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南部边缘。有亚热带常见的阔叶落叶树种,有暖温带常见的落叶阔叶乔灌木。气候属南北过渡地带,宜于多树种繁育,具有发展林业很好的资源条件。
育苗
民国17年(1928),江苏省第二林务局(设徐州)在皇藏峪附近的土盆村进行育苗,面积100亩。同年又在萧城东门外帝子庙设立县林场,主要任务是育苗造林,为当时江苏省所辖61县13所县立林场之一。自此,本县开始了有计划的育苗,如下表:

民国25年,《县政公报》载:本年度育苗:县苗圃276亩,区苗圃320亩,民有苗圃191亩,合计787亩,育苗700万株。从日军侵入本县到建国,计划育苗停止。
建国后,人民政府设立专门苗圃场育苗,并组织国营林场、园艺场育苗,发动群众集体育苗和个人育苗,全县部分年度的育苗面积如下表:
单位:亩

造林
本县低山丘陵、河滩、四旁隙地较多,宜于植树造林。但清末以前,人工造林很少,只有点片祖茔老林。少量天然森林,由于长期砍伐,大多荡然无存,唯有皇藏峪、天门寺等地残存部分天然次生林。
清末,从官宦段书云开始,在萧城西红峪山庄植侧柏50余亩。民国初年,又在帽山、萧城周围等地相继营造。据民国8年江苏省《萧县实业视察报告》载:“森林一项,其天然林有皇藏峪之数千亩,天门寺之数百亩,均属繁盛。其人造林有段氏之红峪山庄之千余亩,有树五万株,畅茂条达,俱已成林,其种植未久者,有灵山之公有林,面积约千亩,又段氏承垦之三仙台、小鼎山、桃花洞等处,其面积二三百亩至七八百亩,其树数五六千株至一万五千株不等。播种合法,将来必有可观。该邑又有石榴,高山平原皆可种植。此外,在家园内之种数十百株者所在俱是,总计亦不在少数。合观各种情形,如能进行不已,则森林事业之发达,尚为徐属之冠。”
民国15年,全县有森林面积5400亩左右,种类有柏、椿等。
民国17年,县有示范林,中山纪念林,以及部份民众开荒造林。
民国19年,全县林场有林地9664.5亩。造林地分布在凤凰山林区291.6亩,龙山林区62.2亩,合计353.8亩。大都是侧柏、臭椿、洋槐、苦楝,育苗地一般采用播种、插条和移植3种方法,采取播种的有侧柏、臭椿、榆、洋槐、合欢、麻栎、苦楝、乌柏8种,约22.76亩,333600株;插条的有小叶杨、美国白杨、法国桐3种,约0.52亩,467株;移植的有臭椿、洋槐、枫杨、麻栎、侧柏等6种,约15.80亩,301230株左右。林场经费有经常费3180元,合作事业费1200元,造林运输费153元。
民国22年,县立林场有造林地3521.92亩。
民国24年,本县山地总面积约638829.25亩,已造林地11510.6亩,占山地总面积1.75%。全县山地,大都岩层暴露,土层瘠薄,马尾松不适生长。县营林地,归县农业推广所经营(即县林场),有龙山、凤凰山等地,面积9584亩。造林树种以侧柏为主,臭椿、洋槐、苦楝、麻栎等亦有栽植。其中以侧柏、臭椿、苦楝等生长较佳,余均不见相宜。龙山土层,深自2寸至3尺,多为五六龄之林木,发育旺盛,凤凰山土层,深自2寸至3尺,林木为四、五、六、七、十龄生者,此外锦屏山、天门山、皇藏峪、白虎山、子贡山、黄山、方山等林木,全系私人经营,面积有1926.6亩,也以侧柏为主。其中以白虎山之侧柏林为佳,系段书云私人经营,面积约99亩,林龄多为20年左右林木,直径由10公分至20公分者俱有,当时已全部成林。此外私有林地,大部分为小规模之新林。
民国25年《县政公报》载:造林经历年扩展,计已成立县模范林、中山纪念林、区有林、民有林、堤防林、行道林6种,植树4238776株,分类列表如下:

民国26年,县城周围的荒山基本上都栽了树。
民国27年,县城沦陷,日本侵略者将城周围15华里以内之树木,几乎毁坏殆尽,仅在少数山上剩下零星分散的小柏树林。日军在皇藏峪开窑烧制木炭,林木资源被大片毁掉。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又对残林进行破坏,到建国前夕,全县山区有林面积仅有16645亩,重点分布是:
皇藏峪1200多亩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为栓皮栎、青檀、黄连木、南京锻、麻栎、山槐、椴栎、黄檀等。
天门寺面积约400亩,树种种类近似皇藏峪,也是本县主要天然次生林残存地区。
龙泉寺以栎类为主的杂木林200亩、皇藏峪山西龙角嘴、夹山套两处共有杂木林500亩,树种是以栎类为主。
徐林有板栗园40余亩,五眼泉村有棠梨、梨树200多亩,白土北青龙山椿杂树100多亩,芦村东方山侧柏林700亩、杏园20亩,赵楼、官桥等处有竹园10余亩。
县城周围:苗山柏树林230余亩,圣泉寺柏树林600多亩,城西北柏树林600多亩,所里东灵山寨柏树近100亩、辘湾村西山柏树170余亩,郭楼西山柏树200亩,从龙城北关凤凰山向西南到瓦子口一带山腰有断断续续的石榴园、杂木约1000余亩。
除以上林木以外,在山坡村庄附近还有一些零星分散的果树,面积约6900余亩,主要树种是柿子、杏、枣、樱桃、李子、灰子、山楂、梨、桃等干鲜果,野生果树还有君迁子、毛桃等。
另外,黄河故道、沙河沿岸沙荒地有林9400亩,树种主要有白腊条、杞柳、杨柳、桑树、刺槐。
平原地区以成片果园为主,面积15755亩,主要是桃、梨、葡萄,还有杨柳、椿树、楝树、榆树、泡桐、刺槐、毛白杨、桑树等。
1951年全县进行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山林,当年山区造林503亩,四旁植树5万多株。县政府决定在县农场内划出土地60亩,建立苗圃组,育苗50亩。
1952年冬在山区有重点的推行了公私合作造林(即国家出种苗运费,群众投资劳力造林),面积达967亩,四旁植树12万株。
1953年4月,在皇藏峪建立林业技术指导站,年底,全具开始面积较大的成片造林,成绩最佳者有杨楼区郝集、刘庄、南王村栽植经济林(白腊条)500亩,皇藏峪平顶山栓皮栎直播造林100亩。
1954年春,夹山套石庄村开始高标准治山造林200多亩,先用鱼鳞坑式的大穴整地,后来发展到等高线梯田山沟打拦水坝,是年冬至1955年春,国营萧县林场在老虎山、丁山以及皇藏峪周围造林250亩。
1956年春,县直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2000多人在老虎山造林500亩,皇藏区官桥、皇藏两个乡在津浦铁路西侧荒山上造林5333亩,植树80多万株。
1957年全县造林5609亩,夹山套治山造林完成938046土石方,绿化荒山2650亩,植树30多万株,水土保持做出了优异成绩,荣获国务院奖旗。
1958年春,大沙河两岸营造防风林带和扩种条类果树,合计800多亩。马常庄栽植苹果800株,为本县社队集体栽植最早的一个苹果园。冬季6000多人次在城北凤凰山、5000多青年在永堌水库北造林1500亩。
1959年春,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5000多人次在城北凤凰山为国营林场造林植树16万株。
在1958—1960年,社队集体办了七、八十个林场、园林场,县建了4个林场和5个国营园艺场,每年荒山造林和栽植果树4000亩左右,但一些地方由于“左”的错误,一度刮起共产风,乱砍滥伐,甚至毁林炼钢,林业损失很大。
1966年冬起,全县再次刮起乱砍滥伐歪风,国有皇藏峪山场被部份侵占,山林被破坏120亩,集体林场树木砍伐更为严重。
1972年从河南引进几十万株大官杨,要求四旁植树大官杨化,由于密度过大,品种单一,病虫害严重,以致大部分树木成林不成材,成了“小老树”,经济价值低。在山区,由于强调以粮为纲,毁林开荒,把林业生产挤到次要位置。
1978年后,在农业生产上强调因地制宜,山区采取农、林、牧并举的方针。1981年放宽山林政策,实行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加快了林业发展步伐。这一年,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扶持集体专业户造林资金达70万元,1984年冬又发放开发性林果业贷款120余万元,扶持群众造林、林业生产已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山区由单一用材林转向用材林和经济林相结合,平原逐步实现农桐间作和河、沟、路、渠林带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农村由宅边零星栽树向村片林发展,城镇绿化向美化、常青化发展。1985年3月,萧城植铅笔柏1600多株。
建国后植树造林超过1万亩、四旁植树超过100万株的年份如下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