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清康熙《萧县志·序》
邑之有志,所以别疆域、昭法制,旌淑德、纪盛美也。故在国曰史,在家曰乘,与纪年、纪事、纪人者等,惟取其信而有征,斯足重焉!萧在春秋时为子国,后属楚,历传至今,隶江南。其地形之盘郁,人物之魁奇,前代所纪,彰彰可考。自明末,寇蹂之余,一时忠、孝、节、义,奋出其间,迄今凛凛有生气。凭吊往事,未尝不令人敛容而起敬也。
旧志为万历中康公所辑,上、下二卷,简要明备,惜其版已不复存。兴朝定鼎后,三韩祖公来莅兹邑,因进耆老先生与邑之秀士,相与搜集旧闻,缀叙新制,志始犁然大备。陈公、乔公,重为编纂,续成十二卷,则今志是矣。但制度有因革,人物有盛衰,若因循掌故,而不踵事增华,则何以昭一邑之胜,而成一代之书?是亦长吏之责也。今皇上削平僭乱,海内又安,命在庭诸臣,纂修大一统志。所在郡县,皆得献其所辑之志,以备搜讨。此诚亿万世不拔之基,而车书一统之盛事也,可不谓隆欤?余不敏,承乏兹邑,因与邑之贤豪、长者计、所以集遗补阙,务成全书,进之大庭,以表一隅之胜概。诸同志欣然许可,相与穷搜博采,较古证今,甫阅月而书就。
呜呼!难言之矣。盖见闻不博,不可以言志,惧其隘也;性情不公,不可以言志,惧其褊也,文辞不洽,不可以言志,惧其陋也。今诸君子既博雅会通;而余亦执事惟谨,集思惟广,不敢惰偷胶固,以紊典则。庶几获通舆人之公论,以定不刊之盛典,与国史,家乘偕垂不朽。后之览者,识其风俗,考其规制、政治之要,约略具存,不复有矜智作聪,烦法而驭民者,将于是乎取则焉,是亦大有裨于兹邑者己。
时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癸亥,七月上浣之吉。
知萧县事昌黎阎允吉撰。
2.清嘉庆《萧县志·凡例》
《大清一统志》,纵览九野,横溯八埏,壮皇舆于章亥,列地理之稗瀛,体裁惟谨,详简得宜,允是志家之要领;其次《江南通志》,折衷有法,考核称详,亦为尽善。然一邑之书,较是二者大小悬绝,胶柱而鼓,其响难宜,因少加损益,期于不悖大旨而已。
旧志间有引录,均不注明出处,易涉混淆。兹凡有采辑、必注原书,或在每条之首,或在每条之末,或在标题之下,各视其所宜。其得之现今采访者,以新增二字别之。至所采原文,容以篇幅太冗,或节去数句,若数字则有之,如妄加添改,则吾岂敢。
旧志略于考订,如以汴渠混荥阳之水,以红亭乃鲁搜之文,以宗襄为内族襄之名,以唐扶阳为汉扶阳之地,至《萧世家》一篇尤为支离穿凿,兹各加较正,庶有裨于一二欤!
旧县地滨黄河,古多水患,前明潘尚书,国朝靳文襄,施力河渠,恒惓惓于斯土,详采其说,俾览者知所择取焉,附以现在事宜,不敢专泥古意云尔。
职官选举,古今制度不一,既仿史家表体,编年横览,仍于每类之首,录书数十条,以明沿革之故。
人物传,大意本诸史体,但铺张太甚,转恐失实,故宁简毋繁,例如朱浮、刘粹诸人。既有史传,自宜直录全篇,毋须摘取。又人物均有门类,仍各注小字以别之。
妇人之德,最为幽潜,兹于采访诸君,详加搜辑,审所取裁,别为贞烈、贤孝、完节三类,而以才媛,寿妇附之。自谓悉心编次,然闻见之外,正恐不能无漏也,阅者谅诸。
艺文志只采书目,不得己而编录诗文,亦取其有关事迹,可以镜古,或游览山川,足以考证,与操选家命意不同也。其今人著作,因为体例所限,虽有珠玑,均从割爱。
旧志强列八景,搜求附会,殊乖大雅,兹亟为芟薙,补以名胜诸图,如天门山,黄桑峪之属,幽邃峻削,亘古不敝者也。其以八景形诸咏歌者,量录数什,以存其诗。
旧志迄今百二十余年,时代辽远,虽采访诸君,亦有立定哀指隐桓之叹,且箧中书籍无多,或有疑义,一时未能确证,此中疏漏之病,知所不免,踵而增之,尚俟博雅君子。
3.清同治《续萧县志·序》
语云大辂之作,始于椎轮,言事必有始,踵之益致其精也。古者土训掌道地图,诵训掌道方志,今天下省府州县,莫不有志,沿自前明及我朝乃大美备:疆域明焉,风土系焉,政治详焉,文献在焉。顾各家体例纷出,莫能画一,慎择而从其善,则踵事者之责矣!景濂以同治六年,甫抵萧任,即取阅县志,求为治本。见夫城垣宜修,河渠宜开,仓廒宜置,学校宜整,事事均关切要,徒以嗷鸿初集,今昔势殊,量可为者而为之,卒不能大有所济。而县志自前任潘君重修,已历六十年之久,中更兵火,事迹尤易湮没,间召阖邑人士,谋为续修,佥谓学识乡望,非今雁洲方伯参同不可,且旧太史氏宜也。因萃创草稿,赍送豫任方伯,谊不获辞,往来函商,以潘志既有成书,勿庸改作,兹特用其条目,领以纲要,州别部居,为图七、表四、志十、录一、共十八卷,芟繁就简,使体例严明,旧者因之,后者续之,遗者补之,误者正之,疑者阙之,一以纪实为宗。无漏无滥,阅二十有二月书成,将付剞劂,氏景濂自维虚寡,八载于斯,施诸实政者,既不能慰吾萧民于万一,即此县志之修,视前人似较明画,然犹虑后此踵事者,不免仍有所摘,则已精益精,理有固然,凡皆雁州方伯之助也,揭于简端,用明著作大意云尔。同治十有三年,岁次甲戍秋七月既望,知萧县事,大兴,顾景濂。
下一篇:三、诗文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