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砀山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控制,多北风,气候晴燥,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渐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渐增、多东风,气温回暖快、降水逐渐增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副热带高压减退,北方冷高压增强,多北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一、四季
本县人习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时令分别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四季长短均等,夏历一至三月为春季、四至六月为夏季、七至九月为秋季、十至十二月为冬季。若以气温要素划分四季,平均气温22℃的时期为夏季,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0℃之间的时期为春秋季,本县四季长短不尽相同,春季一般自3月26日至5月25日,约61天;夏季一般自5月26日至9月10日,约108天;秋季一般自9月12日至11月10日,约61天;冬季一般自11月11日至次年3月25日,约135天。
二、日照
据1955—1980年观测资料统计,本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480.6小时,1959年最多为2739.1小时,1964年最少为2187.0小时,年际差552.1小时,全年以5、6两月日照时数多,分别为246.3小时和260.8小时,2月最少为167.1小时,从季节来看,夏季最多,为244.1小时,冬季最少,为169.7小时。
砀山县各月平均太阳幅射总量(1955~1980)


三、温度
气温据1955~1980年统计,年平均气温14℃,最高为19.7℃(1961年),最低为9.4℃(1956年),1~7月份为升温过程,7~12月份为降温过程。一年之中,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19.9℃,出现在1955年1月5日。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2℃,极端最高气温41.6℃,出现在1966年7月19日。常年高温(日最高气温35℃)天数为15天。全年逐旬平均气温以7月下旬最高,为28.2℃;1月中旬气温最低,为-1.2℃,旬平均气温高于27.0℃的有3旬,低于0℃的也有3旬。
气温季节变化较明显,冬季平均气温0.9℃,其中12月1.7℃,1月-0.9℃,2月1.8℃。暖冬平均气温2.5℃,冷冬只有-2.1℃;春季平均气温14.0℃,其中3月7.4℃,4月14.4℃,5月20.2℃,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平均11.6℃;夏季平均气温26.4℃,其中6月25.5℃,7月27.2℃,8月26.4℃,初夏梅雨季节气温略偏低,平均为26.7℃,一般变化在26.2℃至27.1℃之间,盛夏季节平均27.7℃,一般在27.1℃至28.2℃之间。日最高气温35.0℃的日数,平均7天,占夏季高温日数的49%;秋季平均气温14.7℃,其中9月21.2℃,10月15.1℃,11月7.9℃,秋季日较差仅次于春季,平均10.5℃,11月中旬前最低气温0℃的日数少见,11月中旬增多。
地温据1958年至1980年统计,本县地表年平均温度16.1℃,比年平均气温高2.1℃,1966年地表年平均温度最高,达17.4℃,1969年地表年平均温度最低,为14.8℃,年际差2.6℃。地表极端最高温度69.5℃(1958年6月27日),极端最低温度-23.1℃(1957年元月15日)。不同月份的地表平均温度相差较大,元月份最低为0.3℃,7月份最高为30.3℃。
4月10日前后,5厘米深处地温为14℃,4月份5厘米深处平均地温15.6℃,比月平均气温高1.2℃,适宜春播。10月7日前后,5厘米深处地温降至18℃,10月份5厘米深处平均地温16.3℃,比月平均气温亦高1.2℃,适宜秋种。地下愈深处,年平均温度相差愈小,4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15.9℃,160厘米处年平均地温16.1℃,仅差0.2℃。
土壤冻结持续时间较长,最早冻结日期为11月10(1968年)最晚解冻日期为3月24日(1980年),11月最大冻结深度为5厘米,12月最大冻结深度为19厘米,元月份为28厘米,2月份为20厘米,3月份为8厘米。
1955~1980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砀山县累年3~12月份地中平均温度表

四、降水
本县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据1955年—198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约773.6毫米,1963年降水量最大为1129毫米,1966年降水量最小为415.33毫米,四季降水分配极不平衡,春季平均降水量134.8毫米;夏季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大,约占年降水量的28%;秋季平均降水量141.8毫米;冬季平均降水量46.2毫米,其中元月份降水量最小,仅占年降水量的2%。
年平均降水日数87天。春季平均降水日数22.1天;夏季平均降水日数31.7天;秋季平均降水日数20.6天;冬季平均降水日数12.6天。1964年降水日数最多达109天,降水强度悬殊过大,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47.5毫米(1960年7月27日),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345.4毫米(1958年7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达66天(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
县境各地年降水量略有差异,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朱楼、赵楼一带,年降水量800—810毫米;中部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年降水量773毫米左右;西北官庄坝一带年降水量750—760毫米。
1955~1980年各月平均、最大、最小降雨量和一天最大降雨量统计表




五、蒸发相对湿度
蒸发据1955~1980年观测资料统计,本县年蒸发量平均为1712.4毫米,约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5倍。1966年蒸发量最多。是2034.6毫米。年蒸发量超过1500.0毫米的年份有24年。夏季蒸发量最高,年平均为672.5毫米,占年总蒸发量的39%,冬季蒸发量最低,年平均156.1毫米,占年总蒸发量9%。6月份蒸发量最大,为287.6毫米,1月份蒸发量最小,为43.7毫米。
春末夏初和晚秋季节,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量小,是碱土地返盐盛期。5月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为5:1,是返盐高峰期。7~8月份因降水量增大,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为0.93∶1.40,是脱盐盛期,土壤盐碱含量降至最低值。
砀山县累年月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1955~1980年)

相对湿度据1955~1980年资料统计,砀山县平均相对湿度在71%左右,1964年相对湿度最大,为78%,1966年最小,为66%。春末夏初雨季来临之前,气温回升快,形成一年中相对湿度的最低点。夏季降水频繁。相对湿度迅速增大,7月份最高,秋季北方干冷空气南侵,相对湿度急速下降。冬季降水少,气温低,相对湿度下降缓慢。
砀山县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情况(1955~1980)

六、无霜期
据1955~1980年观测资料记载,砀山县平均无霜期199天,200天以上的年份有10年,1967年无霜期最长,为225天,1957年无霜期最短,为177天。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0月23日前后,初霜出现最早的是1968年9月29日。终霜日平均一般在4月5日前后,最迟的是1977年4月8日。
砀山县霜日情况表(1955~1980年)
七、雪
常年12月上旬见雪,据1955年—1980年资料统计,降雪最早的时间,发生在1959年11月8日,常年3月上旬降雪终止,降雪终止最早的年份为1961年12月17日,降雪终止最迟的是1960年4月11日。常年降雪日数为9天,且大多在冬春两季,1~2月降雪日占全年降雪日的59%,降雪日最多的为1968~1969年,达28天,降雪日数最少的为1960~1961年,仅2天。常年积雪为15天,1968年~1969年积雪最多为44天,1958~1959年积雪最少为2天。积雪深一般为8厘米左右,1964年2月15日积雪深达26厘米。
八、风
秋冬季多北风,春季多东风,夏季多南风。春末夏初常有西南干旱风,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引起强烈的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作用,严重影响小麦灌浆,致使千粒重降低。风速常年平均2.5米/秒,最大风速为20米/秒。
砀山县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及风向
(1955~1980)
下一篇:第三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