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经费来源和支出
清末,教育经费靠省、县署拨款以及学田、公产、田房契税的收入支付。清乾隆《灵璧志略》载,清朝灵璧学田计11顷50亩,岁收租150余石;学田分布在城南的南华乡和固镇南的临淮乡。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地方自筹、学田收入、祠庙产业、教育基金以及地方人士捐献。初期,国民学校发展较多,县政府把一些公产和庙产改作学田,大部分由县劝学所统一经管,小部分属地方学校就地经管,收支情况年终开具清单报县教育行政部门。20年(1931),省教育厅公布《安徽省各县教育经费岁入数与岁出数相关表》,全省总平均各县教育经费岁入数为417(百元),岁出数为379(百元);灵璧岁入数为112(百元),岁出数为110(百元),在全省60个县中倒数第三。同年,各县平均每人负担地方教育经费为银元11.5分,灵璧仅有2.8分,是全省60个县中最低的。全省社会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百分比为5.8,唯有灵璧是0。
22年,安徽省教育厅训令各县教育局应于每会计年度开始前两个月,先将安徽经费概算编造准确,呈奉核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靠地方附加税和部分产款收入。县教育经费历年来都偏重城区,分配时,常为城区教育界所把持,区、乡小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实行自征自用,后因田户不愿照缴,代收人收而不缴,经常引起纠纷,导致部分乡村小学停办。
建国初期,本县教育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即预算内数)、收缴学杂费、庙产、学田收入等。公办小学由国家负担,民办班由地方自筹。1952年,国家把中小学改为全民制,全县教育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事业发展任务和人员编制等纳入预算。是年,全县教育经费折合新人民币33万元(含文化、科技)。以后随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逐年增长。至1985年,教育事业费达589.49万元,比1952年增长16.8倍,占全县财政支出的28.6%。
"文化大革命"以前,各学校收缴的学杂费上交给县教育行政部门,县教育行政部门再行下拨。从1971年起,本县中小学学杂费一律不上交县教育行政部门,由各校自行开支,小学亦不发办公费,县教育行政部门发给县属中学每人每月办公费5角,联办中学每人每月办公费3角,学校统一使用。
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上级历年核定下达的教育经费,根据有关政策、事业发展任务、招生计划、人员编制等情况,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勤俭办学的原则开支。1980年,教育事业经费中的公用开支部分,按上年预算的指标减少20%。
从1982年起,教育事业经费实行包干使用,县财政局按年递增率5%的全年经费指标,一次性拨给教育局,由县教育局包干使用,至1985年未变。
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集体办学所需民师数安排民办教育补助费,并纳入县教育事业经费计划,除了国家补助外,其余由办学单位负担。国家对民办教育的补助,主要是中小学民师工资。年终一次性补助福利费、副食品补贴和民师死亡的安葬费。
二、"三结合"集资办学
建国初期,本县有群众献工献料集资兴建校舍的优良传统。1949年创办的149所小学,就有80多所是借用民房办起来的。1950年发大水,渔沟、尹集、杨疃3个重灾区有不少校舍被冲倒,大水过后,群众主动献工献料,修复倒塌的校舍,使灾后的学校得以及时复课。为了搞好集资办学,各校都成立校董会,在村乡政权领导下负责筹集农村小学的办学经费。1956年以后,全县
附表20-8灵璧县建国以来9个年度教育经费决算表


附表20-9灵璧县教育事业经费一览表


新办的50多所民办小学的校舍与办学资金全部由地方群众解决。杨疃区李良玉民办小学成为群众办学的典型,省、地、县都发给了奖状、奖旗。1963年,国家拨修缮费27.9万元,全县共建校舍279间,维修241l间,其中群众献工献料建18间,维修297间。1964年,全县中小学师生投入建校劳动,全县共修瓦房220间,草房300多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多数学校不仅校舍破漏,设备奇缺,有的甚至连黑板、桌凳、门窗都没有,有的学生还在牛屋或露天上课。
1978~1979年,全县区以下中小学校舍共计13158间,其中失修3411间,破漏的2983间,危房1344间。
1980年,为了解决普及教育经费的严重困难,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要求农村社队集资办学,大力提倡机关、厂矿、企事业、街道办学。国家拨的教育经费要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占用、挪用。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好校办工厂、农场,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国家、集体和群众负担。是年,县教育行政部门拨款22.5万元,全县社队群众集资56.4万元,学校勤工俭学收入20.5万元,合计99.4万元,新建校舍989间,添置课桌3300余张,床107张,门窗629件。
1982年,本县集资办学取得很大成绩。高楼区龙庙大队集资合计2万元,新建校舍26间,添置课桌125张,被评为1983年安徽省"三结合"建校先进单位,出席了安徽省"三结合"建校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得奖金1000元。黄湾区中小学利用勤工俭学收入配齐了木制桌凳。渔沟区群众集资10万元,兴建3所初中,新建砖墙瓦顶标准教室98间。为了突出重点,县教育局规定了公助标准:在规划点上,1所学校建12间以下的每间补助100元;建12间以上的,每间补助200元;建18间以上的,每间补助300元;建24间以上的,每间补助400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