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广播电影电视
一、广播
50年代初阜阳县建收音站。1965年成立阜城镇广播站。1968年成立阜阳镇革委会,下设8个站。阜阳镇广播站归属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恢复原建置。阜阳市设立后改为阜阳市广播站,并将西市区、泉河乡、水上乡3个放大站划归阜阳市广播站管理。1982年5月,成立市广播事业局,采取局站合一方式领导全市广播事业。1984年机构改革,设宣传股、事业股和人秘股,下属4个区乡放大站及广播电视服务部。同年底迁到新建市广播电视楼办公。
机器设备初建站时,设在解放中大街5间平房里,有机房、扩音室、编辑室和值班室各1间。有550瓦转播机2部,手提式录音机2台,全城杆线路25公里,高音送话器98只。1985年底,全站有控制台1部,550瓦扩音机4部,共2200瓦;区乡放大站有扩音机4部,975瓦;601录音机3部,602录音机2部;采访录音机8部,电唱机3部;杆线公里建设上,市区双线21公里,单线63公里,至乡信号线18公里。全市安装小喇叭4475只,其中5寸以上多圈喇叭158只,复盖率80%。1985年10月,经省、地广播业务部门检查验收,市广扩站机器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被评为省广播电视厅二等奖,地区一等奖。
节目设置1965年底至1966年5月16日。节目设置以转播为主,试办节目为辅。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对农村广播》节目。试办当地《新闻节目》。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办《负责人讲话》、《政策座谈》、《理论学习》及《文艺节目》、《天气预报》等节目。每天播出3次,播音时间5个多小时。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停办地方节目。主要转播中央台和安徽台节目。每当“最新指示”下达时,不论昼夜,随时开机宣传。’两报一刊”社论发表后,按原文多次播出。
1976年10月后,广播内容以揭露批判“四人邦”为头等大事,开办《学习与批判》、《对工农兵广播》节目。1978年至1979年,举办《全市广播站联播节目》、《理论与实践》、《学科学节目》。联播节目是地方新闻节目,每周编录3组。节目内容比例上,地方性稿件与选播节目各占一半左右。
1980年至1984年先后举办《颍州新闻》、《计划生育》、《民兵》等新闻通讯节目。1980年至1984年,开办《学习》节目,每周编录一组,由阜阳市委宣传部理论科与阜阳市广播站编辑部共同确定专题和组稿。1979年至1984年,调整文艺节目,增加文艺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先后举办《文化与生活》、《音乐》、《歌曲》、《戏曲》、《曲艺》、《文学》、《小说连续广播》、《庆祝节日专题》、《电影录音剪辑》等。其中《文化与生活》节目,内容富有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和地方特色、包括《家庭顾问》、《卫生知识》、《健康顾问》、《科学之窗》、《文艺信箱》、《影剧座谈》、《阜阳古今》、《名人轶事》等,深受听众喜爱。
广播通讯1976年10月后,重视培养通讯员队伍,每年举办两期通讯员培训班,进行新闻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除邀请上级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讲课外,采取实地采访形式,对稿件开展评论和讨论,以提高通讯员采编能力。
至1985年底,全市共建立广播通讯组60个,发展通讯员100余人,其中骨干通讯员30多名。每年通讯员平均来稿3000篇,用稿率60%。
1985年,经文化、专业考试,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6名。市广播电视共有工作人员38名。
广播电视事业经费来源及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广播电视职工人数与工资情况
单位:万元
阜阳市农村有线广播站、放大站、通播率
阜阳市农村有线广播喇叭、扩音机及有线广播专线情况
二、电影
建国前,阜阳城无电影放映设备。抗战胜利时(1945年),安徽省无声电影放映队在第一公园(今阜阳市五中)放过一次电影。
1949年,阜阳县人民政府将民众会场改名为人民剧场。1951年,改人民剧场为人民电影院。使用新波来斯皮包机放映。人民电影院是阜阳城最早的专业放映单位(1956年,迁到人民西路)。阜阳城电影放映单位均从阜阳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租片。阜阳城现有影剧院12家,阜阳市直属单位仅有人民电影院,业务上受其管理的有:三里影剧院、阜阳纺织厂俱乐部、河东电影院、青峰俱乐部、市少年宫放映厅。阜阳市拥有35mm放映机的内部放映单位有阜阳烟厂、铁四局二处、阜阳通用机械厂、阜阳军分区。拥有16mm放映机内部放映单位有阜阳轴承厂、阜阳肉联厂、阜阳农机厂、阜阳汽车修配厂、铁四局二处、阜阳通用机械厂、阜阳电业局、阜阳建筑公司、阜阳市东市区大王庄(个体户)。
1978年起,阜阳市影剧院实行敞门入场,对号入座,无票罚款管理办法。1983年阜阳人民电影院实行不同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坚持奖勤罚懒,经济兑现,调动职工积极性。在场内悬挂阜阳市公安局《关于影剧院管理条例》,设立民警值班制度。1985年9月,阜阳市文化局配合地市公安部门进行3次影剧院整顿工作,要求各影剧院值班人员穿着统一服装,佩工作牌证。结合物价检查,严格控制票价,不准随意哄抬提价,打击高价出售影剧票活动。1985年9月,经过审查发给市属6家放映单位由文化部印制的营业许可证。同年,人民电影院被评为全省先进电影院之一,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人民电影院从1955年起就设立宣传股。内容分政治宣传和电影宣传。政治宣传利用幻灯片、宣传牌等工具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法令及先进人物等。电影宣传、除出海报、张贴宣传画、制作幻灯外,1979年成立影评小组。通过影评活动,帮助观众正确理解影片内容和意义,提高观众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每月选择三、两部影片组织观众座谈评论及撰写评论文章。1979年至1985年底共写出评论文章200多篇,有5篇被《电影介绍》、《电影故事》、《江淮文艺》转载,有27篇被《阜阳报》登载和阜阳市广播站采用,170篇电影院宣传拦采用。1984年夏与阜阳地区电影公司联合举办,“影评奖”,组织中小学生看片、评片,写评论文章,推动青少年读书求知活动。人民电影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作出的成绩,受到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表扬和奖励。1984年6月,被评为安徽省五讲四美文明单位。
三、电视
1974年成立阜阳地区电视转播台。1986年1月阜阳市筹建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同年2月8日开通试播。7月正式利用11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晚18∶30分始播,星期日和节假日全天转播。平均每天转播九个半小时。主要设备有成都产100瓦电视发射机1台(覆盖半径50公里),3/4m3摄影机2部、V0系列3/4编辑机1套,索尼4800录放机2台,3000P1台,大12M72台。
1987年1月,为加强自办节目技术力量,面向社会招聘各类专业人员17名,开始试办《阜阳新闻》、《天气预报》及《广告节目》。同年9月经国家电影电视部批准正式建立阜阳电视台。
50年代初阜阳县建收音站。1965年成立阜城镇广播站。1968年成立阜阳镇革委会,下设8个站。阜阳镇广播站归属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恢复原建置。阜阳市设立后改为阜阳市广播站,并将西市区、泉河乡、水上乡3个放大站划归阜阳市广播站管理。1982年5月,成立市广播事业局,采取局站合一方式领导全市广播事业。1984年机构改革,设宣传股、事业股和人秘股,下属4个区乡放大站及广播电视服务部。同年底迁到新建市广播电视楼办公。
机器设备初建站时,设在解放中大街5间平房里,有机房、扩音室、编辑室和值班室各1间。有550瓦转播机2部,手提式录音机2台,全城杆线路25公里,高音送话器98只。1985年底,全站有控制台1部,550瓦扩音机4部,共2200瓦;区乡放大站有扩音机4部,975瓦;601录音机3部,602录音机2部;采访录音机8部,电唱机3部;杆线公里建设上,市区双线21公里,单线63公里,至乡信号线18公里。全市安装小喇叭4475只,其中5寸以上多圈喇叭158只,复盖率80%。1985年10月,经省、地广播业务部门检查验收,市广扩站机器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被评为省广播电视厅二等奖,地区一等奖。
节目设置1965年底至1966年5月16日。节目设置以转播为主,试办节目为辅。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对农村广播》节目。试办当地《新闻节目》。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办《负责人讲话》、《政策座谈》、《理论学习》及《文艺节目》、《天气预报》等节目。每天播出3次,播音时间5个多小时。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停办地方节目。主要转播中央台和安徽台节目。每当“最新指示”下达时,不论昼夜,随时开机宣传。’两报一刊”社论发表后,按原文多次播出。
1976年10月后,广播内容以揭露批判“四人邦”为头等大事,开办《学习与批判》、《对工农兵广播》节目。1978年至1979年,举办《全市广播站联播节目》、《理论与实践》、《学科学节目》。联播节目是地方新闻节目,每周编录3组。节目内容比例上,地方性稿件与选播节目各占一半左右。
1980年至1984年先后举办《颍州新闻》、《计划生育》、《民兵》等新闻通讯节目。1980年至1984年,开办《学习》节目,每周编录一组,由阜阳市委宣传部理论科与阜阳市广播站编辑部共同确定专题和组稿。1979年至1984年,调整文艺节目,增加文艺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先后举办《文化与生活》、《音乐》、《歌曲》、《戏曲》、《曲艺》、《文学》、《小说连续广播》、《庆祝节日专题》、《电影录音剪辑》等。其中《文化与生活》节目,内容富有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和地方特色、包括《家庭顾问》、《卫生知识》、《健康顾问》、《科学之窗》、《文艺信箱》、《影剧座谈》、《阜阳古今》、《名人轶事》等,深受听众喜爱。
广播通讯1976年10月后,重视培养通讯员队伍,每年举办两期通讯员培训班,进行新闻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除邀请上级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讲课外,采取实地采访形式,对稿件开展评论和讨论,以提高通讯员采编能力。
至1985年底,全市共建立广播通讯组60个,发展通讯员100余人,其中骨干通讯员30多名。每年通讯员平均来稿3000篇,用稿率60%。
1985年,经文化、专业考试,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6名。市广播电视共有工作人员38名。
广播电视事业经费来源及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广播电视职工人数与工资情况
单位:万元
阜阳市农村有线广播站、放大站、通播率
阜阳市农村有线广播喇叭、扩音机及有线广播专线情况
二、电影
建国前,阜阳城无电影放映设备。抗战胜利时(1945年),安徽省无声电影放映队在第一公园(今阜阳市五中)放过一次电影。
1949年,阜阳县人民政府将民众会场改名为人民剧场。1951年,改人民剧场为人民电影院。使用新波来斯皮包机放映。人民电影院是阜阳城最早的专业放映单位(1956年,迁到人民西路)。阜阳城电影放映单位均从阜阳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租片。阜阳城现有影剧院12家,阜阳市直属单位仅有人民电影院,业务上受其管理的有:三里影剧院、阜阳纺织厂俱乐部、河东电影院、青峰俱乐部、市少年宫放映厅。阜阳市拥有35mm放映机的内部放映单位有阜阳烟厂、铁四局二处、阜阳通用机械厂、阜阳军分区。拥有16mm放映机内部放映单位有阜阳轴承厂、阜阳肉联厂、阜阳农机厂、阜阳汽车修配厂、铁四局二处、阜阳通用机械厂、阜阳电业局、阜阳建筑公司、阜阳市东市区大王庄(个体户)。
1978年起,阜阳市影剧院实行敞门入场,对号入座,无票罚款管理办法。1983年阜阳人民电影院实行不同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坚持奖勤罚懒,经济兑现,调动职工积极性。在场内悬挂阜阳市公安局《关于影剧院管理条例》,设立民警值班制度。1985年9月,阜阳市文化局配合地市公安部门进行3次影剧院整顿工作,要求各影剧院值班人员穿着统一服装,佩工作牌证。结合物价检查,严格控制票价,不准随意哄抬提价,打击高价出售影剧票活动。1985年9月,经过审查发给市属6家放映单位由文化部印制的营业许可证。同年,人民电影院被评为全省先进电影院之一,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人民电影院从1955年起就设立宣传股。内容分政治宣传和电影宣传。政治宣传利用幻灯片、宣传牌等工具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法令及先进人物等。电影宣传、除出海报、张贴宣传画、制作幻灯外,1979年成立影评小组。通过影评活动,帮助观众正确理解影片内容和意义,提高观众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每月选择三、两部影片组织观众座谈评论及撰写评论文章。1979年至1985年底共写出评论文章200多篇,有5篇被《电影介绍》、《电影故事》、《江淮文艺》转载,有27篇被《阜阳报》登载和阜阳市广播站采用,170篇电影院宣传拦采用。1984年夏与阜阳地区电影公司联合举办,“影评奖”,组织中小学生看片、评片,写评论文章,推动青少年读书求知活动。人民电影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作出的成绩,受到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表扬和奖励。1984年6月,被评为安徽省五讲四美文明单位。
三、电视
1974年成立阜阳地区电视转播台。1986年1月阜阳市筹建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同年2月8日开通试播。7月正式利用11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晚18∶30分始播,星期日和节假日全天转播。平均每天转播九个半小时。主要设备有成都产100瓦电视发射机1台(覆盖半径50公里),3/4m3摄影机2部、V0系列3/4编辑机1套,索尼4800录放机2台,3000P1台,大12M72台。
1987年1月,为加强自办节目技术力量,面向社会招聘各类专业人员17名,开始试办《阜阳新闻》、《天气预报》及《广告节目》。同年9月经国家电影电视部批准正式建立阜阳电视台。