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图书档案
一、图书
阜阳市图书馆1979年成立后,先后多次派人到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阜阳县图书馆学习,1980年开展图书借阅业务。编制公务使用和读者使用《分类目录卡》各1套。1981年起又编制《书名目录卡》2套。同年增设《期刊资料目录卡》1套,供读者查阅。
1980年夏,内设业务组,有主编、阅览、图书流通、宣传辅导4个组。各组根据馆工作要求,订立分管业务范围内工作计划和规则,完善“岗位责任制”。
1978年11月开馆时,阅览室仅有报纸17种,期刊48种。1983年,报纸增加到37种,期刊增加到130种。1980年开展图书外借流通时,仅有图书100余册,发放借阅证200个,1981年,增设少年借书专柜。1982年增设离退休老干部借书专柜。1985年,馆藏书19000余册次。1980年至1985年,借阅读者95000多人次,图书流通98000多册次。
从1980年起,每年春节、元旦、“五一”、“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假日举办“读者讲座”和“文学报告会”,聘请阜阳师院、阜阳一中等院校教授、讲师,和其它学有专长的人员讲课。通过开展“讲座”、“报告会”等活动,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推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读书活动健康发展。至1985年底,举办讲座、报告会18次,听众达1000多人次。
图书馆还利用假日举办“读者座谈会”,请读者谈读书心得体会,请读者对图书馆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起到阅读导向作用。从1980年至1982年,共举办座谈会7次,参加座谈的读者250多人次。其中收获最大的是:198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举办的“青少年读者座谈会”。参加座谈小读者来自3所小学共25人,由学校老师带队,会上提交读书“心得”、“体会”15篇,会后补交8篇。1983年与市少年宫联合举办“少年读书报告会”,与会小读者来自9所小学1200多人。
张贴新书、好书目录,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1982年至1983年共出6期目录,推荐图书113种。为发挥图书资料作用,使图书服务于“四化”建设。1982年又向工业、交通、科研等单位寄发“科技资料书目”2期,推荐科技资料60种。
阜阳市图书馆自1979年起,协助基层办图书室,并派出专人到基层图书室进行业务辅导。现全市有基层图书室26个,藏书15万多册。其中规模大,藏书多的有:阜阳地委党校、阜阳农校、阜阳一中、二中、三中、阜阳纺织厂、阜阳市委党校等图书室。1982年阜阳市图书馆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单位”。1983年图书馆图书外借处被评为“阜阳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1983年底,阜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兴建市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2350m2,1985年7月15日破土动工。
二、档案
1976年,在原阜阳镇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阜阳市革命委员会档案馆,1980年成立阜阳市革命委员会档案局,1981年改为阜阳市档案局,阜阳市档案馆,局、合署办公。
档案馆成立后,即对原阜城镇档案材料进行全面接收和整理。原镇革委会、人委的档案由市革委会办事组接收;原镇委各部、委、室和镇人委各科、局的档案,由市革委会有关组、局接管,立卷后3年左右移交给市革委会办事组保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段是一个历史时期,能收集起来的资料尽量收集起来,并整理归档。在接收和整理工作中,档案馆掌握全市档案事务,配合市直各委、局,对各级各类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组织协作。
1980年市档案局成立后,档案局、馆以每年接收500卷以上的速度增加馆藏。档案利用率不断提高,1976年建馆时调档606人次,813卷;1980年增至1852人次,2051卷;1985年达6090人次,7100多卷,(不含各单位自调利用数)。1979年,全市局以上单位建立档案室20个,1985年档案室60多个。
市档案馆馆藏共有69个全宗号,入库档案2127卷,其中永久保存874卷,长期保存1005卷,短期保存248卷。馆藏报刊资料、索引、工具书等5089册。
全市档案工作人员124名,市档案局除按单位分系统举办短期训练班外,1982年至1985年,举办档案业务训练班三期,参加学习166人次,训练科目有档案管理学和文书学。市档案人员参加省、地区档案培训班6次,12人。1985年4月12日成立档案学会阜阳分会,会员8人。1985年阜阳市档案局(馆)及市直19个单位档案室获阜阳地区档案先进单位称号,10名档案员获先进个人称号。
档案接收入库情况一览表
截止1984年
档案利用一览表
阜阳市图书馆1979年成立后,先后多次派人到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阜阳县图书馆学习,1980年开展图书借阅业务。编制公务使用和读者使用《分类目录卡》各1套。1981年起又编制《书名目录卡》2套。同年增设《期刊资料目录卡》1套,供读者查阅。
1980年夏,内设业务组,有主编、阅览、图书流通、宣传辅导4个组。各组根据馆工作要求,订立分管业务范围内工作计划和规则,完善“岗位责任制”。
1978年11月开馆时,阅览室仅有报纸17种,期刊48种。1983年,报纸增加到37种,期刊增加到130种。1980年开展图书外借流通时,仅有图书100余册,发放借阅证200个,1981年,增设少年借书专柜。1982年增设离退休老干部借书专柜。1985年,馆藏书19000余册次。1980年至1985年,借阅读者95000多人次,图书流通98000多册次。
从1980年起,每年春节、元旦、“五一”、“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假日举办“读者讲座”和“文学报告会”,聘请阜阳师院、阜阳一中等院校教授、讲师,和其它学有专长的人员讲课。通过开展“讲座”、“报告会”等活动,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推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读书活动健康发展。至1985年底,举办讲座、报告会18次,听众达1000多人次。
图书馆还利用假日举办“读者座谈会”,请读者谈读书心得体会,请读者对图书馆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起到阅读导向作用。从1980年至1982年,共举办座谈会7次,参加座谈的读者250多人次。其中收获最大的是:198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举办的“青少年读者座谈会”。参加座谈小读者来自3所小学共25人,由学校老师带队,会上提交读书“心得”、“体会”15篇,会后补交8篇。1983年与市少年宫联合举办“少年读书报告会”,与会小读者来自9所小学1200多人。
张贴新书、好书目录,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1982年至1983年共出6期目录,推荐图书113种。为发挥图书资料作用,使图书服务于“四化”建设。1982年又向工业、交通、科研等单位寄发“科技资料书目”2期,推荐科技资料60种。
阜阳市图书馆自1979年起,协助基层办图书室,并派出专人到基层图书室进行业务辅导。现全市有基层图书室26个,藏书15万多册。其中规模大,藏书多的有:阜阳地委党校、阜阳农校、阜阳一中、二中、三中、阜阳纺织厂、阜阳市委党校等图书室。1982年阜阳市图书馆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单位”。1983年图书馆图书外借处被评为“阜阳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1983年底,阜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兴建市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2350m2,1985年7月15日破土动工。
二、档案
1976年,在原阜阳镇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阜阳市革命委员会档案馆,1980年成立阜阳市革命委员会档案局,1981年改为阜阳市档案局,阜阳市档案馆,局、合署办公。
档案馆成立后,即对原阜城镇档案材料进行全面接收和整理。原镇革委会、人委的档案由市革委会办事组接收;原镇委各部、委、室和镇人委各科、局的档案,由市革委会有关组、局接管,立卷后3年左右移交给市革委会办事组保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段是一个历史时期,能收集起来的资料尽量收集起来,并整理归档。在接收和整理工作中,档案馆掌握全市档案事务,配合市直各委、局,对各级各类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组织协作。
1980年市档案局成立后,档案局、馆以每年接收500卷以上的速度增加馆藏。档案利用率不断提高,1976年建馆时调档606人次,813卷;1980年增至1852人次,2051卷;1985年达6090人次,7100多卷,(不含各单位自调利用数)。1979年,全市局以上单位建立档案室20个,1985年档案室60多个。
市档案馆馆藏共有69个全宗号,入库档案2127卷,其中永久保存874卷,长期保存1005卷,短期保存248卷。馆藏报刊资料、索引、工具书等5089册。
全市档案工作人员124名,市档案局除按单位分系统举办短期训练班外,1982年至1985年,举办档案业务训练班三期,参加学习166人次,训练科目有档案管理学和文书学。市档案人员参加省、地区档案培训班6次,12人。1985年4月12日成立档案学会阜阳分会,会员8人。1985年阜阳市档案局(馆)及市直19个单位档案室获阜阳地区档案先进单位称号,10名档案员获先进个人称号。
档案接收入库情况一览表
截止1984年
档案利用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