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重点小学
实验小学
该校的前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开办的龙城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龙城书院改为龙城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萧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17年,萧县第一女子小学,龙城市小学与该校合并,始称萧县实验小学。民国27年5月因日军侵占县城而停办。民国34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县城西关复校,称龙城小学。民国37年底,人民政府将龙城小学迁入城内原校址重建。1951年9月恢复实验小学校名。
长期以来,该校几经变迁,历任数十位校长,数百位教师,其教学质量始终居全县之首。该校有“三严”:师资要求严,学习考核严,校规校纪严。抗日战争前,萧县实验小学在徐州地区就享有盛名,升学考试位列榜首。建国以后,是省、县重点小学,规模逐步扩大。1959年有14个班,1964年为20个班,1978年扩大到32个班,但一直保持严谨的作风(文化大革命中除外),改进教学方法。该校创造了“三主、三活、搞好三个关系”的课堂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把课教活,把书读活,把题做活;搞好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质量稳定,升学率高。多年来,在校学生合格率95%,冒尖率20%,差生转化率82%,升学率98%,1985年,该校30个班,学生1940人,教职工273人,其中教育部授予的模范班主任一人(王苏英)、省级模范班主任一人(王子秋),县级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20余人。
该校历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民国前期培养了许多国画书法人才。建国后,此风不衰,该校儿童画参加全国儿童画展,拍成电视片。体育方面成效显著,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1%。1964年,校乒乓球队获省少年团体冠军,女子篮球队夺得1980年、1982年、1983年、1985年四次全省少年冠军,还为省、地输送了20多名运动员。
该校从第一高等小学开始成为本县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民国16年已有共产党活动。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实小与其它学校学生成立“萧县学生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查封日货。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师生投笔从戎,献身革命,如彭笑千、李忠道、纵翰民、张祚荫、许西连、张舒民等,成为革命队伍中坚。在实验小学毕业的万余名学生中,不少人成为各项事业的栋梁。如在国内的有雕塑家刘开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徐文雅等;国外的有法籍画家朱德群、美籍煤炭博士陈文澜等。
郝集小学
民国3年由刘子遇创办。原为初级小学,民国8年,增设高年级,改为萧县第三高等小学。民国13年,郝集第一国民小学并入该校,更名萧县郝集小学校。民国19年8月,改为萧县郝集中心小学校。至抗日战争爆发,共毕业12届,14班,近600人。这一时期,先后担任校长和任教的教师有彭笑千、黄体润、任铁肩、徐朗秋、王子舆、孟海曙、王可风、萧龙士等,师资力量雄厚。如民国21年,学校10名教职员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中师学历6人,简师学历1人,其他1人。校风严肃、简朴,教师年轻勤奋。成绩最著者,如王子舆任校长的10多年时间内,其教学质量可与实小相媲美,三十年代初,全县小学会考,前十名几乎都是实验小学和郝集小学的学生。当时该校学生多系农家子弟,家境贫寒,高小毕业后多报考县立师范、省立运河师范、省立徐州女子师范等校,每年几十人,数年中无人落第。
民国30年春,在日伪侵占期间复课,不久,抗日民主政府将其秘密改造为“两面”学校,表面使用日伪课本,暗中教授抗日内容。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郝集小学处于国民党统治区内。全校8个班,400余学生,淮海战役前夕,郝集解放。这两个时期,该校毕业8届,700多名学生。
建国后,规模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62年中考成绩在全县突出。“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增办“戴帽”初中,1982年停办。1985年有20个班、950名学生,教职工4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中师5人,高中38人,初师(初中)5人。
70多年来,郝集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如路继先、朱玉林等人成为中共党和军队们骨干,王肇民(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单树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路永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则刚(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则理(成都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专家)、鲁传鼎(台湾中国政治大学教授)等在学术领域成为知名人士。
黄口镇第一小学
建于民国4年,初名西荫小学。18年夏,改为黄口小学。沦陷前已成为完全小学。日伪时期更名洪益小学。民国33年增设中学部,更名黄口中小学。中学2班,小学18班,学生1300余人,教师40余名。抗战胜利后,改为黄口镇中心小学,有12个班,学生600余人,教师20余人。
建国后至1957年,学校迅速恢复和发展,1962年该校被定为宿县地区重点小学,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至1985年,升学率由84%上升到95%以上。1985年,学校有22个班,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和诗人孙友田等均在此校毕业。王寨小学
民国7年由王孔法创办,原名第六区第一高等小学。民国8年改为萧县第二高等小学,民国17年增设女生部,民国18年改为王寨小学。民国17年,中共开始在萧县建立组织,胡玄圃、王树璜、张达夫、戴瑞朴(晓东)等早期共产党员曾在这里执教,高年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入党,该校遂成为中共萧县特别支部、萧县一届县委秘密活动的中心,为培养革命干部做出了特殊贡献。民国27年,日军侵占本县后,学校迁至程庄,更名萧县程庄完全小学。民国33年秋,新四军西进,该校重归于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由于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宣传方面做出显著成绩,被抗日民主政府誉为本县文教系统“一枝花”。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初,学校发展较快,质量较高。该校首先采用集体备课、典型示范、观摩教学等方法,创造了“前、全、透、熟”的备课法,尤其在语文教学上,试验毕业班过“万字关”,收到明显效果,1960年3月,在全省小学六年级统考中,语文、数学平均超过90分,获全省第一。1977年2月,王寨小学与程庄小学分置。
该校的前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开办的龙城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龙城书院改为龙城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萧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17年,萧县第一女子小学,龙城市小学与该校合并,始称萧县实验小学。民国27年5月因日军侵占县城而停办。民国34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县城西关复校,称龙城小学。民国37年底,人民政府将龙城小学迁入城内原校址重建。1951年9月恢复实验小学校名。
长期以来,该校几经变迁,历任数十位校长,数百位教师,其教学质量始终居全县之首。该校有“三严”:师资要求严,学习考核严,校规校纪严。抗日战争前,萧县实验小学在徐州地区就享有盛名,升学考试位列榜首。建国以后,是省、县重点小学,规模逐步扩大。1959年有14个班,1964年为20个班,1978年扩大到32个班,但一直保持严谨的作风(文化大革命中除外),改进教学方法。该校创造了“三主、三活、搞好三个关系”的课堂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把课教活,把书读活,把题做活;搞好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质量稳定,升学率高。多年来,在校学生合格率95%,冒尖率20%,差生转化率82%,升学率98%,1985年,该校30个班,学生1940人,教职工273人,其中教育部授予的模范班主任一人(王苏英)、省级模范班主任一人(王子秋),县级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20余人。
该校历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民国前期培养了许多国画书法人才。建国后,此风不衰,该校儿童画参加全国儿童画展,拍成电视片。体育方面成效显著,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1%。1964年,校乒乓球队获省少年团体冠军,女子篮球队夺得1980年、1982年、1983年、1985年四次全省少年冠军,还为省、地输送了20多名运动员。
该校从第一高等小学开始成为本县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民国16年已有共产党活动。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实小与其它学校学生成立“萧县学生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查封日货。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师生投笔从戎,献身革命,如彭笑千、李忠道、纵翰民、张祚荫、许西连、张舒民等,成为革命队伍中坚。在实验小学毕业的万余名学生中,不少人成为各项事业的栋梁。如在国内的有雕塑家刘开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徐文雅等;国外的有法籍画家朱德群、美籍煤炭博士陈文澜等。
郝集小学
民国3年由刘子遇创办。原为初级小学,民国8年,增设高年级,改为萧县第三高等小学。民国13年,郝集第一国民小学并入该校,更名萧县郝集小学校。民国19年8月,改为萧县郝集中心小学校。至抗日战争爆发,共毕业12届,14班,近600人。这一时期,先后担任校长和任教的教师有彭笑千、黄体润、任铁肩、徐朗秋、王子舆、孟海曙、王可风、萧龙士等,师资力量雄厚。如民国21年,学校10名教职员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中师学历6人,简师学历1人,其他1人。校风严肃、简朴,教师年轻勤奋。成绩最著者,如王子舆任校长的10多年时间内,其教学质量可与实小相媲美,三十年代初,全县小学会考,前十名几乎都是实验小学和郝集小学的学生。当时该校学生多系农家子弟,家境贫寒,高小毕业后多报考县立师范、省立运河师范、省立徐州女子师范等校,每年几十人,数年中无人落第。
民国30年春,在日伪侵占期间复课,不久,抗日民主政府将其秘密改造为“两面”学校,表面使用日伪课本,暗中教授抗日内容。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郝集小学处于国民党统治区内。全校8个班,400余学生,淮海战役前夕,郝集解放。这两个时期,该校毕业8届,700多名学生。
建国后,规模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62年中考成绩在全县突出。“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增办“戴帽”初中,1982年停办。1985年有20个班、950名学生,教职工4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中师5人,高中38人,初师(初中)5人。
70多年来,郝集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如路继先、朱玉林等人成为中共党和军队们骨干,王肇民(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单树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路永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则刚(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则理(成都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专家)、鲁传鼎(台湾中国政治大学教授)等在学术领域成为知名人士。
黄口镇第一小学
建于民国4年,初名西荫小学。18年夏,改为黄口小学。沦陷前已成为完全小学。日伪时期更名洪益小学。民国33年增设中学部,更名黄口中小学。中学2班,小学18班,学生1300余人,教师40余名。抗战胜利后,改为黄口镇中心小学,有12个班,学生600余人,教师20余人。
建国后至1957年,学校迅速恢复和发展,1962年该校被定为宿县地区重点小学,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至1985年,升学率由84%上升到95%以上。1985年,学校有22个班,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和诗人孙友田等均在此校毕业。王寨小学
民国7年由王孔法创办,原名第六区第一高等小学。民国8年改为萧县第二高等小学,民国17年增设女生部,民国18年改为王寨小学。民国17年,中共开始在萧县建立组织,胡玄圃、王树璜、张达夫、戴瑞朴(晓东)等早期共产党员曾在这里执教,高年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入党,该校遂成为中共萧县特别支部、萧县一届县委秘密活动的中心,为培养革命干部做出了特殊贡献。民国27年,日军侵占本县后,学校迁至程庄,更名萧县程庄完全小学。民国33年秋,新四军西进,该校重归于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由于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宣传方面做出显著成绩,被抗日民主政府誉为本县文教系统“一枝花”。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初,学校发展较快,质量较高。该校首先采用集体备课、典型示范、观摩教学等方法,创造了“前、全、透、熟”的备课法,尤其在语文教学上,试验毕业班过“万字关”,收到明显效果,1960年3月,在全省小学六年级统考中,语文、数学平均超过90分,获全省第一。1977年2月,王寨小学与程庄小学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