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反匪防特、生产救灾等运动。1954年,农委会改为农村工作部。
1969年3月,县召开第一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简称"贫代会"),选举产生正、副主任1人,常委、委员若干人;各人民公社也设立贫代会。1973年,县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宣布各级贫下中农代表会改名为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会");随之,各人民公社贫代会也改为贫协会,配1名专职干部。1982年,县委农村工作部恢复,全县的贫协组织撤销。
三、青少年组织
1.共青团
民国38年8月开始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灵璧县委员会,1950年底正式成立。是年,全县有团支部193个,团员2830人。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灵璧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学生部、办公室,各部配部长1人,办公室配秘书1人。是年,全县有基层团委32个,团总支110个,团支部598个,团员2259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县共青团工作一度停止。1971年9月,恢复共青团组织。1987年,全县有基层团委105个,团总支20个,团支部1131个,团员44664人,其中女团员13457人。
1953~1985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灵璧县委员会共召开10次代表大会。
本县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和突击队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县委坚持以四化为中心,在广大团员和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队、突击手"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79年8月,向阳公社石姑娘队团支部书记张书侠、高楼公社潼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仔仁、九顶公社京渠大队团支部书记卓祥玲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受到团省委表彰。县农具厂团支部书记张卫琪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受到团中央的表彰。1982年,灵璧一中团委会、灵璧二中高二(六)班团支部分别被团省委评为文明礼貌先进集体和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出席团省委召开的先进集体表彰大会。1985年,本县九顶区团委书记戚伟被评为省优秀团干部;城郊区灵西乡徐杨村团支部书记陈守侠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2.少年先锋队
1950年4月,本县部分小学先后建立少年先锋队。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5年,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18513人,大队辅导员117人。196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55285人,大队辅导员184人。"文化大革命"中,各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少先队活动中断。1978年10月27日,团中央决定恢复少先队组织,同时撤销红小兵组织。是年,全县有少先队员66129人,大队辅导员172人。1981年8月15日,团中央决定全体少年儿童都佩戴红领巾,全县有少先队员62021人。1987年,全县有少先队员69345人,大队辅导员415人,中队辅导员1020人。
四、妇女组织
1.妇救会
民国32年4月,中共灵北县委设妇女救国会。34年2月,全县12个区都设妇救会组织。这个时期的妇女工作是发动、组织妇女支前,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区委仍设"妇女代表会"。
2.妇联会
民国38年3月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后,本县设立民主妇女联合会;13个区、129个乡也设立民主妇女联合会。
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0年秋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00余人。会议动员妇女积极参加生产,搞好生产自救;选举产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副主任各1人,干事3人。13个区民主妇联会配正、副主任12人,干事3人。
县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1年3月1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00余人。会议发动妇女办好冬学。
县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3年3月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36人。会议选举产生由17人组成的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副主任2人,组织、宣传、生产福利科长3人,干事4人。妇女联合会组织全县妇女开展宣传婚姻法活动。1954年,全县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合作社中,有女组长928人,女社长83人。
县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6年8月2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14人。会议选举产生由35人组成的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是年,义务《兵役法》颁布后,妇女成为一股主要力量,全县妇女掀起了母送子、妻送夫、姐妹送兄弟参军的高潮。
1957年9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县妇女联合会。
县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63年1月1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19人。新的县妇联会设常委、正、副主任、秘书、部长、干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妇联会工作中断。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的群工小组分管妇女工作。
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73年4月25日在县城召开,县妇女联合会恢复,由37人组成,其中常委9人,正、副主任3人。全县22个公社(镇)先后召开妇代会,恢复妇联会组织,配专职正、副主任。
县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78年12月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00人。会议听取、讨论并通过县六届妇联会的工作报告,并制定了新时期本县妇联工作的任务;选举产生七届县妇联会,常委13人,正、副主任各1人;选举产生出席省第五次妇代会代表7人。1979年,全县14个区镇妇联会配正、副主任12人,干事2人。县、区、乡三级妇联会建立了信访网。县妇联会全年接待信访58人件,处理办结55人件。区妇联会接待信访253人件,处理办结243人件。县妇联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创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活动。县塑料厂工人王玉侠、浍沟区大路乡妇联主任毛兰英、城关镇东关办事处党委书记韩秀英及高楼区大庙乡妇联主任梁秀珍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0人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1981年起,县各级妇联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礼貌"活动,组织开展了创"五好家庭"活动。
县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3年5月1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96人。会议选举产生八届县妇联会,常委13人,正、副主任各1人,秘书、部长、干事计4人;选举产生出席省第六次妇代会代表7人。是年,县妇联会开展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活动,配合县政法部门,有力打击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解救受害妇女儿童52人;1984年解救受害妇女儿童9人;1985年解救受害妇女儿童19人。县妇联还配合科技部门举办科技培训班,先后有966名妇女参加了学习,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了宣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的活动。
1987年,县妇联会设正副主任、秘书、儿童少年工作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部、法律顾问处。区妇联会配主任、干事各1人。77个乡(镇)妇联会通过考试、考查,全部聘用了不脱产的干部。708个村民委员会也选配了妇代会干部。在经济建设中,本县各级妇联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妇女兴办第三产业,发展商品生产;召开座谈会、交流会40余次;为专业户解决贷款32150元,全县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户6731户、经济联合体21个。
五、工商组织
1.商会
本县商会于民国17年6月成立,吕维舟任主席,吕和胡云亭2人为常务委员。19年6月,县商会依法改选,吕季石被选为主席,吕和胡云亭、孔爱晋3人为常务委员;后因县党部指责手续未齐,办法不合,省厅未予立案。20~26年,陶孟函任会长;27~28年,魏巽斋任会长;29~34年,朱品清任会长;35~37年10月,戴桓武任会长。县商会活动情况缺载。
民国34年12月,固镇摊贩业、银楼业、菜馆业、杂货业各同业工会成立。37年11月,灵城镇商会成立,陶孟函任会长,共有商户400余户。
2.工商业联合会
1951年底,本县区驻地的集镇建立了工商业者联合会。1952年,灵城镇商会重新改组,成立工商业者联合会,由11人组成,其中工商业主代表8人,国营企业代表3人。同年,县工商联对全县工商业主进行清理、登记、造册,配合政府、税务部门管理市场、辅助税收。1953年2月,改为县工商业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固镇设立分会,韦集、沱河、娄庄、杨疃、尹集、渔沟、九顶、高楼、冯庙设立办事处。
县第一届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会于1954年1月18日在县城召开,历时7天。会议主要议程是:总结汇报筹委会的工作,选举产生县第一届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制定通过《灵璧县工商联合会组织章程》。第一届执委会由31人组成,常委13人,阎德舜任主任,副主任2人,秘书1人。同年10月,撤销原来的9个基层办事处,保留固镇分会,在冯庙、高楼、渔沟、尹集4个集镇设立工商小组。
县第二届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会于1955年2月6日在县城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执行委员会,由27人组成,常委7人,周道秀任主任,副主任1人。1957年4月12日、1958年12月26日、1966年2月23日,分别在县城召开县第三、四、五届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会,选举产生县第三、四、五届执委会,阎德舜、周安庆分别任主任,有3名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工商业联合会活动停止。
3.个体劳动者协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本县个体工商业迅速发展,集镇市场贸易活跃。1983年8月23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县城成立,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13个区所在地集镇设立分会。全县共有会员6602人,其中灵城镇1231人。协会制定了《灵璧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草案),个体商户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六、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5月24~28日,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普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40人,代表全县420名会员。会议选举产生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2人。协会设农学、理学、医学3个学组委员会,各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委员各1人。初建时,协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县城;农业合作化高潮后,工作重点转向农村。
1959年冬,科普协会改称"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
县第一次科协代表大会于1959年12月20~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55人,代表全县465名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6人,委员23人。
县第二次科学技术代表大会于1963年2月9~1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72名,代表全县1200名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4人,委员13人;选举尤祥才、高维标为出席省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被迫中断。1979年4月20日始恢复。
1980年9月20日,县科协委员会选举尤祥才、史廷豪、王恩培、姚增元为出席省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县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81年5月5~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60人,其中男240人,女20人;农林专业34人,医药卫生专业36人,畜牧专业22人,电力专业13人,水利专业12人,农机专业16人,工业25人,电子专业3人,数理化专业25人,科技示范户和生产能手35人,其他39人。大会选举产生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5人,委员31人。下设医药卫生、农业、工业、畜牧兽医、农业机械、数理化、水利、电力、轻工业、保健食品、科普美术、少年科技和科技通讯等13个学会。
至1987年,县科协设普及部、咨询部、学会部和办公室,配备正副主任、正副部长、秘书和干事。
上一篇:第四节 政 协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