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中医
概况
旧志记载,萧县自古产何首乌等草药,明代有朱自华著《药书简要》4卷,彭缙著《药性书》一部,中医药历史久远。据解放初统计,中医有136名。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吸收中医人员充实到各级医疗机构中以发挥他们的专长。1956年有中医178名。后来政治运动不断,部分中医受到迫害,1970年6月,有16名老中医被清洗回家。“文化大革命”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中医政策,中医队伍逐步恢复和发展。1978年各级医院有中医157名。
中医大多是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掌握某一祖传秘方。为了挖掘中医宝藏,继承中医传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1)动员和组织老中医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先后发表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学术论著)。(2)开办中医学校,系统地传授中医理论知识,为基层培养人才。(3)采取中医带徒的方法,让一些有临床经验、造诣很深的名医分别带一至几个徒弟。全县先后有十几位名中医带出数十名徒弟,目前,大多成为业务骨干。(4)1980年元月,成立了中医学会,具体负责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现在,本县中医能够处理萎缩性胃炎、肺心病、颈椎综合症等疑难病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治愈率达85%。
名医
段训祯(生卒年不详),男,擅长针灸,外号“神针段六”。
阎玉清(1868—1954),男,陶楼乡孟庄人。对乳癖、瘰疠、臁疮等外科病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后传给其孙阎继州,重孙阎广仁。阎广仁将阎玉清积累的病历等资料整理成文,于1965年、1966年分别发表于《上海医药》、《浙江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其中有《中医治疗27例臁疮的经验》、《中医治疗瘰疠63例》、《中医治疗乳癖103例》等文。
许达哲(1880—1968),男,朱集乡许堤口人。擅长于妇科、内科,对治疗产褥热、崩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风等有绝招。解放前夕,王行村杜长标因患尸厥症不醒人事三天,家人已准备埋葬,后经许达哲诊断,仅用一剂药就苏醒过来,群众惊叹不已。其医德高尚,急穷人所难,一生带徒多人。
李乐堂(1884—1966),男,王汉集乡大新庄人,自学中医成才。40岁时开始行医,长于妇科,对治疗伤寒等传染病亦有良方。
邢陈氏(1887—1961),女,祖传眼科名医。
纵井虞(1887—1977),男,吴丛乡王集人,自曾祖父起,四代名医。幼承家教,在父亲开设的广生堂习医,后又在宏济堂坐堂行医,长于妇科及霍乱等传染病的治疗,一生带徒多人,如孟宪铎、颛孙基龙等。
郝振东(1887—1963),男,郝庄乡郝庄人,因家中长期有病人,刻苦攻读医书,自学成才。30岁开始行医,长于妇科病、消渴病等。
张慈恩(1888—1946),男,萧城人。自幼随叔父学医。16岁时,即能治病开方。后自办长春堂药店。民国5年(1916),县城霍乱流行,他走家串户为病人扎针、熬药,救治数百人。曾自题对联:惟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吴忠鼎(1889—1963),男,帽山乡帽山寨人,随父学医,后开设德云公中药店,坐堂行医。擅长内科、妇科、痘科等。他医道高明,医德高尚,解放后曾数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3年8月,《安徽日报》刊登了他的事迹。同年,安徽省卫生厅出版《一切为了病人》一书,对他的事迹作了详细介绍。其后人多继其业。
孟宪铎(1887—1978),男,九店乡孟吴楼人。随父孟昭俊学医。后开设普济堂中药店,坐堂行医,长于内科、妇科、针灸等。建国后,是宿县地区中医学会会员。1964年,省中医学会在黄口镇召开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现场会,他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生前曾整理《简明中医妇科学》、《中医临床手册》两份手稿,惜已失散,一生带出高徒十多人。
孟庆连(1897—1966),男,朱集乡鲁庄人。随父学医,长于妇科,经验丰富,著有《医学晓畅》一书。
陈桂先(1898—1944),男,东阁乡陈庄人。15岁时随父学习中医外科,20岁时开业行医。长于肿疮、皮肤病等外科。其医术高明,砀山、丰县、铜山等地患者纷纷前往求医,沦陷前,丰县一县长颈部生疮(群众称之“截头疮”),治好后,送其一部“纲鉴”。砀山一县长,上肢生疮,久治不愈,经过陈20多天治疗,病愈后,送其红铜香炉一个,从此医名远播。民国32年,驻腰里王据点的日本人腿上长疮,请陈诊治,被拒,遂威胁说:“如不去,就把小孩抱走,再不去,火烧全村”。陈仍不屈,日军遣汉奸封门,并把牲畜牵走,陈桂先躲在水坑里,幸免于难。日军将其三哥、五哥抓走打成残废。陈气恼而病。卒于次年,一生带出的徒弟有其子陈兴奎等十多人。
刘超举(1900—1978),男,永堌镇李庄人。自幼残废,立志学医,28岁时开业行医,对内科的痰喘、衄血、胃痛、麻疹、破伤风;妇科的闭经、血崩、难产、赤白带下等症有独到处方。特别是治疗毒蛇咬伤,治愈率达95%以上。刘超举医德高尚。某日,他正患病,有人远道就医,他半卧病床给病人切脉,手指震颤,不能写字,就口念处方,让家人笔录,目睹者无不动颜。
毛延明(1901—1981),男,王典乡毛郢村人。(详见本志“人物”编)。
陈文汉(1905—1966),男,庄里乡尠沟人。幼读私塾,20岁时随舅父段训祯学习针灸,后坐堂行医。长于妇科。治愈许多血崩、产后出血患者,以针灸名闻遐迩。
朱德昌(1905—1970),男,永堌镇朱庄人。25岁开始学医,33岁开业,医术甚高。对治疗中风、小儿惊风等症有独到见解。在萧县东南部、濉溪宿县一带颇有名望。
孙德介(1907—1983),男,孙大庙人。成年后始研习中医,自学成才,长于妇科。
王兰生(1909—1968),男,大屯区王庄人。自学成才,开业行医,对妇科、儿科、慢性病有独特见解。
旧志记载,萧县自古产何首乌等草药,明代有朱自华著《药书简要》4卷,彭缙著《药性书》一部,中医药历史久远。据解放初统计,中医有136名。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吸收中医人员充实到各级医疗机构中以发挥他们的专长。1956年有中医178名。后来政治运动不断,部分中医受到迫害,1970年6月,有16名老中医被清洗回家。“文化大革命”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中医政策,中医队伍逐步恢复和发展。1978年各级医院有中医157名。
中医大多是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掌握某一祖传秘方。为了挖掘中医宝藏,继承中医传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1)动员和组织老中医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先后发表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学术论著)。(2)开办中医学校,系统地传授中医理论知识,为基层培养人才。(3)采取中医带徒的方法,让一些有临床经验、造诣很深的名医分别带一至几个徒弟。全县先后有十几位名中医带出数十名徒弟,目前,大多成为业务骨干。(4)1980年元月,成立了中医学会,具体负责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现在,本县中医能够处理萎缩性胃炎、肺心病、颈椎综合症等疑难病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治愈率达85%。
名医
段训祯(生卒年不详),男,擅长针灸,外号“神针段六”。
阎玉清(1868—1954),男,陶楼乡孟庄人。对乳癖、瘰疠、臁疮等外科病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后传给其孙阎继州,重孙阎广仁。阎广仁将阎玉清积累的病历等资料整理成文,于1965年、1966年分别发表于《上海医药》、《浙江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其中有《中医治疗27例臁疮的经验》、《中医治疗瘰疠63例》、《中医治疗乳癖103例》等文。
许达哲(1880—1968),男,朱集乡许堤口人。擅长于妇科、内科,对治疗产褥热、崩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风等有绝招。解放前夕,王行村杜长标因患尸厥症不醒人事三天,家人已准备埋葬,后经许达哲诊断,仅用一剂药就苏醒过来,群众惊叹不已。其医德高尚,急穷人所难,一生带徒多人。
李乐堂(1884—1966),男,王汉集乡大新庄人,自学中医成才。40岁时开始行医,长于妇科,对治疗伤寒等传染病亦有良方。
邢陈氏(1887—1961),女,祖传眼科名医。
纵井虞(1887—1977),男,吴丛乡王集人,自曾祖父起,四代名医。幼承家教,在父亲开设的广生堂习医,后又在宏济堂坐堂行医,长于妇科及霍乱等传染病的治疗,一生带徒多人,如孟宪铎、颛孙基龙等。
郝振东(1887—1963),男,郝庄乡郝庄人,因家中长期有病人,刻苦攻读医书,自学成才。30岁开始行医,长于妇科病、消渴病等。
张慈恩(1888—1946),男,萧城人。自幼随叔父学医。16岁时,即能治病开方。后自办长春堂药店。民国5年(1916),县城霍乱流行,他走家串户为病人扎针、熬药,救治数百人。曾自题对联:惟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吴忠鼎(1889—1963),男,帽山乡帽山寨人,随父学医,后开设德云公中药店,坐堂行医。擅长内科、妇科、痘科等。他医道高明,医德高尚,解放后曾数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3年8月,《安徽日报》刊登了他的事迹。同年,安徽省卫生厅出版《一切为了病人》一书,对他的事迹作了详细介绍。其后人多继其业。
孟宪铎(1887—1978),男,九店乡孟吴楼人。随父孟昭俊学医。后开设普济堂中药店,坐堂行医,长于内科、妇科、针灸等。建国后,是宿县地区中医学会会员。1964年,省中医学会在黄口镇召开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现场会,他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生前曾整理《简明中医妇科学》、《中医临床手册》两份手稿,惜已失散,一生带出高徒十多人。
孟庆连(1897—1966),男,朱集乡鲁庄人。随父学医,长于妇科,经验丰富,著有《医学晓畅》一书。
陈桂先(1898—1944),男,东阁乡陈庄人。15岁时随父学习中医外科,20岁时开业行医。长于肿疮、皮肤病等外科。其医术高明,砀山、丰县、铜山等地患者纷纷前往求医,沦陷前,丰县一县长颈部生疮(群众称之“截头疮”),治好后,送其一部“纲鉴”。砀山一县长,上肢生疮,久治不愈,经过陈20多天治疗,病愈后,送其红铜香炉一个,从此医名远播。民国32年,驻腰里王据点的日本人腿上长疮,请陈诊治,被拒,遂威胁说:“如不去,就把小孩抱走,再不去,火烧全村”。陈仍不屈,日军遣汉奸封门,并把牲畜牵走,陈桂先躲在水坑里,幸免于难。日军将其三哥、五哥抓走打成残废。陈气恼而病。卒于次年,一生带出的徒弟有其子陈兴奎等十多人。
刘超举(1900—1978),男,永堌镇李庄人。自幼残废,立志学医,28岁时开业行医,对内科的痰喘、衄血、胃痛、麻疹、破伤风;妇科的闭经、血崩、难产、赤白带下等症有独到处方。特别是治疗毒蛇咬伤,治愈率达95%以上。刘超举医德高尚。某日,他正患病,有人远道就医,他半卧病床给病人切脉,手指震颤,不能写字,就口念处方,让家人笔录,目睹者无不动颜。
毛延明(1901—1981),男,王典乡毛郢村人。(详见本志“人物”编)。
陈文汉(1905—1966),男,庄里乡尠沟人。幼读私塾,20岁时随舅父段训祯学习针灸,后坐堂行医。长于妇科。治愈许多血崩、产后出血患者,以针灸名闻遐迩。
朱德昌(1905—1970),男,永堌镇朱庄人。25岁开始学医,33岁开业,医术甚高。对治疗中风、小儿惊风等症有独到见解。在萧县东南部、濉溪宿县一带颇有名望。
孙德介(1907—1983),男,孙大庙人。成年后始研习中医,自学成才,长于妇科。
王兰生(1909—1968),男,大屯区王庄人。自学成才,开业行医,对妇科、儿科、慢性病有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