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皇藏峪
皇藏峪位于县城东南21公里。此处群峰突起,谷幽林密,溪涧长流,不仅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也较为丰富。这里属温带阔叶落叶林残存地区,森林面积3100多亩,146种树木,58种鸟类,基本上反映了淮北地区暖温带生物群落面貌。被省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
皇藏峪原名黄桑峪。据旧志记载,早年因峪内长满黄桑而得名。相传秦始皇为压天子气而东巡,刘邦隐藏峪中。其妻吕雉不期而至,人问其故,吕雉答道:刘邦所到之处,上有瑞云缭绕不散,故能寻觅。后刘邦果然称帝,黄桑峪因此改名皇藏峪。(民间还有传说:王莽赶刘秀,刘秀藏在山洞中而得名)
皇藏峪也是淮北著名风景区和避暑胜地。三伏之时,峪外烈日炎炎,而峪内凉爽宜人。判若两个世界。进入峪内,既能欣赏自然景色,又可以浏览历史典故,生发怀古爱国之情。皇藏峪景观颇多,主要有八景:
瑞云寺,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始建,初名望云寺,因汉高祖曾藏于此,宋端拱二年(989年)更名瑞云寺。
寺院倚山临涧,左右有山溪环绕,上下有古树伞盖。林深石奇,飞鸟不惊,僧人安居。古人曾题“萧国福地”,中经隋、唐、宋、元、明,屡有兴废。明末清初,度遇和尚开山扩充,以后几经扩建初具规模。
寺院共有殿宇99间,三进院,石级相连。前院是藏经楼,楼下为斋堂,楼上藏经,原有经藏、律藏、论藏4000多卷。中院是正殿宽大平整,大雄主殿5间。原有释迦牟尼、药师、南无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等金身佛象。后院为方丈室,明三暗五,高大轩敞,左右楼阁,廊腰迂回,飞檐钩天。空前腊梅掩映,黄杨相衬,左侧有一株千年以上银杏树,主干下生有二枝,一大一小,枝叶繁茂,犹如“携子抱孙”,为一奇景。右侧是一株挺拔的古松,树高数十米,树龄与银杏相仿。再前有老桂两株,一名金桂、一名银桂,合称姊妹树。当年香火隆盛时,院内终日香烟缭绕,松枝在飘缈的雾蔼中时隐时现,故有“虬须佛气”之称。
清末,寺院颓败,经书、塑像荡然无存,殿宇大多毁坏。1978年后,政府拨款修葺,部分建筑恢复原貌,目前仍在整修中。寺院现行3名和尚,住持僧为善一方丈。
皇藏洞,位于瑞云寺西南百余米的悬崖下,洞深6米,一巨石正挡洞门,古传因刘邦曾藏于此而得名。又传说洞口原无巨石,刘邦藏入洞后,忽飞来一石,立于洞口,非近前不能发现山洞。所以,洞门巨石名“飞来石”。
拔剑泉亦名六和泉,在寺院东南,相距20多米,有一天然井,深数丈,泉水数尺。传说刘邦避难时久寻水而不得,怒挥宝剑穿石,剑拔水出,故名。
仙人床由寺向东,穿林越谷200米,登青云路,北侧有一天然巨石,其形似床,可卧一人。传说度遇和尚常年睡于石上,最后长眠于此,寿110岁成仙,人称此石为仙人床。
洗钵池,位于峪西北群山环抱之中,陡崖下有一天然石盆,原名滴水盆,盆内水清见底,常年不竭,大涝涨而不溢,久旱浅而不涸,夏秋之间,数股瀑布绕前而过,池水仍保持憩静之态。瑞云寺开堂传戒之日,僧侣众多,斋后皆来此洗钵,故名洗钵池。
美人洞,位于寺西北虎口峰之腰,其洞可容五、六人,地势险峻,使人望而生畏。每当日出日落之际,洞口隐约现一浑身挂皂、青丝白面、鬓插鲜花的妙龄少女,故名。
观景峰,寺西北,群峰之中,独出一峰,立其巅可总瞰峪中全景,故名观景峰。
九龙窝,寺南北纵贯9条土丘,伸向东北山口,汇集于锁龙桥。丘上林木高耸,郁郁葱葱,微风吹拂,树枝轻摇,犹如九龙相戏,故名。
天门山
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白土镇境内,为皇藏峪之北4公里又一风景区。一山中劈,双峰壁立,过此步步登高,如上天门,故名。峭壁之上刻有“仰之弥高”、“难于蜀道”,亲临其境,自领其意。此地石怪树奇,有“树驮碑”、“碑驮树”、“飞来峰”、“蚂蚁泉”等胜景。顶峰有“圣人场”,志载为孔子游此遇雨晒书之处,至今山草倒向一边,人称“晒书台。
天门寺位于天门山口,建于元至正年间。原有大殿3间东西廊房,殿内塑有金身佛像。明永乐年间,寺庙倒塌,但佛像尚存,附近农民以席护之。明宣德四年(1429),杨秘知徐州时,重修天门寺,建佛殿3间,伽蓝院1间,僧房3间,厨房3间,更名为“禅院”。以后因遭战火,僧走寺毁。解放后,清除神像,先后在此办过学校、林场。殿房因年久失修毁坏。
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县城西北三里的泉山北坡,原名“菩萨泉”,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路过此地,寻水解渴,见一老妪端坐石上,书生以礼相问,妪静坐不语,再问,笑指背后岩下,书生往视,果有一泉,饮毕欲谢,妪不复见,故名。泉旁的岩石上原刻有碗大的“菩萨泉”三字。明时更泉名为圣泉,泉上有一亭子,为清雍正十年(1732)知县温长发所建,圣泉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水清甘甜。盛夏,周围村民来山汲泉水消暑,引以为快。有“圣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后语,并戏称“喝死不伤人”。
圣泉寺位于亭西。据旧志记载,北宋时,乡贤窦师道(沔)隐居于此,卒后,其侄窦明远(墩礼)在泉旁建“拱翠堂”,为此处最早建筑。金明昌三年(1192)改为“龙泉禅院”始为佛教寺院。明时改称圣泉寺,后寺庙倾塌。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孙重光又于泉旁建“虚谷堂”。嘉靖三十七年(1558)“虚谷堂”毁于大风。隆庆二年(1568)满聪和尚化缘重修。庙依山势,殿庑门廊,颇为壮观。清朝后期,开始败落,今殿宇大部坍塌,仅存遗址。
圣泉风景区还有“二子书声洞”、“郑公墓”等。“二子书声洞”位于寺西南数十步,深丈余,传说古时行人夜过洞下,常闻洞中读书声,细听是二人一问一答,故名。旧志称“贤洞书声”,列为八景之一。郑公墓见“古墓葬”一节。
孔庙
又称圣庙、文庙、学宫,俗称黉学。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顺治《萧县志》对其建筑布局作了如下描述:“中为先师庙,东西两厢。前为庙门,门外东为名宦、两为乡贤二词。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前为屏墙,棂星门西为儒学大门,由大门直北,东向为仪门。先师庙后为明伦堂,堂东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东北为启圣祠,堂西北为敬一箴亭。”古时为祭祀孔子的地方,科举时代是县内的最高学府。因风雨剥蚀,战火焚毁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今仅存孔庙大成殿。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照片)
车牛返四贤祠
1.车牛返县城西南十多里的车牛返村,有石碑,铭曰:“鞭打芦花处”,是后人为纪念闵子而立。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后迁居萧地(今宿县闵贤乡)。闵子少时丧母,其父续弦,又生二子。某年冬天,闵子兄弟三人随父外出,车行至此,适逢天降大雪,闵子冻得打颤,缩成一团,但两弟却安然无惧,其父震怒,用牛鞭抽打闵子。闵子棉衣绽开,露出芦花,其父恍然大悟,遂掉转车头回家,欲休其妻。闵子哀劝其父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感动,听其劝而未休妻,继母亦悔而向善。孔子听说此事后称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以后,本地乡贤士绅就在回车处立了一碑,碑文为:“孝哉闵子骞!人无间言,必在汶上,忠操靡坚。哀今之人,忠孝荡然,求则得之,效法前贤。”以此宣扬孝道。闵子骞从师孔子,学习勤勉,德行与颜渊齐名。
2.四贤祠明嘉靖十三年,为纪念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唐代封萧伯)三人,知县朱同芳在白茅山建三贤堂。孟子后裔于元大德初由邹县迁萧,为把祀奉孟子,后于车牛返建四贤词,以作尊贤而张读书之风。今祠堂已毁。
附:萧县八景(引自《康熙萧县志》)
1.仙台棋迹2.贤洞书声
3.汴河晓渡4.井春耕
5.龙潭皎月6.凤岭卿云
7.天枣奇芳8.神钟怪迹
山泉
1.圣泉圣泉是我县最著名的一处泉水。涓涓细流。虽一勺之泽,却常年不涸。水质清澈味甘,堪称萧县第一泉。清人王维翰《题圣泉》诗赞云:“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参见“圣泉寺”)。
2.北泉又名栲栳泉,在永堌寨北门外。大小泉眼10余个。泉水涌出,常年不断,形成一水塘和小溪。
3.雾猪泉位于皇藏峪北部雾猪山下。泉水微温,四季畅流。如逢雨季,清水喷涌,颇为壮观。传说古时某人赶着一群猪经过此地,猪干渴而拱地,一母猪竟拱出水来,成为一泉,遂得名“母猪泉”,后讹传为雾猪泉。宋代的苏东坡知徐州时,曾祈雪于此,作《祈雪雾猪泉文》。
4.蚂虾泉位于永堌饶钹山东麓。一石坯下泉水流出,水量不大,但四季不竭。水中常见蚂虾戏游,故名。
5.拔枣泉位于永堌饶钹山北,水库西。是季节性山泉。雨季时水柱高达一、二米,旱时干涸。泉名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相传赵匡胤和周世宗、鲁郑恩结拜为三兄弟,落泊时避难于永堌,住在一家王姓客店。因付不起食宿费,与店家伙计发生争执,以至打了起来。赵匡胤等3人赤手空拳,不能敌众,鲁郑恩一怒,拔起一棵枣树,顿时泉水喷出,故名
上一篇:第一节 古遗址
下一篇:第三节 古墓葬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