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机 构
一、药店药堂
大盛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陕西华山人李老彩来本县朝阳集、渔沟集开设大盛堂,由其子李胜吉掌管。另在宿城、时村镇设店,委其侄李胜志统领。这几个店里共请有帐房、坐堂先生、雇用徒工、杂役50余人。其精工配制的膏、丹、丸、散有百余种。民国16年(1927)李老彩死后,李胜吉继承其业,终因才智贫乏,嗜好鸦片,于民国30年破产停业。
胡恒心药店民国3年,南京人胡静斋在灵城隅顶口西开设该药店。有房屋8间,主要经营中药材,同时加工六神丸和其他中成药。药店货源充足,批零兼营。有“云飞牌”汽车1辆,运药材兼送客,雇用客师2人,月营业额6000银元。民国27年,毁于日军轰炸之中,胡静斋患脑溢血而死。
魏恒记药店民国4年,魏幼宗的父亲在灵城开设药店,号“延寿堂”。不久其父死去,魏改“延寿堂”为“魏恒记药店”,有3间瓦房做门面,6间厢房做为仓库和饮片加工房,聘请1名掌柜、5名店员,自制中成药百应丹、紫雪丹、四消丸、六味地黄丸等,对外批零,经营药材300余种。魏幼宗本人出任中国国民党灵璧县党部书记长,因罪大恶极,建国后被人民政府镇压,药店关闭。
二、医院
县立卫生院民国29年,县城被日军占领后,灵璧县医院在王集小高家——县国民政府驻地成立(实为县政府门诊所),定员6人,院长、司药各1人,医生、护士各2人。3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国民政府南迁至固镇,同时组建“灵璧县卫生院”,定员8人。35年7月20日随县国民政府迁回灵城。时有医生5人,司药2人,护理4人,每人月薪200斤小麦。县府每年拨给全院8万斤小麦,作为人员工薪和购买药品器械开支。院址先设在花园饭店(今县人民医院病房),后迁至南关大街(今文化馆),37年初又迁至“救济院”(今灵璧一中)。是年11月25日,全县解放,该院人员解散。
灵璧县人民医院民国37年11月灵城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从缴获的战利品中收集了部分药品药械,在县府院内设立医务室,为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县政府职员诊治小伤小病。次年春,县人民政府拨小米10万斤,筹款800万元(旧币),购进一批西药,于9月迁至县人民政府西院(今政法大楼处),改称为“县人民政府医疗门诊所”。1950年3月又迁至隅顶口东。8月改称“灵璧卫生院”。设内科、外科、护理班、化验室、门诊与病房。有简易病床15张;既对社会开展医疗服务,又担负全县的卫生行政领导。1955年被省卫生厅列为全省16个重点建设的卫生院之一。拨专款新建病房1幢,面积450平方米,有正规病床50张。1956年6月,吸收了3名老中医,始设中医科、中药房。10月更名为“灵璧县人民医院”。至1957年底,计有职工72人。1958年,门诊迁至今址。1965年,全院设7个科室,病床75张,职工1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2人。1978年,全院设12个科室,有144张床位,职工2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4人。1985年,该院投资2.5万元,建成制剂楼,安装1吨快装锅炉制剂品种13个,日产大输液(各类糖盐水)300瓶。是年底,新设计的4层门诊大楼破土兴建,面积250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全院设16个科室,床位250张,有职工2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2人。
灵璧县中医院1978年6月26日开办,其前身是县卫生局合作医疗制药厂。全院占地面积75亩,院舍面积16666平方米。设内科、外科、针灸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制剂室和西药房,有简易病床8张。1979年增设心电图室、超声波室。次年,院址由东关城外迁至南关大街,并代管县公费医疗业务。至1984年,职工总数急剧增至225人,其中各类医学院校毕业生42人,社会医生23人,退伍安置24人,工矿企业转入28人,饮食服务业调进17人,文教事业改行的10人,招工、顶替接班的59人,其他22人,中医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1%。1984年10月,宿县地区医疗质量检查团在调查报告中指出:该院“有市级中医院的人数,无区镇级中医院的水平”。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受到省、地、县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协商,按照办院的宗旨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精神,遂于1987年将该院整顿调整为3个单位,即灵璧县中医院、灵璧县第二人民医院和灵璧县卫生服务公司(均属集体性质)。
灵璧县焦山医院(麻风病院)1959年初,县卫生科与学栋人民公社(今属九顶区)商定,在该社京渠生产大队温楼生产队附近建立麻风村,行政属公社卫生院代管,医务由大队医生负责。秋,县卫生科确定由防疫站派专人主管麻风村业务。收治的病人由国家按规定供应定量粮油,每月发生活费9元。是年,接收本县患者24人,其中纯结核样型9人,瘤型15人。1961年6月,该院购买温楼生产队土地100亩,耕牛2头,实行生产自给。同年底,在凤山脚下重建新村。1964年又迁到焦山脚下黄泥岗,新建瓦房42间。1967年更名为“灵璧县焦山医院”。1960~1968年,先后接收本县患者30人,其中纯结核样型16人,瘤型14人。1969年,开始接收外县的麻风病患者。为了改善办院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该院自1974年起,得到省、地、县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年,省卫生防疫站拨给跃进牌汽车1辆、高压消毒器1件。1976年又拨给小马力发电机1台,乙种手术刀包1套。1978年,县拨款建成水塔1座,全院用上自来水。为了活跃病人的文化生活,县拨款购买8.75毫米电影放映机1部。1982年,县政府批准购买客货两用汽车1辆,黄山牌12型拖拉机1辆,省卫生防疫站发给立式消毒器和电冰箱各1台,同年接收外县患者达64人,其中泗县27人,宿县9人,固镇县3人,濉溪县2人。在这些病人中,纯结核样型27人,瘤型37人。1983年购买黑白电视机1台。全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人。同时解决了生活、生产用电问题。1985年购买面粉机和轧面条机各1台。住院病人经过治疗,有的治愈出院,有的留院疗养。据统计,本县住院病人全愈出院的4人,未愈出院的5人,自然死亡的12人,继续接受治疗的52人。外县住院病人全愈出院的38人,未愈出院的1人,自然死亡的12人,继续接受治疗的24人。
三、区镇卫生院、乡村卫生所
1951年4月,本县开始筹建区、乡卫生院和联合诊所,皆以行政机构的名称命名。1952年,全县建立区卫生所12个。1956年底,区卫生所和乡联合诊所发展到57个。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将原有卫生所进行撤并,建成公社卫生院17个,生产大队卫生院48个,生产队医疗保健室71个。1964年,全县划大公社为小公社,设立区级行政机构。是年,有区医院12个,公社医院55个,大队卫生所92个。1969年又撤销区行政机构,恢复大公社建制,全县有公社医院22个。1979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后,全县有区(镇)卫生院14个,人员510人,乡诊所41个,人员287人,村医疗点597个,人员1061人。
四、卫生防疫站
1956年3月,以原县卫生院的公共卫生股为基础,成立“灵璧县卫生防疫站”,有医师、化验员和其他职员12人。1957年5月,省卫生防疫站配给显微镜1架、分析天平1台、温箱1只。为加强技术力量,自1958年起,接收专业学校毕业生进站工作。但因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一般仅开展“四病”(钩虫、蛔虫、丝虫、疟疾)普查和各类预防注射及季节性传染病的防疫工作。1969年12月改“卫生防疫站”为“灵璧县人民卫生防疫站”。1972年改称“灵璧县卫生防保站”,承担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两项任务。次年,防疫站和保健站分设,恢复“灵璧县卫生防疫站”,站址设在县公共汽车站东侧,占地6亩。1975年建砖瓦结构宿舍32间。1976年破土兴建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1981年4月,第一层完工投入使用。5月,内设机构调整,设防疫、卫生、检验、后勤、地方病5个组。1984年续建第二层办公楼。至1985年,该站房舍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有职工41人。设卫生、防疫、检验、总务4个股。
大盛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陕西华山人李老彩来本县朝阳集、渔沟集开设大盛堂,由其子李胜吉掌管。另在宿城、时村镇设店,委其侄李胜志统领。这几个店里共请有帐房、坐堂先生、雇用徒工、杂役50余人。其精工配制的膏、丹、丸、散有百余种。民国16年(1927)李老彩死后,李胜吉继承其业,终因才智贫乏,嗜好鸦片,于民国30年破产停业。
胡恒心药店民国3年,南京人胡静斋在灵城隅顶口西开设该药店。有房屋8间,主要经营中药材,同时加工六神丸和其他中成药。药店货源充足,批零兼营。有“云飞牌”汽车1辆,运药材兼送客,雇用客师2人,月营业额6000银元。民国27年,毁于日军轰炸之中,胡静斋患脑溢血而死。
魏恒记药店民国4年,魏幼宗的父亲在灵城开设药店,号“延寿堂”。不久其父死去,魏改“延寿堂”为“魏恒记药店”,有3间瓦房做门面,6间厢房做为仓库和饮片加工房,聘请1名掌柜、5名店员,自制中成药百应丹、紫雪丹、四消丸、六味地黄丸等,对外批零,经营药材300余种。魏幼宗本人出任中国国民党灵璧县党部书记长,因罪大恶极,建国后被人民政府镇压,药店关闭。
二、医院
县立卫生院民国29年,县城被日军占领后,灵璧县医院在王集小高家——县国民政府驻地成立(实为县政府门诊所),定员6人,院长、司药各1人,医生、护士各2人。3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国民政府南迁至固镇,同时组建“灵璧县卫生院”,定员8人。35年7月20日随县国民政府迁回灵城。时有医生5人,司药2人,护理4人,每人月薪200斤小麦。县府每年拨给全院8万斤小麦,作为人员工薪和购买药品器械开支。院址先设在花园饭店(今县人民医院病房),后迁至南关大街(今文化馆),37年初又迁至“救济院”(今灵璧一中)。是年11月25日,全县解放,该院人员解散。
灵璧县人民医院民国37年11月灵城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从缴获的战利品中收集了部分药品药械,在县府院内设立医务室,为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县政府职员诊治小伤小病。次年春,县人民政府拨小米10万斤,筹款800万元(旧币),购进一批西药,于9月迁至县人民政府西院(今政法大楼处),改称为“县人民政府医疗门诊所”。1950年3月又迁至隅顶口东。8月改称“灵璧卫生院”。设内科、外科、护理班、化验室、门诊与病房。有简易病床15张;既对社会开展医疗服务,又担负全县的卫生行政领导。1955年被省卫生厅列为全省16个重点建设的卫生院之一。拨专款新建病房1幢,面积450平方米,有正规病床50张。1956年6月,吸收了3名老中医,始设中医科、中药房。10月更名为“灵璧县人民医院”。至1957年底,计有职工72人。1958年,门诊迁至今址。1965年,全院设7个科室,病床75张,职工1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2人。1978年,全院设12个科室,有144张床位,职工2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4人。1985年,该院投资2.5万元,建成制剂楼,安装1吨快装锅炉制剂品种13个,日产大输液(各类糖盐水)300瓶。是年底,新设计的4层门诊大楼破土兴建,面积250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全院设16个科室,床位250张,有职工2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2人。
灵璧县中医院1978年6月26日开办,其前身是县卫生局合作医疗制药厂。全院占地面积75亩,院舍面积16666平方米。设内科、外科、针灸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制剂室和西药房,有简易病床8张。1979年增设心电图室、超声波室。次年,院址由东关城外迁至南关大街,并代管县公费医疗业务。至1984年,职工总数急剧增至225人,其中各类医学院校毕业生42人,社会医生23人,退伍安置24人,工矿企业转入28人,饮食服务业调进17人,文教事业改行的10人,招工、顶替接班的59人,其他22人,中医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1%。1984年10月,宿县地区医疗质量检查团在调查报告中指出:该院“有市级中医院的人数,无区镇级中医院的水平”。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受到省、地、县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协商,按照办院的宗旨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精神,遂于1987年将该院整顿调整为3个单位,即灵璧县中医院、灵璧县第二人民医院和灵璧县卫生服务公司(均属集体性质)。
灵璧县焦山医院(麻风病院)1959年初,县卫生科与学栋人民公社(今属九顶区)商定,在该社京渠生产大队温楼生产队附近建立麻风村,行政属公社卫生院代管,医务由大队医生负责。秋,县卫生科确定由防疫站派专人主管麻风村业务。收治的病人由国家按规定供应定量粮油,每月发生活费9元。是年,接收本县患者24人,其中纯结核样型9人,瘤型15人。1961年6月,该院购买温楼生产队土地100亩,耕牛2头,实行生产自给。同年底,在凤山脚下重建新村。1964年又迁到焦山脚下黄泥岗,新建瓦房42间。1967年更名为“灵璧县焦山医院”。1960~1968年,先后接收本县患者30人,其中纯结核样型16人,瘤型14人。1969年,开始接收外县的麻风病患者。为了改善办院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该院自1974年起,得到省、地、县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年,省卫生防疫站拨给跃进牌汽车1辆、高压消毒器1件。1976年又拨给小马力发电机1台,乙种手术刀包1套。1978年,县拨款建成水塔1座,全院用上自来水。为了活跃病人的文化生活,县拨款购买8.75毫米电影放映机1部。1982年,县政府批准购买客货两用汽车1辆,黄山牌12型拖拉机1辆,省卫生防疫站发给立式消毒器和电冰箱各1台,同年接收外县患者达64人,其中泗县27人,宿县9人,固镇县3人,濉溪县2人。在这些病人中,纯结核样型27人,瘤型37人。1983年购买黑白电视机1台。全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人。同时解决了生活、生产用电问题。1985年购买面粉机和轧面条机各1台。住院病人经过治疗,有的治愈出院,有的留院疗养。据统计,本县住院病人全愈出院的4人,未愈出院的5人,自然死亡的12人,继续接受治疗的52人。外县住院病人全愈出院的38人,未愈出院的1人,自然死亡的12人,继续接受治疗的24人。
三、区镇卫生院、乡村卫生所
1951年4月,本县开始筹建区、乡卫生院和联合诊所,皆以行政机构的名称命名。1952年,全县建立区卫生所12个。1956年底,区卫生所和乡联合诊所发展到57个。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将原有卫生所进行撤并,建成公社卫生院17个,生产大队卫生院48个,生产队医疗保健室71个。1964年,全县划大公社为小公社,设立区级行政机构。是年,有区医院12个,公社医院55个,大队卫生所92个。1969年又撤销区行政机构,恢复大公社建制,全县有公社医院22个。1979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后,全县有区(镇)卫生院14个,人员510人,乡诊所41个,人员287人,村医疗点597个,人员1061人。
四、卫生防疫站
1956年3月,以原县卫生院的公共卫生股为基础,成立“灵璧县卫生防疫站”,有医师、化验员和其他职员12人。1957年5月,省卫生防疫站配给显微镜1架、分析天平1台、温箱1只。为加强技术力量,自1958年起,接收专业学校毕业生进站工作。但因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一般仅开展“四病”(钩虫、蛔虫、丝虫、疟疾)普查和各类预防注射及季节性传染病的防疫工作。1969年12月改“卫生防疫站”为“灵璧县人民卫生防疫站”。1972年改称“灵璧县卫生防保站”,承担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两项任务。次年,防疫站和保健站分设,恢复“灵璧县卫生防疫站”,站址设在县公共汽车站东侧,占地6亩。1975年建砖瓦结构宿舍32间。1976年破土兴建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1981年4月,第一层完工投入使用。5月,内设机构调整,设防疫、卫生、检验、后勤、地方病5个组。1984年续建第二层办公楼。至1985年,该站房舍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有职工41人。设卫生、防疫、检验、总务4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