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电话
民国22年(1933)6月,全县乡镇通电话84处,线路长416公里,不仅线路密布,而且与邻县接通。
民国36年1月14日,本县通电话区域、里程如下表: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毁坏,长途电话线路只有萧县至宿县1条,1955年开通了萧县至徐州1条,1964年至1972年又相继开通萧县至合肥、淮北、砀山各1条。到1983年萧县邮电局的长途电路已发展到12条,其中载波7条,分别是:萧县至合肥2条,全部载波;至宿县5条,载波3条;至淮北2条,载波1条,至徐州2条,载波1条;萧县至砀山1条。是年萧县公安局租用邮电部门至宿县地区公安局电话1条。全年长话去话由1951年的1000份,增至1985年7.87万份。
市内交换设备和用户设备变化较大,发展较快,1951年县邮电局市内电话只有5门交换机1部。1952年接用县人民政府电话班的市内电话交换机1台,容量50门,1961年市内电话交换机发展到2台,容量200门,实占91门。到1983年市内电话交换机已发展到5台,容量500门,实占418门。并于1971年配备3千瓦汽油发电机1台。1982年省邮电局又调给10千瓦汽油发电机1台,增添三路载波机两部。1983年三路载波机增加至4部。市内用户由1958年的118户,增至1985年的328户。
农村电话1952年只有一合30门的交换机,实占28门;到1958年发展到交换机总容量535门,实占367门;1983年交换机总容量1510门,实占572门。基本乡乡通电话。
农村电话,1955年以前对外不营业,是县政府的专用电话,各单位打给区乡的电话,一律免费,线路改造及发展一律由县财政投资。1955年,农村电话实行计费营业,但党政军电话仍免费。1963年至1969年,农村电话全部收费,收入交省邮电管理局。1970年—1973年,邮、电分家,农村电话收入交县财政局,改造与发展纳入县财政计划。1973年6月邮、电合并,农村电话仍归省邮电管理局管理,收入上交,业务发展及基建均由省邮电管理局统一安排。
建国国后几个主要年份电话设备变化表
民国36年1月14日,本县通电话区域、里程如下表: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毁坏,长途电话线路只有萧县至宿县1条,1955年开通了萧县至徐州1条,1964年至1972年又相继开通萧县至合肥、淮北、砀山各1条。到1983年萧县邮电局的长途电路已发展到12条,其中载波7条,分别是:萧县至合肥2条,全部载波;至宿县5条,载波3条;至淮北2条,载波1条,至徐州2条,载波1条;萧县至砀山1条。是年萧县公安局租用邮电部门至宿县地区公安局电话1条。全年长话去话由1951年的1000份,增至1985年7.87万份。
市内交换设备和用户设备变化较大,发展较快,1951年县邮电局市内电话只有5门交换机1部。1952年接用县人民政府电话班的市内电话交换机1台,容量50门,1961年市内电话交换机发展到2台,容量200门,实占91门。到1983年市内电话交换机已发展到5台,容量500门,实占418门。并于1971年配备3千瓦汽油发电机1台。1982年省邮电局又调给10千瓦汽油发电机1台,增添三路载波机两部。1983年三路载波机增加至4部。市内用户由1958年的118户,增至1985年的328户。
农村电话1952年只有一合30门的交换机,实占28门;到1958年发展到交换机总容量535门,实占367门;1983年交换机总容量1510门,实占572门。基本乡乡通电话。
农村电话,1955年以前对外不营业,是县政府的专用电话,各单位打给区乡的电话,一律免费,线路改造及发展一律由县财政投资。1955年,农村电话实行计费营业,但党政军电话仍免费。1963年至1969年,农村电话全部收费,收入交省邮电管理局。1970年—1973年,邮、电分家,农村电话收入交县财政局,改造与发展纳入县财政计划。1973年6月邮、电合并,农村电话仍归省邮电管理局管理,收入上交,业务发展及基建均由省邮电管理局统一安排。
建国国后几个主要年份电话设备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