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教育改革
清末,从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1904—1911),废科举,兴学堂,其办学堂宗旨虽标明尚武、尚公、尚实,但仍以忠君、尊孔为培善目标。开始课程仅讲授经、史、文学,后增设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育、图画,仍以读经、讲经为主。实行“癸卯学制”,初小5年,高小4年,教学方法是死背硬记,对学生管理,封建教规十分森严,学生学习仍存科举积习,以学为进身利禄之阶梯,此时教育还未摆脱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宣统三年,萧县第一所女子小学创立,遴选具有新思想的刘昆南(鹏举)主持校政,并从江南延揽3名女教师任教,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民国建立,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老、中、外各种势力办了各种形式的学校。直到民国20年(1931)统计,全县兴办初、高小学堂122所,分县立、公立、私立,学生5555人,旧式私塾仍有18处,学生254人。在新兴的学校中,有地方乡绅办的学校,有教会办的学校,也有成为中共地下县委活动中心的王寨、永堌小学。当时县城有官办的实验小学,私立大同小学,佛教会办的佛教小学。学制由清末的9年改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如第一高等小学只设五、六、七年级,至民国14年,改为6年制,初小4年,高小2年。教育方针为:“根据三民主义,适应社会与儿童之需要,养成党治下健全之公民”。课程设置废除读经、讲经,设有三民主义、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音乐、体育等。教学方法,虽提倡教学做合一,但多因袭旧法,仍未摆脱经院式教学之弊,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教育特点。
抗日抗争时期,三方政府各自制定的教育方针:抗日民主政府“以抗战教育工作协助抗日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有爱国热情,民族意识,从而培养抗战工作人员”。国民党县政府教育方针,则是“实施抗战教育,以党员守则十二条及抗战爱国为中心,以期养成党治之下健全公民及爱国爱群之优秀儿童”。日伪县政府推行教育强化运动,“以期培养建设明朗东亚之人才”。在办学形式上,解放区提倡初小”民办公助”,高小“集中领导,分散办理”,以吸收更多的儿童入学。在教材上,日伪自编统一教材,并廉价出售,引诱购买。国民党县政府公开准许各校用伪课本。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培养抗日人才的办学宗旨,自编一至六年级课本,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的教育,并以学校为据点,对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三方都办了中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在学制上根据各自的需要,一至三年不等。在课程上,增加了时事政治教育。当时的教育特点,按照淮北行署民国30年教育工作会议分析,日伪为顺民教育;国民党政权为愚民教育;抗日民主政府实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吸取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借鉴苏联的做法,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改革教学方法为主。
1952年春,县文教科派人赴徐州学习苏联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进行新课、巩固旧课、布置作业)在全县推广。要求教师写简易教案,提倡启发式教学。在备课中总结出“前、全、透、熟”四点经验。即:超前备课,内容要全,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教案。在语文教学上,创造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导入下一步”的课文讲读法。在算术教学上,创造了“了解题意,明确要求,寻找已知条件,解答未知,综合算式”的五步解题法。同时,也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提倡教师制作教具。1953年举办自制教具展览会,展出教学挂图4000余幅,实物标本170余种,仪器140余件。
1957年,学习并推广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的低年级生字分散教学法。1960年,尝试运用“评注式”教法,即字、词讲出处,句讲本意、寓意、引申义。不久停止。
在学制上,小学在1968年后改为5年一贯制至今。中学改为4年制,初中2年,高中2年。1977年初中恢复3年制,1983年部分高中恢复3年制。
民国建立,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老、中、外各种势力办了各种形式的学校。直到民国20年(1931)统计,全县兴办初、高小学堂122所,分县立、公立、私立,学生5555人,旧式私塾仍有18处,学生254人。在新兴的学校中,有地方乡绅办的学校,有教会办的学校,也有成为中共地下县委活动中心的王寨、永堌小学。当时县城有官办的实验小学,私立大同小学,佛教会办的佛教小学。学制由清末的9年改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如第一高等小学只设五、六、七年级,至民国14年,改为6年制,初小4年,高小2年。教育方针为:“根据三民主义,适应社会与儿童之需要,养成党治下健全之公民”。课程设置废除读经、讲经,设有三民主义、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音乐、体育等。教学方法,虽提倡教学做合一,但多因袭旧法,仍未摆脱经院式教学之弊,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教育特点。
抗日抗争时期,三方政府各自制定的教育方针:抗日民主政府“以抗战教育工作协助抗日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有爱国热情,民族意识,从而培养抗战工作人员”。国民党县政府教育方针,则是“实施抗战教育,以党员守则十二条及抗战爱国为中心,以期养成党治之下健全公民及爱国爱群之优秀儿童”。日伪县政府推行教育强化运动,“以期培养建设明朗东亚之人才”。在办学形式上,解放区提倡初小”民办公助”,高小“集中领导,分散办理”,以吸收更多的儿童入学。在教材上,日伪自编统一教材,并廉价出售,引诱购买。国民党县政府公开准许各校用伪课本。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培养抗日人才的办学宗旨,自编一至六年级课本,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的教育,并以学校为据点,对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三方都办了中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在学制上根据各自的需要,一至三年不等。在课程上,增加了时事政治教育。当时的教育特点,按照淮北行署民国30年教育工作会议分析,日伪为顺民教育;国民党政权为愚民教育;抗日民主政府实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吸取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借鉴苏联的做法,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改革教学方法为主。
1952年春,县文教科派人赴徐州学习苏联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进行新课、巩固旧课、布置作业)在全县推广。要求教师写简易教案,提倡启发式教学。在备课中总结出“前、全、透、熟”四点经验。即:超前备课,内容要全,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教案。在语文教学上,创造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导入下一步”的课文讲读法。在算术教学上,创造了“了解题意,明确要求,寻找已知条件,解答未知,综合算式”的五步解题法。同时,也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提倡教师制作教具。1953年举办自制教具展览会,展出教学挂图4000余幅,实物标本170余种,仪器140余件。
1957年,学习并推广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的低年级生字分散教学法。1960年,尝试运用“评注式”教法,即字、词讲出处,句讲本意、寓意、引申义。不久停止。
在学制上,小学在1968年后改为5年一贯制至今。中学改为4年制,初中2年,高中2年。1977年初中恢复3年制,1983年部分高中恢复3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