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集镇建设
建国前夕,全县有32个集镇,集镇建设极为落后,大部分集镇仅有一条短而窄的"一"字形街道,多数为土质路面,个别的为碎石路面或石板路面。沿街的店铺,房屋低矮,多为草房。集镇上除庙宇、祠堂外,无其他公用建筑。
建国后,本县各集镇相继作为区公所、乡政府机关驻地,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集镇的地位受到重视,集镇的面貌不断得到改观。50年代初期,政府首先利用庙宇、祠堂等公用建筑兴办学校、诊所和粮库,进而修整街道、修缮房屋开办商业店铺。这一时期集镇建设特点是扒旧房盖新房,街道基本维持原状。50年代中期,在"一化三改造"过程中,国营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单位逐步增多,各集镇的房屋建筑也相继增加。这一时期建设特点是砖瓦结构的房屋增多,但无整体规划,房屋布局零乱。60年代开始,集镇开始出现戏院、文化馆(站)、大礼堂和浴池等文化服务设施。
70年代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本县经济的振兴,集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大部分集镇对老街道进行拓宽取直,开辟新街道,铺设柏油路面,街道两侧修筑路牙石,安装了路灯。国营和集体单位沿街兴建了营业和办公楼房,楼房一般为2~3层;此间私人也开始沿街建起砖瓦房屋,一般是前为商店,后为住宅。据1982年统计,全县集镇私人全年竣工建筑面积为8060平方米,总投资54万元,其中住宅面积7700平方米,投资46万元。1984年起,县城建部门组织各区、乡制定集镇建设规划,各区、乡(镇)分别建立了小城镇建设规划领导机构,负责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全县有42个集镇各自就本地的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及规模、人口规划、公用建筑及设施布局、环境保护和集镇绿化等方面,研究制定了近期(1987~1990年)和远期(1990~2000年)的总体规划,同时绘制了集镇建设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和工程线路图,并附有规划说明书。同年底全县有13个集镇开始按总体规划进行集镇建设。1985年,全县集镇新建住宅9013平方米,总投资53.8万元,其中楼房3004.3平方米,砖瓦房6008.7平方米。据抽样调查集镇人均住房12.4平方米。全县集镇通电率达100%,设有文化站35个,图书室425个,影剧院7家。
附14-1高楼镇建设规划
一、高楼镇现状
高楼镇现有工厂企业55个,其中国营企业18个,集体与个人企业37个,以轧花、建材为主,年工业总产值630万元。由于各种原因,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居住用地太大,形成低层、低密度,浪费土地严重;
2.道路与贸易市场不分,逢集时道路中乱摆摊设点,出现交通阻塞;
3.无绿化和体育用地。
二、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略)
三、建设规划
(一)城镇性质: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分析,高楼镇的性质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的集市贸易重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二)规划期限及人口规模
1.规划年限:近期1987~1990年,远期1990~2000年。
2.人口规模:现有在册人口44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5人,农业人口3460人。另外该镇无户口常住农业人口1095人,故实际现有人口为5500人。
近期6500人。自然增长数=5500(1+12‰)3=5700人,机械增长800人。
远期12180人。自然增长数=6500(1+10‰)10=7180人。根据区领导人意见,远期人口可适当再增加。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到2000年我国将达到小康水平,将有1/3的农业人口到集镇上务工经商,因此到2000年,本镇机械增长人口为5000人。
3.用地规模:近期控制在1.27平方公里,平均每城镇人口195平方米;远期规划为1.83平方公里,平均每人150平方米(见用地平衡表)。
(三)城镇用地布局
1.现状布局分析及发展方向的确定。该镇用地现状布局以东西老街为主线,分南北两大部分,北部以居住为主,南部以仓库和工业为主,夹杂居住。在与南北路交叉中心以东的街面为商业中心,以西为政治、科教中心,布局基本合理,根据各种条件的分析决定,在西部潼河两岸发展气味、烟尘、污染较大的工业区。在南北路东,潼河两岸,发展水污染较大的工业。居住主要就地改建,适当向周围扩展。新开两条南北街,原街适当加宽,沿街布置公建,加强绿化,因此本镇的发展方向为向北向西。
2.交通组织与道路系统。高楼镇的交通可分为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和贸易大街三大类。
交通组织。内部交通主要是连接居住区之间及工厂与居住区之间的道路,没有或很少有商业。贸易大街:主要是解决2万人赶集而设计的(10天4个集),人流量大,主要以步行为主。新开的两条南北街和一条东西街沿街布置公建。
3.对外交通。高楼镇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有高楼至大路、高楼至大庙、高楼至睢宁县的桃园。今后还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原来交通车辆通过东西街,路面较窄,人流集中混乱,造成道路阻塞。规划将此过境改道。过境车辆通过环镇道路,避免穿越镇区,其公共汽车站设在潼河南岸桥西。
4.工业与仓库。由于有关部门提了一些在规划期内要新建工业、仓库的具体项目,因此规划中规划了仓库的备用地,供今后选用。
无污染的工业备用地在北环路以北,缫丝厂附近。对一些污染工业放在西南角,形成西南工业区。
5.居住用地。充分利用镇区基础,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集资在原地改建楼房,居住用地只要在原基础上稍作扩展即可满足要求。
6.商业贸易。从现有基础上发展,规划全镇性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在新开的两条南北街和一条东西街(包括从事百货、小商贩和专业户),新开的三条路两边,可作为两户一体进镇,从事农副产品及服务业的用地。对于东面的南北老街也加宽变成商业街。新开的南北街和南北两条东西街的交叉口形成两个商业中心。镇东南角的棒行、柴草和牲畜行,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建。
7.卫生教育用地。现有的高楼中学,位置不当,但考虑财力无法搬迁,只好就地改建和扩建。小学校位于镇中心,位置较合适,在原地基础上向东扩建。在规划时把机械厂搬出,形成公建,在镇政府对面建小学和托儿所。扩大医院,增加床位,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在镇北增加诊所。
8.文化娱乐用地。对现有的影剧院进行整修,可向东扩大一些用地,人流从东面集散,小学校东可建一青少年之家,环镇的水边可栽树种草,树荫下设点散座。在区公所南边搞一小型的自然式公园与城河绿树形成一个整体,在中小学校后也可建一游园。
9.体育用地。在镇东新开一体育场,作为全镇体育中心,也可供中小学使用。
10.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设在汽车站边,另外街道内也要多设几处自行车停车场。
(四)环境保护与绿化建设
1.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绿化好周围的水面和街头绿地。
2.保护好水体。高楼镇不仅水面多且水质好,适于种藕养鱼,除死水、小水塘外,一般不要填平。
3.改善居住条件。逐步降低建筑密度,发展楼房,节约用地,见空插绿。
4.在街道边适当的位置多设几个公共厕所,要注意的是:
(1)在独立地段;(2)有绿化遮掩;(3)采用无臭、灭蝇、旱池设计图纸。
(五)市政工程
1.镇内道路全部铺设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人行道铺40×40板面,便于管线铺设。
2.在镇北建一水厂,采用地下水沿街铺设干道,争取达到75%的人用上自来水。
3.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沿几条主要街道铺设下水道,然后集中排入潼河下游。有污染工业区可单独处理后排放。
4.供电:本镇有一变电所,可以满足本镇工业与居民用电的要求,只要注意配套建设即可。
5.邮电:本镇有邮电支局1个,有电话34门,主要联系有镇内各单位,近期规划电话增加到50门。
附:用地平衡表

二、村庄建设
建国前,本县村庄交通闭塞,建设落后,村庄之间无一条正规道路,村庄居民住宅简陋零乱,除少数地主富户的住宅有部分砖瓦结构的房屋外,大部分居民房屋为土墙、草面(麦草、芦草居多)、两架梁的简易农舍,这类房屋狭窄矮小,通风采光差,阴暗潮湿。
建国后,本县农村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好转而发展。50年代后期,旧房翻新成为普遍现象,但仍为土墙草顶。6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人口增多,另辟新宅建房增加,房屋比以前高大,但仍为泥草结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好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兴建房屋,改善住宅条件,农村中土墙瓦顶和砖墙瓦顶结构的房屋不断涌现。特别是1982年,农村开始出现了建房热潮。据统计,当年全县农村竣工房屋面积为668359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637577平方米,总投资1942万元。其间,大部分农民各自为政,自由选择地基,自由定向,因而所建新房,参差不齐,耕地浪费现象严重。1984年,县城建部门发动和组织农村各地开展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工作,各行政村分别建立了乡村建设规划领导机构,负责制定规划。年底,全县有686个行政村就村庄的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及规模、人口规模、绿化建设和公用设施等方面制定了近期(1987~1990年)和远期(1990~2000年)的总体规划,绘制了村庄建设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和工程线路图,并附有规划说明书。1985年,据抽样调查,当年有近万户农民建造了新房,其中砖瓦房占42.7%。至此,农村人口住房总面积达9953047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的房屋面积3317682.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13平方米;乡村道路已达402公里,其中铺设石子路面的道路147.8公里。全县有575个村庄通电,村庄通电率达81.2%。
下一篇:第五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