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二轻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本县手工业在建国前就较有基础,当时农村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制品,差不多都是手工业提供的。
清光绪十二年(1886),县城东关外戴氏开办大炉店,生产锄头、镰刀等小型农具。十五年,王绍在县城隅顶西(今县政府招待所处)开办酒坊,雇用20余名工人,年产白酒1800公斤。民国初年,县城手工业匠铺发展至20余家,有铁匠铺、木匠铺、竹器铺、银器店、成衣店、鞋店等行业。民国8年(1919),县城有私营轧花厂1家,拥有9台人力轧花机,雇用18名工人,轧花机系汉阳铁工厂产品。每台单价30元,每台每天轧花175公斤。同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劳动人数达7643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9.1%。10年,李明凡在县城东关外开设大炉店,生产铲子、犁铧等。14年,成衣匠李保田购进美国产三星牌缝纫机1架,成为县城最早使用缝纫机械的店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受战争影响,本县私营手工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建国初年,个体手工业得到恢复发展。1951年末,全县有手工业者83户、316人,占有土地180.5亩。他们忙时种地,闲时务工。土地改革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据手工业普查,全县计有手工业者4653户、7623人。其中城镇294户、547人;乡村4359户、7076人。当年,本县开展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发动工作,教育和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年末,全县计成立29个同行业手工业合作小组和5个生产合作社。在合作小组中,铁业组12个,即:娄庄、尹集、九顶周庄、朝阳镇、冯庙、连城、杨疃、高楼、沙坝、韦集、王集和张集铁业组;木业组13个,即:沙坝庙李、王集古城、崔楼黄庄、朝集、冯庙、固镇庙岗、杨疃、尤集、娄庄、张庄、三山、浍沟和高楼木业组;缝纫组2个,即:灵城和固镇缝纫组;竹器组2个;即:灵城和固镇竹器组。5个生产合作社是:大山柳器生产合作社,固镇铁业生产合作社,固镇木业生产合作社,灵城铁业生产合作社和灵城木业生产合作社。各生产小组和生产合作社,实行入股分红制,即按资产和劳力进行收益分配。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后来,被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纷纷参加同行业组织。当年全县计成立了31个生产合作小组和合作社。这些组织是:界沟、浍沟、渔沟、虞姬、高楼沟涯、大路和郑庄铁业组;郑园普庄、大山、官庄、院寺、大庙、张桥、尹集和张集木业组;冯庙、后刘、胡堆、尹集和大山编席组,娄庄、尹集、杨疃、高楼和渔沟缝纫组,土楼柳器组,灵城和固镇制鞋组,灵城针织组,沱河铁业社,韦集木业社。1956年,全县新成立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小组,即:灵城镇、固镇、尤集和韦集缝纫组,固镇缫丝组,灵城建筑社,固镇建筑社。至此,全县共建有7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和合作社。除少数泥瓦工和木工外,城乡个体手工业者90%以上都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此后,除泥瓦匠、木匠和维修服务业外,其他个体手工业极少存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手工业又日益兴盛起来,至1985年,全县有个体工业4883户,从业人数5967人,年营业额1084万元,上交税金33万元,自有资金227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