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教学研究
一、教研机构
1.县教学研究室
县教育局于1955年4月建立教研组,办公地址设在今实验小学。由教育科员兼任组长,教研员4人。1956年下半年同扫盲机构合并,改称"检查组"。1957年春改称"教研室",有教研员7人。1958年春,配副主任1人,有教研员9人。次年暑期,教研员分小学组和中学组。1962年,教研员中又有人分工抓体育、政治两科。1963年,增加1人负责业余教育。1969年春撤销教研室,教研人员全部调走。1972年,县文教局设教育组,负责教研工作。1978年8月恢复县教研室,副局长兼任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有教研员7人,办公地点在教育局。1985年,中学组配有语文、数学、化学、生物专职教研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科有人兼管。小学组有语文教研员1人,数学教研员2人。
2.区、乡(社)学校教学研究
建国初期,本县各区配1名专职学习干部,在教育区员领导下负责全区业务工作和教师文化业务学习。1955年以后,各区配1名业务辅导员,在区中心校长领导下负责全区教学研究工作。区以下设辅导区,由区中心校指定1名业务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导主任兼辅导区主任,负责组织辅导全区各科教学研究活动。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辅导区学校多少而定。一般说,语文是分年级组织教研组,算术分低年级组和中高年级组,规模较大的完小以校为单位组织语文、算术两科教研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以下中小学教研活动停顿。
1978年县教研室恢复以后,着手恢复和重建了县、区、社、校四级教研网。区教育办公室的业务主任专职负责业务辅导工作,公社设中心教研组,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全公社内小学教研工作,大队小学一般设有语文、数学教研组。县属中学和公社联中设有教导处,一般设有政、史、地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理化教研组,艺体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
二、教材与教法研究
建国以后,本县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中心,开展了教学方法的研究。1949~1952年,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是学习老解放区教学经验,提倡民主管理,废除体罚与变相体罚。1953~1957年,重点学习和推广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正规化办学;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学讲座》,到外地参观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实行"五级分制"、"课堂教学五环节"、"综合技术教育"和"复式教学"试点;总结教学经验,分头编写讲座教材;举办小学语音训练班,轮训全县语文教师。
1958~1960年,重点围绕"两个必须"的方针,开展教研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亦工、亦农、亦学、亦兵,"红透专深"的接班人。教研室组织部分小学教师,逐册深挖教材中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因素,印发全县各小学,作为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参考材料;编写周会课与农业知识课教学讲稿,到全县巡回讲演。中学组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编写改制教学计划,并创办了刊物《教育战线》。
1961~1963年,围绕贯彻《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研究活动。1964~1966年,重点是贯彻毛主席的春节谈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组织调查东关小学和渔沟中学学生负担过重情况,并在渔沟中学召开了调查汇报会,解剖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组织部分教师编写周会课、劳动课教材,加强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调查研究耕读中小学教育,帮助耕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1967~1973年,主要是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抓好开门办学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在禅堂中学、殷庄小学搞开门办学试点。总结推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和工农兵上讲台的经验。1974~1975年,主要是围绕反击"右倾翻案风",推广大寨、朝阳农学院的办学经验,搞评法批儒活动,组织教师编写《评法批儒诗歌选》、《评水浒、批宋江小故事》。1976~1978年,重点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一是抓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帮助中小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转发实验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职责二十五条》和大庙中学、王沈小学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组织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三是拟定中小学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表;四是制订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五是召开全县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同时恢复和健全了县、区、社、校四级教研网,在教研活动上坚持了经常化、制度化、专题化,同时还注意了广泛性、群众性、针对性和灵活性。1981年以来,重点研究如何把学校工作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教学研究十分活跃,重点抓了中等学校复习迎考,教材过关,围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
为总结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培养青年教学骨干,在实验小学、尹集小学、黄圩小学,冯庙小学开展"师带徒"活动。实验小学培养的4名青年语文教学骨干,都曾为地区教研会举行过公开课。县教研室也比较注重编写教学参考资料,把辅导材料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本县教研室成立以来,先后编印了31篇辅导材料。
1.县教学研究室
县教育局于1955年4月建立教研组,办公地址设在今实验小学。由教育科员兼任组长,教研员4人。1956年下半年同扫盲机构合并,改称"检查组"。1957年春改称"教研室",有教研员7人。1958年春,配副主任1人,有教研员9人。次年暑期,教研员分小学组和中学组。1962年,教研员中又有人分工抓体育、政治两科。1963年,增加1人负责业余教育。1969年春撤销教研室,教研人员全部调走。1972年,县文教局设教育组,负责教研工作。1978年8月恢复县教研室,副局长兼任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有教研员7人,办公地点在教育局。1985年,中学组配有语文、数学、化学、生物专职教研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科有人兼管。小学组有语文教研员1人,数学教研员2人。
2.区、乡(社)学校教学研究
建国初期,本县各区配1名专职学习干部,在教育区员领导下负责全区业务工作和教师文化业务学习。1955年以后,各区配1名业务辅导员,在区中心校长领导下负责全区教学研究工作。区以下设辅导区,由区中心校指定1名业务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导主任兼辅导区主任,负责组织辅导全区各科教学研究活动。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辅导区学校多少而定。一般说,语文是分年级组织教研组,算术分低年级组和中高年级组,规模较大的完小以校为单位组织语文、算术两科教研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以下中小学教研活动停顿。
1978年县教研室恢复以后,着手恢复和重建了县、区、社、校四级教研网。区教育办公室的业务主任专职负责业务辅导工作,公社设中心教研组,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全公社内小学教研工作,大队小学一般设有语文、数学教研组。县属中学和公社联中设有教导处,一般设有政、史、地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理化教研组,艺体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
二、教材与教法研究
建国以后,本县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中心,开展了教学方法的研究。1949~1952年,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是学习老解放区教学经验,提倡民主管理,废除体罚与变相体罚。1953~1957年,重点学习和推广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正规化办学;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学讲座》,到外地参观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实行"五级分制"、"课堂教学五环节"、"综合技术教育"和"复式教学"试点;总结教学经验,分头编写讲座教材;举办小学语音训练班,轮训全县语文教师。
1958~1960年,重点围绕"两个必须"的方针,开展教研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亦工、亦农、亦学、亦兵,"红透专深"的接班人。教研室组织部分小学教师,逐册深挖教材中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因素,印发全县各小学,作为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参考材料;编写周会课与农业知识课教学讲稿,到全县巡回讲演。中学组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编写改制教学计划,并创办了刊物《教育战线》。
1961~1963年,围绕贯彻《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研究活动。1964~1966年,重点是贯彻毛主席的春节谈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组织调查东关小学和渔沟中学学生负担过重情况,并在渔沟中学召开了调查汇报会,解剖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组织部分教师编写周会课、劳动课教材,加强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调查研究耕读中小学教育,帮助耕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1967~1973年,主要是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抓好开门办学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在禅堂中学、殷庄小学搞开门办学试点。总结推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和工农兵上讲台的经验。1974~1975年,主要是围绕反击"右倾翻案风",推广大寨、朝阳农学院的办学经验,搞评法批儒活动,组织教师编写《评法批儒诗歌选》、《评水浒、批宋江小故事》。1976~1978年,重点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一是抓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帮助中小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转发实验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职责二十五条》和大庙中学、王沈小学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组织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三是拟定中小学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表;四是制订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五是召开全县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同时恢复和健全了县、区、社、校四级教研网,在教研活动上坚持了经常化、制度化、专题化,同时还注意了广泛性、群众性、针对性和灵活性。1981年以来,重点研究如何把学校工作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教学研究十分活跃,重点抓了中等学校复习迎考,教材过关,围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
为总结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培养青年教学骨干,在实验小学、尹集小学、黄圩小学,冯庙小学开展"师带徒"活动。实验小学培养的4名青年语文教学骨干,都曾为地区教研会举行过公开课。县教研室也比较注重编写教学参考资料,把辅导材料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本县教研室成立以来,先后编印了31篇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