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农民组织
农民协会(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
民国17年(1928)春,永堌、王寨两地区成立农民协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县最早的农会。永堌、王寨两地区的农会会员发展到近700人,同年,黄口一带的农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农会组织发动农民,成立穷人会、短工会、大领会。
民国17年冬,中共党组织领导永堌农会组织、发动农民“罢更”。王寨一带的穷人会开展增加工资和午收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次年,党领导穷人会组织农民发动了秋收和年关斗争,提出“大领增加工资”、“反对冬闲辞大领”、“锄二八要三七分、四六分”、“租种地少收少分,不收不分”等口号,虽没有大规模的斗争,但却打击了封建制度,教育了群众,扩大了农民组织。
民国19年,党领导农民协会已发展会员2700人,发动了大规模的麦收斗争,地主阶级大为惊慌。勾结区队镇压,群众不但没被吓倒,反而斗争情绪更加高涨,麦子上场后,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扫场边子运动。
在经济斗争的同时,还组织农民开展了政治斗争。民国18年春,永堌寨农民曾三次砍断当局电线杆8华里多,把电线拉到山里、塘里埋掉,切断通讯联络,为暴动创造条件。同年10月,政治宣传运动遍及全县,较大的村庄和国民党区、乡驻地及大地主门外经常贴上标语。凡集会地点,都进行宣传讲演,散发传单,揭露、打击反动派。民国19年至民国21年的黄口、张庄寨、洪河集暴动失败,各地党组织惨遭破坏,农协会随之解体。
农民救国会
萧县农民救国会成立于民国28年秋,主任张舒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救会配合青年救国会和妇女救国会,形成全民抗战局面,绝大部分村庄都有农救会员,乡以上的农救会均建立情报站,转送情报,掩护干部和进行锄奸等工作。次年12月,耿、吴、刘叛变,地方党政随四师“东撤”,农会转入地下斗争。在淮海战役中,解放了的农民,自动组织起来支前。
萧县农民协会
民国38年春,在中共萧县县委领导下,成立了萧县农民协会,年底,各乡、村普遍建立。农民协会组织生产自救,协助政府肃清地方匪特,成为农村生产运动和政治斗争中的依靠力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县各级农民协会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改革法和各项政策。土改结束时,全县12个区、174个乡(镇)均有农民协会组织,会员121472人,农民协会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而完成了历史使命。
萧县贫下中农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成立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期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贫下中农协会暂停活动。1971年,为适应“文革”需要,进行基层贫下中农协会组建工作,全县发展9万多名会员。公社一级配备了贫下中农协会专职干部。1973年6月29日,召开萧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750人,选举产生萧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和出席地区贫下中农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975年底,全县25个公社、507个大队、4294个生产队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领导班子,共有会员11.55万人,1979年4月在拨乱反正中,贫下中农协会解体。
国民党的农会附属于县政府、县党部。民国31年萧县农会章程规定,县、区农会干部,由县长、书记长物色,由县政府加委;乡农会干部,由县、区农会物色选定;村农会及小组干部,由区农会协助乡农会物色选定。其组织系统,分县、区、乡、村4级,县农会设总务、组织、训练、宣传4股。民国32年,全县有乡级农会91个、村级农会852个、会员小组2246个、会员17522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期间,各级农会组织大多由区党部、区分部书记兼任主任,纳入“党网化”系列组织之一。
民国17年(1928)春,永堌、王寨两地区成立农民协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县最早的农会。永堌、王寨两地区的农会会员发展到近700人,同年,黄口一带的农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农会组织发动农民,成立穷人会、短工会、大领会。
民国17年冬,中共党组织领导永堌农会组织、发动农民“罢更”。王寨一带的穷人会开展增加工资和午收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次年,党领导穷人会组织农民发动了秋收和年关斗争,提出“大领增加工资”、“反对冬闲辞大领”、“锄二八要三七分、四六分”、“租种地少收少分,不收不分”等口号,虽没有大规模的斗争,但却打击了封建制度,教育了群众,扩大了农民组织。
民国19年,党领导农民协会已发展会员2700人,发动了大规模的麦收斗争,地主阶级大为惊慌。勾结区队镇压,群众不但没被吓倒,反而斗争情绪更加高涨,麦子上场后,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扫场边子运动。
在经济斗争的同时,还组织农民开展了政治斗争。民国18年春,永堌寨农民曾三次砍断当局电线杆8华里多,把电线拉到山里、塘里埋掉,切断通讯联络,为暴动创造条件。同年10月,政治宣传运动遍及全县,较大的村庄和国民党区、乡驻地及大地主门外经常贴上标语。凡集会地点,都进行宣传讲演,散发传单,揭露、打击反动派。民国19年至民国21年的黄口、张庄寨、洪河集暴动失败,各地党组织惨遭破坏,农协会随之解体。
农民救国会
萧县农民救国会成立于民国28年秋,主任张舒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救会配合青年救国会和妇女救国会,形成全民抗战局面,绝大部分村庄都有农救会员,乡以上的农救会均建立情报站,转送情报,掩护干部和进行锄奸等工作。次年12月,耿、吴、刘叛变,地方党政随四师“东撤”,农会转入地下斗争。在淮海战役中,解放了的农民,自动组织起来支前。
萧县农民协会
民国38年春,在中共萧县县委领导下,成立了萧县农民协会,年底,各乡、村普遍建立。农民协会组织生产自救,协助政府肃清地方匪特,成为农村生产运动和政治斗争中的依靠力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县各级农民协会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改革法和各项政策。土改结束时,全县12个区、174个乡(镇)均有农民协会组织,会员121472人,农民协会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而完成了历史使命。
萧县贫下中农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成立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期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贫下中农协会暂停活动。1971年,为适应“文革”需要,进行基层贫下中农协会组建工作,全县发展9万多名会员。公社一级配备了贫下中农协会专职干部。1973年6月29日,召开萧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750人,选举产生萧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和出席地区贫下中农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975年底,全县25个公社、507个大队、4294个生产队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领导班子,共有会员11.55万人,1979年4月在拨乱反正中,贫下中农协会解体。
国民党的农会附属于县政府、县党部。民国31年萧县农会章程规定,县、区农会干部,由县长、书记长物色,由县政府加委;乡农会干部,由县、区农会物色选定;村农会及小组干部,由区农会协助乡农会物色选定。其组织系统,分县、区、乡、村4级,县农会设总务、组织、训练、宣传4股。民国32年,全县有乡级农会91个、村级农会852个、会员小组2246个、会员17522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期间,各级农会组织大多由区党部、区分部书记兼任主任,纳入“党网化”系列组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