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主要传染病有以下几种:
天花
民国29年至38年,天花在全县流行,死亡多人。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普遍种痘,从此天花绝迹。(见下表)
麻疹
群众叫出疹子,冬春季节多见,发病范围较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过去无预防措施,从1970年开始施用麻疹疫苗,同时加强治疗,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痢疾
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以秋季发病率较高,自1950年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措施,收到较好效果。近几年又有回升。
流脑乙脑
多见于秋季,患者死亡率较高。六十年代以前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1957年,脑炎在57个乡、229个村流行,造成40人死亡。七十年代施以疫苗预防,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
百日咳
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1957年,全县发病591例,死亡3例。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曾以百日咳菌苗进行预防,效果不够理想,至今仍不断发生。
白喉
发病率不高,死亡率较高。建国前从未作有效的预防,建国后,采取注射白喉类毒素预防,基本控制了疫情,只在个别年份局部流行。1954年发病68例,死亡5例。1958年发病297例,死亡61例。六十年代初,白喉绝迹。
传染性肝炎
解放初期尚不多见,六十年代以后患者增多。
伤寒副伤寒
是一种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解放前,患者多因缺医少药而死亡。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注射三联菌苗进行预防,效果较好,但有时仍在局部地区流行,八十年代以来,基本得到控制。
红眼病
1970年8月第一次出现,并在全县流行。以后数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980年以后逐渐减少,现已基本绝迹。此病由病毒引起,传染性很强,一人发病,周围的人很快被传染,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县城发病率特别高。此病症状为:双眼通红、怕光,不能视物。一般眼药无效,但几天后,多至十余天,症状即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附:几个年份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主要传染病预防情况简表
单位:人份

除害防病
1.除害1950年灭鼠23627只,1955年开始除四害(蚊、蝇、老鼠、麻雀),当年消灭老鼠131714只。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除害的主要对象是老鼠、苍蝇、蚊子、臭虫。近几年,主要消灭蚊、蝇和老鼠。在城镇重点消灭蚊、蝇,县爱卫会每年用敌敌畏、六六粉等药物250公斤左右。1973年、1975年的七、八月份,县城开展4次突击消灭蚊蝇的活动,每隔15公尺设一烟熏堆,统一点火放烟。每次突击后,蚊蝇密度均大大下降。农村近几年,老鼠数量激增。县政府成立了灭鼠指挥部,各区成立了灭鼠领导小组,切实抓好灭鼠工作,1982年,全县灭鼠2711945只,1983年灭鼠1140000只,鼠害较前减轻。
2.两管五改为了改变城乡卫生面貌,七十年代开展了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良水井、厕所、炉灶、畜圈、环境)的工作,主要是:保护水源、推广手压井和简易自来水;厕所改建在远离水源的地方,粪肥采取高温堆肥等处理办法,杀灭各种寄生虫;畜圈要有粪坑,防止粪便污染流失;改造旧式灶,推广省柴灶,如对门灶、串联灶、并联灶、混合灶、牛尾灶等;整修道路填平坑洼,利用四旁栽树,改造环境。据1977年统计,6年时间共改造厕所4936个,改炉灶11398个,改畜圈20377个,改良水井的成绩最为显著,目前,除皇藏、丁里、龙城、祖楼部分山区外,广大农村普遍用上了手压井,已有80%以上农村人口饮用手压井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