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地貌
按地形特征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自然区。
低山丘陵区
分布于县境中部和东南部,由震旦纪至奥陶纪碳酸盐岩组成。岭低谷宽,分布错落,以水流侵蚀为主。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顶光秃,起伏不大,坡角15°—20°,少数达40°;海拔180—350米,最高峰为永堌境内的官山,海拔395米。丘陵幅度3—5华里,三列丘陵皆为北东南西向延伸,东西两列各长32公里,中间一列长18.6公里,面积140.5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5%。
在低山丘陵周围,由于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麓缓坡和丘陵间的6个山间谷地,缓坡面向平原倾斜,一般宽0.02—2公里,坡度5°,海拔50米以上,面积272.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3%。
平原区
由于黄河、大沙河的泛滥冲击作用,在县境北、西、西南和中部形成堆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32—50米,属第四纪地层,面积1448.3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82%,在此区域内又可分两个类型。
1.废黄河平原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北流,原流经县境北部的河道淤废。由于原黄河沉积特盛,又受两岸人工堤的约束,黄河故道成了高出地面的平原,一般比堤外平原高5—9米,河道中心至大堤两侧宽2—6公里。黄河改道北徙后,故道平原以轻度剥蚀为主。
2.黄泛微倾斜平原
位于废黄河南堤外侧,地形平坦略具倾斜,北部海拔43米,南部33米。
低山丘陵区
分布于县境中部和东南部,由震旦纪至奥陶纪碳酸盐岩组成。岭低谷宽,分布错落,以水流侵蚀为主。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顶光秃,起伏不大,坡角15°—20°,少数达40°;海拔180—350米,最高峰为永堌境内的官山,海拔395米。丘陵幅度3—5华里,三列丘陵皆为北东南西向延伸,东西两列各长32公里,中间一列长18.6公里,面积140.5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5%。
在低山丘陵周围,由于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麓缓坡和丘陵间的6个山间谷地,缓坡面向平原倾斜,一般宽0.02—2公里,坡度5°,海拔50米以上,面积272.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3%。
平原区
由于黄河、大沙河的泛滥冲击作用,在县境北、西、西南和中部形成堆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32—50米,属第四纪地层,面积1448.3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82%,在此区域内又可分两个类型。
1.废黄河平原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北流,原流经县境北部的河道淤废。由于原黄河沉积特盛,又受两岸人工堤的约束,黄河故道成了高出地面的平原,一般比堤外平原高5—9米,河道中心至大堤两侧宽2—6公里。黄河改道北徙后,故道平原以轻度剥蚀为主。
2.黄泛微倾斜平原
位于废黄河南堤外侧,地形平坦略具倾斜,北部海拔43米,南部3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