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泉河与颍河交汇处。地理座标为东径115°47′至115°54′,北纬32°52′至32°56′。东西点最远相距12.95公里,南北点相距7.4公里,四周与阜阳县境环接,总面积51.5平方公里。其中旧城面积1.9平方公里,新建市区14平方公里,总面积是安徽省面积的3.7‰,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市。
阜阳市总人口195182人,总户数47086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43398人。有汉、回、蒙、苗、壮、布依、朝鲜、黎、满、侗、白、土家、畲、高山、锡伯、水族等16个民族。总人口中男性100416人,女性94766人。
境内自然地貌平坦开阔,为黄泛平原,无山脉丘陵,多河流。阜阳市城水相依,泉河、颍河在市内交汇,把市区划分为颍河东、颍河西、泉河北三个自然区。颍州旧城临河而立,新市区沿河而建,三清河、济河环市而流,清代诗人黄仲则描绘这里地形说:“郡楼斜依夕阳开,合流汝颍抱城来。”市区地面平均海拔30米左右。地势西北略高,东南微低,高差1—2米。多年平均气温14.82℃,降水量895.30毫米,无霜期218天。市区位于亚洲大陆暖温带多雨区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市区的地理环境决定它在气候方面的过渡性与变异性,因而降水年季变化大,旱涝灾害较频繁。霜冻、干热风、冰雹、大风及连阴雨等都时有发生。地下水富水程度达30—50吨/小时,水质属重碳酸盐淡水,宜作饮用、灌溉和工业用水。
阜阳历史悠久,农业开发较早。大约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人们已摆脱“逐水草而居”的境况,在颍河沿岸台地上定居,并形成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聚落,2500年前由聚落演变为城邑。周代建为胡子国都城。楚灭胡后,或为县、郡、州、府治所,或为王、公、侯、伯的食邑,几乎代无虚廓。地方行政中心的设置及王侯爵士的分封,使阜阳历史上建置延续不断。秦、汉建为汝阴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易,时为县、时置郡,其间北魏于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亦即梁大通二年)置颍州,同年地属梁,梁曾置胡城县。隋仍称汝阴。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信州;武德六年复称颍州。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颍州为顺昌府。金、元、明为颍州。清雍正升为颍州府,同廓置阜阳县。中华民国于1913年废府留县。1932年安徽省在阜阳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改称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8月1日阜阳城解放,8月14日成立阜阳市民主政府。1949年3月撤阜阳市,辖地入阜阳县建制,4月设阜阳专员公署。1965年设阜城镇(县级)。1975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阜阳市,辖北关、大隅首、三里、向阳、水上五个人民公社。1979年改设西市、中市、东市、郊区四个区。
阜阳自古即为形胜要地,史称“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系“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海内屏、东南枢辖”。由于历史上南北交攻,裂土对峙,常以淮河为界,位于黄淮平原南部的阜阳,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阜阳人民历来具有反抗黑暗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早在公元前209年,以邓宗为首的汝阴人民,就参加了陈涉领导的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南宋初年,顺昌军民在刘锜率领下,以少胜多,大败金兀术,取得顺昌大捷。元末,颍州人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攻陷颍州,纵横江北数省,歼灭了元军有生力量。明崇祯八年,李自成农民军大破颍州,打开明中都的西北门户,从心理上动摇了明王朝统治根基。清末,捻军曾三战于颍州。辛亥革命时期,阜阳成立了同盟会下属组织安仁会,配合淮上军光复颍州。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军民英勇地击退了日本侵略军的进犯,胜利地保卫了阜阳。
阜阳是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就开始在阜阳城知识分子中传播。1924年,阜阳城进步知识青年张子珍、周传业、周传鼎在上海读书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他们三人建立了阜阳城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阜阳小组。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1928年2月建立了中共皖北临时特委。4月9日,皖北特委发动阜阳工农兵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成立中共阜阳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团支部、国民党五战区政治部第一大队中共特别支部,领导阜阳城各界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8年8月14日成立了中共阜阳市委。
阜阳历史上文风昌盛,名家辈出。如宋代经学家常秩、史学家王性之,教育家焦千之,明代学者卢翰、宁世魁,清代诗人刘体仁、地理学家宁骧等人都为颍州的文化和学术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都曾在颍州宦游。由于历代黄水泛滥、战争破坏,阜阳市地面文物古迹遗留甚少,现存的有刘锜祠、资福寺、文峰塔、奎星楼、分金台、汝阴侯墓等。1977年汝阴侯墓出土了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西汉铜器、漆器、陶器、竹简等文物,其中二十八宿圆盘、六壬木式盘等文物为我国古天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解放前,由于黄水泛滥,阜阳古城残破不堪,旧城区不足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污水四溢,仅有3条石板路面主干道,坎坷不平。商业萧条,经济衰落。农业常受水、旱、病、虫之害,十年九灾。工业仅有食品、卷烟、印刷、酿酒几十家私人作坊,几百名手工业者,1949年工业产值229万元。
解放后,阜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踏上艰苦创业的历程,治理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贫困经济,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前进道路上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终于改变了阜阳城市面貌。尤其是建市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
198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151万元,比1976年增长4.4倍,平均每年增长15.7%;国民收入25071万元,增长5.7倍;平均每年增长17.1%;社会总产值74453万元,增长2.4倍,平均每年增长14.9%。工农业总产值59885万元,增长3.7倍,平均每年增长13.7%;财政收入8272万元,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12.7%。
阜阳建市以来,农村经济已从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步走上农、工、建、商、运输、服务多种经营协调并进的发展道路。阜阳市郊区仅两个乡,1985年乡村人口51784人,其中从事农、牧、林、副、渔业劳力11534人,耕地面积23569亩。农业区划分粮食和蔬菜两个耕作区。粮食作物以小麦、薯类、大豆为主,少量栽培经济作物,主要为棉花、油料类、麻类等。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32961亩,平均亩产176公斤,总产量5610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4739亩,产量3145吨,棉花播种面积686亩,产量50吨。蔬菜播种面积6745亩,产量15271吨。
水产养殖以渔业为主,养鱼水面420亩,主要为鲢、鲤等淡水鱼,平均年捕捞量28236公斤,1985年水产品总产量86吨。牧业大牲畜以牛为主,家畜家禽有猪、羊、鸡等。年均生猪存栏数6152头,1985年末生猪存栏数6364头、牛奶和马等大牲畜1063头、山绵羊26头,鸡104343只,猪肉产量654吨、牛肉产量11吨、羊肉产量5吨、牛、羊奶产量60.8吨、蛋类产量795吨。
林业用地2244亩,建市以来年平均育苗49亩,造林面积60.8亩。现有林地1092亩,树木55.3万株,年总生长量为6461立方米,年采伐量927立方米,木材积蓄量20164立方米。林木大部分是土树木,树木类有泡桐、大官杨、槐、桑、柳等;果木类有苹果、柿、樱桃等树。林木复盖率14.98%,绿化复盖率为32.4%。建市初期,阜阳市农业处在较低生产水平线上,粮食单产量低。在粮食作物中,红芋占的比重较大,占农户口粮的一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由原来只在人均0.5亩的耕地上搞饭吃的单一生产,逐步创办发展了乡级、村级、联户和个体企业,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到198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8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13万元,比建市初的1976年增长近4倍;农村工业总产值3778万元,建市以来年递增21%;农村建筑业总产值1072万元,运输业总产值176万元,商业饮食业总产值741万元。工、建、商、运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73%。
阜阳市农业的另一任务是积极为城市生活服务,即发展蔬菜生产,丰富全市人民的菜蓝子。由于城市发展,基建占地扩大,十年来全市耕地减少5616亩,占建市初总耕地面积的19.2%。在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对原有6千多亩菜田进行科学改造,又新开发菜田500多亩,并建塑料大棚1873亩。提高了蔬菜产量,繁荣稳定了蔬菜市场。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也逐步提高,到1985年农业净增产值1301万元,比1982年增加了347万元,效益和生产同步增长。
阜阳市工业,已形成以纺织、食品工业为支柱,兼有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皮革、印刷、造纸、缝纫等行业的多门类轻工业体系。
全市现有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180个,总产值42057万元。上缴利税9695万元,职工27028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3829元/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个,总产值32650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49个,总产值7255万元,在工业产值中,轻工业产值35856万元,重工业产值6201万元。
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成绩显著。食品工业有15个国营企业和上百个集体、个体企业,主要产品近30类100余种,其中省优5个,部优1个,1985年产值近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2.21%,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市总收入的70%。其中重点企业是安徽省五大烟厂之一的阜阳卷烟厂,1977年以来,卷烟产量每年增长10.6%,总产值增长15.3%。
纺织工业有15家企业,1985年产值1.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纺织、印、染成龙配套。全行业共有产品100多种。全市重点企业如阜阳纺织厂,研制生产的纯棉、纯毛、涤棉、化纤、麻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等新产品,均已打入国际市场。1984年从日本引进一套兔毛纺织设备,1985年投产一年零4个月就偿还了全部设备贷款,该厂木兰牌高比例兔羊毛衫系列产品荣获37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银奖,每年为国家创汇两三千万元,现已成为国家二级企业,阜阳地区第一家大企业。
机械电子工业有68家企业,1985年总产值3195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8%。阜阳柴油机厂近十年生产各型柴油机190387台,产值18782万元,上交利税1446万元。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近几年来阜阳市与国内外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85年全市组织各种经济技术引进协作团组14个,其中赴国外团组5个;接待外来团组27个,其中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24人。参加全国中、小城市经济网络会及各种洽谈会。现全市80%的工业企业有协作项目,76家企业同国内外170家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12个企业参加了跨省区的经济联合体,与外地达成的协作协议项目27个,与国外合资项目1个,来料加工项目2个,利用外资94万元,纺织系统对伊拉克劳务技术输出105人。横向联合和引进,促进了阜阳市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人民服装厂通过引进日本、美国先进生产设备,裘皮服装等产品远销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年创汇1000多万元。印刷总厂引进日本电脑照排设备,达到80年代初期世界先进水平。阜阳制药厂与上海化工进出口公司联营,使柠檬酸年产量扩大1000多吨,出口创汇1255.93万美元。
1981至1985年“六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3.2%,快于全省平均每年递增10.8%的速度,其中轻工业平均每年递增11.3%,重工业递增32.5%。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民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递增5.9%,利税总额平均每年递增11.2%。

阜阳是皖西北的交通枢纽,具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运输体系。
全市境内有9条公路向周围辐射,现有长途汽车线路172条,其中跨省线路72条,直通省内大部分地区和外省、市。全市有各种车辆3140辆,1985年公路客运量685万人次;货运量151万吨,分别比1976年建市初期增长2.5倍和2.3倍。铁路现有濉(溪)阜、商(丘)阜、漯(河)阜、阜淮(南)4条,形成东接京沪、西连京广、北通陇海,南达淮南的铁路枢纽。1985年铁路货物发送量37万吨,旅客发送量38万人次,分别比1976年增长3.36倍和1.65倍。水运有颍河泉河水路;上通河南省,下达蚌埠市,与淮河水路相接,可通航300吨级船舶。这几年虽然水运萧条,1985年货运量仍达14万吨,货运周转量7930万吨公里。阜阳通往合肥的民航班机,每周往返3次,全年货、邮运量32吨,客运人数1730人次。
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运输条件的改善和运输能力的增强,推动了流通领域的兴旺发达。
1985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3088万元,比1976年增长104.7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080万元,比1976年增长4.7倍。1985年全市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经营机构2637个,从业人员8339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加强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开放集市贸易,扩大工业自销,发展商业横向经济联合,从而使多种经济类型、多条流通渠道的流通体制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的比重由十年前的56.3%下降到46.1%;集体所有制的比重由42.4%下降到29.1%,个体所有制的比重由1.3%上升到24.88%。商品流通渠道已打破过去的层层批发的格局。1985年,全市个体有证商店2009个,从业人员3040人,零售网点星罗棋布,商品琳琅满目,花样品种齐全,价格灵活多变,既活跃了市场,又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建市初期“买东西难、吃饭难、住宿难”的现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1985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2495万元,出口品种17个。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品所占比重由10年前的8%上升到37%,农副产品比重由92%下降到63%。
建市十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17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6912万元、随着设备技术的进步,全市有组织地加快了企业更新改造的步伐,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更新改造投资312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主要方向是开发适销产品、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建市以来,阜阳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昔日泥泞坎坷的狭窄街道已被改造成快慢车道并行的宽阔大道,低矮破旧的老屋为拔地而起的新楼大厦代替。10年来城市公用基本建设共投资1541万元。1985年投资507万元,比1976年增长24倍。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14平方公里。和建市初相比城市铺装道路长度增长74.4%,下水管道长度增长22倍,公共汽车线路由1条增加到6条,营运车辆由9辆增加到35辆,客运量增长11.6倍。市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67.3万平方米,近几年又开发建成了甜水井、文峰、二里井等住宅小区。自来水从无到有,现有水厂2座,日生产能力2.9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8.9%。邮电通讯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227万元,比1976年增长2.8倍。自动电话交换设备已于1983年投入运行,现有市话机数4632部,微波通讯工程即将建成。
1985年底,全市各类科研人员7594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675人,“六五”期间共获科技成果205项,其中获国家、部、省、地、市奖励的76项。全市现有2所大学,22所中学,3所中等专业学校和农职业中学,45所小学,72所幼儿园。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2万多人,高中入学率39%,初中入学率88%,城市幼儿入托率99.8%,农村幼儿入托率45.6%,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1.5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40.4%,1980年以来,教育基本建设投资500多万元。全市共有医疗机构89个,其中医院16个,病床2003张,卫生工作人员3076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人口出生率为8%,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很快。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1300元,建市以来平均每年增长13%,人均实际收入491.38元,郊区农民人均收入349元,是1980年的4.2倍。198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791万元,比1976年增长29倍;人均储蓄399元,比1976年增长19.5倍。居民食品结构,由“求饱型”向“营养型”转化,七十年代初期广大农村仍处在“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境地,而今鲜蛋、家禽、鱼、肉、牛奶已摆上居民日常餐桌。穿着方面,质料高档、绚丽多彩的时装取代了过去式样单一的暗色服装。日用品正向高档化过渡,洗衣机、冰箱、彩电从无到有,照像机、录像机、摩托车已进入居民家庭。居住条件也有较大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建市初2.8平方米,增加到5.38平方米,“祖孙三代一间房,又放锅又放床”的困境基本解决。郊区70%以上的农民住上了瓦房。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供水供电、公共交通、垃圾处理、防洪排涝设施都得到根本改善,脏、乱、差的面貌已得到有效治理,市民行路、吃水、乘车、入厕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经过10年建设。阜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奋进,为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如1985年人口密度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居第7位。由于人密地狭,使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因地、市、县三家同住一城,市政管理不统一,城市的载体功能欠完善,机构不健全,阜阳市没有邮电局、电业局、新华书店及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汽车站、航运站等机构。阜阳市虽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四种方式的运输网络,但尚未结成有机整体。由于各家自成体系,不利于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由于不合理采掘,使静水位下降过大,造成地下水资源偏紧;城市地面水有机污染严重。从城市调查中看到,人均生活费支出出现了支大于收现象,人们的消费攀比心理导致了消费超前。由于消费基金膨胀,导致局部物价上涨过快。上述问题,已得到市有关部门关注。
勤劳智慧的阜阳人民,创造了阜阳光辉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正在努力奋斗,为把阜阳建成科技教育发达、管理体制合理、经济实力强劲、人民生活富裕的多功能、开放型城市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