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日用工业品
20世纪20年代,砀山只有个体小手工业者,设置小型作坊,制作一些日用产品,自产自销。经营的商品,多地购进,砀山素有“官道”的通称。各色布匹及苏杭产的绫罗绸缎,每年要购进200多种,一个时期龙头白布,蜘蛛青是畅销货,阴丹士林,供不应求。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匹的购进大量增加了化纤布、涤沦混纺布、呢绒等,品种达300多种。百货目前经营的纺织品、针织品、大百货、小百货达6500余种。
1969年后,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的销售量大量增长,1982年自行车社会存有量57500辆,平均每两户有一辆;半导体收音机社会存有量45300部,平均每4户1部;缝纫机社会存有量11000部,平均每10户1部。1981年后家用电器如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销售量上升很快。
建国前砀城和乡村各集镇都有个体商户经营烟酒糖。建国后,设烟酒专卖公司,专营烟酒糖业务。砀山县向来以食海盐为主。建国前,食盐经营除官盐外,还有盐贩子贩运私盐。海盐紧缺时,民间也有少数用土法熬制的小盐。建国后,县设立盐务管理处,1951年设盐业推销组,1981年元月1日成立盐业公司,专门经营盐业,食盐的供应和价格一直平稳,1985年的供应量为1292吨。
日用工业销售量表


二、棉花
砀山县历史盛产棉花,建国前多是土织土纺,“家乡织机响,户户种田忙”自给自足,多余产品自由交易。1950年,县成立棉花收购组,开始对棉花收购,当年收购棉花166378斤。
1954年,国家实行棉布计划供应,同时对棉花实行统购,取消棉花自由买卖,棉花购销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65年6月,成立棉麻公司,棉花的收购与调运专营。1980年,籽棉收购价格由每斤0.40—0.55元调为0.60—0.80元,超购1斤皮棉奖励0.45元,奖售氮肥1斤、细粮2.5斤。县供销社抽调职工110人,组成30多个工作组,到产棉区签订种、管、收合同,发放定金43万元收购皮棉达311985担。1984年,提出多渠道运销,采购282968担。1985年,收购282259担。
三、水果
砀山是水果之乡,砀山酥梨是全国名特水果。历史上是自由交易,销往全国许多省市。1952年,县供销社开始购销砀山酥梨。1958年开始购销苹果。1972年,设立果品公司,经营水果购销业务。1981年,对酥梨保鲜贮藏进行了科学研究,1984年,全县建成水果贮藏窖158个,贮藏酥梨180万斤,使砀山酥梨周年销售,活跃了市场。是年对水果销售实行多渠道经营,在完成国家出口、调拨任务的同时,允许自产自销和长途贩运,疏通了运销渠道,到了酥梨成熟季节,各地顾客纷纷前来采购鲜梨,内销9300万斤,出口外销400万斤。1985年,水果贮藏窖扩建到865个,贮存量达1500万斤。酥梨总产量15000万斤,出口外销343.4万斤。
四、食品副食品
建国前的肉食,均为个体屠商经营,生有屠、熟有作坊。1952年秋,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徐州收购站在肖县的黄口设立收购组,负责丰、沛、肖、砀4县生猪、菜牛、羊、禽、蛋的收购工作,收购组对各县派联络员,委托供销社购销。当年收购生猪900头,1954年收购生猪16370头,外调8173头。1955年实行生猪统购统销,取缔个体屠宰商。其生猪收购量1956年为11427头,外调8173头;1958年为18189头,外调3063头,此后的几年,过分强调集体养猪,加之饲料不足,生猪大减,1960年仅收购2822头,上调1102头,市场肉食供应奇缺。1962年生猪收购为4098头,1964年为6941头,上调182头。1966年后的十年间生猪收购3万头至6万多头之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了市场,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加上粮食产量的增长、猪、羊、禽蛋的生产大幅度上升。食品公司在经营上又大力开展购、销、调的业务活动、市场兴旺,生、熟常备,满足供应。1980年生猪收购83977头,外调52871头,以后五年,每年收购7万多头。
瓜蔬菜类经营,一向为市场自由交易。瓜类主要是西瓜、甜瓜。20世纪70年代,西瓜种植面积开始扩大,上市一大增。80年代,推广杂交西瓜,种植技术更新,采取营养钵育苗、地膜复盖、套种等,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全县瓜类种植面积17182亩,一般亩产七、八千斤,大量销往外地。
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唐朝时就盛产大白菜、萝卜、池藕和黄花菜。砀城周围的毛园、王园、范园、吕园等村庄,多为祖辈经营蔬菜,古有毛园的白菜,范园的萝卜之美称。近年来,城郊开发专业蔬菜生产基地,1974年,城北吕园,1983年,西关大队的四个生产队,分别划为蔬菜专业队,政府给予蔬菜生产队以大力支持,菜农的口粮转为国家供应。1979年开始了塑料大棚菜的生产。1982年后,大棚菜面积逐年成倍增加。1985年,全县有18个蔬菜专业村,陇海区毛园乡有冯园、刘园、张梁庄、解园、张河洼、连园、王园、于园8个村。侯楼乡有吕园、贡园、土山、朱园、汪林、太平庄、苏岗、双里庙、郭庄、胡庄10个村。蔬菜专业户2752户,大棚菜面积4000亩,被国家列为“全国塑料大棚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新产蔬菜除供应本县、周围县、市外,远销东北长春等地。
糕点的加工出售,城乡都有,由杂货店经营,也有的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1956年,建砀山食品加工厂,糕点年产量35万斤。1984年生产各式糕点71.36万斤,饼干19.02万斤,糕点种类增加到30余种,“小三刀”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
罐头的生产始于1976年,发展迅速,县办、区乡办、个体户也办。1985年,产量达2100吨,砀山葡萄酒厂有2条罐头生产线,产品有18个品种,其中的芦笋、草莓、杏酱、糖水杏、糖水桃等远销日本和东南亚、阿拉伯、西欧等国外市场。
五、土特产品
砀山县是多种经济作物区,土特产品资源丰富,品种繁多,除砀山酥梨外,还有西瓜、花生、芝麻、麻油、金针菜、桑杈等。建国前夕,根据豫、皖、苏三地委《关于今后工商工作的方针与任务》的文件精神,砀山成立了土产公司办事处,经营土特产品。1950年,为配合当时生产救灾工作,收购土特产品,计收麻油914542斤,芝麻464464斤,金针菜76650斤,瓜子45723斤。
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对部分土特产品实行换购议购政策,1982年后放宽了政策,除棉花外的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分配任务后,均可议购议销。1984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7851万元。
六、废旧物资回收
1953年,县供销社开始经营废旧物资的回收,主要收购杂铜、废铅锡、废钢铁等,这一年回收杂铜172担,废铅锡9担,废钢铁135担。1955年,废旧物资回收量大大增加,回收杂铜1011担,废铅锡245担,废钢铁729担。到了1958年,收购废旧物资达到了高潮,回收杂铜2016担,废铅锡436担,废钢铁22478担。1959年,回收杂铜299担,废铅锡54担。废钢铁12971担。以后多年回收量大大低于这两年,1968年和1969年,回收废品分别为:杂铜77担和52担,废铅锡3担和4担,废钢铁1468担和117担。1977年商业部门组织工人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收购废旧物资,再次掀起废旧物资回收高潮,当年回收杂铜119担,废铅锡14担,废钢铁10372担。1985年,回收杂铜167担,废铅锡33担,废钢铁12083担。建国后至1984年,共回收杂铜101.9万斤,废钢铁1976.2万斤,废铅锡13.5万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