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章 工厂企业选介
民生工厂
民生工厂建于民国23年(1934)9月,厂址在萧城南门西内侧(今体育场处)。为官办企业,无私人股份,总投资4万元(银元),其中开办费2万,经营费2万元。厂长王欣如。
工厂主要设备有50匹马力煤气机、30匹马力原动机各1部,7—20匹马力的柴油机3部、18千瓦发电机、10匹马力马达、4匹马力抽水机各1部,配电盘一组,大轴两个,小轧花机37部,以及酿造葡萄酒的设备等。
全厂分发电部、酿造部、榨油部、轧花部和草帽部5个生产部分及一个零售门市部。
发电部:有工人4人,由上海请来一名刘姓技术员负责管理和操作机械,另聘徐州发电厂的周志齐工程师为顾问,白天发电供工厂生产,晚上发电到12点,供萧城机关、商店照明,当时有15瓦灯泡800盏左右,电压较低,最高才达180伏特。这样简陋的供电设备,在当时徐属八县已属首创。
酿造部:生产葡萄酒和白兰地,从天津请来杨氏两兄弟为技师,南京大学农学系毕业生王子召为主任,用当地产的玫瑰香葡萄酿制葡萄洒,用葡萄皮蒸馏加工,酿制白兰地酒,生产出的酒再放到地下室储存一定时间,外运出售。第一年试酿15000斤葡萄,制成葡萄酒13000余斤,白兰地700余斤。此后,年产量约3万余斤。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运销徐州和京沪等地。曾先后使用过该厂工务主任孙象涵设计的“金兰”和国画家李可染设计的“鹿鸣”商标,后用“夜光杯”商标,民国25年9月,广告标价大瓶一磅半,售价1元,小瓶一磅售价7角。该厂葡萄酒曾参加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品质优良奖牌。
榨油部:本县大豆产量甚丰,农民自用只占半数,余无销路。为了解决大豆加工增值,并提倡豆油点灯,抵制“洋油”(煤油),以及利用豆饼肥田,培养地力,设立了榨油部,招工人10多名,进行季节性生产。冬季将收购来的大豆,用清豆机、轧豆机、轧出豆油,装桶出售。同时,还创造出结构简单、适宜于农家使用的豆油灯,由县政府先令实验乡试用,后通饬各区推广。当时豆油每斤1角6分,豆油灯每盏7分,县农工银行于农村放贷时,规定贷给四分之三的现金,四分之一的豆饼。
轧花部:每年秋收过后,接收从陶楼等乡棉花产销合作社收购的籽棉,用从谦信洋行购来的德国产塞尔柴油机带动轧花机。轧花不收费,留下棉籽作代价。所留棉种,全部交各棉花产销合作社推广。轧好的棉絮,用手工机械打包,运销上海、苏州等地纺织厂。有工人20多名,大多为季节工。
草帽部:聘请技师2人,工人10多名,并抽贫儿院17名学员训练为技工,毕业后,分配到各乡、镇组织“帽辫训练班”。全县5个区,每区派之至3人轮流传授制辫技能,每期训练3星期,已培训瓦子口、刘楼、滂汪、明山、帽山、牛眠、姚搂、毛营、郝集、袁圩、张庄寨、实验乡等10余处。冬季收购农民编制的麦草帽辫,聘请技工精漂,用机器缝制成粗细不等的礼帽式、拿破伦式草帽。每顶1—6角不等,布里面2元左右,尤以拿破仑式最受欢迎,其中优质呢绒帽有:法兰呢面绸里绒沿特等配件,每顶2.8元;毛哔叽绸里绒沿特制配件,每顶2.8元;维也纳面绸特等配件,每顶2元,绒哔叽面优等配件,每顶1.7元,全厂年产草帽2000余顶,产品多销本地。部分销往徐州和邻县,供不应求。
全厂工人最多时达120人左右。通过两次考试,又招收6名开机器的学习生。工人月薪10元左右;学习生的吃、穿、住由工厂负担,第一年每月发津贴费2元;第二年每月发3元,第三年每月发5元。
厂房系原县城积谷仓的南仓,大门朝东,门前建有储酒地下室,后因过水,地下室迁到北关。
民国27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入萧城,炸毁了厂房,民生工厂随之关闭。
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
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的前身是萧县葡萄酒厂。1954年国家决定在萧县建立全国第四家葡萄酒厂,同年7月,由徐州市(当时萧县隶属江苏省)负责筹建,投资5500万元,从徐州酒精厂抽调朱绍鲁、孙忠义、燕金全3人前往山东烟台酿酒公司培训。1955年萧县划归安徽后,四月改由安徽省负责筹建。
1956年3月确定厂址,当年在西关征收土地100亩,迁坟200多座,落实筹建计划,并两次派人去烟台、北京葡萄酒厂学习,利用80平方米草房、四台手摇泵、两部手摇车、自制12个木桶,生产葡萄酒4.22吨。行销苏、皖,并首创葡萄酒地上储存法。
1958年7月,在山西省清徐潞酒厂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葡萄酒技术协作会上,“夜光杯”牌红葡萄酒获第二名,9月份经出口会议定为出口产品。1959年3月在北京酿酒厂召开的全国第二次葡萄酿酒技术协作会上,红葡萄酒又获好评,出口公司决定以“中国红葡萄酒”名义,正式对民主德国出口。为确保生产原料,于1959年建立岱桥园艺场,以后又相继将陈庄、袁楼、苗山、龙山、吴庄、沙河等园艺场,共2.1万余亩土地,作为葡萄酒原料基地。
1965年,试制糖水葡萄罐头3.2吨,当年葡萄罐头经中轻部批准出口。1966年新建一座年产500吨酒精车间,满足了酿酒所需的酒精原料,罐头车间也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又建成一座年产3000吨的罐头车间,使企业向着综合性食品工业发展。
1980年12月经安徽省宿县地委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
该公司名优产品有10种:双喜牌干白葡萄酒,1983、1984、1985连续3年获国家银杯奖;双喜牌红葡萄酒,1983年获国家铜杯奖;长城牌425克糖水洋桃罐头,1984年获部优质产品奖;双喜牌葡萄汽酒,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双喜牌芦笋丹参酒,1984年获省优质奖;长城牌340克咸羊肉罐头,1982年获省优质奖;梅林牌425克糖水黄桃,1985年获省优质奖。
从建厂到1985年末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1563.9万元,其中1981年到1985年投资770.3万元。全公司固定资产原值1164.9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金额1311.3万元。全厂职工1437人,工程技术人员16人,已评定高中级技术职称5人。
1985年生产硬包装罐头2411吨,其中肉类罐头838吨,水果类罐头1275吨,蔬菜类罐头298吨,饮料10870吨,饮料酒(混合量)1087吨,白酒(商品酒)1386吨,葡萄酒7793吨,果露酒1693吨,酒精2017吨。不同规格的中高档葡萄酒30余种,罐头10多种,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欧洲、美洲、非洲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建厂到1983年共上缴国家利税4000余万元、占国家总投资的40%,1985年产值2949.5万元、销售收入2416.9万元,销售成本1910.1万元,上缴税金222.6万元,利润230.5万元,资金利润率11.33%,资金利税率22.28%,百元利润达20.97元。
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中型食品加工工业,对全县水果、肉畜、肉禽、蔬菜生产起着组织指导作用。公司下属单位有葡萄酒厂、罐头厂、汽酒厂、机修厂、综合厂、汽车队和岱桥、陈庄等7个果园场。1985年从法国引进1340万法郎成套生产设备。安装投产后,产量、产值将成倍增加。
民生工厂建于民国23年(1934)9月,厂址在萧城南门西内侧(今体育场处)。为官办企业,无私人股份,总投资4万元(银元),其中开办费2万,经营费2万元。厂长王欣如。
工厂主要设备有50匹马力煤气机、30匹马力原动机各1部,7—20匹马力的柴油机3部、18千瓦发电机、10匹马力马达、4匹马力抽水机各1部,配电盘一组,大轴两个,小轧花机37部,以及酿造葡萄酒的设备等。
全厂分发电部、酿造部、榨油部、轧花部和草帽部5个生产部分及一个零售门市部。
发电部:有工人4人,由上海请来一名刘姓技术员负责管理和操作机械,另聘徐州发电厂的周志齐工程师为顾问,白天发电供工厂生产,晚上发电到12点,供萧城机关、商店照明,当时有15瓦灯泡800盏左右,电压较低,最高才达180伏特。这样简陋的供电设备,在当时徐属八县已属首创。
酿造部:生产葡萄酒和白兰地,从天津请来杨氏两兄弟为技师,南京大学农学系毕业生王子召为主任,用当地产的玫瑰香葡萄酿制葡萄洒,用葡萄皮蒸馏加工,酿制白兰地酒,生产出的酒再放到地下室储存一定时间,外运出售。第一年试酿15000斤葡萄,制成葡萄酒13000余斤,白兰地700余斤。此后,年产量约3万余斤。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运销徐州和京沪等地。曾先后使用过该厂工务主任孙象涵设计的“金兰”和国画家李可染设计的“鹿鸣”商标,后用“夜光杯”商标,民国25年9月,广告标价大瓶一磅半,售价1元,小瓶一磅售价7角。该厂葡萄酒曾参加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品质优良奖牌。
榨油部:本县大豆产量甚丰,农民自用只占半数,余无销路。为了解决大豆加工增值,并提倡豆油点灯,抵制“洋油”(煤油),以及利用豆饼肥田,培养地力,设立了榨油部,招工人10多名,进行季节性生产。冬季将收购来的大豆,用清豆机、轧豆机、轧出豆油,装桶出售。同时,还创造出结构简单、适宜于农家使用的豆油灯,由县政府先令实验乡试用,后通饬各区推广。当时豆油每斤1角6分,豆油灯每盏7分,县农工银行于农村放贷时,规定贷给四分之三的现金,四分之一的豆饼。
轧花部:每年秋收过后,接收从陶楼等乡棉花产销合作社收购的籽棉,用从谦信洋行购来的德国产塞尔柴油机带动轧花机。轧花不收费,留下棉籽作代价。所留棉种,全部交各棉花产销合作社推广。轧好的棉絮,用手工机械打包,运销上海、苏州等地纺织厂。有工人20多名,大多为季节工。
草帽部:聘请技师2人,工人10多名,并抽贫儿院17名学员训练为技工,毕业后,分配到各乡、镇组织“帽辫训练班”。全县5个区,每区派之至3人轮流传授制辫技能,每期训练3星期,已培训瓦子口、刘楼、滂汪、明山、帽山、牛眠、姚搂、毛营、郝集、袁圩、张庄寨、实验乡等10余处。冬季收购农民编制的麦草帽辫,聘请技工精漂,用机器缝制成粗细不等的礼帽式、拿破伦式草帽。每顶1—6角不等,布里面2元左右,尤以拿破仑式最受欢迎,其中优质呢绒帽有:法兰呢面绸里绒沿特等配件,每顶2.8元;毛哔叽绸里绒沿特制配件,每顶2.8元;维也纳面绸特等配件,每顶2元,绒哔叽面优等配件,每顶1.7元,全厂年产草帽2000余顶,产品多销本地。部分销往徐州和邻县,供不应求。
全厂工人最多时达120人左右。通过两次考试,又招收6名开机器的学习生。工人月薪10元左右;学习生的吃、穿、住由工厂负担,第一年每月发津贴费2元;第二年每月发3元,第三年每月发5元。
厂房系原县城积谷仓的南仓,大门朝东,门前建有储酒地下室,后因过水,地下室迁到北关。
民国27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入萧城,炸毁了厂房,民生工厂随之关闭。
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
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的前身是萧县葡萄酒厂。1954年国家决定在萧县建立全国第四家葡萄酒厂,同年7月,由徐州市(当时萧县隶属江苏省)负责筹建,投资5500万元,从徐州酒精厂抽调朱绍鲁、孙忠义、燕金全3人前往山东烟台酿酒公司培训。1955年萧县划归安徽后,四月改由安徽省负责筹建。
1956年3月确定厂址,当年在西关征收土地100亩,迁坟200多座,落实筹建计划,并两次派人去烟台、北京葡萄酒厂学习,利用80平方米草房、四台手摇泵、两部手摇车、自制12个木桶,生产葡萄酒4.22吨。行销苏、皖,并首创葡萄酒地上储存法。
1958年7月,在山西省清徐潞酒厂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葡萄酒技术协作会上,“夜光杯”牌红葡萄酒获第二名,9月份经出口会议定为出口产品。1959年3月在北京酿酒厂召开的全国第二次葡萄酿酒技术协作会上,红葡萄酒又获好评,出口公司决定以“中国红葡萄酒”名义,正式对民主德国出口。为确保生产原料,于1959年建立岱桥园艺场,以后又相继将陈庄、袁楼、苗山、龙山、吴庄、沙河等园艺场,共2.1万余亩土地,作为葡萄酒原料基地。
1965年,试制糖水葡萄罐头3.2吨,当年葡萄罐头经中轻部批准出口。1966年新建一座年产500吨酒精车间,满足了酿酒所需的酒精原料,罐头车间也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又建成一座年产3000吨的罐头车间,使企业向着综合性食品工业发展。
1980年12月经安徽省宿县地委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
该公司名优产品有10种:双喜牌干白葡萄酒,1983、1984、1985连续3年获国家银杯奖;双喜牌红葡萄酒,1983年获国家铜杯奖;长城牌425克糖水洋桃罐头,1984年获部优质产品奖;双喜牌葡萄汽酒,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双喜牌芦笋丹参酒,1984年获省优质奖;长城牌340克咸羊肉罐头,1982年获省优质奖;梅林牌425克糖水黄桃,1985年获省优质奖。
从建厂到1985年末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1563.9万元,其中1981年到1985年投资770.3万元。全公司固定资产原值1164.9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金额1311.3万元。全厂职工1437人,工程技术人员16人,已评定高中级技术职称5人。
1985年生产硬包装罐头2411吨,其中肉类罐头838吨,水果类罐头1275吨,蔬菜类罐头298吨,饮料10870吨,饮料酒(混合量)1087吨,白酒(商品酒)1386吨,葡萄酒7793吨,果露酒1693吨,酒精2017吨。不同规格的中高档葡萄酒30余种,罐头10多种,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欧洲、美洲、非洲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建厂到1983年共上缴国家利税4000余万元、占国家总投资的40%,1985年产值2949.5万元、销售收入2416.9万元,销售成本1910.1万元,上缴税金222.6万元,利润230.5万元,资金利润率11.33%,资金利税率22.28%,百元利润达20.97元。
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中型食品加工工业,对全县水果、肉畜、肉禽、蔬菜生产起着组织指导作用。公司下属单位有葡萄酒厂、罐头厂、汽酒厂、机修厂、综合厂、汽车队和岱桥、陈庄等7个果园场。1985年从法国引进1340万法郎成套生产设备。安装投产后,产量、产值将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