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
戏剧、曲艺1958年,开始从文、教干部中抽调专人从事戏剧、曲艺创作。编写梆剧《红色三少女》、小戏《送月饼》、《人寿年丰》、《送农药》,曲艺《新嫁妆》曾到北京演出。
1964年,为迎接华东地区文艺会演,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专题戏剧创作会议,由一位副县长(兼宣传部长)及文教局长,具体组织创作活动,集体创作了《故黄岸边》、《重要一课》两个大型现代戏,由本县剧团排演参加地区文艺会演,《重要一课》代表地区参加安徽省文艺会演,又代表安徽省参加华东地区文艺会演。剧目经汪允修执笔定稿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2年,城乡业余文艺宣传队普遍组织起来,城镇的商业系统、工厂、机关及农村的各个大队均有宣传队,每个宣传队里都有创作员,自编自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丰富的上演节目。文化局、县文化馆成立创作组,197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为砀山出版了小戏专集《追舟》,《演唱》刊物为砀山业余作者出了曲艺专辑,琴书《女会计》进京参加了全国曲艺会演。进入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又有新的发展,大型现代戏《犟老汉嫁女》获省创作三等奖,并出版发行。
小说、诗歌、散文小说、诗歌、散文的作者,建国后由少到多,水平提高较快,1956年《安徽文学》5—6期合刊上发表了小说《静静的山村》。1958年全县共写民歌120万首,但质量不高。进入20世纪60年代,小说、诗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的件数有所增加。20世纪70年代,加强了对小说、故事、诗歌、散文作者的培养和具体辅导,1979年《儿歌一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金丝猴的故事》被选入1984年《全国优秀儿童小说选》。
二、艺术创作
建国后,由业余艺术工作者,加上从大专院校分配来的一些艺术专科毕业生,砀山逐步形成一支艺术队伍,20世纪60年代开始办砀山县美术作品展览,只有少数绘画作品参加省和华东地区美展,进入70年代以后,县文化馆每年都举办美展、培训班等活动,全县美术创作日渐活跃,作品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年画创作,有的获得过省优秀年画创作奖,至1985年全县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7人,其中有一人是全国年画研究会会员。
书法、篆刻建国后逐步兴起,70年代,有的作品开始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的参加全省性的书画展。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的书法热,水平提高很快,有的书法、篆刻作品刊登在《书法》刊物的现代书法家栏内。音乐、摄影这支队伍也不断壮大和提高。
省以上主要报刊发表作品简表





上一篇:第三节 电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