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渔业
一、渔业资源
本县水域,除利民河等少数沟河近年来受工业废水污染外,大部分水域理化性质稳定,鱼类天然生物饵料较丰富,为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1982年经实地勘察统计,全县总水面57072亩,其中坑塘12082亩,水库2553亩,沟河42437亩。天然捕捞水面35254.2亩;可养鱼水面12857.6亩(其中坑塘7684.6亩,水库1050亩,沟河4123亩),可种植水生植物水面7392.2亩(其中坑塘4311.9亩,水库197亩,沟河2883.3亩),污染水面1568亩。
砀山县鱼类品种繁多,有青鱼、草鱼、鲢鱼、鲤鱼、荷仓红鲤、散鳞镜鲤、鲫鱼、银鲫、鳙鱼、团头鲂、麦稳鱼、棒花鱼、赤眼鳟、长春鳊、红鳍鱼友、青稍红鲅、逆鱼、翘嘴鲤、鲶鱼、针鱼、黄桑页鱼、华鱼泉、黄鱼幼、泥鳅、花斑泥鳅、刺鳅、黄鳝等,计5目15科30多种。优势鱼群以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鱼庸鱼为主,小型经济鱼群以麦穗鱼、棒花鱼、鱼庸鱼、泥鳅为主。
二、鱼苗鱼种培育
1965年以前,本县人工养鱼全从外地采购鱼苗。1964年,县水产养殖场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1965年获得成功。1972年后,本县培育的苗种、苗鱼已自给有余,并销往外地。1982年,全县培育鱼种650万尾,鱼苗2000万尾。至1985年,人工繁育的鱼种有鲢鱼、鲤鱼、鲫鱼、草鱼、鳙鱼、武昌鱼、白鲫鱼、罗非鱼等。鱼种塘70亩,亲鱼培育塘15亩,其中:国营渔场有县水产养殖场、县黄楼良种场附属渔场、县园艺场附属渔场,计有鱼种塘50亩,亲鱼培育塘15亩;区、乡、村渔场5个,有鱼种塘20亩。是年,全县培育鱼种6300万尾,投放鱼种2560万尾。
三、放养捕捞
本县人工养鱼始于1956年,是年从蚌埠龙子河养殖场购进鱼苗140万尾,放养在砀城护城河、唐寨夹堤子水库。其后,人工养鱼逐渐推广到农村社队。但由于缺乏养鱼知识,多是只放不养,人放天养,产量很低,1957年到1959年,计放鱼苗5000万尾,产鱼量55万斤,1978年全县鱼总产量仅21.4万斤。1980年后,水面实行承包,提高了农民养鱼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放养方法,鱼产量不断提高,1985年,全县有养鱼重点户、专业户计3743户,总产量109.4万斤,其中捕涝野生鱼31万斤。
捕捞仍采取撒网、拉网、搬网、抬网、罩、溜等传统工具。
本县水域,除利民河等少数沟河近年来受工业废水污染外,大部分水域理化性质稳定,鱼类天然生物饵料较丰富,为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1982年经实地勘察统计,全县总水面57072亩,其中坑塘12082亩,水库2553亩,沟河42437亩。天然捕捞水面35254.2亩;可养鱼水面12857.6亩(其中坑塘7684.6亩,水库1050亩,沟河4123亩),可种植水生植物水面7392.2亩(其中坑塘4311.9亩,水库197亩,沟河2883.3亩),污染水面1568亩。
砀山县鱼类品种繁多,有青鱼、草鱼、鲢鱼、鲤鱼、荷仓红鲤、散鳞镜鲤、鲫鱼、银鲫、鳙鱼、团头鲂、麦稳鱼、棒花鱼、赤眼鳟、长春鳊、红鳍鱼友、青稍红鲅、逆鱼、翘嘴鲤、鲶鱼、针鱼、黄桑页鱼、华鱼泉、黄鱼幼、泥鳅、花斑泥鳅、刺鳅、黄鳝等,计5目15科30多种。优势鱼群以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鱼庸鱼为主,小型经济鱼群以麦穗鱼、棒花鱼、鱼庸鱼、泥鳅为主。
二、鱼苗鱼种培育
1965年以前,本县人工养鱼全从外地采购鱼苗。1964年,县水产养殖场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1965年获得成功。1972年后,本县培育的苗种、苗鱼已自给有余,并销往外地。1982年,全县培育鱼种650万尾,鱼苗2000万尾。至1985年,人工繁育的鱼种有鲢鱼、鲤鱼、鲫鱼、草鱼、鳙鱼、武昌鱼、白鲫鱼、罗非鱼等。鱼种塘70亩,亲鱼培育塘15亩,其中:国营渔场有县水产养殖场、县黄楼良种场附属渔场、县园艺场附属渔场,计有鱼种塘50亩,亲鱼培育塘15亩;区、乡、村渔场5个,有鱼种塘20亩。是年,全县培育鱼种6300万尾,投放鱼种2560万尾。
三、放养捕捞
本县人工养鱼始于1956年,是年从蚌埠龙子河养殖场购进鱼苗140万尾,放养在砀城护城河、唐寨夹堤子水库。其后,人工养鱼逐渐推广到农村社队。但由于缺乏养鱼知识,多是只放不养,人放天养,产量很低,1957年到1959年,计放鱼苗5000万尾,产鱼量55万斤,1978年全县鱼总产量仅21.4万斤。1980年后,水面实行承包,提高了农民养鱼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放养方法,鱼产量不断提高,1985年,全县有养鱼重点户、专业户计3743户,总产量109.4万斤,其中捕涝野生鱼31万斤。
捕捞仍采取撒网、拉网、搬网、抬网、罩、溜等传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