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民兵
一、组建
民国20年(1931),中共党员孟宪琛、李庆瑞等人在砀北孟楼、周庄、汪庄、于昌楼一带组建民兵,成立民兵赤卫队。民国23年民兵赤卫队改编为民兵自卫团,共有百余人,步枪20支,短枪1支,土炮1门,活动在孙土楼、张老家、丁寺、孙老家等地,砀山沦陷后,民兵自卫团又改为自卫队,韩建余任队长。民国34年,农村根据地普遍建立民兵组织,仅砀北地区就有11个乡队,有步枪537支,短枪89支,轻机枪4挺,土枪2277支,手榴弹2171枚。民国37年,砀北地区民兵发展到14410人。
1950年砀山县人民武装部成立,各区、乡配备专职武装干部。乡建立民兵大队,下辖中队、排、班。1953年,全县普及民兵制,18—45岁的青壮年基本都参加民兵组织。计有民兵51214人。并建立健全教育、训练、检阅、武器保管等制度。1958年,全县建为一个民兵师,辖7个团,107个营,923个连,2963个排,8894个班。1960年,全县扩编为7个民兵师,32个团、119个营。1978年,以各公社基干民兵营为基础。改编扩建基干民兵团,基干民兵团设有通讯、侦察等专业分队。1979年全县有32个民兵团,辖318个营。580个连,3405个排,计有民兵159429人,有基干民兵85647人,武装民兵7499人。1981年11月,民兵进行组织整顿,对复员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1983年全县计有民兵60500人。其中基干民兵10589人。全县基干民兵编为一个团,辖11个营,67个连,433个排,1163个班,其中有82炮连1个,通讯连1个,重机枪排1个,侦察排1个。1984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先进民兵1200人,先进民兵集体254个。
二、训练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民兵边练武,边参战,在战争中学习军事知识和技术。建国初,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刺杀、投弹等。并建立七天一练武,半月一会操,定期训练制度。1958年,民兵实行劳武结合,开展“比技术、比干劲、比贡献”的竞赛活动,掀起练兵热潮。1964年,在民兵训练中,推广“郭学福教学法”,并开展进攻防御、防原子、防化学、通讯联络、侦察、卫生等技术训练。1973年后,训练的重点为战备演习,防空降、打坦克、爆破等协同技术及单兵技术。1979年后,每年对基干民兵集中训练一个月,并建立考核制度。为加强训练,县人民武装部在砀城北赵堤口建立民兵训练基地,占地105亩,可供800人吃、住和训练,每年冬春季抽调民兵进行集中训练。1984年3月,全县抽调15个民兵班,集中在民兵训练基地举办射击、投弹、战术、单兵技术,政治等5个项目的训练考核比武,成绩均达到优秀。
三、参战
建国前,本县解放区民兵除进行站岗放哨,维持社会治安,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外,还积极配合人民军队作战,为争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民国31年,民兵自卫队曾夜袭陈腰楼日伪军据点,歼敌20多人,缴获步枪17支。民国33年冬,孟楼、于昌楼、周平庄一带的民兵,在反对日伪军扫荡的斗争中,打死日军10余人,打死打伤伪军百余人。民国34年8月,驻李庄车站的日军暗中接受国民党的密令,拒绝向共产党投降交械,湖西军分区主力八团奉命袭击李庄车站日伪军。同时组织砀山、丰县、单县的民兵破毁李庄至黄口的铁路30多华里,炸毁李庄车站东汪集铁路桥。
民国35年初夏,大寨区的民兵20多人,在史新庄同国民党新五军八十八团某连交战,歼敌30多人。5月,高寨区民兵100多人,在贾寨同国民党县常备队及新五军某部(共千余人)作战,打死打伤敌人一百多人。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铁路全面出击,为配合野战军作战,砀山民兵破毁砀山至黄口的铁路近30华里。仅雨亭、张店、薛湖三个区就出动民兵万余人。民国37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后,砀北、砀南分别成立“支前指挥部”动员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以民兵为主组成担架队,运输队,转运支前物资和伤病员,出动担架1977付,人扛车载运送粮食800多万斤。
民国20年(1931),中共党员孟宪琛、李庆瑞等人在砀北孟楼、周庄、汪庄、于昌楼一带组建民兵,成立民兵赤卫队。民国23年民兵赤卫队改编为民兵自卫团,共有百余人,步枪20支,短枪1支,土炮1门,活动在孙土楼、张老家、丁寺、孙老家等地,砀山沦陷后,民兵自卫团又改为自卫队,韩建余任队长。民国34年,农村根据地普遍建立民兵组织,仅砀北地区就有11个乡队,有步枪537支,短枪89支,轻机枪4挺,土枪2277支,手榴弹2171枚。民国37年,砀北地区民兵发展到14410人。
1950年砀山县人民武装部成立,各区、乡配备专职武装干部。乡建立民兵大队,下辖中队、排、班。1953年,全县普及民兵制,18—45岁的青壮年基本都参加民兵组织。计有民兵51214人。并建立健全教育、训练、检阅、武器保管等制度。1958年,全县建为一个民兵师,辖7个团,107个营,923个连,2963个排,8894个班。1960年,全县扩编为7个民兵师,32个团、119个营。1978年,以各公社基干民兵营为基础。改编扩建基干民兵团,基干民兵团设有通讯、侦察等专业分队。1979年全县有32个民兵团,辖318个营。580个连,3405个排,计有民兵159429人,有基干民兵85647人,武装民兵7499人。1981年11月,民兵进行组织整顿,对复员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1983年全县计有民兵60500人。其中基干民兵10589人。全县基干民兵编为一个团,辖11个营,67个连,433个排,1163个班,其中有82炮连1个,通讯连1个,重机枪排1个,侦察排1个。1984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先进民兵1200人,先进民兵集体254个。
二、训练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民兵边练武,边参战,在战争中学习军事知识和技术。建国初,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刺杀、投弹等。并建立七天一练武,半月一会操,定期训练制度。1958年,民兵实行劳武结合,开展“比技术、比干劲、比贡献”的竞赛活动,掀起练兵热潮。1964年,在民兵训练中,推广“郭学福教学法”,并开展进攻防御、防原子、防化学、通讯联络、侦察、卫生等技术训练。1973年后,训练的重点为战备演习,防空降、打坦克、爆破等协同技术及单兵技术。1979年后,每年对基干民兵集中训练一个月,并建立考核制度。为加强训练,县人民武装部在砀城北赵堤口建立民兵训练基地,占地105亩,可供800人吃、住和训练,每年冬春季抽调民兵进行集中训练。1984年3月,全县抽调15个民兵班,集中在民兵训练基地举办射击、投弹、战术、单兵技术,政治等5个项目的训练考核比武,成绩均达到优秀。
三、参战
建国前,本县解放区民兵除进行站岗放哨,维持社会治安,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外,还积极配合人民军队作战,为争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民国31年,民兵自卫队曾夜袭陈腰楼日伪军据点,歼敌20多人,缴获步枪17支。民国33年冬,孟楼、于昌楼、周平庄一带的民兵,在反对日伪军扫荡的斗争中,打死日军10余人,打死打伤伪军百余人。民国34年8月,驻李庄车站的日军暗中接受国民党的密令,拒绝向共产党投降交械,湖西军分区主力八团奉命袭击李庄车站日伪军。同时组织砀山、丰县、单县的民兵破毁李庄至黄口的铁路30多华里,炸毁李庄车站东汪集铁路桥。
民国35年初夏,大寨区的民兵20多人,在史新庄同国民党新五军八十八团某连交战,歼敌30多人。5月,高寨区民兵100多人,在贾寨同国民党县常备队及新五军某部(共千余人)作战,打死打伤敌人一百多人。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铁路全面出击,为配合野战军作战,砀山民兵破毁砀山至黄口的铁路近30华里。仅雨亭、张店、薛湖三个区就出动民兵万余人。民国37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后,砀北、砀南分别成立“支前指挥部”动员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以民兵为主组成担架队,运输队,转运支前物资和伤病员,出动担架1977付,人扛车载运送粮食800多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