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业管理
一、体制
建国初,阜阳手工业均是个体,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市先后组织了30多个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城镇集体工业“升级过渡”、“改产转向”,阜阳城3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升级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已经转为国营工业和公社工业的,凡是不利于调动手工业工人积极性,不利于恢复和增加产品品种,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不便利群众的,都必须坚决采取适当步骤,改为手工业合作社。”据此,原转为地方国营的大部分厂、社恢复集体性质,实行经济核算制度,企业得到发展。
1967年后,国营企业“停产闹革命”,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被打乱,集体工业企业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被当作“私有制的尾巴”割掉,改为固定工资制,导致集体企业再次吃起国家的大锅饭。
建市后,成立工业局,管理市属6家小型国营工业企业、1979年成立市机械工业局,管理6个机械工业企业、食品工业划隶市商业局,建材工业划隶市建委,工业局所属15个工厂。是年成立社队企业局,与市二轻局合署办公,负责培植、扶持社队集体工业。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放开,企业开始被推向市场。本时期各主管局和企业重点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实施科学管理。1982年撤销工业局,成立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和轻化工业总公司,1984年撤销市机械工业局,成立市机械电子工业总公司,原社队企业局划入郊区改为街道工业局后,于1985年再次划出单设,改为区街工业局。区街工业发展迅速,先后有华颍棉织厂、断裂瓶盖厂两个企业被评为省明星企业。1984年后,本市工业企业多种体制并存,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家,国营企业50家,集体企业166家,农村合营企业4家,城镇合营企业21家,城镇个体企业665家,农村个体308家。
二、生产管理
70年代以前,生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由厂部、车间、班组分级领导,实行中共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制度,管理方法主要是政治教育。企业生产环节中既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法,也没有必要的工艺管理制度和标准,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差。
1978年后,市属各工业企业先后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生产管理体制和组织网络。车间设置了考勤、统计、质检、安全、调度和设备管理专职人员,生产建立台帐,各工种、工序均制订工时定额,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建立与经济挂钩的各种考核制度。在车间普遍实行现场定置管理,使生产做到规范化。大的工厂车间还设有工艺员和攻关革新小组,厂部均设立新产品开发室、技术引进室、研究所(室),负责企业新产品的设计,产品改型、科研和新产品的开发试制。
企业普遍加强了生产工艺、能源物资的管理。生产程序一般都实行了流水线作业,各工作建有《工艺管理制度》、《工艺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等,并具体规定了工艺设计范围、工艺编制、设计、检查等方面的实施内容。工艺的设计编制由工程师或设计人员根据生产计划、市场需求、结合历史资料、部颁标准,会同工艺员设计初步方案,由厂部总工程师和生技科(股)共同审定后交厂部实施。各项工艺的设计编制按专项一年汇总一次。企业还定期组织生技科(股)长、工艺员、质检员检查工艺的执行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部分,或销售中反馈的信息,再进行必要的调整。
为了加强能源、物资的管理,各企业除配备专职人员、专用仓库外,还建立了各项严格的制度。物资的发放实行按期一次审核,多次领用;或建立台帐、卡片凭证定期发放,仓库定期清查盘点。此外,加强技术和设备的改革改造,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和物资的综合利用率。工厂配有专门修理班组,大的企业设有修理部,负责本厂设备的养护和维修。
为确保安全生产,各企业除配有专门保卫机构或人员、备齐消防设施外,还参加上级组织或自发开展的安全生产竞赛。为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每年还定期开展技术练兵、比武等活动。
三、质量管理
70年代以前,由于企业产品由国家计划生产,商业部门统购包销,与市场脱节,加以管理混乱,不科学,故产品质量差。市纺织行业一等一级纱仅为42.5%,棉布下机一等品率0.23%,棉布入库一等品率29.1%,袜子入库一等品率82.7%,毛巾入库一等品率84.2%,白厂丝入库正品率91%。
1978年后,企业逐步走市场,全市各工厂先后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检测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确立了具体的目标。主管单位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每年不定期进行产品质量行检。各工厂均设有质量检验科或质检股,部分企业还设有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机械系统成立了18个TQC小组,设立22个质量管理点和三包服务组。全市企业都实行了三级(厂、车间、班组)质量管理体系,把产品质量指标分解到班组和个人,制订全员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
进入80年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质量求生存”的口号应运而生,各企业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把提高产品质量、争创优质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扩大销路作为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各企业除更新老设备,购置先进的检测仪器,改革工艺装备外,更主要的是从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入手,严格工艺纪律,把好质量关,并通过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来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水平。把高度的质量意识,过硬的操作技术,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作为提高质量的可靠保证。由于严把质量关,使产品质量过得硬,阜阳柴油机厂、阜阳拖拉机厂、阜阳轴承厂等企业分别领取了机械工业部颁发的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机产品推广证。阜阳市医疗器械厂领取了国家医药总局颁发的一次性输液器生产许可证。
为了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除加强质量管理的教育外,还在企业的基层车间、班组开展创建优质合格班组、优秀班驵、质量信得过班组和优质标兵活动。全市产品质量普遍提高,自1983年起,先后有2个产品获国际银奖、4个产品获部优、13个产品获省优。17家企业中的28个品种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市机械系统产品质量:整机一次装配合格率平均为92.6%,主要零部件主要项次合格率平均为96.8%;市纺织系统棉纱一等一级品率达99.07%,棉布入库一等品率95.39%,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93.34%,兔羊毛衫入库一等品率97.18%,羊毛衫入库一等品率97.08%,麻袋入库一等品率100%,白厂丝入库一等品率99.9%,优质产品产值占全市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0.63%,有11个产品获纺织工业部和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
四、销售管理
建国初的手工业作坊仍为自产自销,部分加工工业由提供原料的国营或合作社商业销售,没有正规的销售管理。
1954年起,国家对纺织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企业生产的原、辅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企业无权自销产品。1958年,其它工业企业由于国营商业实行大购大销政策,产品也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60年代企业陷于混乱,一度产品积压。70年代后期,企业通过全国性定货、行业性定货、区域性定货和省内订货,参加销售会议,委托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贸易公司、供应站代销。市机械系统至1980年在全国设有销售网点40个。
进入80年代以后,工业产品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销售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全市各工业企业开始加强销售管理。一是积极参加并自己组织定期召开订货会、用户座谈会,在洽谈业务的同时,了解市场行情,预测市场动向,为生产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二是充实销售人员,加强销售力量,实行奖励政策,鼓励销售人员外出联系业务,扩大产品销路;三是强化售前售后服务,各厂在销售中,严格执行订货合同,出口产品实行三包,还为用户代购、代邮、代运、送货上门。市机械系统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为用户提供免费修理服务,同时每年组织由厂长、工程师、技术干部组成的服务咨询队伍,访问用户意见,取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各企业还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报纸、杂志、时装表演队等形式进行广告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在销售价格上,企业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价格浮动。由于产品质量过硬,销售管理得当,1985年市区内40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4.4亿元,销售税金7685万元;其中市属30个销售收入3.21亿元,税金7573万元。
五、财务管理
7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实行利润上交,亏损由上级拨补,企业的财务机构只负责成本、材料、营业、出纳、工资核算等业务。1980年实行利改税后,企业开始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各企业都建立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管理项目和成本管理制度,并且增建了基建财务管理项目,各厂对基建专用款实行了专人管理,并按规定将国家对工厂的基建投资以专用帐户存入银行。1984年后,各企业普遍实行了厂和车间两级核算,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的体系。各车间成立有经济核算小组或定额管理小组,配有专职核算员或统计员,负责将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分配到班组,并对产值、产量、成本、利润进行初级核算,以代金券或其它形式进行厂内的流通结算。厂部负责编制财务预算、决算、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计划;制定车间工资、奖金、费用定额、产品成本核算规程、核算内容和厂内的流通统一价格。调整价格和差异。负责厂内统一核算和相互结算。
企业实行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制定合理的财务制度,规定车间、部门按期上报核算报表、财务预算、决算、自留资金分配等,一般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对财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变少数人说了算为职工群众当家理财,各企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量入为出,财务管理上为企业把关,聚集财富。1985年,市区内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95亿元,是1976年的2.27倍;利润总额2419万元,是1976年的5.57倍,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34亿元,是1976年的3.5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当年固定资产原值为2845万元,是1976年的7.3倍;利润总额299万元,是1976年的4.8倍,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2555万元,是1979年的3.34倍。
阜阳市各种经济类型1980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阜阳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阜阳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阜阳市集体所有制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阜阳市独立核算全民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成本指标
单位:万元
阜阳市独立核算集体工业企业财务成本指标
单位:万元
建国初,阜阳手工业均是个体,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市先后组织了30多个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城镇集体工业“升级过渡”、“改产转向”,阜阳城3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升级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已经转为国营工业和公社工业的,凡是不利于调动手工业工人积极性,不利于恢复和增加产品品种,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不便利群众的,都必须坚决采取适当步骤,改为手工业合作社。”据此,原转为地方国营的大部分厂、社恢复集体性质,实行经济核算制度,企业得到发展。
1967年后,国营企业“停产闹革命”,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被打乱,集体工业企业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被当作“私有制的尾巴”割掉,改为固定工资制,导致集体企业再次吃起国家的大锅饭。
建市后,成立工业局,管理市属6家小型国营工业企业、1979年成立市机械工业局,管理6个机械工业企业、食品工业划隶市商业局,建材工业划隶市建委,工业局所属15个工厂。是年成立社队企业局,与市二轻局合署办公,负责培植、扶持社队集体工业。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放开,企业开始被推向市场。本时期各主管局和企业重点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实施科学管理。1982年撤销工业局,成立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和轻化工业总公司,1984年撤销市机械工业局,成立市机械电子工业总公司,原社队企业局划入郊区改为街道工业局后,于1985年再次划出单设,改为区街工业局。区街工业发展迅速,先后有华颍棉织厂、断裂瓶盖厂两个企业被评为省明星企业。1984年后,本市工业企业多种体制并存,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家,国营企业50家,集体企业166家,农村合营企业4家,城镇合营企业21家,城镇个体企业665家,农村个体308家。
二、生产管理
70年代以前,生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由厂部、车间、班组分级领导,实行中共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制度,管理方法主要是政治教育。企业生产环节中既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法,也没有必要的工艺管理制度和标准,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差。
1978年后,市属各工业企业先后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生产管理体制和组织网络。车间设置了考勤、统计、质检、安全、调度和设备管理专职人员,生产建立台帐,各工种、工序均制订工时定额,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建立与经济挂钩的各种考核制度。在车间普遍实行现场定置管理,使生产做到规范化。大的工厂车间还设有工艺员和攻关革新小组,厂部均设立新产品开发室、技术引进室、研究所(室),负责企业新产品的设计,产品改型、科研和新产品的开发试制。
企业普遍加强了生产工艺、能源物资的管理。生产程序一般都实行了流水线作业,各工作建有《工艺管理制度》、《工艺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等,并具体规定了工艺设计范围、工艺编制、设计、检查等方面的实施内容。工艺的设计编制由工程师或设计人员根据生产计划、市场需求、结合历史资料、部颁标准,会同工艺员设计初步方案,由厂部总工程师和生技科(股)共同审定后交厂部实施。各项工艺的设计编制按专项一年汇总一次。企业还定期组织生技科(股)长、工艺员、质检员检查工艺的执行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部分,或销售中反馈的信息,再进行必要的调整。
为了加强能源、物资的管理,各企业除配备专职人员、专用仓库外,还建立了各项严格的制度。物资的发放实行按期一次审核,多次领用;或建立台帐、卡片凭证定期发放,仓库定期清查盘点。此外,加强技术和设备的改革改造,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和物资的综合利用率。工厂配有专门修理班组,大的企业设有修理部,负责本厂设备的养护和维修。
为确保安全生产,各企业除配有专门保卫机构或人员、备齐消防设施外,还参加上级组织或自发开展的安全生产竞赛。为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每年还定期开展技术练兵、比武等活动。
三、质量管理
70年代以前,由于企业产品由国家计划生产,商业部门统购包销,与市场脱节,加以管理混乱,不科学,故产品质量差。市纺织行业一等一级纱仅为42.5%,棉布下机一等品率0.23%,棉布入库一等品率29.1%,袜子入库一等品率82.7%,毛巾入库一等品率84.2%,白厂丝入库正品率91%。
1978年后,企业逐步走市场,全市各工厂先后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检测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确立了具体的目标。主管单位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每年不定期进行产品质量行检。各工厂均设有质量检验科或质检股,部分企业还设有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机械系统成立了18个TQC小组,设立22个质量管理点和三包服务组。全市企业都实行了三级(厂、车间、班组)质量管理体系,把产品质量指标分解到班组和个人,制订全员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
进入80年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质量求生存”的口号应运而生,各企业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把提高产品质量、争创优质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扩大销路作为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各企业除更新老设备,购置先进的检测仪器,改革工艺装备外,更主要的是从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入手,严格工艺纪律,把好质量关,并通过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来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水平。把高度的质量意识,过硬的操作技术,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作为提高质量的可靠保证。由于严把质量关,使产品质量过得硬,阜阳柴油机厂、阜阳拖拉机厂、阜阳轴承厂等企业分别领取了机械工业部颁发的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机产品推广证。阜阳市医疗器械厂领取了国家医药总局颁发的一次性输液器生产许可证。
为了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除加强质量管理的教育外,还在企业的基层车间、班组开展创建优质合格班组、优秀班驵、质量信得过班组和优质标兵活动。全市产品质量普遍提高,自1983年起,先后有2个产品获国际银奖、4个产品获部优、13个产品获省优。17家企业中的28个品种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市机械系统产品质量:整机一次装配合格率平均为92.6%,主要零部件主要项次合格率平均为96.8%;市纺织系统棉纱一等一级品率达99.07%,棉布入库一等品率95.39%,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93.34%,兔羊毛衫入库一等品率97.18%,羊毛衫入库一等品率97.08%,麻袋入库一等品率100%,白厂丝入库一等品率99.9%,优质产品产值占全市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0.63%,有11个产品获纺织工业部和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
四、销售管理
建国初的手工业作坊仍为自产自销,部分加工工业由提供原料的国营或合作社商业销售,没有正规的销售管理。
1954年起,国家对纺织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企业生产的原、辅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企业无权自销产品。1958年,其它工业企业由于国营商业实行大购大销政策,产品也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60年代企业陷于混乱,一度产品积压。70年代后期,企业通过全国性定货、行业性定货、区域性定货和省内订货,参加销售会议,委托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贸易公司、供应站代销。市机械系统至1980年在全国设有销售网点40个。
进入80年代以后,工业产品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销售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全市各工业企业开始加强销售管理。一是积极参加并自己组织定期召开订货会、用户座谈会,在洽谈业务的同时,了解市场行情,预测市场动向,为生产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二是充实销售人员,加强销售力量,实行奖励政策,鼓励销售人员外出联系业务,扩大产品销路;三是强化售前售后服务,各厂在销售中,严格执行订货合同,出口产品实行三包,还为用户代购、代邮、代运、送货上门。市机械系统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为用户提供免费修理服务,同时每年组织由厂长、工程师、技术干部组成的服务咨询队伍,访问用户意见,取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各企业还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报纸、杂志、时装表演队等形式进行广告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在销售价格上,企业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价格浮动。由于产品质量过硬,销售管理得当,1985年市区内40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4.4亿元,销售税金7685万元;其中市属30个销售收入3.21亿元,税金7573万元。
五、财务管理
7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实行利润上交,亏损由上级拨补,企业的财务机构只负责成本、材料、营业、出纳、工资核算等业务。1980年实行利改税后,企业开始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各企业都建立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管理项目和成本管理制度,并且增建了基建财务管理项目,各厂对基建专用款实行了专人管理,并按规定将国家对工厂的基建投资以专用帐户存入银行。1984年后,各企业普遍实行了厂和车间两级核算,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的体系。各车间成立有经济核算小组或定额管理小组,配有专职核算员或统计员,负责将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分配到班组,并对产值、产量、成本、利润进行初级核算,以代金券或其它形式进行厂内的流通结算。厂部负责编制财务预算、决算、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计划;制定车间工资、奖金、费用定额、产品成本核算规程、核算内容和厂内的流通统一价格。调整价格和差异。负责厂内统一核算和相互结算。
企业实行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制定合理的财务制度,规定车间、部门按期上报核算报表、财务预算、决算、自留资金分配等,一般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对财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变少数人说了算为职工群众当家理财,各企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量入为出,财务管理上为企业把关,聚集财富。1985年,市区内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95亿元,是1976年的2.27倍;利润总额2419万元,是1976年的5.57倍,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34亿元,是1976年的3.5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当年固定资产原值为2845万元,是1976年的7.3倍;利润总额299万元,是1976年的4.8倍,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2555万元,是1979年的3.34倍。
阜阳市各种经济类型1980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阜阳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阜阳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阜阳市集体所有制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阜阳市独立核算全民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成本指标
单位:万元
阜阳市独立核算集体工业企业财务成本指标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