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仓储
建国后,为适应粮食收购量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本县粮食部门先后于县内49处建起永久性粮库3631座,可储粮36348万公斤;县内每40平方公里就有1处粮库,给储运工作带来便利。
1.仓库建设
南宋时期,县北潼郡设粮仓,储存由万安湖运来的粮食,再经长直沟入古汴河中转至泗州。明洪武初年,县城东南(今灵璧二中)建有预备仓3座,仓房21间。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储粮备荒,知县杜冠时在县境内设社仓6处,就便积储,每年出陈易新。这6处谷仓是:城内社仓,在预备仓西,仓房5间;娄子庄社仓,在集南街北,仓房5间;固镇集社仓,在集北街东,仓房3间;九湾集社仓,在集东街北,仓房3间;孟山集社仓,在街北,仓房3间;八塔集社仓,在集南街东,仓房l间。同期,县境南北水码头设漕仓2处。南仓设在九湾集,以税据收纳粳米;北仓设在双沟集,依税据收纳粟米。清顺治十六年(1659)废北仓,粳、粟米并到南仓征收,仓房不足,临时租赁民房100余间代用。雍正十年(1732),知县俞光在县署仪门内建常平仓,仓廒6间,储存采买及征收的粮食。后因丰年仓房不够,遂于固镇、九湾、渔沟、禅堂等地借用寺院和民房暂用。十二年,知县王祖晋于任期内在县署内建立社仓6间。乾隆年间,漕仓、常平仓关闭。道光五年(1825),县内设常平仓、储备仓和社仓。常平仓可储捐积粟米14万公斤,储备仓可储米、麦、谷136万公斤,社仓可储谷6.3万公斤。民国23年(1934),县城设有县仓1座,年末储存积谷45.5万公斤。30年,因仓容紧张,以祠堂、庙宇和民房代用,全县建有9处临时粮仓。当年所征收的粮食10%存县仓,30%储乡仓,60%储保仓。此后,县国民政府又于古城、九顶、高楼、固镇4地增设粮仓。古城库仓容10万公斤,九顶库仓容150万公斤,高楼库仓容300万公斤,固镇库仓容100万公斤。
建国后,灵璧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县民国政府的仓库5处,即:银粮库,位于县府大院,有瓦房6间,仓容60万公斤;古城仓库,位于王集街,有草房2间,仓容10万公斤;九顶仓库,位于朝阳集,有民房120间,仓容150万公斤;高楼仓库,位于高楼,仓容300万公斤;固镇仓库,位于固镇庙岗,仓容100万公斤。1950年,本县由于资金短缺,新仓房一时盖不起来,粮油储存只能因陋就简,利用祠堂、庙宇和私房来代用。1951年起始建新粮库。当年于县城原黉学院内(今县直属粮站)新建草顶简易粮仓17间,新增仓容130万公斤。1952年,新建晏路仓库1处,占地13232平方米,建库房1座,新增仓容85万公斤。1955年,新建张桥、尹集、大路、王集和县城粮库5处,占地65397平方米,共建库房15座,新增仓容1050万公斤。1956年,新建杨集粮库1处,占地4643平方米;扩建县直属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4座,新增仓容664万公斤。1958年,新建朱集、界沟、杨疃、张圩、韦集、浍沟、尤集、禅堂、冯庙、小王集、娄庄粮库11处,占地152930.8平方米,共建库房12座,新增仓容1108万公斤。1959年,新建张集、杨桥、夏楼粮库3处,占地36182平方米;扩建王集粮站,新建和扩建库房4座,新增仓容397万公斤。1960年,新建渔沟粮库1处,占地14396平方米,建库房1座,新增仓容92.5万公斤。1961年,新建李楼粮库1处,占地10395平方米,建库房1座,新增仓容33.5万公斤。1962年,新建田路粮库l处,占地2116平方米,建库房1座,新增仓容14万公斤。1963年,新建欧渡、王店和梁集粮库3处,占地21620平方米;扩建禅堂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4座;新增仓容165万公斤。1964年,扩建韦集粮库,建库房1座,新增仓容47.5万公斤。1965年,新建邱庙粮库1处,占地25043平方米;扩建尹集和杨疃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3座,新增仓容144万公斤。1966年,扩建渔沟和禅堂粮库,共建库房2座,新增仓容87万公斤。1968年,新建藕庄粮库1处,占地7386.8平方米;扩建尤集、浍沟和王店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4座,新增仓容136.5万公斤。1969年,新建高楼和大庙粮库2处,占地42054平方米;扩建冯庙、邱庙、禅堂和晏路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8座,新增仓容378万公斤。1970年扩建渔沟、杨疃和大庙粮库,共建库房3座,新增仓容167.5万公斤。1971年,扩建县直属库、九顶、王店和李楼粮库,共建库房4座,新增仓容326万公斤。1972年,新建向阳和范桥粮库2处,占地31660平方米;扩建娄庄、高楼和大路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7座,新增库容768.5万公斤。1973年,新建黄湾和八里粮库2处,占地64627.12平方米;扩建藕庄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3座,新增库容125.5万公斤。1974年,扩建浍沟、尹集、朱集、邱庙和欧渡粮库,共建库房5座,新增仓容319.5万公斤。1975年,扩建韦集、黄湾和大庙粮库,共建库房3座,新增仓容255万公斤。"文化大革命"中,在兴建和扩建永久性粮食库房的同时,掀起了"小建"和"土建"运动。各基层粮库学习和推广外地的"一把泥、一把草"经验,兴建"土圆仓"。是年末,全县共建"土圆仓"97个,新增仓容303万公斤。建这种粮仓表面上看来经济,实为劳民伤财(至1983年,全县能继续使用的"土圆仓"只剩下41座)。1976年起,全县陆续兴建标准粮食仓库。当年,扩建尹集、禅堂、范桥、界沟、向阳和邱庙粮库,共建标准粮仓6座,新增仓容417万公斤。1977年,新建朱桥、长集、马庄、张巷、双张和官庄粮库6处,占地9675.2平方米;扩建高楼、黄湾、韦集、九顶和霸离等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11座,新增仓容969.5万公斤。1978年,扩建冯庙、韦集、黄湾、渔沟、梁集、范桥和向阳粮库,共建库房7座,新增仓容613.5万公斤。1980年,新建小吴粮库1处,占地14700平方米;扩建黄湾、尤集、韦集、王集、娄庄、浍沟、小王集、大庙、霸离、晏路、马庄、禅堂、杨桥、李楼、向阳和邱庙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17座,新增仓容1370万公斤。1980年,新建杨集粮食分站大山粮库1处,占地10000平方米;扩建黄湾、娄庄、韦集、浍沟、夏楼、藕庄、界沟、向阳、官庄和张桥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12座,新增仓容1260万公斤。1982年,扩建韦集、娄庄、尤集、黄湾、霸离、范桥、张巷、长集和田路粮库,共建库房9座,新增库容1350万公斤。1983年,新建丁阁粮库1处,占地12654平方米,扩建杨疃、朱桥、张集、张圩和欧渡粮库,新建和扩建库房7座,新增仓容750万公斤。1984年,新建郭海、沙坝和红星粮库3处,占地33000平方米;扩建渔沟、高楼、界沟、长集、霸离、张集和双张粮库,扩大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新建和扩建库房10座,新增仓容1050万公斤。是年,县议价公司于龙岗、娄庄、县城等地建粮库6座,仓容747.5万公斤。1985年,扩建小吴、官庄、王店和晏路粮库,共建库房4座,新增仓容400万公斤。是年,县议价公司于龙岗、娄庄、杨疃、浍沟、尤集、夏楼、高楼、县城建粮库9座,仓容1225万公斤。至年末,全县共有粮库3631座,仓容36348万公斤。其中:议价粮库15座,仓容1972.5万公斤;国家粮库3616座,仓容34375.5万公斤。
2.仓储管理
民国30年,县田赋实物经收所及经收分所,下置临时仓库。仓库由经收所的经收员兼任仓库管理员。31年,本县于县田赋经征处下设收纳仓库,于粮食机关下设集中仓库和聚点仓库,各仓库配专职库房管理员。32年,原隶属粮食机关的集中仓库,改为县仓库,由县长兼任仓库主任,由1名专职仓库副主任协助处理事务。聚点仓库设专职主任,综理仓务。每仓库设会计1人,仓务员3人,助理员2~4人,仓丁4~6人。
建国后,国家建立了完整的粮油管理机构,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制度。县设粮油食品局,区设粮油管理站,乡设分站,分别配有站长、会计、保管员,负责仓房管理工作,兼营城乡粮油供应。各基层粮站为报帐单位,县局为核算单位,业务隶属安徽省粮食厅。粮食计划由国家统一掌握,地方无权动用。因此在仓储管理上注重合理化和科学化。1951年2月,本县根据《皖北公粮保管暂行办法》,制定了粮食入库标准,检查粮情和支拨报告等制度,要求粮仓做到"六防",即防热、防湿、防火、防鼠、防雀、防虫。同年,各基层粮站开始使用磅秤以代替木秤。1953年,省粮食厅使用本县大路粮站苏式粮仓储存"甲字"粮,后又将县直属库增加为"甲字"粮和"五○六"粮储存点。1955年,根据全国第一次仓储工作会议的要求,本县首次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即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各粮站制订了"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具体措施。1958年"大跃进"中,地方上出现了乱提口号现象,有的提出"七无"粮仓标准,有的提出"十无"粮仓标准,最后连"四无"粮仓要求也得不到落实。1960年,第四次全国粮食仓储工作会议重申开展"四无"粮仓活动的意义,本县各基层粮站职工重新开展创造"四无"粮仓活动。同年,县粮食局根据本县仓储实践经验,编写了《灵璧县粮食保管手册》,供粮食保管员和农民作储粮参考。1962年,县直属库首次使用自动售粮器。1965年,各基层粮站职工开展义务劳动活动,为国家节约了保管经费。当年,全县储粮1096.5万公斤,每万斤保管费用平均为16.76元,比上年下降7.26元。1973年,全县"四无"粮站数达8%,"四无"粮仓数达27%。1974年9月,根据省粮食厅制定的"四无"粮仓标准及鉴定方法,县粮食局建立"四无"粮仓统计报告制度,规定统一鉴定时间和方法,并进行评比发证。1975年5月,经安徽省粮食仓储检查组鉴定,全县共16个单位达到"四无"标准,即:王集粮站、尤集粮站、朱集粮站、杨疃粮站、向阳粮站、高楼粮站、浍沟粮站、大庙粮站、禅堂粮站、娄庄粮站、界沟粮站、东风粮站、县直属库、直属站粮油加工厂和李楼分站。高楼粮站还帮助该公社38个生产队的粮仓达到了"四无"标准,占本公社生产队粮仓总数的33%。同年,县直属库首次使用自动售油器。1977年起,灵璧县被安徽省粮食厅授予"四无"粮仓县称号,颁发了"四无"证书。同年,县粮食局举办化防保管、营业人员培训班,对粮食害虫开展化学防治,以提高仓库管理质量。同年,县直属库首批购置4台扒谷机和3台输送机,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减轻了劳动强度。1983年,开展粮仓普查活动,各区每月自查1次,建立了"四无"粮仓记录卡。是年末,韦集、尤集、渔沟、冯庙、王集5个区级站及其分站和县直属粮库被授予"四无"粮仓区和"四无"粮库的称号。至此,全县有79%的粮仓达到了"四无"标准。至1985年,本县仍然保持着"四无"粮仓县的荣誉。
二、调运
本县粮油调运线路共31条,其中县内调运主要线路有23条,向县外调运线路有8条;粮油中转集散点5处,其中铁路3处,水路2处。
1.粮油调拨
本县粮食调拨工作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和"保证重点、顾全大局"的原则,根据省下达的调拨计划,结合县内粮油产、供、销的存缺实际情况和运输能力,编制调运计划,绘制统一调拨流向图,下发给基层粮库和粮站,各站(库)再按流向图和指定的时间备货发运,以落实调拨计划,完成调拨任务。
附表16-4灵璧县粮油调出调入情况表(一)

附表16-5灵璧县粮油调出调入情况表(二)


1953年起,国家规定,粮食管理应做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一切调拨计划都由国家统一下达。本县在执行统一调拨计划时,严格执行调出时间,保证粮油质量,如数完成任务。凡调出的粮、油,经过验证,定出等级标准,填写好发货明细表随货发出,倘收方提出异议,调方收到通知后,于一周内派员前往协商处理。为方便调运,本县先后于津浦和陇海铁路线上的固镇、符离集和徐州3地设立了中转站,于新汴河上的灵西闸码头和泗县码头设立中转点。50年代前期,本县细粮短缺,长期处于外粮调入局面,若遇灾年,连粗粮也要依靠外地调入。当时调入的主要品种有:玉米、小米、大米、山芋干和油脂。50年代后期,每遇丰收年景,本县时有余粮调出,其品种有小麦、黄豆和山芋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本县由缺粮县变成余粮县。是时,除保证出口任务完成外,大部分年份粮食要向县外和省外调出。向省外调出的品种有小麦、玉米、黄豆、芝麻、高粱、山芋干和油脂。发运时,各基层站(库)选择廉价运输工具,按粮食调运流向图走最短路程,确保粮油安全、准确地发运到指定地点。
2.粮油运输
明代,县内漕粮运输以水运为主,主要运输河道有汴河、濉河和长直沟。清代后期,漕粮运输除水运外,兼用陆路运输。民国时期,公粮运输沿前制,水路靠船,陆路靠畜力车、人力车或脚夫担运。至民国33年,本县始用铁路运输粮食,于固镇设转运站,将粮食调往外地。
建国后,粮食调运仍然依赖水路和公路。水路有新濉河和新汴河,陆路依靠境内公路干、支线。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运输工具和运输能力也得到发展和提高。1951~1952年,县内粮油运输靠灵城镇两个牛车队承运。当时每遇运输任务,该队能集中一、二百辆四轮牛车帮助转运。1953年,县搬运站和马车站成立,承运粮油业务主要靠马车和小平板车。1958年,县粮食局成立了马车队,初期拥有5部马车,开办自运业务。是时,县内运输仍然依靠社会车辆完成,县外靠火车和木船转运。1968年9月,县粮食局购3.5吨江淮牌汽车1辆,开始了机动车辆自运业务。1974年,自运汽车增加到4辆,载重量达18吨。同时社会机动车辆也不断增加。至此,机动运输工具逐步取代了人力和畜力运输工具。1976年1月,县粮食局汽车队成立,载重汽车增至5辆,载重量为20.5吨。车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5年,粮食局汽车队拥有17辆载重汽车,载重量达163.5吨。同时,固镇中转站、议价公司、饲料公司、县油厂和黄湾粮站等单位都购买了自用载重汽车,自运机动能力大大提高。
附16-1经营机构
一、基层粮站
1949年,县粮食局在县城、高楼、九顶、固镇设立粮食支库。1951年设尹集区粮食支库,改县城粮食支库为城关仓库。1953年设古城、渔沟、冯庙、杨疃4个区粮站,分别改高楼支库、九顶支库、固镇支库、尹集支库为区粮站,改城关仓库为城关粮站。1954年新设韦集、娄庄两个区粮站。1955年新设尤集区粮站,改古城区粮站为王集区粮站。1965年从城关粮站分出直属库,后改为直属粮站。同年7月,固镇区粮站划出。1980年又新设了黄湾、城关、浍沟3个区粮站。至1985年底,本县有14个区级粮站、49个分站(店)。如表:

二、议价公司
本县粮食局粮油议购议销公司成立于1980年9月,公司设在县城东南角。成立后,主要负责组织从外地调入本县缺少的粮油品种,推销本县剩余的粮油品种,调节市场,平抑粮价和品种交换等业务。1984年起,先后在县城、龙岗、黄湾、娄庄、杨疃、尹集、王集、九顶、渔沟、浍沟、高楼、尤集、冯庙、七里设立15个办事处和1个营业所,开展粮油议购议销业务。1985年,县议价公司有职工20人。
上一篇:第一节 购 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